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婷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從構(gòu)圖上看,此圖首先由近及遠,由近處的庭院之椽延伸至高處的碧綠天色,隨后由高及低,從天色到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日光,最后落至庭院破壁腰中,靜對墻角牽牛花,牽?;ǖ紫逻€長著秋草。作者從整體之景的描摹再延及零碎之物的刻畫,放眼而去,“庭院之秋圖”完整自然,零散有序,錯落有致。從顏色上看,此圖淡雅素麗:背景為北平碧綠的天色,槐樹底漏下的日光是暖黃色,為暖色調(diào),而牽?;樗{朵,則是冷色調(diào),色調(diào)冷暖中和,使得畫面顏色十分和諧。從結(jié)構(gòu)上看,此圖呼應了作者開篇所言北國之秋的特點:碧綠的天色表現(xiàn)了北國秋的“清”;“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側(cè)面突顯北國秋的“靜”;庭院角落處疏落的秋草,體現(xiàn)了北國秋的“悲涼”。因此,無論是從構(gòu)圖、顏色亦或結(jié)構(gòu)上看,這幅圖都將北國之秋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郁達夫再逢北國的秋時,選取北平秋日里稀松平常的自然景觀,又在簡單的意象前加上了量詞作限定,塑造了北國之秋的典型環(huán)境,傳達出作者彼時偏安一隅的悲閑之意。
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聯(lián)想起了秋的點綴——北國槐樹的落蕊,于是建構(gòu)了第二幅秋景圖——“秋槐落蕊圖”。槐樹落蕊鋪滿地,掃街工人打掃后,在灰土里留下了掃帚的痕跡,讓他感到清閑且落寞。
作者在“庭院之秋圖”中提到了槐樹,而在這幅圖中便詳寫其落蕊,建構(gòu)了一幅繪聲繪色的“秋槐落蕊”動態(tài)圖。在該圖的建構(gòu)過程中,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多重感官:首先是視覺,早晨槐樹的落蕊鋪得滿地都是,由此可猜出之前有秋風拂過,之后是嗅覺與聽覺,沒有任何氣味,也沒有一點聲響,最后是觸覺,只有腳踩落蕊“一點點”細膩柔軟的感覺,之所以聲音與氣味一點都沒有,為的是突出那“一點點”的觸覺。這幅動態(tài)圖的軌跡以槐樹落蕊為跡點,動態(tài)順序依次為落蕊鋪滿地、腳踩滿地蕊、影下掃落蕊,其終點落在了落蕊被掃后在灰塵中留下的條條絲紋,讓作者看著雖清閑但也有一絲落寞,這落寞的感受猶如秋風掃落葉般悲涼。
槐樹落蕊從凋落鋪滿地到被掃走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中,作者用了不少量詞加以連接:“一點點”的“點”、“一陣”的“陣”、“一條條”的“條”??瓷先テ狡綗o奇的量詞,在情感表達效果上卻別有一番滋味。最開始是秋槐落蕊鋪滿地,腳踩上去“一點點”細微的觸覺。“點”同樣是名量詞中的不定量詞,重疊強調(diào)少量,表示“量極小或極少”的意思?!耙稽c點”的觸覺,腳踏上去,連一點聲響都沒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作者為何要寫?筆者認為,郁達夫書寫這細膩之處,意在從側(cè)面突出他心境的寧靜與閑適。落蕊鋪地之后,掃街工人在樹影下“一陣”打掃?!瓣嚒睘閯恿吭~,表面上用于強調(diào)勞作工人掃街的行為量,實際是表動作延續(xù)的時間,并不是計量掃街的實際次數(shù),可以理解為具有模糊義。掃街工人掃落蕊,這個動作不是短暫地揮舞幾下,而是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一方面說明落蕊的確鋪得滿地都是,另一方面表明作者在此處停留了一陣時間,占據(jù)了一定的時間量,表現(xiàn)出作者此時清閑無事。最終掃街后留下了“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皸l”為描述“條狀物”的個體量詞,用于修飾掃帚的絲紋,嚴謹而準確,給人以掃帚絲紋具體的形象感,“條”的重疊使用,表“逐一”的意思,故而整句話細化了掃帚的絲紋在灰土上拂過而逐一留下的痕跡,這痕跡被作者清晰地描繪出來,讓他感覺既細膩又清閑。
在“秋槐落蕊圖”中,作者主要構(gòu)建的意象是秋槐落蕊,精妙地選取的量詞“點”“陣”“條”,不僅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審美體驗,還表現(xiàn)了他由“一點點”觸覺的平淡心境到后來細審地上“一條條”帚痕后內(nèi)心的落寞。
