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璜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中華民族與冰雪自古就結下了深深的緣分,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不僅學會了抵御冰雪的嚴寒,也逐漸學會了利用冰雪、玩賞冰雪。冰雪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記載了不少古人與冰雪交互的生動事例,尤其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有關冰雪活動的歷史記載不絕于書。研究古代的冰雪活動,具有體育學、歷史學、民俗學的多重價值,對于厘清歷史事實、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瀕危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冰雪活動史研究成果較為豐富。除了在各類體育史著作中占有一定篇幅外,查閱學術網(wǎng)站,有關冰雪活動的研究千余篇,專門研究冰雪活動歷史的文章也有幾十篇。這些文章主要整理和研究現(xiàn)代冰雪體育項目中的中國古代冰雪活動歷史,尤其是清代冰雪活動。造成這一研究現(xiàn)狀的原因,一方面,離不開人類抵御惡劣自然氣候能力世代增強的歷史進化背景,也與清代帝王對于冰雪活動身體力行的倡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由于史料的闕失,其他朝代的冰雪活動歷史研究存在一定的難度。目前,對于宋遼金時期冰雪活動研究殊少,尚存在一定空白。
“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1]探究中國冰雪活動的歷史是“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2]的重要理論和文化基礎。因此,本文擬對宋遼金時期冰雪活動史料重新進行爬梳,對宋遼金時期冰雪活動的面貌進行解讀,以期填補相關研究之漏白,亦可為今天的冰雪體育尤其是群眾冰雪體育帶來一些啟發(fā)。
宋遼金時期,氣候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內各政治集團力量的消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為這一時期開展冰雪活動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時代背景。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的商、周、秦、漢、隋、唐朝屬于氣候較為溫暖的時期,平均溫度要高于現(xiàn)代 1℃ 左右,而從公元 11 世紀(約與宋遼金時期同期)后開始,中國逐步轉入了寒冷期,平均溫度比今天低 1℃左右[3],平均溫度跌破0℃。這一氣溫變化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中國北方結冰期的范圍的擴大和時間的增加。這也為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地區(qū)開展冰雪活動提供了環(huán)境基礎。與此同時,在連續(xù)多年平均氣溫均低于前代1℃的情況下,對于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生存帶來較大的影響。據(jù)學者趙紅軍、尹伯成的研究,公元11世紀后的氣候變冷,影響了土壤、植被、水文的區(qū)域特征,影響了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生長期與產量、區(qū)域分布[4]。這對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耕民族的生產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條件。氣溫的降低,導致草地沙化、綠洲干涸。出于生存的需要,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漸向南遷徙,追求水草更為豐美的生活環(huán)境。這也為農耕與游牧族群的交往和碰撞、增進彼此的了解提供了條件。
