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因果有痕:比較教育研究中的過程追蹤法

2022-09-16 09:08高進張家賀
比較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關鍵詞:先驗貝葉斯部件

高進,張家賀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遼寧沈陽 110169)

量化和質性等實證研究方法是當前國際教育科學應用最多的研究方法。[1]相較于量化方法對大樣本數理統(tǒng)計分析的依賴,小樣本案例或者個案的深度挖掘與分析,成為質性實證方法發(fā)揮效能的競技平臺。對于比較教育研究而言,基于不同國別文化背景、空間場域和時段變遷[2],需要突破單純哲學思辨與歸納比較的固有藩籬,啟動比較方法的科學化進程,發(fā)揮質性實證方法在教育理論建構因果分析方面的效用[3],為理解教育現象與活動的因果機制提供一個“類型化”的方法。[4]因此,探索比較教育因果機制的質性實證方法成為比較教育研究深入發(fā)展的重要課題。過程追蹤法作為一種社會科學領域的質性實證方法,通過對個案內部因果機制的持續(xù)深挖,探明因果力量發(fā)揮作用的黑箱,構建理論化的框架,對案例形成充分、有說服力的解釋,對于探索比較教育因果機制具有適用性和解釋力。

一方面,過程追蹤法適用于揭示比較教育案例復雜的因果機制。比較教育的活動場景、教育對象和話語敘事等較為復雜,剖析復雜教育現象的因果機制需要具有較強科學性的解釋力才能適配。而過程追蹤法的邏輯旨向是研究若干部件(Part)相互作用產生結果的復雜系統(tǒng)的因果機制。[5]這種機制論認為原因對結果的影響是動態(tài)、交互的,強調因果力量經由因果機制的一系列連鎖部件傳遞產生結果。[6]過程追蹤法以其理論包容性、靈活實用性在比較教育開放體系的復雜學科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它能夠很好地適應比較教育研究框架中的理論多元化,為解釋被調查的不同國別特定教育現象提供多種靈活的理論機制。過程追蹤法所強調的刨根問底研究方式,能夠適用比較教育個案的深度挖掘,對因果機制如何在真實案例中起作用作出強有力的因果推論。[7]

另一方面,過程追蹤法的科學性對比較教育案例因果過程具有較強解釋力。過程追蹤法通過痕跡搜尋與科學推斷過程解釋模型,成為深度挖掘比較教育個案因果機制研究的有益模式。過程追蹤法允許研究者假設多個獨立變量、因果機制以及因變量,以此詳細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8]以一種包容性的態(tài)度為不同情景下的比較教育事件或問題,構建一種以個案為中心的“最低限度的充分解釋”(minimally sufficient explanation)。這種務實的解釋形成具有科學性的強有力推論,既可以推動由經驗事件到理論機制的理論構建過程,也可以通過案例中的因果機制可能留下的痕跡對理論進行經驗檢驗,從而成為比較教育研究拓展質性實證比較方法科學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因此,過程追蹤法作為一種通過深度挖掘個案內部的因果機制,并搜尋因果機制存在的痕跡證據,從而打開因果性黑箱的案例研究方法[9],在比較教育研究中越來越引起重視。本文通過引介、剖析過程追蹤法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先行應用案例,梳理比較教育過程追蹤的因果機制,總結過程追蹤法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啟示,以期豐富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工具箱。

一、過程追蹤法的邏輯框架

(一)構建假設——過程追蹤的因果機制

過程追蹤法是一種試圖識別一個自變量和因變量結果之間的中間因果過程、因果鏈和因果機制的方法。[10]關于因果機制的認識論是過程追蹤展開的基礎,主張研究重心從原因和結果本身轉移到兩者之間假設的因果機制和將由原因誘發(fā)的因果力量通過機制鏈條傳遞并作用于結果的過程。重心轉移的目的在于深入挖掘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從而打開因果性的黑箱。

