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路 謝唯唯
2021年8月,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必須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各實踐主體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各民族成員堅定中華文化認同,在增強文化認知、實現(xiàn)文化認同和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提升中華文化自信,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十九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 de Bary)在生物學研究領域最先提出共生(Symbiosis)的概念。他認為,在自然系統(tǒng)中不同生物由于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模式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存(living together),從而形成共同生存、協(xié)同進化的共生關系。隨著學科的發(fā)展,“共生”被廣泛運用于其他學科研究領域。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文化共生”可以理解為是“共生理論”與“文化”二者發(fā)生作用的產物,主要表現(xiàn)為不同文化間的多元化存在,是多元文化之間緊密聯(lián)結、共棲共存的協(xié)同發(fā)展的過程與狀態(tài),是多民族文化間異質共存、交流創(chuàng)新、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態(tài),實質上也是兼顧文化層次之內和政治體系之外的排序與升華過程,并構成了一套適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價值體系,即以中華文化認同為核心、并由民族認同拓展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圈層化迭代過程。從這一角度上看,“文化共生”的理論價值內涵與中華文化生成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密切關聯(lián),即中華文化來源于民族文化多樣性,并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基礎上提煉共同性,進而強化各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以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因此構成了系統(tǒng)分析與闡釋中華文化生成發(fā)展邏輯的重要理論研究視角。
學校作為系統(tǒng)推進中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對增進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文化認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學術界針對“學校教育如何系統(tǒng)開展中華文化教育以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一是針對中華文化教育價值取向、目標定位等問題的宏觀研究。有學者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教育路徑主要體現(xiàn)在整合文化資源、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和遵循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三個方面。其中,要充分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載體。例如,通過進一步凝練與整合各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讓各族學生學習、認知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精髓,并在各種文化的體驗和互動過程中達成理解、尊重和創(chuàng)新,拉近民族距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針對中華文化教育在具體實踐措施方面的微觀研究。有學者從心理學知情意行的研究視角出發(fā),指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包含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三個邏輯層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要遵循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征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分階段、有側重地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也有學者從心理空間生產的角度看學校教育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問題,認為學校要從物理空間、人際互動空間、知識空間和體驗空間四方面,構建起培育各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適宜環(huán)境。此外,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匯聚了中華文化精粹,是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有學者從實際應用的視角分析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呈現(xiàn)特征,并提倡通過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方法與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為進一步開展學校中華文化教育、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相關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學校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實踐的最終目的在于不斷增進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文化認知、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和培育中華文化的行為自覺,這一系統(tǒng)、全面的教學離不開對于中華文化衍生路徑的梳理。因此,本文基于“文化共生”的理論視角,分析中華文化的生成發(fā)展邏輯,認為中華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大成。這一從民族文化多樣性到中華文化共同性,并最終指向中華文化認同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邏輯層次,有助于實現(xiàn)各民族學生由中華文化認知內化為中華文化認同,最終外化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塑造行為自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學校中華文化教育在深入開展共生性文化認知教育、落實情境性文化認同教育和強化規(guī)范性文化實踐教育方面的具體實踐路徑,為學??茖W開展中華文化教育、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隨后在各民族日益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過程中相互借鑒、融會貫通,既充分尊重了文化差異性,又不斷增進了文化共同性,最終形成了海納百川、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內在發(fā)展邏輯的角度看,從多元到共生、從共同到共享,中華文化形成并發(fā)展于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凝練及文化實踐的提升過程中,經歷了由民族文化多樣性到中華文化同一性、在共同性基礎上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最終指向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遞進過程和邏輯層級的逐步提升。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和諧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文化多樣性是民族多樣性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民族文化多樣性是長期發(fā)展形成的,伴隨著民族存在與發(fā)展的始終,構成民族文化的本質特征。從多元到共生,中華文化的同一性和全面性生長于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土壤之上,壯大于各民族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過程中,是各民族及其文化在碰撞交流中相互尊重、兼容并包、相處磨合、提煉整合的最終結果。
