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園 龐密香
太極拳文本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其翻譯困難重重,尤其是太極拳術(shù)語的翻譯,要求譯者對太極拳及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又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化功底,這對譯者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本文介紹了太極拳英譯現(xiàn)狀,擬從釋意學(xué)派的理論出發(fā),探討在該理論指導(dǎo)下太極拳術(shù)語的英譯策略,推動太極拳英譯與理論的結(jié)合。
中華武術(shù)源遠流長,太極拳是中華武術(sh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寓有哲學(xué)、倫理學(xué)、中醫(yī)學(xué)、心理學(xué)、生理學(xué)和運動力學(xué)等多種學(xué)問。太極拳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xué)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論為核心思想, 具有武術(shù)技擊、強身健體、怡情養(yǎng)生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具有很高的觀賞性。隨著太極拳申遺成功,越來越多的人被太極拳所吸引,太極拳的習練者也越來越多,為了推動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進一步傳播,太極拳英譯的作用顯得愈加重要,將理論與太極拳英譯實踐相結(jié)合,是推動太極拳英譯本傳播和太極拳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
目前,有關(guān)太極拳的書籍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書籍主要講述太極拳中的一些理論概念,其中許多內(nèi)容都極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第二類書籍主要是講解太極拳的動作要領(lǐng)和練習方法,內(nèi)容包含很多招式的分析,語言簡潔,并且大部分都配有一定數(shù)量的插圖,以便于能夠更加生動詳細地講解每一個具體招式,使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第三類書籍是既包含理論講解又包含具體練習方法介紹,這類書籍旨在為不同程度的太極拳法練習者提供全面的學(xué)習指導(dǎo)。
近年來,太極拳運動已經(jīng)傳播到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努力做好太極拳武術(shù)文化的外文翻譯,既可以為世界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和習練者提供進一步指導(dǎo),又能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的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F(xiàn)如今的太極拳已經(jīng)申遺成功,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太極拳愛好者。而走出國門的太極拳面臨的是各種文化背景的習練者,但對于許多外國練習者來說,太極拳譯本晦澀難懂。一是因為太極拳術(shù)語的翻譯存在許多問題,沒有掃清語言的障礙,二是太極拳術(shù)語的文化內(nèi)涵很難傳達和理解。因此,太極拳的對外推廣和傳播也面臨著巨大的難題,也就是如何在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烙印的前提下推動太極拳的外譯。如果不能在傳播拳術(shù)的同時傳播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 就會使太極拳在國外變成一種簡單的體操化練習, 失去其精髓, 流于膚淺。
太極拳英譯推動了太極拳文化的傳播,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太極拳的英譯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太極拳英譯的意義未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太極拳英譯史研究不夠充分;太極拳英譯本數(shù)量較少,質(zhì)量參差不齊,真正被國外受眾接受的譯本不多,對外傳播的效果不夠理想;太極拳術(shù)語不一致,英文譯名雜亂不一,缺乏統(tǒng)一性;對太極拳拳理存在誤解,譯文不夠準確;太極拳文本硬譯現(xiàn)象比較多,譯文可讀性差;太極拳英譯專門研究人員匱乏,研究內(nèi)容缺乏深度,等等。要想譯出譯語受眾能夠理解、易于接受的譯本, 把太極拳的精髓和要點有效地傳達出來, 就涉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對譯語文化中的缺省部分進行有效補充, 從而為譯語受眾建構(gòu)有效的認知圖式的問題。這必然要求翻譯者首先要能夠全面、透徹地理解太極拳的拳理和文化,然后在翻譯過程中進行不同等級的語際轉(zhuǎn)換, 盡可能地在譯語中展現(xiàn)中國的太極拳文化。
釋意學(xué)派理論(the interpretive theory)又稱“達意理論”(la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紀60年代末產(chǎn)生于法國的一個探討口譯與非文學(xué)筆譯原理教學(xué)的學(xué)派。該學(xué)派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譯者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 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釋意派理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幾本重要的翻譯論著相繼問世,研究范圍也從最初的口譯逐步擴展到筆譯、科技翻譯、翻譯教學(xué)和一般翻譯理論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一般翻譯理論認為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翻譯:詞義層次、句子層次以及篇章層次。這三個層次可以分別解釋為:逐字翻譯,脫離語境和交際環(huán)境的句子翻譯,以及語言知識同認知知識相結(jié)合的篇章翻譯。釋意理論將逐字翻譯和句子翻譯稱為語言對譯(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將篇章層次的翻譯稱為篇章翻譯或翻譯(許均、袁筱一,1998:193)。釋意理論摒棄了逐字翻譯和脫離語境的句子翻譯,認為成功的翻譯應(yīng)在篇章的層次上進行,因為句子是語法上的單位, 篇章才是語義單位,翻譯所譯的是意思, 而不是語法,不是單個的字詞句。
