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市實驗小學(226600)高琴
隨著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音樂教學的資源逐漸豐富,打擊樂器已經成為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欣賞、創(chuàng)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痹谛W音樂教材中,從一年級上冊開始,用打擊樂器輔助教學的章節(jié)就占據了整個音樂教學章節(jié)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打擊樂器又被稱為敲打樂器,主要是通過擊打樂器本體而發(fā)出一定節(jié)奏的聲音,從而產生音樂效果。打擊樂器簡單易學,具備直觀性、愉悅性的特點,經常會被用來豐富音樂課堂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更有利于多人合作演奏。打擊樂器進課堂是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可是,因學校班級人數多,打擊樂器的數量有限,往往一節(jié)課只能請少部分學生進行演奏,沒能參與的學生就容易游離于課堂之外?;谝陨系默F實問題,以及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能返校的線上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循規(guī)蹈矩的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展開了項目化學習背景下自制打擊樂器的實踐探究。音樂課堂中,筆者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中心,將自制打擊樂器這個傳統的學習活動以項目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都參與到真實有趣的音樂活動項目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多方位地提升音樂素養(yǎng)。
小小打擊樂,孩子動手“變”。項目化學習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自制打擊樂器就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能發(fā)出聲音的器具(如生活用品、玻璃瓶、樹葉等),用來探索、表現音樂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緒等。在活動項目開展的初期,教師要精心準備項目化學習單,制作微課視頻(如用保鮮膜學做“水鼓”等)。課前,教師上傳資源包,讓學生在家自主觀看視頻。課上,教師通過線上同步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打擊樂器,觀察打擊樂器的形狀。同時,教師演示正確的使用方法,并指導學生在線下實踐活動中嘗試“變”出新樂器。這樣,學生在敲敲打打、玩玩鬧鬧中體驗音樂實踐的樂趣,在“玩”中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了審美情趣。
項目化學習并不僅僅意味著“動手做”“做項目”,而是注重做項目時背后的智慧和思維。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小樂器不僅是音樂的啟蒙教育,也是學科整合的一次嘗試。在自制打擊樂器項目化學習單中,學生先要自己去了解打擊樂器的起源以及分類。打擊樂器是一種以打、搖動、摩擦、刮等方式產生音樂效果的樂器,主要分為金屬類、皮革類、散響類和木質類。在小學階段出現的打擊樂器主要是金屬類和木質類。從音色特點進行區(qū)分:皮革類,如鼓類樂器,有共鳴聲,聲音低沉,音量較大;木質類,如雙響筒、木魚等,聲音清脆、明亮,無延綿音;金屬類,如三角鐵、碰鈴等,最大特點是有延綿音,清脆;散響類,如沙錘、串鈴等,聲音特點是音量小,聲音散,可持續(xù)奏長音。
學生借助網絡等手段自主了解打擊樂器的起源及分類后,開始搜集一些常見的打擊樂器的圖片,并通過觀看演奏視頻,聆聽它們不同的音效,如三角鐵、雙響筒、鈴鼓、響板、手串鈴、小鑼、鈴鼓等。通過欣賞各種各樣的打擊樂表演,學生表現出對打擊樂器的濃厚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打擊樂器的外形特點和聲音特性,尋找日常生活中一些廢舊物品,如奶粉桶、瓶蓋、木片、易拉罐、玻璃瓶等進行改造加工,讓它們變新貌、換新顏(如下圖)。
打擊樂器是器樂家族中最具表現力、極具節(jié)奏感和和聲藝術效果的樂器。它具有區(qū)域跨度廣闊、表現方式豐富、擁有品種繁多、應用范圍廣泛等特點。在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中,音響探索也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對聲音進行探索,先引導他們發(fā)現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聲源體,如拍手、拍腿、響指等方式都能獲得不一樣的聲音;然后讓他們找找家里的聲源體,有桌椅、書本、廚具等生活用品;繼而讓他們收集廢舊物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低碳環(huán)保意識。
在打擊樂器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可邀請爸爸媽媽一起合作。如給小桶穿上好看的“外衣”做成小鼓;在筷子頂端纏上五彩線團變成小鼓棒;把酒瓶蓋子粘貼在硬紙板上做成響板;給空礦泉水瓶裝上五谷雜糧讓它們沙沙作響;用兩個易拉罐,一個裝小石頭,一個裝啤酒瓶蓋,制作出音色不同的一對沙錘;用彩繩串起零散的小鈴鐺或金屬瓶蓋,做成音色不同的手串鈴。低年級學生雖說年紀小,可是在此項目化學習中展現出無限的潛能:把不同材質的小鼓進行整合,生動地再現了一個縮小版的架子鼓;在玻璃杯里注入不同分量的水,讓它們發(fā)出悅耳動聽的高低音調,并拍成微視頻,一板一眼地進行講解、展示,儼然一位資深的音樂小老師……學生們還搜集了易拉罐、鈴鐺、吸管、竹節(jié)、鉛盆等材料,制作成響筒、小鑼、小镲等樂器。這樣既動手又動腦,將音樂與實踐相結合,鍋碗瓢盆在學生的巧手下,變成了一個個悅耳動聽的打擊樂器。學生們在制作過程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迸發(fā)出音樂思維的火花。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笔聦嵣?,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樂器演奏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動手制作的項目,更是一個智慧生長的學習項目。
