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華
《三顧茅廬》是部編本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節(jié)選自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課文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贊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諸葛亮在隆中定計,運籌帷幄,極富戰(zhàn)略眼光。這一回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后的許多故事都是諸葛亮“隆中定計三分”的具體展開。
此單元選擇中國明清白話小說中的精彩章節(jié),目的是引發(fā)學生對于此類小說的閱讀興趣,使其充分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魅力,了解它的思想和藝術成就,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在學習過程中,可讓學生掌握古典小說閱讀鑒賞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其閱讀、賞析古典小說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眼光觀察小說人物的習慣,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題,熟悉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白話詞匯。閱讀這些小說,了解特定社會背景下各色各樣的人物性格及其命運,對加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培養(yǎng)其審美情趣,提升其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建議,筆者把此單元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了解明清白話小說的特點,把握小說內(nèi)容,概括分析故事情節(jié)。
2.運用小說要素分析方法,聯(lián)系全書,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對古典小說的賞析能力。
3.學習結合時代背景,探究故事發(fā)生的原因,探討小說表達的主題思想。
4.積累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感受古今語言的變化。
那么,對于《三顧茅廬》這篇課文,該如何開展閱讀教學,才能夠在落實單元目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
小說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具體環(huán)境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是初中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文學體裁。筆者認為,初中階段學習小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七年級的小說教學應淡化文體意識,切合單元主題要求,而九年級則應符合小說文體的特征和閱讀要求。余映潮老師認為,從教材處理的角度而言,中學階段的小說教學可以大致分為一般敘事類作品的教學與文學作品類的教學。在初中低年級階段,小說教學往往可以處理成一般敘事類作品的教學;在初中高年級階段,小說教學則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為文學作品的賞析教學。由于《三顧茅廬》是九年級的課文,因此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將其處理成了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深入分析、思辨爭鳴,深入體會文本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最為重要。為此,教學本課時,筆者著力引導學生抓住小說的主要線索,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結合具體描寫,了解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特點。閱讀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要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基于此,在本課的設計中,筆者以學習為中心,精心設計了四個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新穎趣味的任務驅動中,概括情節(jié)、分析人物、賞析寫法、品味妙處、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等。如此,誠心誠意、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劉備的感人形象;才華卓越、淡泊名利、灑脫高雅的諸葛亮的高大形象便在學生心中漸漸豐滿起來,學生的閱讀也抵達了心靈深處,成為完滿生命的引擎。
1.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jié),理解人物形象。
2.學習課文刻畫人物的多種方法。
3.通過古典小說的學習,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把握小說情節(jié),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學習課文刻畫人物的多種方法;體會前后勾連的情節(jié)設計之妙。
2課時。
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啟發(fā)式、合作交流探究式、辯論式等教學方法。
屏顯: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共創(chuàng)大業(yè),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已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關于三顧茅廬的記載,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只有寥寥數(shù)語:“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倍谛≌f《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卻演繹出了一個生動曲折的故事。那么,羅貫中是怎樣續(xù)寫這個精彩的故事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品讀《三顧茅廬》吧。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仿照章回體小說的回目概述故事情節(jié)。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先來看一看《三國演義》當中,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前后,書中是怎樣設置回目的:
屏顯:
35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
36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38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
39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師:同學們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回目中一般會凸顯主要人物及主要情節(jié),那我們在概述故事情節(jié)的時候,也要關注到這幾點。想一想課文中有幾個主要情節(jié),主要人物是誰?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根據(jù)要求自擬答案并主動與同伴交流。教師巡視并進行個別指導。)
參考:
三訪孔明玄德示誠,兩次不遇關張質疑。
畢恭畢敬玄德侍立,半睡半醒孔明出迎。
玄德求教濟世之道,孔明詳解隆中對策。
淚沾袍袖玄德誠邀,盛情難卻孔明出山。
師:這位同學不僅概括了主要人物及主要情節(jié),還展現(xiàn)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句式整齊、非常完整。文章開篇就講到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到,打算三顧茅廬以表誠意,關羽和張飛二人質疑諸葛亮的才能,想要阻止劉備前往,但劉備執(zhí)意要訪諸葛亮……
如果我們要給課文《三顧茅廬》配一張插圖,你會怎樣設計呢?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設計?你的設計依據(jù)是什么呢?