第一,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孕育了民族文化多樣性。我國各民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包括本民族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器物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例如,藏族的戲曲,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維吾爾族的音樂、舞蹈等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生態(tài),從經濟生活、衣食起居、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及社會科學等方面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梢哉f,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源頭,并以其獨特的文化個性,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底色。
第二,各族人民在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過程中培育了中華文化同一性。中華文化并非我國某單一民族的獨特產物,也不是五十六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整體智慧的結晶。隨著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頻繁互動,各族人民逐漸突破了早期的交往空間局限,實現(xiàn)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華各民族文化間的“大交融”從未停止,并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系。例如,我國秦漢時期形成的大一統(tǒng)文化格局,隋唐時期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明清時期的漢、滿、蒙、回等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等……中華文化則是不同時期各民族及其文化頻繁接觸、碰撞交流、磨合滲透、相互融合共生的結果,在繼承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整合生成了共享性文化符號和共同性精神標識。正如以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為主要代表的歷史具體主義理論學派所言:“文化之間是相互傳播的,而不是獨立發(fā)明的”??梢钥隙ǖ氖?,中華文化以民族文化多樣性為重要基礎,是一個經過多民族文化整合而形成的有機文化整體,既超越了單一的民族文化個體,又凝聚了個體的性格、思想和精神。
總之,文化共生是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形式和高級形態(tài)。從多元到共生,我國的多民族文化生態(tài)得以保持,中華文化同一性也得到切實保障。民族文化多樣性表現(xiàn)為各民族文化的個體性、獨特性;中華文化同一性是各民族文化普遍具有的屬性,即中華民族文化共性。中華文化的同一性和整體性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而獨立存在,同一性寓于多樣性之中,沒有多樣性就沒有同一性。因此,中華文化的生成發(fā)展本質上是民族文化從異質化走向同質化的過程,要尊重客觀的多民族文化生態(tài),在理解差異性中增進共同性。
從多元到共生,中華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結果,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實踐進程中不斷相互交流、磨合、積淀和交融創(chuàng)新形成的。中華文化包含各民族文化普遍具有的屬性,其本質上是一種共性文化,是構建中華文化認同的主要依據(jù)。所謂中華文化認同,即各民族在共同的社會歷史實踐與歷史記憶中,共同萃取精神文化領域的深層次歸屬,共建共享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自覺的文化創(chuàng)造,是凝聚各民族共同價值追求、情感表達等要素的精神文化系統(tǒng),旨在引導各民族成員在本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的基礎上,培植和深化中華文化認同,進而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升??偟膩碚f,區(qū)域中各民族集體記憶在接觸、碰撞與雜糅中形成了區(qū)域內的共同記憶;不同區(qū)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又融入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之中,形成了共同的歷史記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基礎。所以說,從共同到共有,各民族堅定的中華文化認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礎與核心力量。
第一,中華文化認同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并建立在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在當今世界,文化認同與其他方面的認同相比,其重要性顯著增強。因此,要進一步闡釋中華文化認同的內在發(fā)展邏輯,發(fā)揮其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延續(xù)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等重要作用。首先,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民族特質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形成了堅定的本民族文化認同。也就是說,個體堅定的本民族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文化氣質,以及長期在特定社區(qū)文化圈內生活的結果。其次,中華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涵蓋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共性文化。各民族成員立足于本民族文化認同,并在文化交流過程中認知和認可異己文化,則必然能在中華文化中找到認同感、歸屬感和滿足感。這一客觀的中華文化凝聚力也正如王希恩教授所言,“只要是中國人,就應該承認我們有(文化層面的)共性”。所以說,當各民族成員喚醒了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理解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多元文化理念,學會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間的辯證關系,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并最終深刻認識到建立在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等文化見解基礎上的中華文化形成與發(fā)展事實,也就能找尋自身對于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堅定自身的中華文化認同,進而順利完成從中華文化認同到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轉變和升華。
第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各民族人民不斷培育與深化中華文化認同的結果。文化認同作為促進多民族文化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不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更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并逐漸達到“文化自覺”,實現(xiàn)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的高層次認同轉變,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社會心理基礎。首先,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以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前提,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集大成。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國多元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共性的中華文化和具備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三者間的辯證關系密不可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交融創(chuàng)新,進一步整合形成中華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堅實基礎。其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動力保障主要基于各民族成員堅定的中華文化認同,而中華文化認同主要來源于其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可。由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成員共建、共享的文化實踐,是各民族成員廣泛認可、接受并共同享有的文化權利體系和精神生活空間。