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最狂野的美,集中在面向大西洋的海岸線上。如今,這條海岸線被稱為“野性大西洋之路”。作為地球上最長的海濱駕駛路線,你可以選擇多種交通工具,靈活地從任何一點切入,去聆聽大西洋為愛爾蘭吟唱的自然之詩。
愛爾蘭除了“翡翠之島”聞名于世,綿延崎嶇的海岸線也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尤其是它的西面,直面浩瀚無際的大西洋,幾百萬年來,那些原始崎嶇的海岸線在大西洋沖刷下,呈現(xiàn)出形態(tài)各異的奇險姿態(tài),無數(shù)嶙峋峭崖、月牙海灣和離島串起了一條最美的風(fēng)景線。21世紀(jì),愛爾蘭旅游局正式以“野性大西洋之路”的名稱,將這條海岸線打造推出,成為地球上最長的海濱駕駛路線,也被評價為全球最美駕駛路線之一。
在計劃這次行程之前,我打開“野性大西洋之路”官網(wǎng)研究路線:北起愛爾蘭島最北端的馬林角,然后一路向南,經(jīng)過以音樂和古城著稱的倫敦德里,馬勒莫美麗的沙灘,鬼斧神工的下帕特里克角,歐洲最高懸崖莫赫斷崖,最后到達著名的科克,總長2500公里。沿途有4000個路標(biāo)可以指示方向,還有上百個值得一去的“探索點”。這條路線,展現(xiàn)出愛爾蘭自然景觀中最廣闊神秘的一面。
野性大西洋之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走完全程。我沒有從北端頂點馬林角出發(fā),而是選擇北段的馬拉莫爾鎮(zhèn)作起點。一大早,我從都柏林搭車出發(fā),橫穿愛爾蘭島,到達馬拉莫爾時,已經(jīng)是下午。
馬拉莫爾其實是一個特別小的小鎮(zhèn),從斯萊戈市過去,車程大概二十幾分鐘。我去的時候并不太熱,小鎮(zhèn)上人很少,在鎮(zhèn)上漫步了一會兒,只碰見幾個白發(fā)蒼蒼的游客。但聽當(dāng)?shù)厝苏f,盛夏時節(jié),這里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作為愛爾蘭有名的沖浪點,到了夏季,眾多青年男女慕名而來,這里便活力滿滿了。
除了沖浪,馬拉莫爾還以海景和本布爾賓山造就的天際線出名。本布爾賓山位于斯萊戈市以北15公里處,是一座形狀奇特的石山。晴空下遠遠看去,獨特的山頂清晰可見,整座山像一個餐桌,上面鋪著打褶的桌布,多看幾眼,又覺得它像一塊巨型的抹茶蛋糕。作為愛爾蘭名山,它的名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葉芝的作品中,如《凱爾特的薄暮》和《本布爾賓山下》。它甚至被美譽為“葉芝的國”,葉芝用筆創(chuàng)造了一座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卻又亦真亦幻的本布爾賓山,里面有海岸有村莊,也有神秘莫測的精靈與仙女。
選擇在這里住下,便有了充足的時間品味小鎮(zhèn)綿延五公里的海岸線。拿著相機,漫無目的沿著海岸散步,可以為了小徑上的一只綿羊駐足,也可以坐在海邊的長椅,膝上裹著毛毯,眺望大西洋。這里的海面如此豐沛,尖銳的巖石像星戰(zhàn)里的飛船一樣深入北大西洋深處,白浪泡沫一遍遍在黑色巖石上不斷刮蹭,給海岸線鑲上一條銀色的花邊,似乎下一秒就要濺出火花。
繼續(xù)往前走,野性大西洋之路的路標(biāo)此刻出現(xiàn),一路只要看到這個符號,你就知道自己走在準(zhǔn)確的路上。前方靠著陸地的那一邊,出現(xiàn)一隊圓滾滾、白絨絨的羊群,讓我不禁愜意地笑起來。突然間,遠處奔來一個動物,從灰暗的天際間,向著我,向著海邊跑來!跑到近處,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匹通體發(fā)白卻又有著金色鬃毛的高頭大馬。它一路長嘯一躍到我面前,在道路旁的圍欄旁停下來。我著實被驚出一身汗,一是怕它會躍出整個柵欄,二是驚訝這么荒蕪的海岸邊竟然出現(xiàn)這么優(yōu)雅的生命——葉芝誠不我欺,愛爾蘭似乎真的有著精靈和仙獸。
