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梁啟超的反啟蒙論述及其對抒情傳統(tǒng)的闡揚*

2022-10-18 01:21姜福安
人文雜志 2022年9期
關鍵詞:人生哲學梁啟超人生觀

1971年華裔學者陳世驤出席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年會開幕式,并以《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為題致辭,站在中西文化差異比較的立場上,他指出抒情傳統(tǒng)是中國文學的榮耀。此論題一經問世便引發(fā)廣泛討論。高友工借用西方學術語言進一步搭建理論框架,把陳世驤的抒情傳統(tǒng)論“拉高到哲學的抽象層次”,使之“更加的知識系統(tǒng)化,擴大為中國抒情美學這樣的論題”。之后,孫康宜、林順夫、呂正惠、蔡英俊、張淑香、蕭馳、王德威、陳國球等海內外學者沿著陳、高二人的方向繼續(xù)開拓耕耘,逐漸形成了一個根深葉茂、影響深廣的學術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抒情傳統(tǒng)”并不能算是陳世驤的發(fā)現(xiàn),在他提出“抒情傳統(tǒng)”這個概念之前,五四時期的學者已經開始討論中國文化的抒情特質。梁啟超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1920年游歐回國之后,梁氏發(fā)表了一系列梳理中國文化抒情精神的著述,這些著述是陳世驤“抒情傳統(tǒng)”論的先導。對于梁啟超的情感說,學界業(yè)已展開相關研究。但是,梁啟超為何要闡揚抒情精神,或者說他梳理抒情傳統(tǒng)的思想背景是什么,尚待深入挖掘。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問題做進一步探討,尤其側重分析倭伊鏗(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1926)人生哲學與梁啟超美學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

一、以文藝復興為標尺的現(xiàn)代性反思

1918年底,梁啟超同蔣百里、張君勱等人出游歐洲。1919年秋冬之際,梁啟超蟄居巴黎郊區(qū)的白魯威寓所,撰寫《歐游心影錄》記錄一年中的觀察和思考。1920年3月,《歐游心影錄》開始在《時事新報》和《晨報》上分別連載,對當時的中國思想界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其中最發(fā)人深省的是對“科學萬能”論的批判。梁啟超認為,18世紀前的歐洲社會依據(jù)封建制度、希臘哲學和耶穌教便可以穩(wěn)定發(fā)展,但是法國大革命之后,歐洲人的生活失去了穩(wěn)定的依據(jù),原因就是迷信科學萬能。首先,宗教受到沖擊,達爾文的進化論宣稱,人類不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而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死后歸于塵土,根本沒有什么天堂。其次,康德、黑格爾的唯心哲學面對實證哲學節(jié)節(jié)敗退。舊有的價值體系迅速崩解之后,“唯物派哲學家,托庇科學宇下建立一種純物質的純機械的人生觀,把一切內部生活、外部生活、都歸到物質運動的‘必然法則’之下”,“人類精神,也不過一種物質,一樣受‘必然法則’所支配”?!凹兾镔|的純機械的人生觀”摧毀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否定了人類的自由意志,它把人類變成了推動宇宙大機器運轉的小齒輪。

在闡明思潮變遷帶來的社會動蕩之后,梁啟超馬上剖析了19世紀的文學發(fā)展,他認為文學是時代思潮的反映。19世紀有兩種主要的文學思潮,前半期的主流是浪漫派,后半期的主流是自然派。浪漫派打破了古典派設置的種種文學法則,也不再把古希臘羅馬作品當成模仿的范本。浪漫派擯棄陳規(guī)舊習,推崇自由創(chuàng)造,這離不開唯心哲學和自由主義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唯心哲學、自由主義又使浪漫派文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某些極端面相。19世紀后半期,自然派漸漸取代浪漫派并臻于鼎盛,這主要是因為“唯物的人生觀”和“科學的研究法”風行一時,自然派作為“科學的文學”適逢其會。自然派最重要的信條是“即真即美”,“他們把社會當作一個理科實驗室,把人類的動作行為,當作一瓶一瓶的藥料,他們就拿他分析化合起來,那些名著,就是極翔實極明了的實驗成績報告。又像在解剖室中,將人類心理層層解剖,純用極嚴格極冷靜的客觀分析,不含分毫主觀的感情作用”。梁啟超揭示自然派完全以科學為指導的寫作特點,是為了批評它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度逼真地描寫社會丑態(tài)和人的動物性,否定人類價值和自由意志,導致歐洲社會死氣沉沉。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段利華,褚遠輝(29)