在政治、文化上,宋遼金時期也為冰雪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宋朝(960—1279)是中國歷史上承隋唐五代下啟元明清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18帝,享國319年。兩宋分別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遼、金、西夏、元政權對峙,在與游牧民族的交鋒中,兩宋的統(tǒng)治范圍逐漸從北向南退卻,但也因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和交往,留下了不少與冰雪相關的史事。北宋王安石在對宋遼締結澶淵之盟的懷古詩中寫道“黃屋親乘矢石間,胡馬欲踏河冰渡”。在引發(fā)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中,宋金軍隊冬季在北方戰(zhàn)場上的廝殺“未及北岸,十余步間,河冰陷裂,士卒驚亂”[5]。建立于公元947年的遼朝,最初位于西拉木倫河流域,經其不斷向南擴張,到了華北平原北部地區(qū)。遼朝所在廣大地區(qū),冬季冰雪紛繁,也留下了不少與冰雪有關的記載。遼代少府少監(jiān)寧鑒,在剛剛考取進士之時,即與同科考生“吟風雪夜縱酒詩”[6]。又據(jù)《續(xù)夷堅志》記載,遼代參知政事虞仲文四歲時即能夠應雪景,作《雪花》詩[7]。遼末,女真人迅速興起取代遼朝,建立了金朝。所在區(qū)域為北宋北方地區(qū)和遼朝故地,其歷史也一直與冰雪息息相關。如《金史·河渠志》記載了金代的漕運制度,其春運時間從運河冰融之時起,到夏天雨季到來之日止;秋運時間從八月秋涼時起,到初冬運河結冰時止[8]。為了生產、生活所需,金代海陵王時,還發(fā)明一種撞冰船,詩人蔡珪在《撞冰行》詩中記載:“昔歲江行苦風雪,揚錘啟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9]其可謂近代破冰船的先驅。在日常的生活中,金國百姓也常常遇到“冰風刮面雪埋屋”[10]的情況??梢?,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各族人民都與冰雪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宋遼金時期的時代背景,為北方各民族的溝通與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經濟基礎,也為民族習俗、文化的互通提供了條件。同時,這一時期遼金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存在,亦為冰雪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重要內容。這也就使得宋遼金時期的冰雪活動與其他時代相比增添了強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宋代《夢溪筆談》和《江鄰幾雜志》記載的“凌床”歷來是作為記述宋代冰雪活動的例證,以往學者對其的論述主要包括:(1)名稱:“‘凌床’就是冰床”[11]“冰床(也作凌床、拖床) ”[12]“冰床,又名凌床、拖床、冰車、凌車等”[13];(2)用途:“人力牽挽的交通游樂器具”[13]“冰上運輸工具”[14]“以人力牽引或撐動的冬季冰上交通運輸和游戲運動器具”[15]。而關于凌床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使用的區(qū)域和范圍,凌床的尺寸、形制、使用方式及其與后代尤其是清代“冰床”之間的關系則缺乏深入研究,這是厘清中國古代冰雪活動史事不能回避也尚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查究史料發(fā)現(xiàn),兩宋時期遺留至今涉及凌床的相關史料至少有5條。其中《續(xù)墨客揮犀》《皇朝類苑》與《夢溪筆談》內容記述基本一致,《談苑》與《江鄰幾雜志》內容完全一致。具體見表1。
表1 宋代文獻中的“凌床”記載
通過對五條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可推知以下信息:
其一,凌床出現(xiàn)的時間。五條史料中,最常被提及的當為《夢溪筆談》的記載?!秹粝P談》大約成書于11世紀末。其中有關“信安滄景”之地風物的記載,有學者認為是作者沈括(1031—1095)出使遼國時(1075年)根據(jù)他見聞的契丹風情所寫。其實不然,根據(jù)沈括所寫“予嘗按察河朔”之語,實際這應當指的是他在熙寧七年(1074)八月,調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提舉河北西路義勇、保甲公事任上[16],在北宋境內的所見所聞。江休復所著《江鄰幾雜志》的記載,比沈括更早。該書記載凌床使用的史料在嘉祐四年(1059)十一至十二月間。清人編輯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此書記述的是江休復奉使雄州未嘗出境之時記錄的“館伴之常事”[17],系在宋遼邊界記錄的時人、時事。由此可見,北宋史料記載的凌床最遲在北宋時期的1059年間就已為時人所記,而這種活動的實際出現(xiàn)時間勢必要比見于記載更早。
其二,凌床出現(xiàn)的地點。據(jù)《江鄰幾雜志》所載,其地點為“雄霸沿邊”,雄指雄州,今河北雄安;霸指霸州,今河北霸州。而據(jù)《夢溪筆談》所載,其地點為“信安滄景之間”,信安,乃信安軍,屯地于霸州東; 滄景指滄州一帶,永靜軍駐地所在。