在過程追蹤法的案例研究中對因果機制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極簡主義理解,一種是系統(tǒng)性理解。[11]極簡主義認識到機制在分析因果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但沒有對其從理論或是經驗上展開敘述,實際上這種理解使得因果關聯(lián)仍是內隱的,只能作出較弱的因果推斷。采用系統(tǒng)性理解能更好地實現打開因果性黑箱的目的。因果機制系統(tǒng)理解的目標是明確地分解發(fā)生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過程,構建由一系列部件組成的理論化因果機制。這些部件應使用參與活動的實體來描述,實體是參與活動的行動者、組織或結構因素,而活動是變化的生產者,或者是通過機制傳遞因果力量的東西。[12]當然,部件的實體與活動具體用什么來表述,取決于在案例中的現實情境和需要作出什么樣的因果解釋。這些部件還需要在一個時間序列上展開并表現出某種形式的連續(xù)性,這意味著每個部件耦合下一個部件,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因果故事鏈條。[13]通過追蹤這個完整鏈條上的每個部件,對案例展開全面的敘事分析,觀察每個部件的實體活動所留下的經驗痕跡,可對現實案例中的因果機制如何發(fā)揮作用作出更有力的因果推論。

(二)追蹤痕跡——過程追蹤的敘事分析

因果機制是無法最終被觀察到的,只能通過觀察其痕跡來驗證它[14],而這些痕跡又隱藏在復雜的事件中,為了挖掘痕跡,實現對因果機制的深度追蹤,真實而精細的敘事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但這種敘事分析不是簡單的復制故事,它有著自己的獨特方法,即通過各個假設的機制展開敘事,將事件的細節(jié)具體化,使敘事更具說服力。在敘事的同時,對發(fā)生在原因和結果之間的事件、活動或實體進行密切檢查,可以發(fā)現因果機制存在的痕跡,并將這些經驗痕跡轉化為診斷證據,從而為因果機制如何進行運作提供解釋和證據。這些證據的發(fā)現依賴于對因果機制在案例中留下的“可觀察到的東西”進行敘事分析。如果要進一步使這些證據擁有密集的故事情節(jié),則需要對行為者與各種因素聚集并產生重要結果的關鍵情景進行精細刻畫。[15]如果不能充分地描述某一事件或某一時刻的情況,那么就不可能掌握整個因果過程。[16]也就是說,敘事的真實性和精細程度直接影響到對理論因果機制驗證與詮釋的力度。

由于因果機制是由一系列具有時間與邏輯連貫性的部件組成,每個診斷片段只能驗證各個部件分散的存在,這時就要注意到敘事過程從原因發(fā)展到結果的時間序列與邏輯一貫性,才能表現出整個因果機制中每個部件的內在聯(lián)系。但需要注意,現實中案例事件的發(fā)展往往是復雜而不可重復的,對案例的敘述不可能像線性統(tǒng)計那樣符合理論化的因果機制。敘事研究不應該追求這種完美的再現,而應該重點關注整個機制傳遞因果力量的關鍵節(jié)點,追蹤關鍵節(jié)點的事件發(fā)展方向,每次轉向假設預測的結果都能極大地增加對理論機制存在的信心。

(三)因果推斷—— 過程追蹤中的貝葉斯邏輯

過程追蹤法采取盡可能多的信息與數據論證因果機制。這些證據的形式與來源各不相同,需要構建一個包容且系統(tǒng)的分析框架,并運用貝葉斯理論(Bayesian decision theory)進行縝密的邏輯推理。貝葉斯概率論在數學上提供并驗證了演繹邏輯的內在一致性,這種邏輯可以在信息不完整、不確定性占主導地位以及假設很少能被完全證明或否定的情況下,判斷任何給定命題是真還是假[17],從而為過程追蹤實現嚴密的推斷提供了邏輯基礎。同時,貝葉斯邏輯①貝葉斯邏輯可以根據不確定性信息作出概率推理,即在不能準確知悉一個事物的本質時,可以依靠與事物特定本質相關事件出現的多少去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構建的“概率與邏輯的橋梁”為因果推斷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框架,即通過已經掌握的信息,對機制假設或現有理論設置一個合理程度的信念,并通過證據不斷更新對它的確證或否定的信心。在過程追蹤中,證據只以其“可能性”進入貝葉斯推斷,忽略證據的駁雜形式,實現一種極具包容性的分析模式。[18]