師:插圖應該首先反映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還要展現(xiàn)主要人物,能夠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請同學們品讀課文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細節(jié)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結合課文內(nèi)容來解說你設計的插圖。
學生細讀課文,邊讀邊用鉛筆配插圖,教師巡視,個別指導交流。
學生1:設計的插圖——至誠尋訪圖。在插圖中,表現(xiàn)諸葛亮在草堂上晝寢未醒,劉備拱立階下的情景。草堂環(huán)境樸素清幽,畫出竹子和松柏,或在籬笆邊畫點菊花作為點綴的設計。
學生2:這幅畫要重點體現(xiàn)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課文通過許多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從而刻畫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形象,從動作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如,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是對諸葛亮表示極大的尊敬!玄德見諸葛急忙施禮吩咐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劉備的動作輕而恭敬,生怕人多嘈雜,打擾到諸葛亮休息,也怕張飛魯莽的行為和不敬的語言破壞了大事。他親自恭候,更能讓諸葛亮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見到諸葛亮時,劉備行下拜之禮,聽完隆中決策,劉備避席拱手,“謝曰,頓首拜謝”,見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劉備竟淚沾袍袖、衣襟浸濕,這些細致的動作描寫表明了劉備的心情,那就是對賢人的渴求和誠懇的態(tài)度。
學生3:從玄德的語言描寫,我們可以看出:當劉備得知諸葛亮在草堂上晝寢未醒時,吩咐童子:“既如此,且休通報!”諸葛亮翻身又睡,童子欲報,劉備又說:“切勿驚動!”與諸葛亮相見后,劉備說:“已書賤名于文幾,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開備愚魯而賜教。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眲渲t虛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對諸葛亮的敬重以及對人才的渴求。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描寫作為依據(jù)來品讀人物形象,重點體現(xiàn)了主要人物劉備對諸葛亮至誠至敬、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而且他還在插圖中特別添加了竹菊松柏等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意象,來烘托茅廬主人諸葛亮寧靜致遠、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形象。
學生4:大家是否關注到其實課文中還有兩個人物,雖著墨不多,但不容忽視,那就是關羽和張飛。關張二人對劉備三顧茅廬表示不滿。課文中這樣寫道,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張飛說:“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劉備拱立階下多時,張飛大怒說:“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边@里以關羽的直爽和張飛的魯莽來襯托出劉備竭誠求賢的精神,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插圖當中添加上張飛和關羽二人在門口竊竊私語的形象呢,這樣是不是更能凸顯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學生5:設計的插圖——隆中密談圖。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這個情節(jié)插圖,描繪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密談的情景,諸葛亮指點西川54州地圖運籌帷幄、侃侃而談,劉備洗耳恭聽、佩服之至。
師:這位同學之所以要在插圖中著力表現(xiàn)隆中對這一重要情節(jié)。是因為隆中對在三國演義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后的情節(jié)基本上都是對隆中對這一策略的逐步實施,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是諸葛亮雄才大略的集中體現(xiàn),在這一段對話當中,諸葛亮透徹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給劉備確定了戰(zhàn)略方針,可以說其中軍事、政治、外交無所不包!他指出:欲成大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去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暫時不能與之爭鋒。而孫權呢,國險而民富,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之!荊州和益州的統(tǒng)治者昏庸而不得人心,可以圖之,作為根據(jù)地,等天下有變,再兩路出兵,才可以一舉成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運籌帷幄的戰(zhàn)略眼光更是高人一等,他才華卓越、智慧超群的形象躍然紙上。