再走到僻靜點的地方,隨著天色暗下來,風(fēng)景已有幾分“毛骨悚然”之感:灰褐色的道路兩旁,強烈的海風(fēng)恨不得把兩旁的草地一株株連根拔起,此時此景,讓我恍惚以為自己在另一個星球上某個窮兇極惡的角落。一路行來,本來還有個陌生人也在不遠處邊走邊拍照,我一轉(zhuǎn)頭,突然發(fā)現(xiàn)人沒了,只看見往海灘的小路上留下一串腳印。到晚上,我在修照片的時候,把其中一張照片放大數(shù)倍,意外發(fā)現(xiàn)這位“同行者”那時正端坐在離公路很遠的石頭海灘上拍照。
那一夜我枕著海浪聲進入夢鄉(xiāng)。早上睜眼一看,天氣出奇的好,這種晴空萬里的天氣非常難得,我立馬背上相機去了海邊。早晨的霧氣還未全部散去,在天空上留下一個大大的彩虹。愛爾蘭的美很矛盾,簡單到極致的小鎮(zhèn)幾近單調(diào),它所擁有的海岸線卻又是如此野性壯觀。
或許是因為天氣好的緣故,今天路上碰到的人要多一些,當(dāng)然還是會碰到圓滾滾的羊群。一路走來就聽到當(dāng)?shù)厝藷崆檠笠绲暮选敖裉焯爝€不錯啊”“羊群看起來很棒”……直到一對本地的老夫婦發(fā)現(xiàn)了我,主動過來詢問:“你一個人來玩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阿姨熱情地介紹:“我和我丈夫每天傍晚都要沿著海岸線快步走,繞一圈正好五公里。你是中國人嗎?來這里的中國人可不多,畢竟離我們太遠了……”如同傳說中的一樣,愛爾蘭非常喜歡向游客展現(xiàn)他們的好客。
從攝影的角度來講,馬拉莫爾這一段海岸有兩個最棒的取景地。一個是馬拉莫爾角,另一個則是唐帕特里克角。馬拉莫爾角的名氣非常大,在這里拍攝,可以將本布爾賓山、神秘的克拉斯巴恩城堡和遠處綿延的綠色山脈一同放進取景框。這個城堡建于三百多年前,曾經(jīng)屬于愛爾蘭北部的一個大家族。很多《冰與火之歌》的粉絲,覺得這座神秘古堡搭配著背后巨大的桌山本布爾賓,特別像故事中的絕境長城和黑城堡。唐帕特里克角則是以自然景觀取勝,這里佇立著一座名為“破碎堡壘”的海蝕柱,它的巖層形成于3億5000萬年前。需要注意的是,愛爾蘭小鎮(zhèn)的周末,公共交通基本不通,如果要去拍唐帕特里克角,一定要留足時間。
戀戀不舍地離開小鎮(zhèn)馬拉莫爾,下一站是通過斯萊戈市向南,去到戈爾韋。
左上是巴倫國家公園博納布魯恩石墓。左頁下圖為斯萊戈市街頭。右頁圖為克萊爾郡巴倫國家公園內(nèi)的景觀。
斯萊戈市非常值得停留,作為愛爾蘭文學(xué)、藝術(shù)和音樂的發(fā)祥地之一,這座城市被譽為愛爾蘭西部藝術(shù)之都。其他國家的人,大多是通過葉芝才了解到愛爾蘭——這個浪漫憂傷又神秘的國家。其實,葉芝也被稱為“斯萊戈之子”。他的童年正是在斯萊戈度過的,這里有他最純真的記憶。如今,斯萊戈市里有葉芝紀(jì)念館和葉芝雕像,大街小巷處處都是葉芝留在人間的印記。
在斯萊戈的出租車上,司機跟我聊起葉芝,過了一會兒,他突然說:看,旁邊就是葉芝的墓地。他很好奇,問我中國人是如何知道了解葉芝的。我說,前幾年一名中國女歌手唱了葉芝詩歌改編的歌,唱哭了無數(shù)中國人。司機很驚訝,似乎不知道如何回答,半晌只蹦出來一句“不敢相信”。其實很多中國人或許也并不知道,莫文蔚當(dāng)年在春晚上唱哭太多人那首《當(dāng)你老了》,其唯美的歌詞,正是葉芝寫給愛爾蘭著名女演員茅德·岡的情詩。
正對大西洋的戈爾韋,是野性大西洋之路上很重要的一個點。作為愛爾蘭第四大城市,它也是整個愛爾蘭西部的中心。世人用三個詞來評價戈爾韋:藝術(shù)之城,自由不羈和愛好玩樂。這里是體驗愛爾蘭小酒館文化的最佳地點,因為戈爾韋最多的就是粉刷著鮮艷色彩外墻的小酒館。很多店內(nèi)的氣氛,并不能用紙醉金迷來形容,而是更像一個家庭聚會。駐唱樂隊演奏歌唱著各種歐美老歌,臺下的觀眾也動情地隨之打著節(jié)拍,所有人似乎都在懷念往昔一般。歲月的惆悵感和懷舊感隨著歌聲飄出各個小酒館,彌漫了整個戈爾韋。
翌日,并不用起個大早,吃過早飯以后,我從容地搭乘大巴車來到戈爾韋市郊,看到修建于16世紀(jì)的鄧古萊城堡。這座古堡很小,當(dāng)?shù)厝松踔粮敢獍阉Q為塔。早上看的時候,覺得雖然有幾分可愛,但也感覺平平。晚上返回的時候,因潮水上漲,夜色中出現(xiàn)了鄧古萊城堡的神秘倒影,剎那間,時光倒退了五百年。
