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夢榮[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張愛玲的小說有很強的可讀性,她的小說常常描寫生活中無奈的普通人,不追求悲壯而尋求蒼涼。在參差對照的手法里,崇高被解構(gòu),主題被淡化,有著《紅樓夢》第三種悲劇的意味;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立體,更接近現(xiàn)實里“真正”的人,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皡⒉睢笔遣徽R的意思,參差的對照不是黑白分明的對照,里面沒有直接批判或褒揚人物,沒有劇烈的沖突,這讓主題不再分明,給讀者更多遐想的空間。
張愛玲的小說不致力于描寫善與惡、靈與肉的劇烈對抗,而是著重描寫一些普通市井人物的苦澀生活。參差對照指不完全互相對立的對照,不是截然相反的兩面,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參差的。
叔本華將悲劇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由極惡之人造成的,比如《奧賽羅》的依阿古;第二種是由盲目的命運和偶然的際遇造成的,比如俄狄浦斯王;第三種悲劇是由劇中人物地位不同,以及相互間關(guān)系所造成的,常常把道德平常的人物,置于一種無可奈何的場景,張愛玲的小說就是如此,人物在地位差距、利益驅(qū)使之下,一步步走向單方或雙方的悲劇。比如《半生緣》,曼楨一家是由姐姐曼璐做舞女維持生計,體貼的曼楨一直都很感恩姐姐。后來,姐姐嫁給了暴發(fā)戶祝鴻才,祝鴻才用經(jīng)濟基礎(chǔ)來控制曼楨一家。曼楨對姐姐的歉疚、曼璐對祝鴻才的依賴、祝鴻才對曼楨美色的貪圖、姐姐對曼楨的嫉妒,這些利益關(guān)系讓曼璐和祝鴻才把曼楨推向深淵。但曼璐并不是一個完全的惡人,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與欲望。
再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孤身回到娘家,二十八歲的她,被娘家人冷眼相待,她在家中處于弱勢,想要早日逃離娘家。而范柳原是擁有龐大家產(chǎn)的南洋巨商之子,但喜歡拈花惹草。他們具有不同的身份地位,故事就此展開。正如作者本人所寫:
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原,使他轉(zhuǎn)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jié)婚了,但結(jié)婚并不使他變?yōu)槭ト?,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jié)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在《第一爐香》中,或是為欲望,或是為愛,或是為利益,人物走向了悲劇的命運。葛薇龍本是一個單純樸素的女學生,可是為了學業(yè),低頭去向姑姑尋求幫助。姑姑想用她來為自己招引男人,便用滿衣櫥華麗的服裝和富人的奢靡生活引誘她。面對繁多的靚麗服飾,她難以抗拒,為了奢華虛榮的生活,違背原則做了姑姑的傀儡。葛薇龍也曾想逃離,卻失敗了。奢華的生活和喬琪喬的吸引,讓她主動留下。經(jīng)濟關(guān)系、情欲關(guān)系的交織,促成了葛薇龍的悲劇。她自己寫道,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她筆下全是不徹底的人物,他們更能代表那個時代的蕓蕓眾生。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已經(jīng)過去的事情,而蒼涼是持續(xù)的狀態(tài)。張愛玲通過參差對照來寫這種蒼涼,將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實。
“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fā)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薄笆[綠配桃紅”的參差對照意在營造一種蒼涼的意境,這種蒼涼不是強烈的悲壯,而是一種欲哭無淚的傷感。