兩書所記之地,與凌床的出現(xiàn)存在緊密的關系。首先,以上地區(qū)均在今天的河北省白洋淀附近,因處于我國北方且水系交錯,為該區(qū)域冬季的冰上活動提供了環(huán)境基礎。其次,該地區(qū)地處沖要,是宋遼交鋒的軍事要地之一。白洋淀地區(qū)是北宋一代屯兵御遼之地,而周邊的雄州北界即為宋遼界河巨馬河,其東鄰為霸州,這里在宋遼澶淵之盟訂立前,一直是雙方開展激烈爭奪的戰(zhàn)場。最后,這里也是北宋設置的主要的榷場治所。榷場是自北宋始,由官府控制的邊境貿易市場。澶淵之盟簽訂后,宋遼雙方進入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根據(jù)盟約,北宋在河北邊境陸續(xù)開放了多處榷場,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令雄、霸州、安肅軍置三榷場……又于廣信軍置場”[18],“終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絕”[18]。雄、霸等地,從軍事意義上的御遼門戶,轉變?yōu)榻洕饬x上的邊貿特區(qū)。與以上兩條史料所記內容相吻合的是,江休復史料所記之嘉祐四年(1059)、沈括記載之熙寧七年(1074)正處于宋遼榷場貿易興盛之時。可見凌床在此出現(xiàn)不僅有當?shù)貧夂蚝退臈l件為前提,也與宋遼之間通過軍事沖突與經濟貿易的交流互通、對當?shù)氐拈_發(fā)等情況密切相關。
其三,凌床的使用方法、尺寸及材質。據(jù)《夢溪筆談》所記,凌床需要“挽床者”于“冰上拽之”,可見這是一種通過人力拖曳使之活動的器具。在材質上,《皇朝類苑》與《夢溪筆談》記載其為“小坐床”。“坐床”,是一種坐具,可容納數(shù)人并坐。據(jù)南宋時期《五山十剎圖》所繪畫面中寺院僧眾的坐具圖畫來看,前方丈“椅子”有扶手,可坐1人;內方丈“坐床”用于打坐、較窄,平時供1人坐,實際體量也可容納2人共坐;徑山僧堂“坐床”則比較寬,最多可容8人共坐[19]。此外,與同時期遼、金文物和圖畫遺存對比可知道,“坐床”是一種具有靠背和扶手,比椅子寬,比凳子高,和交椅相比不能折疊的坐具。由此推知“小坐床”一般應為1-2人可坐、有扶手靠背的離地較高的坐具,在這一時期一般為木制品。《續(xù)墨客揮犀》與上述二書中相異之“木床”也正印證了凌床的材質。
其四,凌床的用途?!督弾纂s志》指出凌床在冬天的“雄霸沿邊塘泊”主要用來拉載蒲葦,“官員亦乘之”,《夢溪筆談》則直接指出這些冰上的凌床系運使、提刑等官員所乘用。可見,凌床至少有物品運輸(蒲葦)、人員交通兩種功用,而這也是近年來學者所達成的共識。
而對于人員交通具體的用途,則無確說。根據(jù)前文對于凌床使用區(qū)域來看,這些肩負著軍事和邊貿雙重重任的“重鎮(zhèn)”,需要運使、提刑等官員日常往返于榷場、駐地等多地。從官員職能角度講,宋代的“運使”指轉運司下的轉運使,在榷場貿易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宋史》載,運使有監(jiān)控商品價格、嚴防走私,維護市場穩(wěn)定之職。“提刑”指提點刑獄司下的官員,主管司法、刑獄和監(jiān)察。這兩類官員,都需要頻繁地來往于各處,夏天可乘船或繞路騎馬、乘車出行,冬天則可利用凌床出行,不僅速度快,還可以少繞路,不啻為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
部分國內學者認為凌床還具有娛樂功能。其觀點往往是依據(jù)清代文獻,將清代所記“冰床”源于或者等同宋代凌床的記載,因而將清代具有娛樂、游嬉功能的“冰床”之用途,直接移植于宋代凌床之上,這種“移植”顯然較為主觀、缺乏說服力。能夠確定的是,交通運輸功用是宋代凌床的可考用途,而其娛樂用途還需發(fā)掘更多史料方可認定。
其五,凌床的流變。宋代之后的元明清各朝文獻中提到的冰上活動器具名詞日益增多,但“凌床”這一稱謂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則是“冰床”“拖床”“冰車”等詞匯。哪怕偶有提及,也僅僅是特指凌床出于宋代。對于二者的聯(lián)系,精于考據(jù)的清代學者普遍認為,凌床與冰床、拖床、冰車是同一種東西。一方面,從用途、用法和形式上二者具有相似性。如何秋濤所著《朔方備乘》“拖床”[20]條載:“臣秋濤謹案:拖床即冰床也,亦曰爬犁,滿洲語曰法喇?!逗邶埥饧o》曰爬犁。制如凌床,而不施鐵條,屈木為轅駕之?!庇秩甾駭ⅰ断豆馔るs識》所載:“‘冬月,作小坐床,于冰上拽之,謂之凌床’(見沈存中《夢溪筆談》)。即今之冰床也,可見宋時已有此法?!保?1]胡季堂《培蔭軒雜記》也記載了:“凌車,見沈括《夢溪筆談》,今謂之冰床?!保?2]乾隆帝《臘日觀冰嬉因詠冰床》詩中“繩床殊古制,冰上可拖行”的注釋中,也詳細地介紹了:“冰床古無其制,起于宋北邊雄、霸、滄、景之間。見《江鄰幾雜志》、沈括《筆談》。蓋舟車之用,遇冰而窮,唯此可以利涉,一人挽之,可載數(shù)人,用力少而受值廉,京師所在有之,亦利濟之一端也。”[23]因此得出結論:“……(凌床)則宋時已有此,然其名異”[24]另一方面,從語音角度來看,二者也具有相似性。查《康熙字典》“冰”字釋義可知,“又【集韻】【正韻】從魚陵切,音凝。同凝?!菊崱抗盼谋鱽暎鞅?。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25]。從《集韻》《正韻》解釋所見,在北宋至明初,“冰”字有“níng”的讀音,與“凌”字音極為相似,清代學者周廣業(yè)也曾指出“冰床”的讀音,系“北人呼冰為凌”[26]。由此可見“凌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延續(xù)性。