當Y=Y*時,dx/dt=0恒成立。開發(fā)商投資建設被動房的概率為1-Y*=A3/(A2+A4)此時該博弈處于均衡狀態(tài),建設被動房的開發(fā)商和建設普通房的開發(fā)商都堅定其策略。

梁啟超對西方啟蒙運動的反思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在當時的歐洲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反思啟蒙理性的思潮,如意志哲學、人生哲學等,其中以倭伊鏗和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為代表的人生哲學對梁啟超的觸動最大。梁啟超與人生哲學的接觸最早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期,變法失敗后梁氏避難日本,見證了人生哲學與日本儒學復興運動的結合。游歐期間,梁氏還特意拜訪了柏格森和倭伊鏗。拜訪柏格森的前一天,梁啟超、蔣百里與徐振飛三人“分途預備談話資料徹夜,其所著書,擷擇要點以備請益”,“及既見為長時間之問難,乃大得柏氏之褒嘆,謂吾儕研究彼之哲學極深邃”。到達德國之后,梁啟超囑咐張君勱開一張在德應見諸人名單,張君勱所列者不外政黨首領,梁啟超忽然想起:“日本人所著歐洲思想史中,必推柏格森、倭伊鏗兩人為泰山北斗。我既見法之柏格森,不可不一見德之倭伊鏗?!俗灾乱浑娪谫潦稀薄V劣诎菰L倭伊鏗的具體情形,當時擔任翻譯的張君勱事后回憶:“訪沃氏于其宅中,談約一時半之久,所談不外精神生活與唯心主義之要點,任公先生再三問精神物質,二者調和方法?!质蠈τ谌喂壬鶈?,自知難以一二哲學概念表示,乃屢屢以兩手捧起赤心,以表示將精神拿出來參透物質之意?!蔽煨缱兎〞r期,為了建設“現(xiàn)代”中國梁啟超提出新民理論,主張引入西方啟蒙思想和科學技術。但是與人生哲學家接觸后,梁啟超發(fā)生了思想轉變,他成為了中國反啟蒙運動的領袖。那么,倭伊鏗的人生哲學具體表達了什么觀點?與梁啟超的反啟蒙思想又有怎樣的關系?

2011年3月31日,北京某火電廠兩位值班人員于凌晨2點20分準備進行3kV4段4號爐1、2號送風機電操作,其中有一位工作人員誤將發(fā)電機勵磁調節(jié)柜的多個電源開關全部關掉,以至于1號發(fā)電機失磁保護動作,致使1號機掉閘。針對這一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有研究表明,大型組織由于員工素質較高,靈活性更強,更可能應用已經被其他組織實施并規(guī)范化的制度。為此,制度擴散的內部決定模型認為經濟和組織特征也能預測制度擴散和創(chuàng)新過程,城鎮(zhèn)化程度高、經濟規(guī)模大和發(fā)展速率高的政府更傾向于創(chuàng)新。相比于一般城市和三線城市,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一線和二線城市的經濟實力更強,聲譽更佳,可調配資源更多,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更強,進行人才政策創(chuàng)新的概率也更高。綜合上述分析,可以推斷經濟規(guī)模越大、速度越快、第三產業(yè)比例越高和財政收入越多的城市,其人才政策創(chuàng)新的傾向會越強。這個觀點得到了Damanpour和 Schneider、Towns等人研究的部分佐證。?據(jù)此,提出假設如下:

二、梁啟超的反啟蒙論述與倭伊鏗人生哲學之關系

梁啟超認為,19世紀的浪漫派、自然派以及他們依據(jù)的唯心、唯物哲學都有局限。而與“偏于悲觀”“多秋氣”的19世紀相比,文藝復興“偏于樂觀”“多春氣”,而且“當文明萌茁之時,覺得前途希望汪洋無際”。梁啟超的現(xiàn)代性反思始于對19世紀浪漫派、自然派與文藝復興的對比。早在1902年,梁啟超就高度評價了文藝復興,在《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兩文中,梁氏將文藝復興視為歐洲近世文明的開端。游歐期間,梁啟超一行人聽過法國巴黎大學圖書館主任Smédée Britch關于文藝復興的講座,受這次講座以及在歐洲的見聞啟發(fā),蔣百里寫成《歐洲文藝復興史》。蔣百里認為,綜合文藝復興“繁變紛紜之結果”,“有二事可以扼其綱:一曰人之發(fā)見;一曰世界之發(fā)見”。眾所周知,文藝復興繼承的是古希臘傳統(tǒng),蔣百里對古希臘的評價,有一句至關重要,“希臘思潮者,……蓋理知情感得其平也”,古希臘文化在感性和理性之間取得了和諧統(tǒng)一,繼古希臘而起的古羅馬“一變而為極端之利己肉欲主義”,黑暗的中世紀則“以愚民為事,拘拘于儀文禮節(jié)之末”,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潛伏的古希臘思潮“橫決以出;而生面別開”,感性和理性重新趨于平衡。梁啟超認可蔣百里對古希臘和文藝復興的評價。在為《歐洲文藝復興史》所寫的短序中,梁啟超稱贊“兩大發(fā)見”可以揭示“求曙光所由路也”。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梁啟超又表示“深韙”蔣氏所言——“歐洲近世史之曙光,發(fā)自兩大潮流:其一,希臘思想復活,則‘文藝復興’也。其二,原始基督教復活,則‘宗教改革’也。我國今后之新機運,亦當從兩途開拓,一為情感的方面,……一為理性的方面”。梁啟超在這段引文之前加了“蔣方震曰”幾個字,但是在蔣氏的《歐洲文藝復興史》1921年的初版中并不能找到一模一樣的話,蔣百里只是在第一章“導論”和第七章“宗教改革”中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梁啟超很可能是在蔣氏的基礎上進行了推衍概括。梁啟超寫作《清代學術概論》的目的是以歐洲文藝復興為參照探討清代學術“所以不如人之故”。在分析戴震的章節(jié)末尾,梁啟超就給出了答案,即“清代學派之運動,乃‘研究法的運動’,非‘主義的運動’也”。對此,張冠夫認為梁氏“指出的是清代學術和文化中相對于科學理性的發(fā)展而言,對于情感維度的相對忽視,甚至有意貶低、排斥”。這種理解是比較透徹的。梁啟超極為肯定戴震早期著作中表現(xiàn)出的“去弊”“求是”的科學研究精神,并認為“戴氏學術之出發(fā)點,實可以代表清代學派時代精神的全部”。但是,梁氏又指出,戴震晚年的得意之作《孟子字義疏證》已經“軼出考證學范圍以外”,“《疏證》一書,字字精粹,……綜其內容,不外欲以‘情感哲學’代‘理性哲學’。就此點論之,乃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思潮之本質絕相類”。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批判了宋明理學“貴性賤情”的偏弊,他的宗旨是返歸孔孟之道,實現(xiàn)先秦儒學中情感與理性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正是由于認識到這一點,因此梁啟超將戴震思想與文藝復興相類比。可惜的是,戴震晚年的努力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就導致了清代學派運動收獲“不逮‘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豐大”。