因此,各民族成員積極參與本民族文化傳承、各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交融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創(chuàng)建活動等,也就因此擁有了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和共享的現(xiàn)實文化形式,從而立足于中華文化認同,自覺維護多民族文化和諧共處、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總之,從多元、共生、共享到共有,中華文化的生成發(fā)展與多元的民族文化生態(tài)、共生的文化系統(tǒng)、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共享的精神家園密不可分,可大致梳理為: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各民族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元的民族文化生態(tài)是各民族共同孕育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各民族對于中華文化的堅定認同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認同及對于共性文化認知與認可的基礎之上,是形成和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力量。同時,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力量源泉和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歸宿,指引各民族同向而行,并最終反哺于各民族的具體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文化教育即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與手段,系統(tǒng)推進中華文化相關理論知識教育及實踐活動教育,增強受教育者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學會樹立中華文化觀、堅定中華文化認同、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作為系統(tǒng)推進中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對增進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文化認知、培育其中華文化認同和推進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行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共生視域下,基于中華文化“從多樣性的民族文化到共同性的中華文化,并最終指向于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生成發(fā)展邏輯,學校應進一步有效落實中華文化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實踐教育,致力于實現(xiàn)各民族學生由中華文化認知內化為中華文化認同,最終外化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塑造行為自覺。
中華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結果。學校系統(tǒng)開展共生性文化認知整合教育,奠定了有效增進各民族學生中華文化認知的基礎。同時,認知教育是情感教育、實踐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學校教育只有落實好中華文化教育的第一階段,即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tǒng)開展共生性文化認知教育,從點狀式傳遞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線性化梳理地方區(qū)域優(yōu)秀文化和全面性復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點線面結合,全面推進共生性文化認知教育,增進各民族學生的文化認知。
首先,學校教育要把握好文化共生的實質內涵,點狀式傳遞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精髓是各民族先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也是形成中華文化的資源寶庫。弘揚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由自在狀態(tài)轉變?yōu)樽杂X狀態(tài),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多民族文化共存共榮、協(xié)調共進是共生系統(tǒng)演化的理想模式。因此,學校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穿插中華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增進自身對于中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符號的認知與積累,培育民族文化認同。例如,通過藏戲了解藏族的戲劇文化、通過蒙古包了解蒙古族的建筑文化、通過彝族火把節(jié)了解彝族的節(jié)日文化等。其次,線性化梳理地方區(qū)域優(yōu)秀文化。學校在推進中華文化教育過程中應突出對于地方性知識的傳承,引導學生在地方文化知識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對于鄉(xiāng)土社會的需要與尊重。例如,“劉三姐”文化在誕生之初確實凝聚了壯族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但在現(xiàn)實發(fā)展過程中,這一共享文化符號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壯族這一群體范圍,積極輻射至周邊其他地區(qū),成為廣西、廣東等地人民的共同的集體記憶。學校通過解讀類似于“劉三姐”等地方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增進學生對于多個片區(qū)共同文化的認知與接納,從而培育各民族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最后,全面性復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耙粋€族群……或民族國家以歷史教育來制度化地傳遞集體記憶”。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是引導各民族學生回顧中華文化生成發(fā)展軌跡與內容的重要方式,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銜接面。人們習得并傳遞文化的方式,也主要是通過借助符號的運用才得以實現(xiàn)的。因此,學校要加強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從文化整體性的理論視角出發(fā),突破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壁壘,依托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課程,讓學生深刻了解到:無論是偉大祖國960 多萬平方千米的遼闊疆域,還是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抑或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都是各民族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建和共同維護的,因此各民族間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同時,也可以通過闡釋長城、黃河、五星紅旗等代表性符號背后的文化意義,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在鮮明表征和內在凝練表達。最終,在對于中華文化生成發(fā)展的歷史梳理過程中,教育引導學生豐富與構建系統(tǒng)化、整體性的知識系統(tǒng),幫助其學會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和各民族之間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精神文化、責任使命和前途命運,進一步認識到各民族與國家共命運,共享國家榮譽與尊嚴,從而強化自身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增強中華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集體記憶。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具體表現(xiàn)為個體對某一民族文化特性的接納。就中華文化認同而言,表現(xiàn)為中華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文化的自覺接納和認同,這一“心理接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長期維系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不僅影響個體的自我身份認定和群體角色扮演,而且影響自身對不同文明形態(tài)的理解,甚至是當代的國際政治格局。通過系統(tǒng)地開展共生性文化認知教育,學校教育已經完成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知識教育的第一階段。中華文化教育的第二階段,一方面應重在通過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式教育,不斷激發(fā)自身對于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尤其是要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學校要以各民族學生的文化認知心理和行為互動為切口建構文化認同,通過建設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平臺、廣泛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其在互動過程中不斷拉近距離,增強對于不同民族彼此間的理解,及其對各民族文化及中華文化的認同。