女真是我國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是滿族的先世,他們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隋、唐史書上稱其為“靺鞨”,他們過著以漁獵為主的氏族部落生活。五代時契丹族在東北興起,女真人受遼朝的統(tǒng)治。
10世紀中葉,女真人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地發(fā)展,尤其是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阿什河)一帶生活的完顏部,開始學會耕墾、煉鐵等先進生產技術,勢力逐漸強大。到烏古乃擔任部落首領時,完顏部統(tǒng)一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烏古乃的孫子阿骨打,是一位杰出的女真領袖。他于1114年聯(lián)合女真各部,發(fā)起反抗遼朝統(tǒng)治的斗爭。1115年,女真人擺脫了遼朝的統(tǒng)治,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建立國家,國號金。
金朝建立后,繼續(xù)對遼作戰(zhàn)。阿骨打的繼承人吳乞買(本名完顏晟)率兵南下攻遼,并于1125年俘遼天祚帝,滅遼。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北宋滅亡。后多次進攻南宋,形成了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
女真人生活的地區(qū),主要是我國的東北地區(qū),代遼之后,又基本上接管了遼代的北方統(tǒng)治區(qū)。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得金代的冰雪活動較為豐富。這些活動也因金遼、金宋、金元的碰撞和交往,被記錄在各類史籍中。
3.2.1 “渾黜”活動
有關金朝歷史文獻中保留了大量用漢字記錄下來的女真人名。在女真語消亡之后,這些女真人名就成為了寶貴的語言化石,它們蘊藏著女真人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這些女真人名可以了解女真文化的一個側面[27]。
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生性淳樸,其民俗具有濃重的漁獵文化色彩。取名也頗為隨意,其起名方式與其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包括用大自然動植物、人體器官、生活用品、長幼順序、出生時父祖年齡和性格等命名的多種方式[28]。其中用生活用品來命名,更可窺見女真人當時的生產生活情況。金國的開國皇帝阿骨打(angguta),其漢義是寶劍把柄上的釘帽、釘鐵;著名的軍事將領完顏婁室(lousi),其漢義為“樓子”“供佛之處或曰佛龕”;還有蒲魯渾(pullun,漢義布囊)、留可(loko,漢義磨刀石)[29]等等,這些名字都極具東北少數(shù)民族特色和自然樸素的生活氣息。此外,由于需要長期與寒冷的冬季為伴,也有以冰雪活動器具命名的例子。在金朝反抗遼朝的統(tǒng)治過程中,完顏氏家族涌現(xiàn)的勇將——完顏渾黜就是典型的例子。
完顏渾黜是追隨金太祖起兵的一名女真將領。曾與遼兵戰(zhàn)于賓州(今吉林農安東北),“遼將赤狗兒戰(zhàn)于賓州,仆虺、渾黜敗之”[8]。又助完顏婁室、銀朮可,攻遼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復與婁室、渾黜、婆盧火、石古乃等攻黃龍府,敗遼兵萬余于白馬濼”[8]。天輔六年(1122)辛丑,“中京將完顏渾黜敗契丹、奚、漢六萬于高州(今內蒙古赤峰東北),孛堇麻吉死之”。他還曾領兵二百擊退忽至古北口之遼兵?!皽嗺碇凉疟笨冢鲞|游兵,逐之入谷中。遼步騎萬余迫戰(zhàn),死者數(shù)人。渾黜據(jù)關口,希尹等至,大破遼兵,斬馘甚眾,盡獲甲胄輜重。復敗其伏兵,殺千余人,獲馬百余匹。”[8]后被封為徐國公,是金朝開國功臣之一。
女真人作為滿族的先世,在民族的歷史血脈和文化風俗上,具有一脈相承的特性。清代人很早就開始用滿語考證《金史》女真人名字義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29]。以“完顏渾黜”之名為例,《廿二史札記·衍慶宮圖畫功臣》[30]記載了金世宗時期,“思國初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亦嘗圖諸功臣于衍慶宮”。其中有21人在《金史》中沒有單獨立傳,其中就有“徐國公琿楚(舊名渾黜)”。進一步解釋渾黜(琿楚),在《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記述了“按:琿楚,滿洲語,冰床也。舊作渾黜”[31]?!督鹗芳o事本末》《金史詳?!芬舱J同如上觀點。對于生活在東北極寒之地的女真人來說,“渾黜”這種在冰上、雪地用的交通工具可謂是必不可少。完顏渾黜的例子說明,早在金初,在北宋末期的遼朝境內,“渾黜”就已經作為一種常見的生活用品被用于人名之中,說明遼代統(tǒng)轄疆域下的女真人冰雪活動開展較為頻繁。
