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若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探索和學習的環(huán)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自然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具有和自然親近的本能,種植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與大自然親密對話的機會,有助于達成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的目標。
在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不僅能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形成豐富的課程資源,助推幼兒園各方面的發(fā)展,還能為幼兒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對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經(jīng)驗積累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種植活動對幼兒成長的意義,發(fā)揮種植園“一畝三分地,全是活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種植活動中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在開展種植活動時,部分教師選擇的植物種類和種植方式單一,拓展性不強,無法充分發(fā)揮種植活動的作用。如,有的教師認為小班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弱,在指導幼兒種植大蒜時,讓幼兒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種植方式去種植,不能讓幼兒從各個角度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土培和水培的區(qū)別、光照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等,不能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部分教師開展種植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而是自己決定種植內容,然后把任務布置給幼兒。在幼兒開始種植后,教師也沒有深入引導幼兒,無法激發(fā)幼兒對植物生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的目的是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有的教師過于依賴種植活動,將種植活動當做區(qū)域活動來進行,導致種植課程的比重過大,擠壓了其他五大領域的活動,影響了幼兒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偏離了種植活動預設的教育目標。
只有貼合幼兒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的種植活動,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和日常觀察等方法,了解幼兒當前感興趣的事物,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種植活動。在開展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幼兒了解各種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長周期、生長需求等,了解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為幼兒打開一扇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窗口。
例如,在“幸福種植”自然教育活動中,筆者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以實物種子作為教育活動的切入點。筆者先通過介紹不同種子的特征,讓幼兒對植物的生長過程產(chǎn)生興趣。接著,筆者引導幼兒了解時節(jié)和節(jié)氣,在不同的季節(jié)開展相應的種植活動,讓幼兒仔細觀察,做好種植記錄。春天時,筆者帶領幼兒拿著小鋤頭到種植地里翻土,在不同的區(qū)域種上大蒜、蘿卜、生菜、菠菜和茼蒿的種子,然后進行日常澆水等管護活動;秋季,是收獲的時節(jié),筆者帶領幼兒采摘、分享勞動成果,用蘿卜做蘿卜絲餅、用大蒜做蒜香餅,食育氛圍濃厚,大大提高了幼兒的種植興趣。
幼兒的年齡、生活經(jīng)驗不同,對種植的認知也不同。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適宜的種植方式,讓每名幼兒都能在寬松的種植環(huán)境中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新的經(jīng)驗。
例如,在“我的種植園地”活動中,小班教師更注重幼兒的觀察和表達,引導幼兒簡單地觀察植物,如大蒜、青菜、韭菜的種子發(fā)芽了、長葉了,葉子的外形特點怎樣、它的味道如何,等等;中班幼兒種植的植物更豐富,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名幼兒擔任組長,以小組為單位對植物進行澆水、除蟲等管護工作,并做好觀察記錄;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商議種植種類、討論種植方法,在種植過程中指導幼兒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對果實和葉子進行測量,豐富幼兒的測量經(jīng)驗。
教師在制定種植園教育活動計劃時,要突出種植活動的知識性和引導性。只有將知識性與引導性有效結合,才能將種植園真正變?yōu)橛變旱摹皹穲@”。
筆者在種植活動中,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種子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了解肥料對植物生長的作用,讓幼兒學習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肥料制作的方法,從而讓幼兒明白如何讓果實長得又大又好吃。比如,筆者帶領幼兒到食堂的水池邊收集淘米水,觀察淘米水發(fā)酵的過程,感受發(fā)酵水和普通水對青菜生長的不同作用;讓幼兒觀察石榴樹上背陰和朝陽兩邊果實的特點,待成熟后讓幼兒親自品嘗果實,以驗證光照可以增加石榴的甜度;金秋九月帶領幼兒到桂花樹下采摘桂花,用桂花制作酒釀桂花圓子;在園內的扁豆成熟后,筆者帶領幼兒進行采摘活動,等等。在豐富多彩的種植活動中,幼兒通過動手實踐、親身體驗、積極討論、驗證結果的方式,各項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種植活動是幼兒啟迪智慧、認知新世界的重要途徑。在種植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緊密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個體差異,增強種植活動的趣味性,提升種植活動的知識性,為幼兒綜合素質和各項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都喜愛童話故事,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特點鮮明的人物,對幼兒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在種植活動中可以運用童話故事來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通過給種植活動編寫相關的活動背景、活動情節(jié)與活動內容,賦予“靜態(tài)”的植物以“動態(tài)”的生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最大程度地向幼兒傳遞核心價值觀并教授植物生長的相關知識。
例如,在“種子的認識”活動中,筆者首先向幼兒分享童話故事《豌豆姑娘》,讓幼兒對豌豆這種植物產(chǎn)生好奇。其次,筆者以豌豆種子作為道具,向幼兒介紹豌豆種子的相關知識,并為豌豆生長的過程編撰了一個故事背景,以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熱情。最后,筆者根據(jù)幼兒的特點,將幼兒分為不同小組,為每個小組劃分不同的種植任務和種植目標:有的幼兒進行田地整理;有的幼兒進行種植與日常澆水維護;有的幼兒進行觀察與分享;有的幼兒進行豌豆寫生、展示豌豆的生長動態(tài);有的幼兒進行數(shù)據(jù)測量;有的幼兒為豌豆藤制作攀爬的支架;有的幼兒負責“我的豌豆變變變”表演劇本制作等。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故事情境,引導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積極參與,讓幼兒體會到種植活動的樂趣。
教師在種植活動中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是種植活動成效的重要保障。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在種植活動開展過程中積極引導幼兒完成種植活動,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活動計劃、目標等,避免種植活動淪為游戲活動。
例如,種子從播種到發(fā)芽有較長一段時間,為了保證幼兒有足夠的耐心和興趣認真觀察,筆者結合幼兒富有好奇心的天性,開展了“我是種子小達人”天天打卡活動,使幼兒始終保持對種子的新鮮感。當種子發(fā)芽鉆出泥土后,筆者將幼兒分組,對不同的植物進行探究(有豌豆、黃豆和韭菜等),指導幼兒記錄植物在生長周期內的形態(tài)變化,通過符號表征引導幼兒對植物生長的過程產(chǎn)生積極的聯(lián)想,培養(yǎng)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針對幼兒的觀察記錄,筆者引導幼兒收集資料,在集體活動環(huán)節(jié)進行相關的科普活動,讓幼兒體會到探索的樂趣。筆者在種植活動中將教育與趣味相結合,保證了種植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
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待問題,鼓勵幼兒大膽地去看、去想、去說、去做,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進行交流與反饋,在解決幼兒疑問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積累種植經(jīng)驗。教師可以按時開展種植分享活動,讓幼兒反饋每日的發(fā)現(xiàn)和問題,師幼共同討論,尋找解決辦法,不斷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園種植活動是科學教育的一種形式,它可以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增強幼兒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種植活動的應用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補充,突出了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可以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需求,積極開展有價值的種植活動,幫助幼兒在自然這個活教材中靈動生長,真正發(fā)揮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