師:有同學肯定會說,若不是諸葛亮這樣的奇才,是配不上劉備的三顧茅廬的。是的,若沒有劉備這種求賢若渴的誠心,也不可能感動諸葛亮出山。以上這兩個插圖分別體現(xiàn)了三顧茅廬中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情節(jié),其實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當中的靈魂人物,他的出場自然應該是非常隆重的。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正式出場的過程,當然也是羅貫中精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你覺得作者為什么會這樣安排他出場呢?作者精心設計之處又在哪里呢?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補充、完善。(要求:事先抽簽決定每位同學在小組內(nèi)的角色,如:復述者、總結者、評價者、點贊者、找茬兒者、補充者等等。)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三顧茅廬前后的情節(jié)設置,可以說未見其人,先聞其名。在三顧茅廬之前徐庶臨別薦諸葛,他是這樣說的:“此人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蓋天下第一人也!”司馬徽再薦諸葛亮:“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屏顯:
劉備一顧茅廬:聞農(nóng)夫荷鋤而歌,遙望隆中清景異常。訪孔明不遇,歸途誤認崔州平!劉備二顧茅廬:天寒地凍,聞酒店歌聲誤認石廣元、孟公威,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誤認孔明之弟諸葛均;后又誤認孔明的岳父黃承彥。劉備三顧茅廬:又早新春,齋戒沐浴,孔明晝寢未醒;兩人相見后,孔明先謙遜不語、后孔明詳解隆中對策;劉備誠邀孔明出山相助,孔明先是婉言謝絕出山,劉備淚沾袍袖,以蒼生為念,孔明囑咐家人,遂以出山。
師:我相信大家一定對作者的精心設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三顧茅廬的情節(jié)設計可謂獨具匠心!
學生自由討論,積極發(fā)言交流互動。
學生6:首先在于層層鋪墊,生動曲折。作者為了使這個三國中的第一要人物出場,便有聲有色,設下了一個又一個懸念,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誤會。直到劉備屢遭阻礙,備受艱難,從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引人入勝。
學生7:其次,作者還巧設三個看似矛盾之處,使人物形象更鮮明,情節(jié)更加跌宕起伏。比如,《三顧茅廬》第二自然段中,劉備明明是求賢若渴,非常急切地想與諸葛亮相見,但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足見他的誠心誠意。又如第三自然段,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彼燹D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此處,孔明的言行似乎矛盾,其實這更能體現(xiàn)出諸葛亮對劉備是否誠心的考驗。再如第四自然段,孔明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答應出山,另一方面又喜愛躬耕生活,功成必退。這或許更能體現(xiàn)出諸葛亮的滿懷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卻絲毫不為個人名利計較的高尚情操。
學生8:再次,虛實相生,以賓托主。作者故意安排到最后孔明才出現(xiàn),但在前面的情節(jié)當中,我們似乎就能感覺到孔明處處都在。作者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從別人口中介紹諸葛亮。劉備從司馬徽的嘴里知道了“臥龍”的名字,從徐庶的推薦中進一步知道諸葛亮“乃絕代奇才”。劉備到達臥龍崗,具體接觸到諸葛亮的生活環(huán)境和精神面貌。農(nóng)夫的歌詞,首先向我們揭示出諸葛亮隱居不仕的淡泊胸懷;臥龍崗的景物,有力襯托出這位隱者的身份。同時,關張二人的表現(xiàn)則有力地烘托出劉備求賢若渴的誠心,也襯托出諸葛亮的曠世奇才。
學生9:此外,細處見真,微墨傳神也是情節(jié)的一大特點。作者善于運用生動豐富、富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除了語言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之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細節(jié)可以說非常傳神。例如劉備二顧茅廬的時候來到草堂前,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副對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一個很有效的細節(jié),言為心聲,門簾細致,它足以透露出屋主人那種與世無爭,淡泊脫俗的心境。再如,因為茅廬,劉備看到的隆中優(yōu)雅寧靜的環(huán)境,也正好襯托出諸葛亮作為隱士的超然物外、灑脫高雅的情操。
三顧茅廬,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很不滿。關羽說:“像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睆堬w:“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是不是故意避而不見?諸葛亮是真正的隱士嗎?你怎樣看待他的入仕呢?