貝葉斯邏輯的分析框架用公式可以簡單表示為:后驗∝似然*先驗。[19]在這個分析框架中,首先基于既有的研究結果和現實材料,對假說理論作出明確且透明的先驗預期判斷;其次,證據的證明價值或者權重取決于它的似然比,即根據現有處境判斷得出支持假說證據預期的可能性與支持替代假說的可能性之比。也就是說,基于常識不太可能出現的或是反事實證據具有最強的證明力度。但在事實研究中,這種強有力的證據不會經常出現,所以將許多權重低的證據疊加實現一個強有力的總體推斷是一種更加現實的路徑。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保證證據來源的獨立,否則就無法更新對假設機制的信念。在貝葉斯推斷過程中構建替代假設進行類比,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證據的價值。對替代假設的確證就能削弱對現有假設確證的信念,同時對替代假設進行強有力的否定,也能極大地增加對現有假設的信心。通過這種構建、檢驗、排除的迭代過程,實現在經驗證據和抽象理論之間靈活移動,可不斷地增強對因果機制出現的信心。

貝葉斯理論能夠很好地跟蹤細微的差別,系統(tǒng)性評估每個可觀察到的證據,厘清在整個追蹤過程中的分歧,保持對先驗概率與證據權重的重視,確保證據收集和假設評估的過程透明,通過嚴密的推理邏輯改進傳統(tǒng)的基于敘事的過程追蹤。

二、案例選擇與研究命題

聚焦比較教育的論域,該如何選擇利用過程追蹤法進行案例研究的設計與操作呢?本文以下詳細闡述與剖析案例選擇、命題確定、因果機制構建、痕跡追蹤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總結過程追蹤法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內在規(guī)律。

(一)案例選擇

案例選擇與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有關,即是想利用已有的理論來解釋命題,并通過案例來驗證理論,還是從案例中歸納出一套新的理論,來解釋核心命題。不同的研究目的對案例的要求也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教育的案例選擇

匈牙利案例的研究目的是探明歐洲國家的教師教育政策與實踐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歐盟的影響,并且通過因果機制研究來構建新的一般性理論解釋。這種構建理論的目的就要求在案例選擇中以原因和結果為核心,確?!罢咄苿恿α俊钡囊蚺c“國家教育政策改變”的果同時存在且具有明確的相關性。匈牙利教師能力框架的發(fā)展過程成為可追溯的連續(xù)有機體,為構建理論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

以色列案例與拉美國家案例都使用一套完善的理論對其案例中的因果過程進行預設,通過搜尋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經驗證據來對其進行檢驗,因此研究目的主要是進行理論檢驗。在案例選擇中就要求能夠確證原因與結果,并且具有允許理論化機制運作的條件。以色列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的教育治理是基于一項完善的治理計劃而展開的個案,這使得其政策推進過程可以明確溯源。同樣,拉美地區(qū)的阿根廷與智利受美國教育私有化思想的影響,開展教育改革的過程都可以被追溯確認,這就使得以色列案例與拉美案例能夠成為檢驗理論化機制的典型案例。當然,難以確認因果機制存在的“不可能案例”也有其發(fā)揮作用的舞臺——如果能夠在“最不可能案例”中確證因果機制的存在,那么將會有極大的信心將這個因果理論推廣為一般性理論。

(二)命題確定

研究命題的核心概念是案例分析的首要關鍵。在研究過程追蹤法的因果機制時,好的理論或命題不僅能夠驗證變量間存在系統(tǒng)的共變性,而且還能反映原因和結果之間作用過程的因果關聯(lián)。[23]在過程追蹤法中,對核心命題的關鍵概念進行確定時,需要將這些概念與理論化的因果機制聯(lián)系起來,從而抓住因果過程的本質,使因果力量的傳遞路徑更加清晰。上述三個案例核心命題的概念化,如圖1所示。