19世紀末期因為過度追求機械文明,人類的精神生活一片荒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又將歐洲的精神危機蔓延至全球。在倭伊鏗看來,西方的問題起源于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思辨,啟蒙運動時期人類將理性思考作為認知真理的唯一根據(jù),自然變成被人類理性認識的對象,而不是直接感知的對象,在這種趨勢中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產生了分離。與啟蒙運動相對,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情感與理性沒有嚴重失衡,主體與客體也尚未截然劃分,主客體的交融互動使得人生鮮活而充實。如本文第一節(jié)所述,梁啟超通過對歐洲文學的分析也揭示了:啟蒙運動之后的歐洲思潮不是唯心的就是唯物的,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給人生帶來了混亂和困惑。梁啟超主動拜訪倭伊鏗,問詢的就是精神與物質的調和問題,這表明梁啟超在這之前可能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在與倭伊鏗對話之后,主張情感與理性不可偏廢、主觀和客觀應當合一的人生哲學成為他反思啟蒙現(xiàn)代性的重要支點。他說:“……直覺的創(chuàng)化論,由法國柏格森首倡,德國倭鏗所說,也大同小異。……這些見地,能夠把種種懷疑失望,一掃而空,給人類一服‘丈夫再造散’。就學問上而論,不獨唯心、唯物兩派哲學有調和余地,連科學和宗教也漸漸有調和余地了?!毙形闹链耍坪蹩梢曰卮鸨竟?jié)開頭提出的問題——梁啟超的反啟蒙思想與倭伊鏗人生哲學之間的關系。比較文學界談到“影響”一般指的是“啟發(fā)生成式影響”,這種影響的發(fā)生一定要有放送者和接受者,而除了“啟發(fā)生成式影響”之外,其實還存在一種“旁證確認式影響”,它指的是不同文化或個人之間或許并沒有因果決定論的關系,而是相互印證、相互感染的關系。筆者認為倭伊鏗人生哲學與梁啟超反啟蒙論述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啟發(fā)生成式”的。雖然,游歐之前梁啟超通過國內媒體對歐戰(zhàn)的報道已經認識到歐洲社會與文化出現(xiàn)了問題,并認為研究歐戰(zhàn)可以“助長極健實之國民自覺心”,但是梁啟超還沒找到反啟蒙論述的理論基礎。在拜訪倭伊鏗等人生哲學家之后,他才明確情感與理性、精神與物質不可偏廢。這就表明,梁啟超受到了倭氏人生哲學的直接影響。退一步講,即便人生哲學對梁啟超的影響不是“啟發(fā)生成式”的,而是“旁證確認式”的,也就是說人生哲學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案恰好與梁啟超的思路一致,并被梁啟超拿來作為展開自我言說的參照,這種形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倭伊鏗生活于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此時的哲學主潮是理智主義和自然主義,但倭氏并不認為以思想為根據(jù)的理性探討會對人生有所裨益,他主張從生命出發(fā)建立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人生哲學。在《大思想家的人生觀:柏拉圖以降人生問題的發(fā)展史》(:,1890)一書中,倭伊鏗考察了西方歷代思想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他希望從大思想家那里獲得啟示,進而建立全新的生活秩序,倭伊鏗在書中談到了對古希臘、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看法。古希臘時期有兩種對立又互補的活動,即理論活動和藝術活動。理論活動力求通過思想積極理解世界,可是“思想通過獨立成長,最后能強大到只信任自己的必然法則,甚至為了獲得關于真正存在的知識,而犧牲整個感性世界,將其貶低為純粹表象”,希臘人不允許這種情況發(fā)生,他們不會讓理智過度發(fā)展,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甚至去獨立創(chuàng)造事物,所以,“理性的統(tǒng)治地位和將存在歸結為抽象概念的決心,又被對感性知覺和藝術形式的渴求所中和,達到了平衡。希臘人不僅想要理解,還想要看,他想要將圖像完整地呈現(xiàn)于眼前,去把握其感性存在?!驗橛袑Ω行灾X的要求,思想活動總是不斷地被帶回當前世界,并緊緊依附在那里?!瑫r,美將自己表現(xiàn)為嚴格真理的孿生姐妹。理性力量和藝術形式的結合代表了希臘人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最高成就”。Rudolf Eucken, : , trans.by Williston S.Hough and W.R.Boyce Gibs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pp.7~8.文中未標明譯者處為作者自譯。在希臘人那里,理性和感性、真和美、世界和自我總會進行卓有成效的互動,因為這種互動,希臘人的生活積極、豐富、平和而澄凈。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現(xiàn)代世界出現(xiàn)了許多與古希臘不同的精神特質,最顯著的不同是主體與客體的分離。