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江西省港航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8)
某港口依托淮河流域水資源優(yōu)勢,近年來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淮河水系重要的水陸中轉集散地以及淮河流域沿線煤炭、建筑材料運輸?shù)膮^(qū)域性港口。港口貨運泊位16 個,且年設計通行能力超百萬噸,但是港口功能較為單一,泊位利用率不高,無法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所必須的貨運條件。自2010年以來港口貨物吞吐量持續(xù)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港區(qū)現(xiàn)有碼頭過于陳舊簡陋,只能為千噸級以下船舶提供泊位,隨著腹地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及流域航運條件的改善,船舶標準化進程持續(xù)推進,亟需對該港口小碼頭泊位進行改擴建,從而提升港口服務腹地經(jīng)濟的能力。
該港口碼頭所處流域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與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交接地區(qū),年氣溫均值在10~18℃,受梅雨峰期及臺風等的影響,暴雨多發(fā)生在每年6~9月,年降水量均值920mm。年風速均值為2.8m/s,且主要為東北風。碼頭擬建河段灘地地上建筑物較多,且在洪水期內(nèi),港池位于洪水位以下,不會對河道主槽水流流態(tài)及灘地水流流態(tài)造成影響。碼頭擬建區(qū)域為沖洪積河谷平原地貌,沉積層較厚,主要地層為第四紀晚更新世松散堆積層,根據(jù)物理力學性能及巖性特征可進一步劃分為耕土(Q)、粉質粘土(Q)、粉土(Q)、細砂(Q)等亞層。該港口碼頭設計前還必須對流域沿線進入船型進行預測分析,該碼頭建成后到港的船型不只局限于該流域系列船型,還包括300t、500t、1000t、2000t 干散貨船以及30~40TEU 集裝箱船,總長度分別為36~40m、44~45m、53~60m、63~68m、37~44m,船型寬度分別為7m、8.8m、11m、13.8m 及10m,吃水1.7~2.2m、2.0~2.3m、2.7~3.0m、3~3.2m 及2.3~2.8m,其中1000t 干散貨船及30~40TEU 集裝箱船為主要設計船型,而其余為兼顧船型。碼頭的建設必須考慮多種船型系靠停泊作業(yè)要求。
該港口碼頭設置在淮河流域分洪道南側灘地,灘地開挖過程中形成前沿水域,且碼頭前沿線平行于防洪大堤,在設計長度1410m 的碼頭平臺布置20 個1000t 泊位。碼頭前部的停泊水域設計寬度22m,與停泊水域相鄰設置寬度為120m 的回旋水域;按照淮河主航道設計標準進行進港航道設計,即航道底設計寬度60m。通過所設置的6 座15m 寬的引橋連接碼頭平臺和后方道路,并使引橋末端平交于防洪大堤。
該碼頭工程所在⑥黏土層硬塑~堅硬,標貫擊數(shù)均值取48.6 擊,且分布連續(xù),地質條件良好,能充當樁基持力層。結合地質水文條件及設計要求,為確保不同水位條件下所有船型均能靠泊作業(yè),在方案設計階段主要進行高樁碼頭與躉船浮碼頭等形式的比較。
3.2.1 結構方案一
碼頭平臺為框架式樁基梁板結構設計,平臺長1410m,寬28m,頂面高程29.3m。排架共190 榀,按8m 間距設置,且各榀排架下均設置7 根Φ1000mm鉆孔灌注樁,并在灌注樁頂部現(xiàn)澆聯(lián)系橫梁,上澆1000mm×1000mm立柱。碼頭平臺上部主要包括橫縱梁、前后邊梁、軌道梁、船舶??苛⒅?、面板及磨耗層,并將縱向系靠船梁增設于船舶??苛⒅g。該碼頭平臺系纜平臺分三層設置,最上面一層系纜平臺主要利用的是碼頭面,其余層系纜平臺則由連續(xù)的系靠船梁所構成;第二、三層系纜構件高程為24.4m 和21.4m。350kN 系船柱設置在碼頭平臺前方系梁結構上,排架前還豎向設置有型號為SA400H*2m 的橡膠護舷。共設置15m 寬的引橋6 座,排架間距為16m,并將4 根Φ1000mm 鉆孔灌注樁設置在每榀排架結構下方,排架上為現(xiàn)澆帽梁、預應力空心板等結構。
PHC 管樁多為傳統(tǒng)高樁框架采用,且施工周期短,考慮到本工程擬建碼頭所在流域灘地地面較高,即使非汛期也都位于常水位以上,PHC 樁水上沉樁設備進場存在較大限制,為此采用施工周期較長、對土層變化適應性強、質量控制好、結構安全穩(wěn)定的鉆孔灌注樁。
3.2.2 結構方案二
該方案與方案一基本相同,主要區(qū)別在于碼頭排架間距為7.5m,各榀排架下均設置8根Φ800mmPHC管樁,其中2 根為叉樁,6 根為直樁。
3.2.3 結構方案三
以長×寬×型深為45m×12m×2.2m 的錨鏈定位鋼制躉船為碼頭,開攏錨和躉船形成45°夾角,而引領水錨則平行于躉船縱向軸線,躉船拋錨也不對直立式碼頭靠船造成影響。通過尺寸51m×3m 的鋼引橋將躉船固定于引橋下游端。
以上三個方案的優(yōu)劣勢比較詳見表1。
表1 碼頭結構方案比較
通過比較,以上三個方案均能滿足碼頭使用方面的需求,而從結構穩(wěn)定安全性及整體性、建造成本、裝卸效率、現(xiàn)代化等角度綜合考慮,推薦采用方案一結構設計形式。
通過STAAD 空間三維結構分析軟件進行碼頭及引橋結構內(nèi)力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根據(jù)結果,方案一碼頭樁基、立柱、橫梁及排架等結構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樁基承載力等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碼頭主體設計及樁型、樁長、排架間距等均合理,也實現(xiàn)了碼頭使用功能、經(jīng)濟性及現(xiàn)代化港口建設理念等的統(tǒng)一。
表2 碼頭及引橋結構內(nèi)力計算結果
本港口碼頭結構設計結果表明,所在流域水位落差大、船型復雜,故碼頭結構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多層系纜,若采用常規(guī)性的高樁梁板結構通常只能滿足兩層系纜,只能采用框架結構以滿足多層系纜要求。該內(nèi)河碼頭建設在防洪大堤內(nèi)側,灘地寬度大,考慮到水深條件及沉樁設備等進場的便利,采用鉆孔灌注樁。本港口碼頭結構設計經(jīng)驗可為類似內(nèi)河碼頭設計提供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