圖1 比較教育案例核心命題的概念化

匈牙利案例的概念界定主要圍繞“作為學習成果的能力”展開,闡述了教師能力框架何以作為教師教育的標準與教師職業(yè)模式評估的基礎。在歐盟的外部政策壓力與國內教師教育團體推動的雙重因變量作用下,匈牙利教師教育從關注教師如何設計與實施課程轉向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師教育,從而推動了匈牙利以教師能力框架為基礎的職業(yè)評估與促進體系的建立與發(fā)展。

以色列案例明確關鍵概念“教育治理變革”時,提出新自由主義是推動以色列國家治理轉變的一個合法和理想的政治理由,并強調教育治理是其關鍵領域。后續(xù)通過“垃圾桶理論”(garbage can theory)①“垃圾桶理論”作為理性決策模型的替代,關注“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有限理性決策,這種決策常常取決于問題、解決方案、參與人員和決策的機會這四股力量。分析了國內外政治契機共同造就了開啟教育治理變革的政策之窗,繼而提出在制度變遷的相對長期過程中,政府教育變革政策的選擇受到窗口期調節(jié)。

拉美案例通過政策擴散理論闡述了教育私有化“擴散機制”的核心概念??鐕袆诱邆鞑サ慕逃接谢枷胪ㄟ^“擴散機制”作用于國家政策制定者,同時拉美國家國內政治因素調節(jié)著這一過程,決定教育私有化思想多大程度上被過濾并轉換為國內政策。在“擴散機制”概念的確定過程中明確各實體的作用,顯化了因果力量傳遞的過程。

三、案例呈現:比較教育因果機制的過程追蹤

(一)比較教育的因果機制構建

構建因果機制的主張應當是務實的,構建何種的因果機制才最合理,要取決于何種層次或者類型可以更好地研究理論化機制的經驗表現。[24]匈牙利案例以時間序列展開,闡述了在歐盟政策壓力以及國內教師團體政治力量的雙重因素推動下,匈牙利教師能力框架在教師教育與教師職業(yè)評估兩個領域鋪開實施,如圖2所示。

圖2 匈牙利教師能力框架發(fā)展過程

匈牙利案例在構建因果機制時作出靈活的調整,很好地顯化了兩個因變量的雙重作用路徑。由此,構建的“雙因一果”的因果機制可將“歐盟政策壓力”與“教師教育團體的政治力量”兩種推動力量分解、厘清,從而為匈牙利教師能力框架政策的發(fā)展動力構擬了完善的機制模型,形成了有說服力的解釋。

構建因果機制時,必須要作出靈活的調整,才能以理論化的因果機制詮釋復雜的現實案例。以色列案例將“垃圾桶理論”與制度變遷理論結合來解釋以色列國家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實現教育治理變革的因果過程,并且還將這個過程分解為兩個形式的變化,即由許多小而快的步驟組成的增量變化與大步驟的經典范例變化,如圖3所示。

圖3 以色列教育治理變革因果機制

為了形成對因果力量作用的充分構擬,因果機制將融合兩種時間維度的部件,即將長期的演化性變遷與變化快速而深刻的斷續(xù)式均衡結合為“斷續(xù)式演化”。[25]以色列案例中,部件1、部件2是政府營造有利變革的政治環(huán)境的線性過程,部件3、部件4、部件5是斷續(xù)式演化的循環(huán)。當政策之窗開啟時,政府開始直接的、系統(tǒng)的教育治理變革計劃;在政策之窗關閉時期,政策制定者為了避免否決行動者的強力阻礙,在直接權力內進行制度微調來分化否決行動者,當這種漸進變革積累到一定程度與特殊契機重合就能打開政策之窗。教育治理變革在多次循環(huán)迭代中繼續(xù)深化和擴大,“斷續(xù)式演化”的因果機制充分解釋了這種非線性的教育治理變革過程,顯化了因果力量作用的途徑與方式。

