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鑫[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36]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于1954年憑借《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作品思想深邃,但其中又不乏人文關懷。海明威對西班牙大地有著無比深厚的情感,他一生中曾多次到西班牙觀看斗牛比賽,且四次作為戰(zhàn)地記者奔赴西班牙內戰(zhàn)前線,用實際行動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其間,海明威憑借敏銳的觀察力,不僅從中得到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也對道德、生命、文學等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些經歷隨之融入了《太陽照常升起》《死在午后》《喪鐘為誰而鳴》等作品里。可以說,在親歷戰(zhàn)爭之后,海明威就把作品與斗牛、戰(zhàn)爭和死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說《世界之都》中雖然并未直接談及自己對斗牛的態(tài)度,但是從他對故事中“二流斗牛士”們的描寫,我們仍然可以分析出他對斗牛看法的轉變。他曾聲稱:“對我來說,斗牛是很道德的,因為斗牛在進行的時候,我感覺很好,我感覺到了生與死,必死與永存。斗牛結束了,我很傷心,但感覺很好?!保êC魍?,2011)但后來的戰(zhàn)爭經歷讓他慢慢意識到斗牛的殘忍,他開始對斗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生命與死亡的感悟到了更高的境界。
從國內外學者對海明威作品的研究情況來看,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海明威的硬漢形象分析、冰山理論及死亡美學上。雖然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戰(zhàn)爭”對他的影響早已滲透在字里行間,斗牛也成為戰(zhàn)爭的一種映射,但極少有學者將海明威作品中的斗牛場與戰(zhàn)場聯(lián)系在一起。2008年,賈佳在分析《太陽照常升起》中一人在西班牙潘普洛納的斗牛節(jié)因公牛而死亡的場景時,曾提出由于敘述者冷冰冰的語調,“這個生命犧牲得毫無價值。這也正是在戰(zhàn)爭的大屠殺中不停上演的一幕。這個生命的犧牲暗示了在戰(zhàn)場上百萬人們的死去”(賈佳,2008),將“公牛”與“戰(zhàn)爭”結合起來。盡管在《世界之都》里,一句關于戰(zhàn)爭的話都未提及,但是筆者認為這是海明威刻意隱藏了戰(zhàn)爭的在場,將斗牛與戰(zhàn)爭用另一種方式聯(lián)系起來。查閱以往學者對《世界之都》的研究,其中也極少提到其主題與戰(zhàn)爭的關系。2011年,魏笑玲和陳惠良從新歷史主義角度解讀了《世界之都》,其中提到了“那些在真正的斗牛場上參與過斗牛并因為受到過牛的攻擊而膽怯,結果落得懦夫之名的斗牛士,正象征這些迷茫無奈的戰(zhàn)爭生還者”(魏笑玲、陳惠良,2011),雖將斗牛場上的斗牛士與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但并未給出詳細的理由。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斗牛對斗牛士的影響入手,深入探討《世界之都》中“公?!薄岸放J俊迸c“戰(zhàn)爭”之間的關系。
1923年至1924年間,海明威曾兩次去西班牙潘普洛納參加奔牛節(jié),他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感塑造了《太陽照常升起》里的斗牛士佩德羅·羅梅羅。羅梅羅代表著完美的“硬漢形象”:頑強堅韌,熱情浪漫。海明威一度認為,斗牛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事情”,“觀看它們追趕馬背上的斗牛士,直到把他從馬鞍上挑下來,然后用角把他頂死就好似回到了史前社會”(Baker,Carlos,1967)。然而,就算是英勇帥氣的羅梅羅最后也沒有得到勃萊特(一位美貌與風采并存的女主人公,故事中的四位男士都為了得到她的青睞而爭風吃醋),原因是勃萊特認為兩者年齡相差懸殊,當時社會道德的約束讓勃萊特自覺地離開了羅梅羅。