在參差對照的寫作里,張愛玲選擇對現(xiàn)實生活中無可奈何的小人物進行描寫。因為在參差對照的寫作里,她盡量減少劇烈的沖突,所以這些人大部分不會將自己的傷感擴大化,做出極端的事情,而是仍然帶著一種只有自己最了解的傷感迷茫地活著,這更加接近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人。這樣的寫作,沒有了作家主觀上的批判。就算作家筆下的人物做錯了事,在她的小說中也是可以被原諒的。特定的環(huán)境因素、地理位置、心理感受把人物推到了這樣的處境,讓人難生恨意,反而為他惋惜,為他感到難過和同情。張愛玲把這種無可奈何的感傷稱作蒼涼,認為這種蒼涼之感更能讓讀者感到回味。
張愛玲用“如匪浣衣”來描述這種悲哀,“如匪浣衣”表達出一種心中被憂愁纏繞,不想洗臟衣服的感覺:
“如匪浣衣”那一個譬喻,我尤其喜歡。堆在盆邊的臟衣服的氣味,恐怕不是男性讀者們所能領(lǐng)略的罷?那種雜亂不潔的,壅塞的憂傷,江南的人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心里很‘霧數(shù)’。”
比如《半生緣》中的顧曼楨,失去了愛情,生活對她來說就沒有意義。只有和世鈞在一起,她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在他們最后一次見面時,世鈞心里想:“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說的,他們回不去了。他現(xiàn)在才明白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時間在掙扎。從前最后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里走出去,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边@里展現(xiàn)出一種失去愛人,有緣無分,如行尸走肉般空虛蒼涼的感受。參差對照寫法中展現(xiàn)的人物,更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不是每個人都有革命的熱情、浪漫的熱血,與極端的沖動,于是人們在迷惘時,常常會陷入一種虛無的傷感,體會到生命的無力感。
就算是做“錯”事的人,在張愛玲參差對照的寫法之下,讀者也不一定憎惡他們,甚至會為他們感到同情傷感,這種傷感也是張愛玲所營造的蒼涼。在《第一爐香》的開始,葛薇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女學生,可是在梁太太的利誘下,在喬琪喬的吸引下,她逐漸淪為梁太太的傀儡,成為交際花為梁太太招引男人。在愛情上,喬琪喬不愛她,她卻對喬琪喬說:“我愛你,關(guān)你什么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薄栋肷墶分?,曼璐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下海,可母親有時候還會覺得她的職業(yè)不體面,整天和一些亂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但她也是一個可憐人,她想要抓住自己渴求的東西,卻無能為力。為了家人,她付出了青春,可是卻得不到母親的疼愛。她想借妹妹的身體來拴住祝鴻才,一開始有了這個念頭,她也覺得不可以這樣做,但是后來,她的初戀情人張豫瑾不再喜歡自己,反而喜歡上了妹妹,她心里的怨氣越來越重,便把妹妹推向了深淵。這個過程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曼璐歸為好人或者壞人。她害了妹妹,但她也有她的苦衷。以上的例子,讓人們感受到無可奈何的迷惘,這便是蒼涼的體現(xiàn)。
“蔥綠配桃紅”是色彩對比的淡化,不再是大紅大綠的刺眼搭配,在視覺效果上產(chǎn)生了和諧的美感。在人物的塑造上,張愛玲淡化了好壞美丑的對比,使得人物更加多元立體。在他們“如匪浣衣”般蒼涼的生活中,蘊含著古典的哀思之美,如林黛玉嘆息落花逝去的愁緒。參差對照下所產(chǎn)生的傷感不是強烈沖突下的大悲大慟,更類似于淡淡的愁霧籠罩。
張愛玲在自傳小說《雷峰塔》中,就寫出了這種古典的愁思,表達了對蒼涼生活的體悟。琵琶是張愛玲在小說中的化身,面對時代的變遷,她感受到人生的短促??匆娮值淅飱A著的枯黃花瓣,她便感嘆鮮花今朝艷麗,明日枯萎,傷感落淚。
