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洋 栗嘉淇 劉秀峰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xué)藥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對木通的基源變化及相關(guān)考證并不完善,歷史上由于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對木通、關(guān)木通、川木通、通草的使用常有混淆,并影響到現(xiàn)在木通藥物的正確使用。為正本清源,下面就木通本草考證如下。
木通名稱始見于唐·甄權(quán)《藥性論》[1],記載為:“—名王翁萬年。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guān)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
而通草則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2],后歷代本草皆有記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載:“通草即木通,屬木通科植物”。
唐·蘇敬在《新修本草》[3]中對“通草”形態(tài)進(jìn)行了一系列描述:“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xì)孔,兩頭皆通。含一頭吹之,則氣出彼頭者良?;蛟萍葱钐偾o。此物大者徑三寸,每節(jié)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穰白,食之甘美。南人謂燕覆,或名烏覆,今言藤,覆聲相近爾”。可見其對種子的長度,核、瓤的顏色及其味道都做了詳細(xì)說明。而以上所述均符合木通科木通的基本特征。
宋代《圖經(jīng)本草》[4]中記載:“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陰,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莖稈大者徑三寸,每節(jié)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jié)實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謂之燕,亦云烏。正月、二月采枝,陰干用。或以為葡萄苗,非也。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此木生山側(cè),葉如萆麻,心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稜栄拧吩疲弘x南,活 (音脫)。釋云∶離南,草也,一名活”。
并指出,當(dāng)時也有品種混淆的問題,提出“知是木通邪?通脫邪?或別是一一種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脫稀有使者,近世醫(yī)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諸毒”。所以,也驗證了在宋代通草、木通及通脫木等就已經(jīng)混用。
據(jù)宋·唐慎微《證類本草》[5]“通草”中記載:“通草 味辛、甘,性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jié)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痿,矮折,齆(音甕)鼻息肉,墮胎,去三蟲。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陽。正月采枝,陰干”。同時,《證類本草》還分別將解州通草、興元府通草、通脫木一并作為通草,用圖予以標(biāo)注。見圖1。
圖1 《證類本草》中所附通草圖
元《湯液本草》[6]中對于木通與通草也依然混淆。至明代《本草品匯精要》,開始以木通為正名。但是,《本草綱目》中依然記載:“通草別名木通,味辛,性平,無毒。上能通心清肌、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jié)駸?、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同時記載:“通草根:可治項下癭瘤”。通脫木又名通草。味甘、淡,性寒,無毒。有水腫癃閉,明目退熱,瀉肺,利小便的作用。
木通在本草中的記載,首見于《本草品匯精要》[7]?!侗静萜穮R精要》載:“性平,散。氣味俱薄,陽中之陰。臭朽。主通竅下乳。制去皮,銼用。治療瘰疬?;ㄉ戏?治諸蟲痿,惡瘡,痔疾,取粉內(nèi)瘡中。妊娠不可服”??梢姡凇侗静萜穮R精要》中,首次將之前歷代本草中所載的通草的功效附在了木通之后。同時《本草品匯精要》還將通草重新賦予藥性,并明確指出通草即為通脫木,即“名通脫木、離南草、活莌、寇脫、倚商”。
但是,李時珍《本草綱目》[8]中依然記有“通草,別名木通”,雖然李時珍也將通草和木通的藥性作了區(qū)別,但在通草條中,又記到“通脫木又名通草。味甘、淡,性寒、無毒。主治水腫癃閉,明目退熱,瀉肺,利小便”??梢姡侗静菥V目》中就通草、木通和通脫木還是處于混淆狀態(tài)。
至清代,本草文獻(xiàn)中對木通、通草的區(qū)別有了進(jìn)一步明確的認(rèn)知,如黃宮繡《本草求真》[9]“通草”條下載:“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
在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則分別對木通、川木通、通草、小通草加以描述區(qū)分。
木通屬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莖。秋季采收,截取莖部,除去細(xì)枝,陰干。其功效為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jīng)下乳。用于淋證,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jīng)閉乳少,濕熱痹痛。
