■章 澄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堿性體質的人不容易生病”“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85%的癌癥患者都是酸性體質”……于是很多人都開始追尋“堿性生活方式”,喝堿性水、吃堿性食物等。但事實上,“酸堿體質”的概念在主流醫(yī)學界根本是不被承認的。最早創(chuàng)立“酸堿體質論”的羅伯特·歐·陽也在2018 年年底被告上法庭,他當庭承認這一理論都是自己胡編亂造出來的,是偽科學。我們來看看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食物確實有酸堿性的說法,但這里的酸堿性和我們日常的理解有所不同。很多時候人們判斷食物的酸堿性是靠嘗味道:吃起來酸的就是酸性的,吃起來很澀就是堿性的。人們還會用pH 試紙區(qū)別:如果pH 試紙變紅,就是酸性的;如果試紙變藍,就是堿性的。其實這些都不準確。
在食品化學分析中,食品燃燒后所?;覡a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的就是酸性食物;如果灰燼中含有較多鉀、鈉、鈣、鎂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堿性溶液的就是堿性食物,這種方法稱為“灰分法”。另外,營養(yǎng)學上還用潛在腎酸負荷和凈排酸量來評估,即通過食物在人體內代謝的實際產物判斷食物的酸堿性。
按照以上的方法,吃起來很酸的檸檬、果醋和酸黃瓜其實是堿性食物,吃起來不酸的米飯卻是酸性食物。一般來說,大多數蔬菜水果都是堿性食物,而大多肉類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都是酸性食物。
人體是一個與外界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體內生理活動的環(huán)境又叫內環(huán)境。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血液和體液的pH值都由一套動態(tài)平衡的代謝機制所控制,通過代謝,可以將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7.35~7.45 之間的穩(wěn)定值,屬于弱堿性。這也是人們認為健康的人體體質是弱堿性的由來,但這一說法并不嚴謹。
人體的不同部位酸堿度其實是不同的,血液的pH 值為弱堿性,但唾液的pH 值為7.1(接近中性),胃液的pH 值為0.9~1.5(強酸性),小腸液的pH 值為7.2~7.8(堿性),尿液的pH 值為6.5(弱酸性),女性陰道的pH 值也是偏酸的。這是為了保證不同部位的生理生化反應能夠正常進行,如果胃內的pH 值過高,很多消化酶就不能發(fā)揮作用,那么就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還有可能造成菌群紊亂。所以所謂的“酸堿體質”根本就不存在。
當然,在極端的病理情況下會出現人體內環(huán)境酸堿失衡,比如臨床上的酸中毒現象。那是因為人體調節(jié)系統(tǒng)出了問題,導致尿毒癥、糖尿病酮癥、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人體內的酸堿平衡才會被打亂,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但是酸中毒與酸性體質不能劃等號,這里的因果關系也不能顛倒。酸中毒是由于疾病產生,而并非酸性體質導致疾病。
“人體有酸堿度,食物也有酸堿性,所以多吃堿性食物就可以形成堿性體質?!焙芏嗳巳菀自谶壿嬎季S上犯這樣的錯誤。但對于普通人來說,飲食攝入的食物對人體酸堿性的影響其實非常小。正常情況下,無論食物的酸堿性如何,到了胃里都是酸性的,到了小腸后都會是弱堿性的。血液和體液的pH 值不會因為吃進去的食物不同而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事實上,人體內的酸堿平衡主要靠體液緩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來維持,也即通過肺、腎和血液循環(huán)來調節(jié),而非食物。
對于酸中毒的患者,應第一時間前往醫(yī)院就診,從根本上著手治療,尿毒癥引起的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島素,肺部疾病引起的則需要改善肺功能,而不是靠吃“堿性食物”來解決。
生活中,人們常常被建議適當減少紅肉等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這其實并不是針對食物酸堿性,而是關注食物的熱量和營養(yǎng)價值。
均衡飲食是健康體質的重要基礎,要想使我們的身體運行得有條不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這五大營養(yǎng)素缺一不可。我國膳食指南推薦的每日飲食就包括了堿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等多種食物。所以,比起一味提倡堿性食物,倒不如試著讓自己吃的食物變得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