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炫,王馬法,李俊玲,馬兆俠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超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四川 綿陽 621000)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由于具有密度小、高比強度和比模量、良好的高溫力學和熱物理性能、非常好的尺寸穩(wěn)定性等特點,在航天器上被廣泛使用,例如航天飛機艙門、衛(wèi)星本體和天線結構、衛(wèi)星光學器件的精密支撐構件等。隨著空間環(huán)境的惡化,空間碎片對航天器的撞擊概率逐漸增大,CFRP 在空間碎片高速、超高速撞擊下的損傷特性也越來越引起關注。
Humes采用鋁球、玻璃球、尼龍球/柱彈丸模擬空間碎片對國際空間站上使用的增強碳碳復合材料(reinforced carbon-carbon, RCC)開展了超高速撞擊實驗,獲得了RCC 在超高速撞擊下的損傷情況。Christiansen 等也利用鋁、玻璃、尼龍彈丸開展了對未覆蓋抗氧化層的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桁架和SiC 覆蓋的RCC 的超高速撞擊實驗,獲得了兩類靶板在超高速撞擊下的典型損傷模式和損傷參量,并建立了預測RCC 部分侵徹、完全侵徹、背部層裂等損傷模式的公式。Tennyson 等、 Lamontagne 等針對航天器上使用的復合材料開展了100 多次超高速撞擊實驗,得到了復合材料在超高速撞擊下較為全面的損傷模式,并以此建立了UTIAS 數(shù)據(jù)庫。此外,Lambert 等、Numata 等、Xie 等也開展了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超高速撞擊實驗研究。然而,由于CFRP 的各向異性,以及碳纖維類型、加工方式等對材料力學性能影響較大,且在上述研究中CFRP 厚度大都較?。ㄐ∮? mm),獲取的實驗結果還不能完全揭示CFRP 的超高速撞擊成坑特性。
本文中,利用二級輕氣炮開展直徑為1.00~3.05 mm 的鋁球以3.0~6.5 km/s 超高速撞擊CFRP 中厚板的實驗,以獲得碳纖維/環(huán)氧復合材料的成坑形貌和尺寸,揭示典型CFRP 在超高速撞擊下的成坑規(guī)律。
實驗設備及整體實驗布局如圖1 所示,利用二級輕氣炮發(fā)射彈丸,撞擊靶板;利用三站激光測速裝置獲取彈丸速度,并利用八序列激光陰影成像儀獲取彈丸飛行姿態(tài)和撞靶過程;采用電子顯微鏡觀測回收靶板的成坑、損傷特性。
圖1 實驗設備Fig. 1 Experimental facility
彈丸材料為AL2A12,球形,直徑為1.00、2.00 和3.05 mm,撞擊速度為3.0~6.5 km/s。實驗靶板材料為T300/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單向內編織層合板。靶板材料密度為(1.500±0.015)g/cm,拉伸強度不低于746 MPa,拉伸彈性模量不低于50.5 GPa,壓縮強度不低于337.5 MPa,壓縮彈性模量不低于33.2 GPa,尺寸為100 mm×100 mm×20 mm。靶板上下表面采用夾具(鋁合金板,中間鏤空)固定,其后間隔40 mm 放置一塊尺寸為200 mm×200 mm×2.5 mm 的驗證板,靶板整體裝置如圖2 所示。共開展7 次正撞擊實驗,各次實驗的具體狀態(tài)及測試得到的速度見表1。
圖2 靶板裝置Fig. 2 Target configuration with a sample inside
表 1 實驗條件Table 1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圖3 為7 次實驗中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在超高速撞擊下的典型損傷特征,如前板成坑、表面分層、剝落、背部纖維布分層等??梢钥闯?,在超高速撞擊下復合材料靶板的損傷特征、成坑形貌與金屬材料有較大差異。將靶材的損傷區(qū)域分為周邊材料的損傷區(qū)和中心的成坑區(qū),如圖4 所示。周邊材料損傷區(qū)的損傷形貌極不規(guī)則,在撞擊點附近基體和纖維布呈現(xiàn)出分層、斷裂、起翹等特征,纖維出現(xiàn)拉絲、斷裂。成坑區(qū)形狀并非金屬靶板的半球形:成坑上層近似成方形;底部由于基體材料脫落,坑壁粗糙、凹凸不平,近似球冠。
圖3 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超高速撞擊損傷特征Fig. 3 Damage features of 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 under hypervelocity impact
圖4 成坑區(qū)和損傷區(qū)劃分Fig. 4 Definitions of crater area and damage area
表2 實驗結果Table 2 Experimental results
在文獻[4-5]中,Christiansen 等提出的預測RCC 在超高速斜撞擊下發(fā)生部分侵徹的侵深經(jīng)驗公式為:
圖5 與Christiansen 實驗[4-5]相比較的成坑深度Fig. 5 Crater depths in comparison with Christiansen experimental data[4-5]
超高速碰撞開坑過程中,無量綱坑徑系數(shù)/同樣受靶材強度,彈靶材料密度ρ、ρ的影響,符合公式:
當彈靶材料固定時,坑徑系數(shù)/僅與撞擊速度相關,與坑深類似,坑徑與撞擊速度應符合2/3 次冪關系。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得到如圖6 所示的曲線,形式為:
圖6 坑徑系數(shù)擬合曲線Fig. 6 Fitting curve of the crater-diameter coefficient
因偏差較大,實驗A01 數(shù)據(jù)在圖6 中被剔除。原因可能有兩方面:(1)該次實驗靶材表面分層起翹但未斷裂,遮蔽了部分成坑區(qū)域;(2)該次實驗中彈丸動能較小,成坑尺寸也小,從而導致測量成坑面積時誤差過大。
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是在多層碳纖維布上壓制或沉積而成,各纖維層、纖維與基質之間的空隙、裂縫成為應力集中點,在超高速撞擊下極易發(fā)生裂紋擴展導致層裂,在宏觀上表現(xiàn)出纖維布分層、基質碎裂等損傷特征。上述材料特性在靶材損傷特征上體現(xiàn)為相同撞擊條件下靶材表面損傷面積可能會遠超金屬材料,因而分析復合材料的表面損傷面積變化規(guī)律十分有必要。
分析發(fā)現(xiàn),本文中復合材料的表面損傷面積等效直徑與彈丸撞擊能量呈冪函數(shù)關系(擬合曲線見圖7):
圖7 表面損傷面積等效直徑與彈丸撞擊能的關系Fig. 7 Equivalent crater diameters of surface-damage area varyied with the impact energy of projectiles
圖7 中剔除了實驗A07 數(shù)據(jù),原因在于實驗A07 彈丸撞擊能量較大,靶材表面既有分層也有剝落,形態(tài)極不規(guī)則,測量表面損傷面積時誤差較大。
利用本文實驗數(shù)據(jù)與Christiansen 等的正撞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結果如圖7 所示。從圖7 可以看到,Christiansen 等的實驗損傷面積在本文實驗結果擬合曲線之下,即靶材表面損傷面積較小。其原因是:Christiansen 等的實驗靶材表面覆蓋了SiC 層,在超高速撞擊過程中RCC 表面的SiC 層約束了彈丸對內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損傷。
坑形系數(shù)/是表征超高速撞擊坑的另一個重要參量。通常將半球坑作為金屬靶超高速碰撞的典型特征,即/趨近于0.5。然而,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超高速撞擊實驗結果表明(見圖8),/并沒有表現(xiàn)出與金屬靶材相一致的規(guī)律性,尤其是在撞擊速度超過5.0 km/s 之后,/散布范圍較大,這有可能是由于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各向異性所導致。
圖8 坑形系數(shù)p/Dh 隨vi 的變化Fig. 8 Variation of p/Dh with vi
張慶明等認為,在彈靶材料不一致時,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坑形與之相差較大,因而采用“各向均勻膨脹說”比“半球說”更符合實際情況,其形式可簡單表達為:
式中:為彈丸直徑,、分別為彈丸和靶板的強度,(ρ/ρ,/)為無量綱系數(shù)。根據(jù)的值可以判斷坑的形狀:當=0 時,為半球坑;當<0 時,坑偏深;當>0 時,坑偏淺。
利用式(7)處理本文的實驗數(shù)據(jù),結果如圖9 所示。從圖9 可以看出,在3.0~6.5 km/s 范圍內,除了實驗A01 數(shù)據(jù)外,其他實驗條件下均為/<2/,即<0,說明坑形偏深。
圖9 2p/dp 和Dh/dp 隨vi 的變化Fig. 9 Variations of 2p/dp and Dh/dp with vi
開展了鋁球在3.0~6.5 km/s 速度下對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撞擊實驗,獲得了復合材料在超高速撞擊下的成坑、分層、剝落等典型損傷特征,并與NASA 的復合材料超高速撞擊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了CFRP 在超高速撞擊下的成坑規(guī)律。結果表明:碳纖維/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無量綱成坑深度/和無量綱坑徑系數(shù)/均與撞擊速度呈2/3 次冪關系;表面損傷面積等效直徑與彈丸撞擊能量呈冪函數(shù)關系;坑深度大于坑半徑。后續(xù)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彈丸材料、靶板材料、尺寸、纖維編織方式等對CFRP 超高速撞擊成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