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肩負著重構現(xiàn)代世界的使命,但是兩者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文藝復興時期,人與世界的關系尚無如此分裂,它們還能夠輕松地聯(lián)結: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立似乎完全消失了,現(xiàn)實也完全在人類的掌控之中。另一方面,啟蒙運動激化了這種對立,而且沒有任何超越對立的希望。自然缺乏任何精神性的存在,完全獨立自主,同時,靈魂不再與外部產生聯(lián)系,堅定地以自我為中心”。Rudolf Eucken, : , trans.by Williston S.Hough and W.R.Boyce Gibs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pp.347、477~478、481~482.也就是說,文藝復興時期科學不是特別昌明,萬物有靈論依舊盛行,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當人類以藝術呈現(xiàn)自然之美時,主體和客體的鴻溝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被彌合了。啟蒙運動時期人類借助理性統(tǒng)治外部世界的愿望更加強烈,主體和客體趨于對立,尤其是笛卡爾劃定了物質和精神的界限之后,想要以某種方式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變得更加不可能。啟蒙運動之后盛行的哲學思潮是理智主義和自然主義。理智主義把世界理解成一個思想進化的過程,人就是思想進化的工具和器械,黑格爾哲學是理智主義的集大成者。自然主義試圖用科學解釋宇宙萬物,并認為不能用科學解釋的靈魂、信仰是無足輕重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可是如果缺少了心靈生活,人類就只不過是按照機械要求堆積起來的組合物,沒有內在的統(tǒng)一和獨立的價值。張君勱曾在《倭伊鏗精神生活哲學大概》一文中指出:“自然主義,但知所謂物,不知所謂心,且其末流之弊,降為物質文明,故其不能滿人生之要求明矣。如主智主義者,雖知所謂心,然其所謂心,又但限于思想一部,而不能概生活全體,于是欲求一立腳點焉。不偏于唯物,又不偏于舊唯心主義之思想者,是為倭氏之精神生活哲學?!庇纱丝芍?,自然主義偏于唯物,理智主義偏于唯心。自然主義和理智主義無法成為解釋人生的學說,它們都不能幫助人類擺脫焦慮和繁忙、獲得心靈的充實。把自然主義和理智主義平行地連接起來也不行,機械的相加不僅無法解釋人生價值,還會成為“現(xiàn)行悲觀主義的重要淵源”,因為“他們是互相反對的,互相否認的。思想以感官為卑劣的,粗糙的;感官以思想為輕浮的,無實效的。人類的意識安排在兩個極端的中間,而無法逃脫。在這種人生中,我們怎樣能得著快樂?”浪漫主義運動的情況比較復雜,它是為了糾正啟蒙運動的片面和缺陷而發(fā)展起來的,同時又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啟示,與啟蒙運動既對立又統(tǒng)一。浪漫主義運動從黑格爾、費希特等人的唯心主義哲學那里吸取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本質在于把個體經驗變?yōu)樗囆g作品。倭伊鏗認為:“這種努力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矛盾之中。因為人類的精神生活只有在與宇宙的聯(lián)系中才能發(fā)展,故而不可能單純從個體出發(fā),完全抽象地將內在狀態(tài)編織成珍貴的藝術作品。即便是再有才智和天賦的個人都無法克服這種內在不一致,創(chuàng)造出偉大、純粹而真實的藝術?!?span id="syggg00" class="footnote_content" id="b9beb0188a224363810c9ad260e22363">Rudolf Eucken, : , trans.by Williston S.Hough and W.R.Boyce Gibs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pp.347、477~478、481~482.極端的浪漫主義藝術家自視為一切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強調主體的無限自由,給浪漫主義的發(fā)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此外,浪漫主義還有一種以歌德為代表的溫和形式,這種形式的浪漫主義沒有將主體與自然放在對立的位置,而是使主體回歸自然,力求情感與理性、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能夠達到和諧統(tǒng)一。Rudolf Eucken, : , trans.by Williston S.Hough and W.R.Boyce Gibs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9, pp.347、477~478、481~482.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梁啟超認為文藝復興在情感和理性之間實現(xiàn)了和諧統(tǒng)一,如果以文藝復興作為衡量標尺,那么啟蒙運動之后的歐洲思潮和浪漫派、自然派文學都有弊端。浪漫派受唯心派哲學影響,夸大主體,遠離現(xiàn)實。自然派則與唯物派哲學相輔相成,絲毫不關注人類內在世界。梁啟超認為,19世紀末歐洲社會“偏于悲觀”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與物質的失調、價值體系混亂導致人類無所適從,“哲學上唯物和唯心的矛盾,……從兩極端分頭發(fā)展,愈發(fā)展得速,愈沖突得劇。消滅是消滅不了,調和是調和不來,種種懷疑,種種失望,都是為此”。