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增強學生在情境活動體驗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中華文化獲得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角色扮演、唱紅歌、講故事等方式,增添課堂教學活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真切感受具體文化情境中的真情實感;在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通過打造中華文化長廊、黑板報等,以文字、繪畫等展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各民族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廣泛的經濟交往、情感交流和文化交融活動,發(fā)揮校園隱性文化在浸潤學生培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潛移默化作用。在校園日?;顒芋w驗方面,不僅包含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校史館、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等實地場所體驗,還有升國旗、奏國歌、畫國徽等儀式過程體驗。其次,通過建構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平臺、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民族理解意識、促進不同民族間的有效溝通與平等對話。在學校場域內,各民族師生朝夕相處、交流互動頻繁,有利于化解和消除彼此間原有的刻板印象,不斷增強對中華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因此,學校應在原有的交往平臺基礎上,為各民族師生提供更多便捷的交流互動機會與空間,開展相關交流活動。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學校交往交流交融互動平臺,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各走各的圈、各抱各的團”到“互相抱團取暖”的轉變。例如,通過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建構起多維立體的交流互動平臺。一是通過組建“混合式”學生社團、定期開展“面對面”座談會等,增加各民族學生在現(xiàn)實空間中的交往交流機會,擴大接觸面;同時,在文化互動過程中凝聚中華文化共識,增強中華民族認同。二是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基礎上建立“虛擬共同體”,通過加強建設校園官網、“兩微一端”新媒體等,便捷各民族學生的線上文化交流,拉緊情感紐帶。讓互聯(lián)網成為助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組織和開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把“是否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活動評判準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和文化價值觀,學會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欣賞和學習。例如,通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說說我是誰?”“我的家在哪里?”等身份建構類活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首先明確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其次才是自己的本民族身份,是本民族群體的重要成員之一;在強化文化認同方面,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對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雙重文化自覺”——既要認同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又要認同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還要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增進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欣賞和認可,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交融創(chuàng)新,以不斷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文化涵養(yǎng)。
學校推進中華文化教育除了在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層面融入中華文化價值內核之外,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進一步強化規(guī)范性中華文化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將基于中華文化認知及認同基礎之上的中華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強化自身理性的文化價值觀、從而在價值內化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表達行為自覺的關鍵。因此,學校除了要立足于校內環(huán)境和已有條件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也要協(xié)同國家和社會的力量,組織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首先,依托校內環(huán)境氛圍,培養(yǎng)學生善于挖掘文化意義的探索精神。學校內部文化環(huán)境由廣大師生共同打造,是塑造學生自覺行為的重要隱形文化資源。一方面,通過學校檔案館、校史館等場所,可組織學生參與挖掘校史校訓、校歌校友等背后的文化意義。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用真實的人物故事引導和規(guī)范校園中其他學生的文化行為。另一方面,為進一步豐富學校師生的校園文化活動,可抓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以及建軍節(jié)、建黨節(jié)和國慶節(jié)等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組織學校師生參與、組織和創(chuàng)作相關文化活動,充分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進而加強各民族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其次,依托校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文化表達行為自覺。學校在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之初,要將培育學生的中華文化表達行為自覺寫入社會實踐指南,在理論指導方面進一步完善學生對于中華各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交融的了解。此外,還要充分調動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教師帶隊參與田野調查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我國的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樣態(tài),并為維護多民族文化和諧生態(tài)發(fā)聲。在具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聯(lián)合社會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力量建立教育基地,組織學生走訪歷史文化名城、走進紅色革命圣地等,引導其自覺接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洗禮,進而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文化認同觀,不斷增進自身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已有的社會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并參與體驗刺繡、剪紙、雕塑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領悟到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中華文化的共同性,言行一致,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和中華文化的和諧生態(tài)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