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栩 圖 李辰
▲明代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現(xiàn)藏于山東博物館。藍色緞為裙料,紋樣由上至下有織金云鸞紋、纏枝四季花紋、鳳穿牡丹紋,裙擺處是蓮花瓔珞紋……
2022年7月,不少漢服愛好者指出,法國時尚品牌迪奧推出的中長半身裙,與中國傳統(tǒng)服飾馬面裙極為相似……一時之間,馬面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由此,人們再度翻開古代裙裝的歷史,去探究那些褶皺和花樣中,獨屬中國的文化韻味。
馬面裙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的兩片裙“旋裙”,《江鄰幾雜志》說:“婦人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后開胯,以便乘驢 。”而到了明代,馬面裙是上到皇后,下至村婦都要穿的服飾。清代時,則是漢族已婚婦女的主要裝束。可見明清時,馬面裙在漢人婦女中流行甚廣。
馬面裙雖名中帶“馬”,但并非是方便騎驢騎馬而特意制作的裙裝。從考古報告來看,馬面裙由兩片裙片(裙身)組成,裙片多由三副半布料拼接,裙上裙門和對褶相間分布。穿戴時,裙片上的裙門會相搭重疊,被稱為光面或馬面,此類裙裝因此得名;而裙片上的褶子剛好位于胯部兩側,于是在相關文獻中又把它稱為“側褶裙”。裙門寬窄非常自由,現(xiàn)有出土文物中,5厘米~38厘米皆有,應與所有者的喜好相關。
馬面裙結構獨特,裙腰兩端留有系帶或用來綁裙帶的絆扭,前后開衩。那么,前后開衩的裙子豈不是隨時走光?按照現(xiàn)代光腿穿裙的習慣,肯定有如此顧慮。但明清兩代,女子都會在裙內穿一條長褲,重要場合還會多穿一條襯裙,所以即使穿著短上衣,也無走光的危險。而且古人也不會委屈自己,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所穿馬面裙的厚度、材質也有所不同。按厚度分,馬面裙有單裙、夾裙(有內襯的雙層裙)、棉裙(夾棉花的裙)。按材質分,又有各種名貴絲織品,例如常州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緞面料馬面裙。天熱穿紗、羅,天冷穿綢、緞,兼?zhèn)錅囟群惋L度。
關于馬面裙的花色,是由穿者的身份地位決定。平民的裙多是純色無暗紋,商人、貴族則用各種暗紋提花、刺繡、妝花和織金……特別是織金工藝的使用,讓古老的裙裝在數(shù)百年后仍閃閃發(fā)亮。明代馬面裙的花樣最為獨特,它們多裝飾“襕”,即裙身上呈橫向長條形且連貫的裝飾紋樣,貴族們的紋樣多有龍、蟒,也有瓔珞、花果等,象征吉祥。到明代晚期,開始流行刺繡裙襕,如孔府舊藏“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裙上一片生機勃勃。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織機幅寬較窄,做衣服都需要將布料拼接,而這種帶“襕”的裙料一體織成,是后妃、命婦和富人家眷才可擁有的“無縫天衣”。
清代開始,裝飾紋樣從遍布裙身到集于裙門之上,褶子和裙身邊沿出現(xiàn)暗色鑲邊,稱作闌干裙。
晚清之后,馬面裙?jié)u漸淡出日常生活,如今的人們仍在戲曲舞臺和漢服文化中感受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