三、以“情”抗“理”:發(fā)揚中國文化的抒情傳統(tǒng)

在近距離接觸倭伊鏗等人生哲學家后,梁啟超感受到了歐洲思潮的變動:“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這便是最近思潮變遷一個大關鍵了?!痹谖鞣綄W界反思科學理性、批判機械人生觀的時候,五四新文化運動卻把理性作為價值觀的最重要標準,為了調節(jié)新文化運動的理性橫流,梁啟超開始有計劃地開展反啟蒙運動,并在不同場合申述只有情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生問題。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1922)的“導言”部分,梁啟超闡發(fā)了“情感”的性質:“情感的性質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質是現(xiàn)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現(xiàn)實的境界。我們想入到生命之奧,把我的思想行為和我的生命迸合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眾生迸合為一,除卻通過情感這一個閾門,別無他路?!眴⒚蛇\動之后的西方社會運用理性征服世界,理性的特點是把世界化為可計算物質,把自然、他人視為與自我相對的客體,這樣,人與人、人與自然、心與物之間就產生了罅隙,梁啟超認為,“情感”能夠化解因過度使用理性而在物我、主客之間產生的緊張對峙,從而實現(xiàn)“我”與“非我”的通達互融、主體與客體涵泳融合。梁啟超對情感性質的論述明顯與人生哲學相呼應,游歐之后他已經明白人生哲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尋求主客合一?!皬那拔餮笪拿?,總不免將理想實際分為兩橛,唯心、唯物各走極端?!罱岢膶嵱谜軐W、創(chuàng)化哲學,都是要把理想納到實際里頭,圖個心物調和?!敝?,在1923年爆發(fā)的科玄論戰(zhàn)中,梁啟超更詳細地闡述了“情感”和“理性”的辯證關系。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人生觀”是科玄論戰(zhàn)的導火索?!叭松^”對應的是倭伊鏗的哲學概念Lebensanschauungen。而張君勱與人生哲學的接觸是梁啟超促成的。張君勱本來認為哲學只是“一種空論”,“無裨實事”,但是在隨梁啟超造訪倭伊鏗之后,他內心深受觸動,“于是棄其歸國之念,定計就倭氏而學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張君勱對人生哲學有了深刻理解,1922年他與倭伊鏗合著《中國與歐洲的人生問題》()。在清華大學的“人生觀”演講中張君勱把復雜的人生哲學做了簡單化處理,他直接將“科學”與“人生觀”相對立:科學追求外在物質發(fā)展,人生觀注重內在精神修養(yǎng),不管科學多么發(fā)達,都無法解決人生觀問題。這引起了丁文江的不滿,他撰文批評張君勱被玄學鬼——主要是倭伊鏗、柏格森——附身,完全違背邏輯學。梁啟超認為科玄兩方都有偏頗,張君勱錯在夸大了自由意志和“直覺”的適用范圍,而丁文江企圖用科學方法統(tǒng)一人生觀,“非惟不必要,而且有害”。梁啟超表面上是要調停雙方爭執(zhí),實際上更傾向于以人生哲學為立論依據(jù)的張君勱。梁啟超說:“人類生活,固然離不了理智,但不能說理智包括盡人類生活的全內容。此外還有極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生活的原動力,就是‘情感’?!痹谒磥?,情感與理性缺一不可,但是情感是推動人類行動的第一要素,是比理性更重要的部分,完全用科學支配人生觀,只會“把人生弄成死的沒有價值的”?!扒楦斜沓龅姆较蚝芏?,內中最少有兩件的的確確帶有神秘性,就是‘愛’和 ‘美’?!彼^“愛”,并不止于父子朋友、兩性之間的愛,還有孔子、釋迦、基督對于天下蒼生的愛。至于“美”,從梁啟超所提及的“什么線,什么光,什么韻,什么調”來看,指的就是美術、詩歌、音樂等藝術方面。