3.2.2 狗拉站車活動
金末元初學者周密(1232—1298)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 中有一條關于“狗站”的記載:“伯機云:高麗以北,地名巴實伯里,華言乃‘五國城’也。其地極寒,海水皆冰。自八月即合,直至來年四五月方解。人、物行其上,如履平地。站車往來,悉用四狗挽之。其去如飛?!保?2]
這條史料中的“伯機”指的是鮮于樞(1246-1302,字伯機)。據(jù)《鮮于府君墓志銘》記載,鮮于樞祖籍金朝統(tǒng)治下的河北德興府(今河北涿鹿),鮮于樞的父親在元滅金后,從事辦理運糧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揚州、杭州之間。鮮于樞少年時不斷隨父遷居,因此對中國北方的風俗有所了解。
“五國城”即今黑龍江依蘭,系遼金時期女真人所住之城。其地處我國高緯度地區(qū),冬季寒冷,河湖結冰。人于冰面交通、物資于冰面運輸?shù)那闆r較為常見,并設立“站”作為交通結點,而在冰上的交通工具,就是用四條狗來拉的車。可見金代在我國的東北地區(qū),狗拉車于冰上進行交通運輸是較為常見的。而這一冰雪活動,也是清代使用“?erhe”(狗拉的爬犁、狗駕的雪橇)的前身。
宋遼金時期出現(xiàn)的幾種冰雪活動形式,與當時我國北方的交通運輸密不可分。如凌床原本是宋遼邊界勞動人民冬季拉運蒲葦?shù)倪\輸工具,后來由于軍事、經濟貿易頻仍的需要,勤勞智慧的古代人民又將其充當人員在冬季通行河湖之上的交通工具;又如金末元初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記載的遼金時期女真人居住在“五國城”,使用狗拉車于冰上進行交通運輸。無論是運人還是運物,這些冰雪活動都充分展現(xiàn)了其氣候適應性強、運輸速度快的優(yōu)勢,為冬季出行提供了便利。
宋遼金時期出現(xiàn)的幾種冰雪活動形式,都與當時身居我國北方的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用于拉運蒲葦還是便于出行,對于當?shù)仄胀ɡ习傩諄碚f,凌床在他們的冬季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種十分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品。而對于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女真人來說,渾黜(琿楚)和狗拉站車,更是他們應對惡劣的自然和氣候環(huán)境的智慧結晶。在遼末金初,渾黜(琿楚)已經成為了女真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器具并被用于給孩子命名中。這些冰雪活動所使用的器具,盡管材質單一、制作簡陋,但卻很好地適應了使用環(huán)境。
宋遼金冰雪活動是特殊歷史時代下勞動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至于此后的冰雪活動所展現(xiàn)的競技性甚至是娛樂性,則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程度的增加而隨之產生的,不能進行生硬的移植。
我國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巧妙利用天時(寒冷天氣)、地利(結冰的水系用凌床、雪后的地面用雪橇),創(chuàng)造了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冰雪活動。它不是突然產生,而是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中逐步成長起來的。
在宋遼金時期以前,留于漢文史籍的冰雪活動主要是以下幾條:《北史》中寫道:“北室韋,分為九部落,繞吐紇山而居……氣候最寒,……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33]《新唐書》中記載:“拔野古……俗嗜獵射,少耕獲,乘木逐鹿冰上。”又載:“黠戛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壮四抉R馳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輒百步,勢迅激……”[34]《唐會要》中則記述了“流鬼,去京師一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后,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35]以上所說的騎木、乘木、乘木馬,指的都是滑雪或滑冰運動。可以看出,這些冰雪活動具有以下共性:一是這些冰雪活動都是采用單人操作的方式;二是記載的都是我國北方及東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冰雪活動;三是這些記載內容除了流鬼部落是在唐貞觀十四年,一連換了三次翻譯,終于來到大唐朝貢,帶來自己部落的信息,其他的則是周邊各歸附部落進行轉述而來。