張愛玲參差對照的寫法受到《紅樓夢》等古典白話小說的深刻影響。她對古典白話小說十分喜愛,從八歲第一次讀《紅樓夢》起,每隔幾年都要重新再讀,而且還有研究著作《紅樓夢魘》,她還將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張愛玲參差對照的寫法從《紅樓夢》中汲取了很多養(yǎng)料,比如在人物的塑造上,將人物寫得復雜,而不是有著簡單的好壞之分?!吨廄S重評石頭記》中說,曹雪芹不再寫女子“如花似玉,一副臉面”,不再“凡寫奸人,則用鼠耳鷹腮等語”。而張愛玲對她筆下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她自己寫道:“我寫到的那些人,他們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夠原諒,有時候還有喜愛,就因為他們存在,他們是真的?!边@種參差對照的手法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敘述上形成了一種悲涼的美感。
比如葛薇龍上進求學,卻又囿于虛榮,渴望愛情,最后悵然若失;霓喜干練聰明,卻喜愛物質(zhì)享受;曼楨善良溫柔,但心軟,不夠堅定;世鈞憨厚老實,卻也自卑多疑;曼璐害了曼楨,但她有自己的苦衷;叔惠世故老成,但和世鈞、曼楨有著真摯的友誼。張愛玲對人物進行了多維度的塑造,不像以往的通俗小說,注重通過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來推進故事。
張愛玲通過各種細節(jié)描寫讓人物豐滿,重心從講故事轉(zhuǎn)移到塑造人物上來。張愛玲的故事并不復雜,但人物很豐滿。人物性格變得豐富,減少了好壞善惡之分,主題隨之淡化。在《連環(huán)套》中,作者巧妙地將霓喜一次次地與有錢男子同居比作連環(huán)套。每次失去一個男子,她就去尋找下一個。這些男子貪慕她的美色,但都不與她結(jié)婚。她沒有任何名分,那些人隨時可以將她拋棄,但是她為了生計與物質(zhì)的享受,還是一次次地走入圈套。她曾經(jīng)也追求過愛,結(jié)局卻總是灰心,只得到“殘羹冷炙”。通過張愛玲的講述,我們看到霓喜并不是一個令人厭惡的壞人,她追求愛情,但她也不是冰清玉潔的佳人。這樣既好又壞的人物,使得小說的主題淡化。主題的淡化,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可以使讀者從多元的角度進行解讀。傅雷曾批評張愛玲的小說《連環(huán)套》沒有主題,但她小說的引人之處便在于此。沒有了明確的主題,少了說教,多了悲憫,小說意蘊更加豐富,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比較符合王爾德唯美主義“為了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觀點。
在她營造的蒼涼世界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紅樓夢》的影子,尤其是古典式的哀思。在《雷峰塔》中,琵琶看到枯萎的花瓣會落淚,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落淚”。《紅樓夢》體現(xiàn)出一種“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虛無蒼涼,而《雷峰塔》中引用佛家寶卷的話:“今早脫下鞋和襪,未審明朝穿不穿?!鄙畹牟话才c彷徨使人們被迫走向虛無與寂寞,誰也不知道明天是何模樣。
張愛玲在自己的小說中常常對事物詳細地羅列,也讓人看到《紅樓夢》的影子。她認為古典文學的細節(jié)描寫彌漫著“大的悲哀”,她用古典式的細節(jié)描寫來營造蒼涼的氛圍,如《雷峰塔》中寫道:“是夏天,窗板半開半閉,回廊上的竹簾低垂著。陰暗的前廳散著洋服,香水,布料,相簿,一盒盒舊信,一瓶瓶一包包的小金屬片和珠子,鞋樣,鴕鳥毛扇子,檀香扇,成卷的地毯,古董——可以當禮物送人,也可以待善價而沽之——裝在小小的竹篋里,塞滿了棉花,有時竹篋空空的,棉花上只窩著一個還沒收拾的首飾,織錦盒裝的古書,時效已過的存折,長鋅罐裝的綠茶?!币陨鲜桥玫哪赣H和姑姑出國時,張愛玲對府中冗雜事物的描述,此處營造出一種沉悶壓抑的氣氛。在小說中,琵琶的弟弟陵要跪三炷香的時間,琵琶在這三炷香的時間中覺得恍若隔世。她在黑暗的房間中聽到窗戶外面街道電車的行駛聲、汽車喇叭、包車夫的小聲叫喊、大甩賣的叫賣聲,樂隊演奏《蘇珊娜》的樂聲……這樣的描寫,讓人感受到琵琶在黑暗房間中的寂寞與孤獨,使人略見《紅樓夢》的影子。面對現(xiàn)實中的苦痛,人們在虛無中走向細節(jié)。在這些瑣事中,人們沉浸了自己,暫且擱置了莫大的痛苦。
①②張愛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頁,第82頁。
③張愛玲:《雷峰塔》,趙丕慧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