正是因為認識到情感與審美價值相關,藝術、宗教都是“情感表出的方向”,梁啟超才在20世紀20年代發(fā)表了一系列闡發(fā)中國文化抒情傳統(tǒng)的文章、演講。在《孔子》(1920)一文中梁啟超表示,“正樂”是孔子一生的大事業(yè),發(fā)揮孔子音樂思想最透徹的是《樂記》,而《樂記》說明的是“音樂生于人心的道理”,“音樂是由心理的交感產生出來的,所以某種心感觸,便演出某種音樂”。在《美術與科學》(1922)中梁氏指出,“美術是情感的產物,科學是理性的產物”,“美術的任務,自然是在表情”。在《書法指導》(1927)中梁氏認為,書法是中國特有的美術,“美術有一種要素,就是表現(xiàn)個性”。梁啟超在這一時期談論最多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抒情精神,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1922)中,他把中國韻文表現(xiàn)情感的方法分為“奔迸的表情法”“回蕩的表情法”“蘊藉的表情法”“浪漫派的表情法”“寫實派的表情法”,這是他系統(tǒng)研究中國文學抒情傳統(tǒng)的濫觴。此后,他相繼發(fā)表了《情圣杜甫》(1922)、《屈原研究》(1922)、《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1923)三篇研究詩人情感特質的專論,并在《情圣杜甫》中提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xiàn)”。其實,“藝術是情感的表現(xiàn)”這種觀念并不是梁啟超在20世紀20年代確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浪漫主義和日本“純文學”觀的影響之下,中國學者已經接受了藝術情感說,黃人、王國維、嚴復等學者都曾發(fā)表過此類論斷。黃人在《中國文學史》中指出:“蓋文學為美術作品要素之一,與繪畫、音樂、雕刻等,皆以描寫感情為事?!蓖鯂S則說:“感情之最高之滿足,必求之文學、美術;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必求諸哲學?!?906年6月,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說中嚴復將科學歸為理智,將美術、文學歸為情感:“西人謂一切物性科學之教,皆思理之事,一切美術文章之教,皆感情之事?!绷簡⒊凇稛熓颗锛?Inspiration)》(1901)一文中也認為,美術家“所以能為驚天地、泣鬼神之事業(yè)”皆起于“思想感情最高潮之一剎那頃”,這一剎那就是“靈感”(Inspiration)。只不過那時候的梁啟超把啟蒙理性放在首位,更傾向于把藝術理解成可以促進社會改革的工具。游歐之后,梁啟超服膺歐洲的反思現(xiàn)代性思潮,開始強調情感與理性不可偏廢。而他之所以重點闡揚中國文化的抒情傳統(tǒng),還與反思現(xiàn)代性而催生出的文化民族主義有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有些西方學者對自己的文明不再滿懷信心,為了醫(yī)治19世紀西方文明的理性弊病,他們把目光轉向東方。梁啟超認為,倭伊鏗、柏格森等人生哲學家為西方痼疾所開的藥方“是把理想納到實際里頭,圖個心物調和”,跟先秦學術、中國禪宗的方法有諸多一致之處,“孔、老、墨三位大圣,雖然學派各殊,‘求理想與實用一致’,卻是他們共同的歸著點”,“像我們的禪宗,……的確是表現(xiàn)中國人特質,叫出世法和現(xiàn)世法并行不?!,F(xiàn)在,柏格森、倭鏗等輩,就是想走這條路還沒走通”。這令梁啟超如夢初醒,他不再把西方作為先進的標準,而是開始挖掘中國文化中的寶藏,以之補助西方文明。1920年3月,剛從歐洲回國的梁啟超到上海中國公學發(fā)表演說,總結游歐所得之感悟稱,游歐掃清了他對中國悲觀之看法,因為中國與歐洲的固有基礎不同,“歐洲在此百年中,可謂在一種不自然之狀態(tài)中,亦可謂在病的狀態(tài)中”,所以中國不能效法西方,而且“中國固有之基礎亦最合世界新潮,也無須效法西方,“吾人當將固有國民性發(fā)揮光大之,即當以消極變?yōu)榉e極是已”。梁啟超很早就認識到文學、美術能夠體現(xiàn)“國民性”,他主張發(fā)揮光大“固有國民性”,其中就包含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抒情”精神。