她認為兩人結合必定會受到社會的譴責,這樣只會毀了羅梅羅。其實海明威暗示了身為斗牛士的羅梅羅,未受戰(zhàn)爭污染,“英俊健康,但他與這一撥‘迷惘的一代’已不屬同時代的人”(管姍姍,2007)。所以,在海明威心中,完美的勇士羅梅羅跟勃萊特必然是走不到一起的。但隨著海明威對斗牛這一運動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之后,他開始意識到“斗?!睂嶋H上并不浪漫,甚至催生出一場場無法挽回的悲劇,這個階段的海明威對斗牛已經有了新的關于人生、死亡在內的思考。1932年,海明威歷時七年完成了《死在午后》的寫作,開篇第一章,他就寫道:“戰(zhàn)爭結束了,現(xiàn)在你能看到生與死——即是說暴力造成的死——的唯一地方,就是斗牛場了?!保êC魍?011)這也與他在《斗牛是一出悲劇》中提出的主張相一致:“斗牛不是一項運動。它在過去也絕沒有被這樣認為。它是一出悲劇,一出偉大的悲劇?!保℉emingway,Ernest,2015)另一方面,戰(zhàn)爭對人的迫害、對人性的毀滅,如同斗牛一樣是一場悲劇。這讓海明威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也從熱衷到開始厭惡,這也是他后來在西班牙內戰(zhàn)時去做戰(zhàn)地記者的主要原因。他堅決呼吁美國人不要加入到戰(zhàn)爭中去,他希望戰(zhàn)爭不會再發(fā)生:“只是作為一個國家而言,不應該有戰(zhàn)爭,而且一定不要有戰(zhàn)爭。”(海明威,2012)因為他看到了斗牛對人性的摧殘,看到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毀滅。
海明威作品里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硬漢形象,尤其是英勇的斗牛士。但《世界之都》里的斗牛士都是“二流的”,都經歷過斗牛場上可怕的洗禮,留下了這樣或那樣的缺陷。除此之外,他們變得膽小懦弱,變得敬畏死亡。小說中海明威對“膽小鬼劍刺手”這樣描述:“這個膽小鬼曾一度勇猛非凡,技藝高強,到斗牛季節(jié)他第一次作為正式劍刺手出場時,小肚子就被牛角狠狠地戳了一下,負了重傷,從此便成了膽小鬼。”(海明威,2019)這個“膽小鬼劍刺手”再也不敢正視牛角,當他面對帕科姐姐的嘲諷“你們這些餓狼般的家伙。一個不夠格的斗牛士,膽小如鼠。要是你對女人有這么多本事,就把它用到斗牛場上去吧”時,只得不斷大聲哀嘆道:“竟會落到這步田地?!保êC魍?019)言外之意是:竟落到要靠調情去獲取勇氣的地步?!熬箷涞竭@步田地”被重復說了兩次,語氣中充滿了別人不理解的無奈,同時也包含了對自己完全喪失勇氣的無助。而耽于酒色的“騎馬長矛手”,靠酒精麻醉自己,靠情欲支撐自己,“夜夜陶醉在縱酒狂歡之中,什么也不放在眼里”(海明威,2019)??上攵嵌嗝床幌M偃セ貞浽诙放錾系娜兆?,這也恰恰說明了斗牛給他留下的痛苦之深刻。那個生病的“劍刺手”,處處留神隱藏著病情,并有許許多多的手帕,總要自己動手在房間洗。而“手帕”是觀眾被斗牛士的精彩表現(xiàn)所折服扔給斗牛士的,它代表了斗牛士在斗牛場上的輝煌時刻,是觀眾對于斗牛士最高的獎賞。他將斗牛服一件件賣掉,證明他早已入不敷出,但依舊沉湎于過去的榮耀,不肯承認自己已經病入膏肓。
“膽小鬼劍刺手”被公牛所震懾,不敢再上場與牛角抵抗,這表明那些滿懷信心奔赴戰(zhàn)場,一腔熱血準備英勇殺敵的年輕人為戰(zhàn)爭所震懾,雖在戰(zhàn)場上撿回一條命,但已經聞“戰(zhàn)爭”而喪膽,變成了“膽小鬼”。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大二心河》里的尼克和《士兵之家》里的克萊勃斯都身患戰(zhàn)爭的“后遺癥”。他們從戰(zhàn)場回來后,整日借酒消愁,沉淪度日,以逃避現(xiàn)實。而《太陽照常升起》里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也同樣是“迷惘的一代”的縮影,戰(zhàn)爭給他的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他整日流連酒吧和咖啡館,生活空虛,痛苦迷惘。這與深受斗牛創(chuàng)傷的“騎馬長矛手”的狀態(tài)一模一樣,整日沉溺酒色之中,希望用短暫的歡樂來逼迫自己忘記斗牛留下的悲痛。而那位生病的“劍刺手”雖早已病入膏肓,窮困潦倒,但依然竭力維持自己往日的尊嚴,靠緬懷自己過去的輝煌度日。這些可憐的“二流斗牛士們”正如那些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的生還者,他們經歷無數(shù)次死亡的威脅,目睹了戰(zhàn)爭給人性帶來的傷害,看清了戰(zhàn)爭荒誕的本質。他們雖靠著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獲得了一些榮譽,但歸來后依舊承受著心理的折磨。帶著心理創(chuàng)傷的他們被社會所隔閡,所誤解,他們的價值觀完全破滅,信仰完全缺失,變成了不敢再有信仰的空殼。但他們仍然需要面對外界的嘲弄,過著迷惘無奈的生活。