釋意派理論的核心是把語言意義(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語言意義(non-verbal sense)區(qū)分開來。譯者所要傳達的不是語言符號的意義,而是講話人在其話語中所表達的非語言的意思。釋意學(xué)派的理論非常注重對翻譯過程的研究, 在某種意義上, 甚至可以認為該學(xué)派所關(guān)注的焦點就是翻譯的過程。釋意理論認為把源語言變成目標語言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1)話語闡釋 (interpretation or exegesis of discourse):通過分析和理解, 搞清語言符號所表達的語言現(xiàn)象并弄清這些符號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2)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是指理解一篇文章或一個講話,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的一個階段,指伴隨語言符號產(chǎn)生的認知和情感意義,是對語言符號的超越(方夢之,2003:09)。此步驟的重點是抓住原文的內(nèi)容, 而不是陷入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詞句。(3)原語信息內(nèi)容重組(reformulation):用另一種語言的符號造出新的句子,并使這些句子符合以下兩點要求:一是要表達出原話語的全部內(nèi)容,二是要易于目標語的受眾聽懂讀懂。概括來說, 釋意理論不是把翻譯看作一個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單向解碼過程, 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理解思想與重新表達思想的動態(tài)過程。釋意學(xué)派認為譯員是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另一種語言的模仿者(劉和平,2001)。
武術(shù)的英譯不只是淺層次語言文字的簡單轉(zhuǎn)換, 更是一種中國文化向英語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活動, 這是理解武術(shù)英譯的關(guān)鍵(張振華、田蘭波,2006)。太極拳文本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特點,尤其是太極拳術(shù)語,一般用詞簡潔、精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做太極拳英譯時,不能只關(guān)注源語的字詞翻譯,而應(yīng)該更關(guān)注源文本想表達的意義的翻譯,傳遞源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在釋意理論的指導(dǎo)下,我們在做太極拳英譯時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翻譯太極拳文本時,注重保留源文本內(nèi)容的民族文化特色。
太極拳文本中含有很多術(shù)語,而對于這些特定術(shù)語的漢語表達,譯者不應(yīng)該只追求簡單尋找對等詞來進行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或者是勉強進行意譯。這種淺層的語言轉(zhuǎn)換, 往往翻譯效果較差, 不僅詞不達意, 而且容易造成誤解和錯讀, 使原本形象生動、寓意豐富的原語表達流于淺表。例如,對于“太極”和“太極拳”的翻譯,我們一般將其音譯 為“Taiji” 和“Taijiquan”,為了使讀者尤其是外國讀者能夠更加理解這兩個術(shù)語的意義和區(qū)別,譯者可以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增加這樣的解釋:Taiji, in term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refers to the universe-forming essence, it also means the supreme ultimate,hence Taijiquan is the Metaphysical boxing or the Supreme-and-Ultimate boxing。對于“虛”和“實”這對術(shù)語,我們常將其直譯為“emptiness” 和“fullness”, 但如果是在敵我雙方交手時, “虛”與“實”就分別代表“弱”和“強”,因此所謂“避實擊虛”就可以在“to avoid the opponent’s fullness and strike his emptiness”的基礎(chǔ)上,增譯為“to avoid confronting the opponent's strong points and try to strike his weak points”, 或 者“to avoid what is strong and to strike what is weak”。太極拳動作的收放、轉(zhuǎn)換過程中, 凡是負擔身體重量較多的腿為實, 反之為虛, 此時的“虛”和“實”又可分別將其增譯為“weight-supporting leg”和“weight-free leg”。如此一來,既可保持文本中的術(shù)語一致性,又對具體語境中的術(shù)語進行了解釋,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2.在翻譯太極拳文本時,譯者應(yīng)該努力追求等值性翻譯。