構建因果機制時,必須緊緊圍繞傳遞因果力量的實體及其活動。拉美案例抓住了在教育私有化變革過程中的三個實體及其活動,構建了跨國行動者推動的擴散機制、政府對教育私有化政策的支持意愿以及國內反對團體力量三個關鍵變量,如圖4所示。

圖4 教育私有化政策擴散對智利、阿根廷教育改革作用的因果機制

拉美案例根據具體的不同國情剖析三個關鍵變量的相互作用,分析阿根廷與智利同樣受到教育私有化思想擴散,但教育私有化政策選擇以及變革程度、范圍不同的同因異果現象,從而提出國內反對力量在政策擴散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把握因果過程中的關鍵實體及其活動,顯化因果力量,將會為構建精煉而有力的案例提供充分的解釋。

(二)比較教育的部件與證據

過程追蹤法的關鍵步驟之一是以在案例中提取的能體現因果力量發(fā)揮作用的痕跡證據為橋梁,實現理論化的因果機制與經驗事件之間的跨越。匈牙利案例提出使用一種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以時間序列追蹤政策的發(fā)展與實施,對事件發(fā)展形成歷史解釋,捕捉“國內政治優(yōu)先事項”與“外部政策壓力”在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因果痕跡,從而檢驗教師能力框架的發(fā)展與使用。以色列案例通過回顧性案例研究設計和事件的歷史展望,收集大量政策文本與政府重要官員訪談,在分析和寫作中產生一個“深描”(thick description),追蹤政府具有變革理念、塑造變革氛圍以及推進變革深入的因果過程,提取因果力量發(fā)揮作用所遺留之痕跡,實現對因果機制的檢驗。拉美案例通過審查歷史檔案以及細致的訪談,明確政府、政策傳播者、國內反對力量三種實體于何時、何地、何種形式參與了教育私有化政策的傳播與變革的實施,顯化了因果機制諸部件傳遞因果力量的痕跡,如表2所示。

表2 比較教育案例因果機制的痕跡證據

通過匈牙利、以色列和拉美案例的部件與證據的分析,由此可知收集證據的目的在于:其一,收集證據,形成充分的敘述。收集證據要充分使用案例內知識,對整個事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形成詳盡的敘述。拉美案例中,智利教育私有化改革當時得到世界銀行的資助和贊揚,一般看來這是一種外部政策壓力,但通過對教育部前高級官員的訪談,發(fā)現智利政府積極地利用這一外部壓力來加強政策合法性與連續(xù)性,從而驗證了智利政府推進私有化改革的積極態(tài)度?!爸v故事”的目的不是簡單地介紹故事梗概,而是要捕捉因果機制發(fā)揮作用留下的蛛絲馬跡,實現真實事件的歷史還原。

其二,收集證據,形成三角互證。收集證據充分保障材料、數據的準確性,對所收集的資料和觀察結果進行客觀而嚴密的審查。以色列案例以多重獨立來源的資料相互佐證,這樣的三角剖析更有力地驗證了以色列政府換屆后變革理念的一貫性。以色列案例列舉了前任教育部長在訪談中“新協(xié)議逐字摘錄前政府報告”的表述、時任政府財政委員會兩位成員在訪談中關于兩次改革的“許多相似”與“部分相似”的表述和在議會議定書中發(fā)現的材料(“德夫拉特改革”試點學校是首批納入“新視野”改革的學校)。通過這三種不同來源的材料相互佐證,實現了各個來源的資料優(yōu)勢互補,使得整個證據收集過程更加扎實、完善。當然有一點值得注意,進行三角剖析的多種材料必須保證其來源獨立,否則將無助于提升對因果機制部件的驗證力度。