文章的第六至第十自然段建構(gòu)了“秋雨閑人圖”。在構(gòu)圖之前,作者先對比了南北的秋雨,突出北國秋雨的特點——“奇”“有味”“更像樣”,接著詳細刻畫了都市閑人在橋影里閑談秋雨的片段。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從作者建構(gòu)的此幅圖中可以看出,畫面均為動態(tài)取景,時間設置到北國秋雨后,主要場景為都市閑人的生活片段?!耙粚忧镉暌粚記觥?,北國一陣涼風襲來后,秋雨便落下,雨后天晴,都市閑人在斜橋影里隨處而立,用方言談論著天氣轉(zhuǎn)涼了。作者對都市閑人生活俗事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其細節(jié)之處在“層”和“陣”兩字錯韻的表述:原本應是“一陣秋雨一陣涼”,但北方人受方言的影響,念成“一層秋雨一層涼”,這也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北國秋的“清”即“清涼”。
無論是秋雨后立在橋頭的都市閑人,還是互談著“一層秋雨一層涼”的熟人,都是那么的悠閑自得。作者留意到這些生活片段,而又以輕快自在的筆調(diào)寫出,似乎透出他的羨慕與追隨之意。這或許與國民黨不斷制造白色恐怖,以至于作者不得不游山玩水、消極避世有關。
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作者提到了北方的果樹,建構(gòu)了“秋果棗樹圖”,主要是寫北方的果樹奇景——棗子樹,從棗樹萌芽到棗子成熟,而后棗葉凋零的全過程。
“秋果棗樹圖”建構(gòu)了一幅豐收的秋日圖景。作者認為北方的果樹也是一種奇景,第一就是棗子樹,雖寥寥幾筆寫的是棗子樹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棗子的形態(tài)和顏色,但實際上是借景抒情。前面建構(gòu)的秋景圖中意象多為冷色調(diào),顯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而這幅圖重點在棗子樹的全盛時期,色調(diào)為暖色,突出北國的清秋佳日。秋天雖是萬物慢慢凋零的季節(jié),但同樣也是收獲的季節(jié)。作者認為北國的秋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抒發(fā)了自己對北國金秋的喜愛之情。
本段落的意象主要是棗樹,而修飾棗樹的量詞只有“株”:在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棗樹“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耙恢曛辍笔莻€體量詞“株”的數(shù)量重疊,重疊后表遞進之意,意為“每一、逐一”,突顯了棗子樹萌生的生命力。量詞的運用蘊含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面對這“一株株”富有生命力的棗樹,作者又是何種心境呢?在另一篇散文《一個人在途上》中,作者也曾提及棗樹: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建構(gòu)了北國秋景圖,而量詞在建構(gòu)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塑造典型環(huán)境,二是傳達審美體驗,三是抒發(fā)特殊情感。具體而言,在“庭院之秋圖”中,有泡“一碗”茶悠閑賞秋的描寫,同時也有“幾根”秋草衰敗狀態(tài)的刻畫,這是作者對北國秋日環(huán)境的塑造;在“秋槐落蕊圖”中,有槐樹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一點點”柔軟觸覺的閑適,也有落蕊掃后留下的“一條條”絲紋的落寞,這是作者在抒發(fā)內(nèi)心的悲閑之情;在“秋雨話涼圖”中,有秋雨后都市閑人悠閑自得的生活片段,也有“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感嘆,這是作者審美情趣的表現(xiàn);在“秋果棗樹圖”中,有對“一株株”富有生命力的棗樹的喜愛,也有西風起、棗葉落的悲涼,這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無論是哪一幅秋景圖的建構(gòu),量詞都不可或缺,因而我們可以說,《故都的秋》中的量詞具有不可或缺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