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幸明 李慶益
736100 瓜州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甘肅瓜州
急腹癥是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病癥,一般是由腹腔血管與臟器病變所致,具有表現多樣、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等特點。急腹癥典型的癥狀為腹痛,通常腹痛最劇烈部位是病變的部位。此外,患者多伴隨惡心嘔吐、厭食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急腹癥病情可在短期內惡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盡早對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阻止病情進展尤其重要。目前,臨床對于病情復雜、病變嚴重且周身情況不佳的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性大,易出現術后感染,且影響美觀。而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該手術方式彌補了傳統(tǒng)手術的不足,且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2]。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急腹癥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1月-2020年12月瓜州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收治的92 例急腹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2例;年齡22~59歲,平均(40.32±6.02)歲;病程1~6 h,平均(3.50±0.80)h;疾病類型:急性闌尾炎27 例,上消化道穿孔14例,小腸穿孔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 例;年齡22~58 歲,平均(39.95±5.92)歲;病程1~7 h,平均(3.62±0.91)h;疾病類型:急性闌尾炎28 例,上消化道穿孔13 例,小腸穿孔5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研究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加入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存在腹腔鏡手術禁忌證者;②依從性差者;③聽覺功能障礙者。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開腹術治療。①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充分暴露手術部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處理,切口為腹部正中處,對組織進行逐層分離。③開腹后,觀察患者腹內臟器情況,并確定病變位置。對受損的組織及器官進行相應處理,止血后逐層關腹。
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①術前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常規(guī)消毒手術器械及鋪巾。在患者的臍周圍選擇切口位置。②將Trocar 置入患者的腹腔內,并建立人工氣腹,由此穿入腹腔鏡。通過腹腔鏡探查環(huán)視患者的闌尾、結腸及小腸,著重探查患者的疼痛部位。③明確病變位置后,在病灶附近開操作孔,將手術器械放置在腹腔內,行相應處理。手術結束,止血后逐層關腹。術中及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營養(yǎng)、抗感染及常規(guī)補液治療。
觀察指標:①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②指標恢復時間,包括恢復進食時間及排氣時間;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及術后出血。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4.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n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觀察組4670.52±10.33120.51±18.326.15±1.03對照組4679.06±10.41200.74±18.289.27±1.11 t 3.95021.02613.974 P 0.0000.0000.000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恢復進食時間及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比較(±s,h)
組別n恢復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觀察組469.26±2.7721.98±3.56對照組4613.45±2.8330.69±3.64 t 7.17611.603 P 0.0000.000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急腹癥發(fā)病迅猛,病情進展較快,若未得到及時救治,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既往的臨床診斷中,經常會面臨是否要對急腹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以及如何選擇手術切口等問題。近年來,伴隨微創(chuàng)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應運而生,并在外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也為急腹癥患者提供了新型治療手段[3]。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患者的病變部位可通過開闊的鏡下視野得以明確,再根據患者體檢情況、既往病史等,更好地確定病變位置及病變原因。目前,關于腹腔鏡治療急腹癥的報告相對較少。為此,本研究觀察分析了腹腔鏡手術治療急腹癥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理論依據。
傳統(tǒng)開腹手術在治療急腹癥時,為確保清晰的手術視野,往往需要做較大的切口,雖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此方法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且極易導致切口感染或術后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而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較高,可在明確診斷的同時進行治療,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5-6]。李海章[7]報告指出,對急腹癥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恢復進食時間、排氣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較優(yōu),與李海章[7]的報告基本一致。分析原因:開腹術在術中會清洗腹腔,加重對腸道的刺激,不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而在腹腔鏡手術式中,腹腔臟器不會直接接觸空氣,不僅減輕了對腸道的刺激,也能最大限度保護腹部的生理微環(huán)境。此外,腹腔鏡的探查面廣,視野清晰,降低了漏診率與誤診率;而術中主要采取電凝等方式操作,止血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加之對患者身體損傷小,術后患者能及早恢復進食可促進各項指標快速恢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8]。
研究發(fā)現,細口徑腹腔鏡能夠讓急腹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接受診療,促使其病情得以有效控制[9]。焦國平[10]報告指出,腹腔鏡的探查面廣,能明確診斷,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緩解患者的痛苦。另外,腹腔鏡手術治療過程中,對腹部器官的損傷較小,降低了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焦國平[10]的報告結論基本一致,提示腹腔鏡手術式能減少術后出血及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究其原因:常規(guī)開腹手術在麻醉效果、手術視野方面存在限制。而腹腔鏡手術式的手術切口較小,能有效避免患者術后出現嚴重的瘢痕,提升了手術部位的美觀程度,且術中出血量較少,明顯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使術后恢復進程及恢復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雖然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較多,但并非所有的急腹癥都適用此方法,對于腹腔鏡手術過程中出現大量出血時,或對病變處實施解剖出現困難時,均需轉開腹手術進行治療。此外,腹腔鏡操作缺乏傳統(tǒng)術式治療的觸覺,極易遺漏需觸診才可發(fā)現的疾病[11]。在腹部疾病的診斷中,腹腔鏡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診斷方式,應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來提升疾病診斷的準確性[12]。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急腹癥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能促進患者各項指標的快速恢復,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建議應用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