另外,梁啟超推崇抒情傳統(tǒng),還寄希望于以抒情藝術培育趣味的人生觀。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為了征服自然而過度使用理性,一味追求“效率”和“成功”,這種功利主義態(tài)度固然能夠促進物質發(fā)展,同時也會斬伐內在的生活樂趣,令人遇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陷入驚慌失措的處境之中。在人生哲學啟發(fā)下,梁啟超對理性主義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他在《歐游心影錄》中描述了科學萬能在歐洲的破產,指出科學的發(fā)展并沒有給人類帶來內心的幸福,反而造成了“純物質的純機械的人生觀”。回國之后他在多篇演講中倡言趣味的人生觀,試圖為精神、情感找到安穩(wěn)的寄托之所。他說:“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の妒巧畹脑瓌恿?,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痹凇度松^與科學——對張、丁論戰(zhàn)的批評》中,梁啟超把“情感”作為“生活的原動力”,這里又認為“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由此可見在梁啟超那里“情感”和“趣味”的含義有些重合?!叭の度松^”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所為而為”,做事情不計較利害得失,喜歡做就去做,把人生變?yōu)樗囆g的、情感的。這種態(tài)度近于超越物質束縛的審美境界。而以抒情為特質的傳統(tǒng)藝術正是梁啟超用來培育趣味和情感的主體內容。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中,他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住了?!痹凇睹佬g與生活》中,他又明確表示:“專從事誘發(fā)以刺戟個人器官不使鈍的有三種利器:一是文學,二是音樂,三是美術。……一個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沒趣的民族。美術的功用,在把這種狀態(tài)恢復過來,令沒趣變?yōu)橛腥??!?/p>

四、結語

“三界革命”時期的梁啟超認為西方文明是比中國文明更高級的普世文明,所以他主張改革中國文學、美術,使其適于傳達歐洲的啟蒙思想和科學精神,從而促進中國社會盡快走向現(xiàn)代化。游歐之后,梁啟超的思想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他由啟蒙運動的鼓吹者變成了啟蒙運動的反思者。在《歐游心影錄》《清代學術概論》等著作中,梁啟超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啟蒙運動之后發(fā)展起來的理性主義造成的物質的人生觀,摧毀了人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情感和理性、精神和物質則相對和諧。事實上,自啟蒙運動開始,西方的反啟蒙論述就不斷出現(xiàn),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倭伊鏗為代表的人生哲學則將反啟蒙思潮推向頂點。倭伊鏗認為,人類為了役使自然而過度使用理性,導致了“我”與“非我”的劃分、主體與客體的分離,這是西方社會在啟蒙運動之后頻頻出現(xiàn)危機的根本原因。梁啟超曾當面請教倭伊鏗精神、物質的調和之法,他對啟蒙理性的反思與倭伊鏗的人生哲學有內在的聯(lián)系。

人生哲學也為梁啟超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契機。倭伊鏗等人生哲學家尋求“心物一體”的努力方向與中國先哲不謀而合,這就表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依然具有現(xiàn)世意義。有鑒于此,梁啟超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線性進化觀念,開始思考如何立足傳統(tǒng),轉化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中找到可以貢獻于人類全體和借以開創(chuàng)現(xiàn)代自我的資源。游歐回國之后,他撰寫了一系列以現(xiàn)代眼光詮解中國學術傳統(tǒng)的論著,內容涉及儒學、佛學、史學等多個領域,而在文學、藝術方面,他梳理、闡揚了文藝作品中的抒情傳統(tǒng),試圖以 “情感”對抗20世紀的理性思潮,以“情感”破除一身之限,實現(xiàn)“我”與宇宙、“我”與他人的感通融合,同時又試圖通過抒情藝術培育非功利的趣味人生觀,打破科學理性套在心靈上的枷鎖。

猜你喜歡
人生哲學梁啟超人生觀
VEGGIEVALUES
人生觀(一)
梁啟超的開場白
梁啟超:“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
論錢穆哲學的心性論維度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
《詩經·蒹葭》的人生哲學意蘊
閱讀理解練習
有感梁啟超之死
大厂| 喀什市| 衡阳县| 随州市| 潮州市| 界首市| 云林县| 丰城市| 海南省| 彰化市| 增城市| 隆子县| 农安县| 南川市| 教育| 塔河县| 孟州市| 荥阳市| 永丰县| 乐安县| 尤溪县| 中阳县| 凤翔县| 嵩明县| 佛坪县| 南乐县| 台东市| 吉水县| 平山县| 枝江市| 朝阳区| 南雄市| 平凉市| 湖口县| 景泰县| 舟山市| 社旗县| 遂平县| 肇庆市| 汉源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