那個早上,我們順著戈爾韋灣向遠方奔去,此時河水還沒有漲起來,只露出長滿苔蘚的碎石和灘涂。再遠一點,五顏六色的小船擱淺在裸露的河床,零星幾只小鳥在附近尋找食物。有趣的是,對于愛爾蘭來說,明亮的陽光只會暴露出一棟棟小房子的簡陋,以及干枯無趣的河道,一點點陰郁的壞天氣卻可以使這些景色帶上神秘感,結(jié)合愛爾蘭無數(shù)的古老傳說,似乎從小房子里隨時會走出來兩個嘰嘰喳喳的小魔怪。
隨后,大巴一路向南馬不停蹄前往巴倫國家公園。巴倫在愛爾蘭語中的意思是“偉大的巖石”,這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就像外星球一樣。在巴倫的曠野中,有一堆堆在一起的石頭。就是被稱作“巨人之桌”的博納布羅恩石墓。據(jù)說石頭下面是深達九米的石冢。
野性大西洋之路的戈爾韋段,最精華的當(dāng)屬閃閃發(fā)亮的“天空之路”和能聽到塞壬之歌的阿倫群島。天空之路是一段12公里長的海濱環(huán)線,其實更適合步行或者騎行,用慢節(jié)奏來觀看巖石密布的絕美海岸。如果計算好時間,還可以在這條路線上看到日落大西洋的美景。阿倫群島由三座島嶼組成,巖石嶙峋,大風(fēng)呼嘯,以壯闊的大西洋為背景,給人一種強烈的狂野之感。三座島嶼上一共綿延著上千公里的石墻,矗立著鐵器時代的堡壘建筑。不知道風(fēng)還是海浪的聲音,許多人都覺得自己聽到了塞壬的歌聲,或許這些帶著幾分邪惡的美人魚,真的生活在這個像異世界一樣的地方。
一路行來,野性大西洋之路幾乎無處不美。然而它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也是我心中的“愛爾蘭之光”,必定是歐洲最高懸崖——莫赫懸崖。沿著戈爾韋的海灣繼續(xù)往南,路過黑角,在阿倫群島的不遠處,雄偉的它出現(xiàn)在我眼前。
這片覆蓋愛爾蘭西海岸8公里的懸崖,一度被許多人認定為“世界盡頭”。從莫赫懸崖一直往西,大西洋的對岸就是美國的東海岸。陡峭的懸崖高達兩百多米,垂直矗立于翻騰不息的大西洋之中。我到達這里的時候,發(fā)現(xiàn)盡管此處游客如潮,然而人聲卻輕易被大西洋的風(fēng)浪聲掩蓋。作為愛爾蘭最重要的海鳥棲息地,每年有上萬只海鳥在這里繁殖后代,紛飛的海鳥給巨崖增添了生趣和靈動。
莫赫懸崖仿佛被巨斧劈成了一片又一片,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有很多影視劇都曾以這里為背景進行拍攝,最出名的無疑是《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片中波特和鄧布利多飛向聳立在海邊的莫赫懸崖。作為海岸線,莫赫懸崖沒有沙灘,沒有明媚的陽光,只有冷酷堅實的巨大峭壁,和被大西洋年復(fù)一年沖刷洗禮的黑礁石。這里是風(fēng)居住的地方,狂風(fēng)從來就沒停止過它的肆虐,我頭上的帽子在半小時內(nèi)被吹飛了三次!
到達此處的游客,似乎都被這巨崖的氣場震撼影響,激起了莫名的“英雄氣”。導(dǎo)游和司機對大家頻頻忠告,說著“每年會有多少可憐蟲,在這里冒險,最后越界摔下200多米懸崖”的故事。但卻攔不住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里展現(xiàn)他們的各種“才藝”,他們紛紛跨出那一道膝蓋高的圍欄,根本不怕一陣亂風(fēng)襲來便有可能被迫“跳水”。更有人不信邪,要貼著懸崖往下看,也有的干脆躺在懸崖邊緣。我是沒有膽量去靠近邊緣的,而是去看了那座名為奧布瑞恩的塔。它像孤獨的神祇,聳立在莫赫懸崖靠近最高點的岬角之上。自被建起,幾百年以來,該塔一直是莫赫懸崖的最佳觀景點。
很多人都覺得,莫赫懸崖是完美的世界盡頭,而它巨大蒼涼的模樣,也將永遠留在我的腦海之中。野性大西洋之路的全程,還要繞過愛爾蘭島的最南端,在科克郡內(nèi)結(jié)束。我卻以莫赫懸崖作為這一次探索愛爾蘭海岸線之旅的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