每種打擊樂器,都有自己動聽的音色。自制打擊樂器的過程是充滿挑戰(zhàn)和趣味性的過程。學生從選材開始就不斷發(fā)現、不斷探索,不同的材質會產生不同的音效,即使是同一種樂器,如果不同的人敲擊,或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敲擊,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比如,做小鼓的時候,學生會選擇閑置的奶粉罐、餅干桶等物品,這些材料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鐵質的,有的是木制的……這些不同材質的小鼓就會發(fā)出多種多樣的鼓聲,給敲擊的小鼓棒戴上“小帽子”(包上軟紙、線團、五彩黏土等),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又不一樣。所以,在制作樂器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大膽嘗試,相互間要有交流、分享,多玩一玩別人制作的樂器,仔細聆聽樂器的聲音,想想和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之處,在交流分享的基礎上將自己制作的半成品進行再次加工,讓自制的打擊樂器發(fā)出更好聽的聲音。
自制打擊樂器做好了,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演奏,他們不滿足于簡單的敲擊,會自主選擇多種方式體驗自制打擊樂器的聲音變化,在輕重緩急中聆聽音色的變化,在高低錯落中體驗音響的層次,在視聽結合中感受節(jié)奏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教師在線上輔助教學時通過播放不同節(jié)拍的歌曲,讓學生在熟悉節(jié)拍、感知歌曲情緒的基礎上,自主嘗試用自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律動感,在自由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
現代化的網絡科技讓學生們心相連,他們將自己制作的打擊樂器的成品圖片或者演奏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互相學習、觀摩、討論,他們動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這個奇妙的音效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獲得了思維的啟迪。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非常強調對音樂素養(yǎng)的研究:“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在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具備制作打擊樂器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還要有對音樂作品進行編創(chuàng)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開展音樂表演等活動,均屬于打擊樂器的編創(chuàng)活動。打擊樂器不僅可以一人擊打,還可以與同伴共同合作,形成美妙的音樂旋律。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合作學習的精神。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將各自制作的打擊樂器一股腦兒地帶進課堂,這看似熱鬧實則無效,且不說課堂紀律難以控制,學生在敲敲打打中也根本無心去關注音樂的內涵。打擊樂器雖然是樂器,但如果使用不恰當,它就會成為噪音,擾亂課堂秩序。所以,有主題、有目標的體驗式合作才能彰顯自制打擊樂器進課堂的真實性、有效性。
下面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鼓”主題為例,簡單介紹課程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本節(jié)課的目標任務是欣賞絳州鼓樂《滾核桃》和《非洲鼓魂》,歌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咿唷嘞啦》《巴魯瓦》,讓學生感受到“鼓”作為一種樂器在中外音樂中有其豐富的表現手法。教師可以通過看鼓、聽鼓、擊鼓,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中國鼓與非洲鼓各自不同的鼓點特色和音樂魅力,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中國鼓樂和非洲音樂學習的興趣。此課程主題正好可以與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融為一體。筆者執(zhí)教這一單元時,就請學生將自己制作的鼓帶入課堂,用自己的小鼓學著絳州鼓樂的“花敲鼓”,練習多種敲鼓的手法。學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時,對于歌曲前奏部分節(jié)奏感鮮明的鼓聲,筆者不再只是讓學生徒手拍桌子,而是讓學生真正敲起自己的小木鼓。在聆聽《非洲鼓魂》時,筆者帶領學生觀看視頻,感嘆人類的偉大想象力。被稱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的非洲鼓,最早只是用挖空的樹干蒙上羊皮制成,形狀是模仿石臼;而我國云南的佤族木鼓最早只是來源于一段腐朽的空心木頭,體積巨大……通過這一單元的深入學習,很多學生對自己制作的鼓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改造的想法。
項目化學習引入課堂的最大價值,其實是文化的價值。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理念上要求“弘揚民族音樂”和“理解多元文化”。小學音樂教材中,不僅僅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其他學段的教學內容中也融入了“鼓”的元素。比如,一年級的《大鼓和小鼓》、二年級的《我是小鼓手》、四年級的《鳳陽花鼓》,等等。依據學齡段學生的特點,教材的目標是將自制打擊樂器——鼓帶入課堂,讓學生通過體驗式合作學習,浸潤于鼓樂的氛圍中,使學生受到燦爛的民族文化熏陶,認識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開闊音樂視野,提高音樂素養(yǎng)。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表現出音樂的時候,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才會進一步提高。在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全身心地投入項目化學習中,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生動地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真正地走入課堂的核心。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打擊樂器在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有效的激勵、深入的啟發(fā),讓學生帶著自制打擊樂器的項目化學習任務親歷學習、探究、合作的過程,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獲得屬于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