主人公帕科熱愛斗牛和革命,如那些對戰(zhàn)爭充滿幻想的年輕人,被英雄主義和美國政府鼓吹的政治理想所蒙蔽,充滿激情與熱血地奔赴前線。他們年輕無知,蔑視戰(zhàn)爭,蔑視死亡。正如小說中帕科對于斗牛的渴望和輕蔑:“他在想象中,曾經斗過好多次牛了。好多次,他都看到了牛角,看到了濕漉漉的牛嘴,看到牛耳朵在抽動,接著,當他披風一揮時,就看到牛把頭一低,猛沖過來,蹄子啪啪作響,激怒的公牛擦身而過?!^眾中歡聲四起。不,他才不會害怕呢。別人是會害怕的,但他不會。他知道自己不會害怕的?!保êC魍?019)但這些年輕人一個個未能看清幻象的本質就倒在血泊里,成為政治家們的犧牲品。帕科是“充滿著幻想”(海明威,2019)死去的,幻想自己成為英勇的斗牛士,成為無畏的戰(zhàn)士,成為萬人矚目的英雄。而實際上,正是他對斗牛輕率和理想化的想法才造成了他的慘死。小說對此描寫道:“他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怎樣生活下去,怎樣結束一生。正像西班牙有句諺語說的那樣,他是‘充滿著幻想死去的’。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還沒有時間經歷幻想的破滅,甚至到臨死前也沒有來得及把懺悔做完。”(海明威,2019)字里行間充滿了無情的諷刺。海明威連名字都沒有給予這些二流的斗牛士們,雖然主人公名叫帕科,但開篇也提到在馬德里叫帕科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已經暗示《世界之都》中的人物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只是斗牛場上廉價的犧牲品?!芭量苽儭睂ι?、對死亡毫無敬畏之心,單純地認為他們能輕而易舉地征服公牛,征服戰(zhàn)爭,而最終人性被戰(zhàn)爭所磨滅,人格被戰(zhàn)爭所扭曲,只能以悲劇收尾。
“斗牛這種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殘殺,本身就有違生態(tài)倫理道德?!次飞莻惱韺W的至高準則。斗牛士這種為了滿足淺薄的價值追求而屠殺動物的人類中心意識,無情地披露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殘酷性。”(魏笑玲、陳惠良,2011)凡此種種都反映了那個時代對倫理道德的思考,也是海明威對斗牛、戰(zhàn)爭這樣產生暴力死亡的運動的重新定位。斗牛場如同戰(zhàn)場一樣,造就了英雄,也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小人物。而這些小人物正如《世界之都》中那些“二流的”斗牛士一樣,受到所謂時代精神的蠱惑,狂熱地奔赴戰(zhàn)場,毫無意義地死去,成為政治家們的犧牲品。他們內心并不清楚戰(zhàn)爭的意義,只有一腔熱血,以為自己能在戰(zhàn)場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最終為躲避死亡而陷入自相殘殺之中,從有志青年淪為無情的殺人機器。如同死在“切肉刀”下的帕科,熱愛革命,沉迷于成為英勇的斗牛士的幻想,期待著一朝成名,但至死都未曾找到生命的價值。作者通過對這些失意的斗牛士的描寫,映射了戰(zhàn)爭只會無情地粉碎年輕人的理想,只會殘忍地毀滅人們的價值觀,進而無情諷刺和嘲弄了那些對戰(zhàn)爭充滿著幻想的人。另一方面,從戰(zhàn)爭視角詮釋海明威的《世界之都》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重讀海明威的作品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戰(zhàn)爭觀。戰(zhàn)爭之后,沒有真正的贏家,有的只是滿目瘡痍,生靈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