(三)比較教育的貝葉斯分析

由于貝葉斯分析在質性實證研究中具有實現高質量因果推斷和提高分析透明度的潛力,所以將其與過程追蹤法相結合是極具有價值的。貝葉斯分析在過程追蹤中的應用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其一,確定先驗置信度。通過貝葉斯分析,可確定先驗理論的置信度,即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與文獻資料確定先驗理論為正確的概率。匈牙利案例的先驗理論是外部政策壓力與國內政治力量共同推動了教師能力框架發(fā)展。由于歐洲各國都引入了描述教師能力的專業(yè)框架,但各國使用差距很大,無法準確明晰政策發(fā)展的推動力量,所以先驗理論置信度低;以色列案例提出的先驗理論是新自由主義啟發(fā)或影響了教育治理變革。但該理論缺乏解釋其過程的理論研究,這一理論更多的是“道聽逸事”,也就是說先驗的置信度較低。這兩個案例的先驗理論置信度較低但都與核心命題相符合,那么貝葉斯分析的使命就是通過有力的證據來提升對先驗理論為真的信心。拉美案例設置的先驗理論是外部壓力推動政策擴散,以達到教育政策趨同。這一觀點在過往研究中被廣泛采用和認同,可以說具有較高的先驗置信度。但其與核心命題相矛盾,那么貝葉斯分析的使命就是通過有力地否定先驗,從而取用先驗的替代理論,將“國內政治因素”納入擴散機制的研究之中。由于這些概率的確定不能完全排除研究者的主觀色彩,所以必須對每一次賦值保持謹慎,并明確提出作出判斷的依據。有時確定一個概率的范圍來代替精確的數值,可使整個過程更加可行。

其二,確定證據似然比。通過貝葉斯分析,可確定證據的價值,也就是證據的似然比(發(fā)現支持假說證據的預期可能性與發(fā)現支持替代假說的可能性之比),證據的似然比越高就越具有較強的確證力度。以色列案例提出,以色列政府在與教師工會的工資談判中,極力拖延以迫使其接受政府提出修改的就業(yè)條件,這樣的行為削弱了工會的權力,為下一步的教育治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機會。這個證據很好地證明了以色列政府在為推進教育治理變革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條件。這一證據具有獨特性,具有高似然比,因為很難以其他原因解釋以色列政府在與教師工會的工資談判中施加壓力。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證據所作出的確定或否定推斷無法明確證偽,只能通過反復迭代新的證據來增加確證或否定的信心。

其三,確定檢驗路徑。通過貝葉斯分析,可確定因果機制檢驗的路徑。匈牙利案例與以色列案例的部件2的檢驗可以通過獨特性證據來實現,將歐盟對教師能力政策的推動、匈牙利教育政策逐步“歐洲化”作為證據,可以極大提升對先驗表述為真的信心。以色列政府的文件、與工會談判的舉措都是具有高獨特性的證據,將有力地驗證先驗表述。拉美案例中利用確定性證據進行檢驗更加合適。根據其先驗表述,可以將拉美國家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理解為被動的接受者,沒有能力來抵制或選擇外來政策。但根據政府文件的措辭、高級官員訪談時的表態(tài),可以理解為驗證先驗表述為真的證據缺失,有力地否定了政府為“被動接受者”的表述,從而驗證了部件2政府對擴散政策是形成了自己的意愿(如表3所示)。

表3 比較教育案例(部件2)的貝葉斯分析

根據上述案例,可以總結出實現檢驗的路徑有兩條:其一是獨特性檢驗。即以獨特性的證據有力地更新對假說存在的信心,匈牙利案例和以色列案例可以例證。其二是確定性檢驗。即確定性的證據一旦缺失將降低對先驗假設為真的信心,拉美案例可以例證。當然,同時具備雙重能力的檢驗設計能夠實現最好的推斷,但在實際案例中,兩者往往難以同時兼?zhèn)?。因此,選擇各自合適的獨特性檢驗或確定性檢驗也能完成檢驗任務。

四、結語

新時代,比較教育研究涌現大量新課題、新案例和新素材,這就要求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和技術與時俱進,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的優(yōu)勢實現新的躍升。過程追蹤法作為一種積極探索性的方法,通過持續(xù)追蹤教育個案的因果機制、深入剖析教育實體的因果痕跡,可以科學驗證教育情境的因果規(guī)律,突破傳統(tǒng)的因素分析與歷史分析,以因果機制為引領,推進比較教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過程追蹤法在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層面具有以下啟示:

其一,過程追蹤法以深度挖掘教育個案因果機制為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普適性。研究對象的素材語料選擇,既可以通過既有的文獻、訪談等質性研究資料捕捉教育場景個案的觀察結果進行經驗論證,也可以通過量化數據分析教育條件因素變項之間的相關性,篩選特殊個案,構建教育現象與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機制;既可以聚焦比較教育特定時空與文化場景下教育實體的現象與變革活動,又可以長期追蹤單體教育現象與變革活動的一系列關鍵決策點,對比較教育個案因果機制進行更深層次的時間序列分析或世代分析,從而使比較教育個案因果機制的分析更具有普遍性。

其二,過程追蹤法以抓住教育個案的因果痕跡為研究任務,具有鮮明的敘事特色。一方面,過程追蹤法搭建一個基于比較教育案例的因果機制框架,追蹤隱藏于各種教育結構和結果之間的部件證據,對事件發(fā)展形成充分敘述,明晰發(fā)揮關鍵力量的教育實體,描繪因果機制發(fā)揮作用的特定文化情境,實現比較教育理論化因果機制與經驗事件連接,對案例因果過程達成充分精練的揭示與構擬,使得案例研究飽滿充實、有血有肉。另一方面,過程追蹤法克服單純證據枚舉法的不完全歸納局限性,通過以多種理論融合的解釋框架和案例傳遞因果力量的實體部件為紐帶,簡化為每一個實體與另一個實體之間的最小聯(lián)系,構建因果有痕的多重復合機制,形成比較教育因果機制完整的、符合邏輯的證據鏈條。

其三,過程追蹤法以貝葉斯推斷為研究技術,把控技術科學性的邊界。一方面,過程追蹤的貝葉斯推斷通過發(fā)現比較教育個案的經驗證據,來評估因果機制的每一部件及其替代假設,彌補量化方法的內生性不足,同時使用數據性證據和統(tǒng)計資料來論證猜想,提高因果機制的置信度;另一方面,過程追蹤的貝葉斯推斷又通過將各個先驗理論、替代假說、經驗證據簡化為一個可能性,溝通“可能”與“實際”“經驗”與“理論”,聯(lián)通研究體系的每一個部件,構建成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從而避免研究方法科學性的復雜化,規(guī)避游離于比較教育時間、空間和多元文化場景之外,防止陷入“數據利維坦”(Digital Leviathan)難以把控的局面。

當然,過程追蹤法在比較教育研究的應用中也有不易把控的難點。其一,比較教育個案的驗證往往需要豐富的證據痕跡,但邏輯推斷與驗證又要求簡潔有力,二者的平衡對稱性不易把握。其二,比較教育理論的概念化和每個證據的概率賦值,邏輯性和準確性操作難度較大。

猜你喜歡
先驗貝葉斯部件
康德定言命令的演繹是一種先驗演繹嗎?——論純粹知性與實踐理性在先天原則證成方面之異同
基于暗通道先驗的單幅圖像去霧算法研究與實現
先驗想象力在范疇先驗演繹中的定位研究
一種陀飛輪表的雙秒輪結構
現代漢字的兩種分析法與國家文字規(guī)范(四)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租賃房地產的多主體貝葉斯博弈研究
貝葉斯網絡概述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貝葉斯公式的應用和推廣
乌苏市| 青田县| 吴川市| 岳西县| 军事| 平乐县| 台北县| 舟山市| 麦盖提县| 谷城县| 金塔县| 扎赉特旗| 永春县| 缙云县| 抚顺市| 杭州市| 抚松县| 常熟市| 家居| 新丰县| 通化市| 米脂县| 钦州市| 隆化县| 饶平县| 新安县| 读书| 南靖县| 毕节市| 南和县| 利津县| 堆龙德庆县| 中牟县| 自治县| 普陀区| 博兴县| 明光市| 巴彦淖尔市| 临桂县| 许昌市|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