與之相比,宋遼金時期的冰雪活動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其一,狗拉站車是一種畜力交通工具,凌床和渾黜(琿楚)則是利用人力進行的冰雪活動,在冰雪活動的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單獨一人完成,擴充了冰雪活動的形式。其二,由于這一時期北方各族人民交往、交流日益增多,在應對冬季的特殊氣候和地理條件時,不約而同選擇了各種工具和方式開展冰雪活動。而凌床就成為了北方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共同擁有并使用的冰雪活動器具。其三,這一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原本居于北方極邊的少數(shù)民族也先后建立了政權,對于冰雪活動的除了由他人代為講述或傳說以外,又增加了直接的記述的方式。
宋遼金時期的冰雪活動形式,在后世得到了延續(xù)和發(fā)展。宋代的凌床為小型的、木質的人力冰上拖運人和物品的用具,主要著重實用性。渾黜(琿楚)與之類似,也是一種實用器物。在其后的元明清諸朝使用的冰床類冰雪活動器具,則根據(jù)使用者和使用場合的不同,進化出了不同的規(guī)格。有《冰嬉圖》中乾隆帝所乘高大華麗的冰床,也有普通百姓乘坐的小型冰床;有只能拉1、2人的小型冰床,也有能拉十多人的大型冰床;有通過繩子拖曳牽挽的冰床,也有通過冰釬等助力馳行的冰床;有大多數(shù)使用的嵌有鋼條于冰上滑行的冰床,也有適用于黑龍江地區(qū)雪上用的全木制的爬犁……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不僅活動器具花樣翻新,活動的內容和內涵也擴大了。明代史書中就已出現(xiàn)了乘坐冰床游憩賞月的記載,到了清代,乘坐冰床更是成為了尋常百姓也可以參與的一種冰雪活動,這種冰雪活動更是歷經民國直至新中國建立后的今天仍長存民間。
金代狗拉站車的冰雪活動,在后世史籍中也有延續(xù)記載,《元史》記載:“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所轄……狗站一十五處,元設站戶三百,狗三千只,后除絕亡倒死外,實在站戶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只。”[36]元代在東北設有總管府,在每年的夏歷八月到第二年的四五月,河湖皆凍,交通運輸、傳遞公文、運送糧草等都要倚靠狗站的狗車。到了清代,盡管已經有馬拉的爬犁,其“制如凌床而不施鐵條,屈木為轅,駕二馬,行雪上疾于飛鳥”,但駕狗車者仍有遺存,即“吉林屬赫哲斐雅哈等處,役犬如牛馬,號‘使犬部’,所謂狗車,當在其地”[37]。在東北地區(qū)的赫哲族中間,以狗拖曳冰床的方式得到了傳承。清朝光緒年間編修的《吉林通志》記載:“赫哲性強悍,信鬼怪,男以樺皮為帽,冬則貂帽狐裘,婦女帽加兜鍪,衣服多用魚皮,而緣以色布,邊綴銅鈴,亦與鎧甲相似。以捕魚射獵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堅則乘冰床,用犬挽之,其土語謂之赫哲話,歲進貂皮?!保?8]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狗拉爬犁在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仍被廣為使用??梢?,在我國黑龍江北部地區(qū)由狗拉載的冰雪交通運輸歷史可謂悠長。
如今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滑冰車、坐冰車仍然是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戶外體育休閑活動,狗拉爬犁也成為了東北不少旅游景點冬季用來招攬游客的游樂項目。這些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休閑娛樂業(yè)、旅游業(yè)的結合發(fā)展,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對傳統(tǒng)體育文化資源在當代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宋遼金時期,為便于冬季的生產、生活,中國北方人民使用凌床、渾黜(琿楚)、狗拉站車在內所進行的一系列冰雪活動,不僅方便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豐富了中國北方冬季活動的類型和內容,也為后代發(fā)展冰雪活動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和參照。通過對宋遼金冰雪活動史實的分析,希望能夠為今天中國北方冰雪民俗和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以啟示。在承辦冬奧會、冰雪活動興盛的今天,亦可為傳統(tǒng)冰雪體育文化的傳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