太極拳作名稱的形成有利于習練者便于記憶動作形體,理解動作招式的含義,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努力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在效果上的等值(劉剛,2014)。例如“舍己從人”這個動作是指對方攻擊你時,你便要引著對方的手往你身上打,以便順著對方的力從而控制對方的力量。為了實現(xiàn)效果的等值,我們便可以將“舍己從人”翻譯為“to subdue oneself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force from the opponent”。太極拳中常常提到“以柔克剛”,即指對方進攻時渾身充滿著剛勁,此時你便可以保持柔勁,以柔勁來防守對方的剛勁,可以直接譯為“to conquer the hardness with the softness”。再比如太極八法的翻譯,太極八法是指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個動作。其中“掤”,是指以臂向前,承接和化解對方手或臂的來力, 可以翻譯為“ward off”便能表達其意義;“捋”,是指接掤的勢頭將對方來力送向側(cè)后方,可譯為“roll back”;“擠”,則是指用小臂擠擊對方身體,用“press”這個詞足以表達該動作;“按”是用單手或雙手按對方身體, 順步得勢, 可以譯為“push”;“采”,是指用手抓住對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使對方身體前傾,可以譯為“pull down”;“挒”,多用在掤或捋之后, 指一手按住對方手臂, 另一手用手背斜擊對方領(lǐng)際,可以譯為“split”;“肘”是指在與對手距離過近而不得勢時用肘攻擊對方,可以譯為“elbow”;“靠”則是用肩部去靠頂對手胸部, 可譯為“shoulder”。
3.在英譯太極拳文本時,要注意保持動作名稱的象形特色和文化形象。
太極拳動作名稱一般用詞簡潔、精煉,多由四個字或三個字組成,如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倒卷肱、攬雀尾等,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形象生動;太極拳動作名稱還注重直覺體悟和形象思維,例如玉女穿梭、金雞獨立等。太極拳動作名稱和其他武術(shù)動作名稱一樣,飽含中華民族文化形象的思維特點,其動作名稱中善用動物形象,以及人與動物形態(tài)合一的形象。一方面,形象化的動作名稱賦予動作本身許多意向和想象的空間,也便于習練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來揣摩和體會動作要領(lǐng)。另一方面,這也體現(xiàn)出太極拳行云流水、舒展大方的運動特點。對于這些富有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的動作名稱,譯者在英譯時一定要注意保留其文化特色。更具體地說,譯者在翻譯這些運用動物形象的動作名稱時,除了關(guān)注其文化特色的傳達,還應(yīng)注重其動作功能的體現(xiàn)。例如“白鶴亮翅”這個招式,最早稱為“白鵝亮翅”,意指“如白鵝之舒展羽翼之象形也”,這個招式動作舒展,攻防能力相當強,根據(jù)其意義我們可將其譯為“white crane spreading wings”,保留其意向;再如“野馬分鬃”,是因其運動狀態(tài)與奔馳野馬的鬃毛左右分披相似而得名,動作舒展,貴在進身,勁在腰身,也就是雙手有力腰身蓄力,可將其譯作“parting the wild horse’s mane”,便可以表達出該招式的動作要領(lǐng);“金雞獨立”意喻單腿支撐的獨立步就像雞在獨立休息時一樣穩(wěn)健,可將其譯為“rooster standing on one leg”。而對于那些借物擬象、以象導(dǎo)動的動作名稱, 在翻譯時也要盡可能保留原語的文化形象。例如“手揮琵琶”這個動作,有些譯本中使用歸化策略將其譯作“playing the guitar”,但我們都應(yīng)了解西方的樂器吉他和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琵琶各方面都差異很大,如果將“琵琶”譯成“guitar”,根本無法體現(xiàn)手揮琵琶的動作要領(lǐng),因此我們可將其譯為“playing the Pipa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既保留了原文化意象,又可以使讀者易于理解。對于那些突出功能又兼顧形象的動作名稱, 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突出動作的技術(shù)特征,例如“進步搬攔捶”這個動作是“上步、搬攔、捶打”這三個動作的組合,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體現(xiàn)這一點,可將其譯為“stepping forward and intercepting and punching”;“十字手”的主要動作是防守時兩手的比畫動作,可將譯為“crossing hands”;“撇身捶”是以拳背擊人,可將其譯為“chopping opponent with fist”;“摟膝拗步”兼顧膝蓋和步法的運動,可將其譯為“brushing the knee and twisting step”。
對于不太了解太極拳和中國文化的讀者來說,太極拳文本閱讀起來晦澀難懂,太極拳的翻譯更是異常艱難。由于太極拳文本中的許多概念、術(shù)語等富于濃厚的文化底蘊,因此譯者在注重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和內(nèi)容的同時,還需兼顧傳達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翻譯太極拳文本的譯者來說,他們要充分了解太極拳動作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還要熟悉目的語文化即英語文化。對于一些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詞的源語表達,譯者在翻譯時也不能僵化地始終堅持音譯, 也不能只簡單地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而應(yīng)注意在保留源文本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將其譯成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