川木通則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jīng)下乳作用。用于淋證,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jīng)閉乳少,濕熱痹痛等。
通草本品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干燥莖髓。其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于濕熱淋證,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新修本草》中對“通草”形態(tài)進(jìn)行了一系列描述,從“繞樹藤生,汁白。莖有細(xì)孔,兩頭皆通……其子長三、四寸,核黑穰白”等描述看,符合木通科木通的基本特征,可以斷定,唐代《新修本草》所載木通為木通科木通。
宋代《圖經(jīng)本草》中記載:“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潞、漢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枝頭出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三葉相對今人謂之木通”。所述產(chǎn)地與今川貴、陜西、湖廣、江浙的木通分布區(qū)相符,形態(tài)特征亦同《新修本草》所載。但頗類石韋,又似芍藥,表明木通不只是一種來源。其中三葉相對與枝頭出五葉為2種不同的葉型,三葉相對即三出復(fù)葉,枝頭出五葉即掌狀復(fù)葉。這同白木通和三葉木通的形態(tài)基本相似。由此可知,從宋代開始木通的來源就至少有3種,即木通科木通、白木通和三葉木通。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中記載:“木通……(道地)海州、興元府、解州。時(生)春生葉。(采)正月、二月取莖,七月、八月取子,收陰干,用莖、實,質(zhì)類葡萄藤而有紋理,色蒼”。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通草(即木通,屬木通科植物)味辛,平。主去惡蟲(后果嚴(yán)重或古怪的寄生蟲病,古人認(rèn)為惡蟲是由濕熱化生,溫?zé)崆?則惡蟲不生)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新修本草》中通草的性味及功效記為:“味辛、甘,性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jié)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瘺,跋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證類本草》中記為:“味辛、甘,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guān)節(jié),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jié)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瘺,媵折,齆(音甕)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本草品匯精要》記為:“味辛甘。(子)甘。性平,散。(子)平、寒。氣味俱薄,陽中之陰。臭微香。主通經(jīng)利竅,散腫消痛。制去皮,銼碎用”。
《本草綱目》記為:“通草別名木通,味辛、平、無毒。上能通心清肌、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泄?jié)駸?、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通草根:可治項下癭瘤。通脫木又名通草。味甘、淡、寒、無毒。有水腫癃閉,明目退熱,瀉肺,利小便的作用”。
《本草求真》記為:“清肺、通乳、利水。通草專入肺、胃。氣味甘淡,體輕色白,有類燈心。時珍曰:有細(xì)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頌曰: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脫木,稀有用者。功同入肺,引熱下降,及利小便,通淋治腫。杲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然燈心質(zhì)小氣寒,則兼降心火,此則兼入胃,通氣上達(dá)而下乳汁之為異耳。時珍曰:通草色白而氣寒,疏淡而體輕。況此體大氣輕,滲淡殆甚,能升能降,既可入肺而清熱,復(fù)能上行而通胃。東垣用此以治五種水腫癃閉,非取氣寒能降,味淡能升之意乎。仲景用此合當(dāng)歸、芍藥、桂枝、細(xì)辛、大棗、甘草,名為當(dāng)歸四逆湯,以治傷寒邪入厥陰,非取通草以通營衛(wèi)之意乎。但孕婦勿服”。
明代之前歷代本草中所載的“通草”即為木通,正如宋代《本草圖經(jīng)》所言,古方所用通草皆為木通;木通在本草中首載于《本草品匯精要》,《本草品匯精要》中首次將前代本草中通草的藥性賦予木通之后,并將通草單列,明確提出通草即為通脫木?!侗静菥V目》中木通和通草依然有混淆之嫌,至清代,木通和通草有了明確的區(qū)別。就木通的品種來源,唐代木通為木通科木通,宋代三葉木通和白木通也作為木通的品種予以應(yīng)用,之后基本延續(xù)了宋代的品種。就木通的藥性和功效而言,總結(jié)為“清熱利尿、活血通脈”,主治小便便赤、淋濁、水腫、胸中煩熱、喉嚨疼痛、口舌生瘡、風(fēng)濕痹痛、乳汁不通等癥狀。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yuǎn)程教育202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