課堂辯論賽:
正方:諸葛亮是真隱士;
反方:諸葛亮不是真隱士。
學生積極參與辯論,教師進行點評、小結。
學生10:其實諸葛亮的才學與智謀是無需質疑的!因為在徐庶和司馬徽的口中贊過,在農(nóng)夫的歌里唱過,在隆中對里展現(xiàn)過!他表面上是農(nóng)夫,實際上是農(nóng)夫中的高人,他之所以隱居,只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皩4豪左@夢回,一聲長嘯分天下”,這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入世情懷與救世熱情,文中諸葛亮囑咐家人:“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不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學生11:劉備以皇叔之尊,三顧茅廬的過程,也正是諸葛亮對他進行認真考驗、不斷認識的過程。諸葛亮避而不見的目的,就是為了考驗劉備是否對自己足夠誠懇,這也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傲岸高義,不肯屈就于人的隱士之風,又十分含蓄地暗示出他擇主而事,展現(xiàn)出其極為審慎的入世態(tài)度。諸葛亮出山時對自己功成名就后再度歸隱的這份打算,其實是作者想借此歌頌諸葛亮滿懷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卻絲毫不為個人名利計較的高尚情操。
學生12: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其實三顧茅廬的故事,表現(xiàn)了儒家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是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這個故事也寄予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為君行道,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
學生13:羅貫中運用一支生花妙筆描繪了三顧茅廬的精彩情節(jié),極盡曲折之妙!他還在細節(jié)描寫中,通過襯托和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渴求和敬意。三顧茅廬在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總結:剛才同學們的辯論旁征博引,妙語連珠,非常精彩!劉備逆襲的一系列傳奇佳話,三分天下格局的奠定,諸葛亮忠心劉氏父子的知恩圖報都源自三顧茅廬。在這個沒有刀光劍影,看似平平常常的草堂中,在劉備與諸葛亮相見的波瀾不驚中,一個新的時代正悄無聲息地踏步走來。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打開一扇窗,在課外閱讀《三國演義》時關注到更多情節(jié)中的精彩之處,領略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中各路英雄的風采!
1.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相關章節(jié),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
2.觀看《百家講壇》之《易中天品三國》第16集《三顧茅廬》和第17集《隆中對策》,進行比較閱讀。
三顧茅廬
羅貫中
一、情節(jié)
玄德示誠→關張質疑→玄德侍立→孔明出迎→玄德求教→孔明獻策→玄德誠邀→孔明出山
二、人物
劉 備:誠心誠意、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諸葛亮:才華卓越、淡泊名利、灑脫高雅。
三、寫法
1.層層鋪墊,生動曲折;
2.巧設矛盾,跌宕起伏;
3.虛實相生,以賓托主;
4.細處見真,微墨傳神。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篇幅較長,可以教學的地方很多。比如,疏通文意,把握小說情節(jié),理解人物形象;學習課文中刻畫人物的多種方法;通過古典小說的學習,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等等。
如何以學習為中心,在教學中將“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并以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備課之始,筆者反復閱讀課文,并且大聲朗讀,把自己當成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筆者查閱了有關《三顧茅廬》的文獻資料,觀看了《三顧茅廬》電視劇,閱讀了名人方家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感受,學習了有關閱讀教學的理論。受當前以學習為中心的任務驅動型教學設計的啟示,筆者精心設計用完成四個任務(取小標題理情節(jié),配插圖析人物,巧勾連品妙處,用辯論練思維)的方式來學習這篇課文,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
文章是思想的產(chǎn)物,思想是文章的內(nèi)核。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要關注到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于漪老師說:“教師應從學生思想感情、知識能力的實際出發(fā),運用文章精要之處,開啟學生思維的竅門。”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梳理文章內(nèi)容,以仿照章回體小說回目、擬小標題的形式梳理情節(jié),進入文本;再引導學生以配插圖的形式,聚焦主要情節(jié),理解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性格及內(nèi)心世界,這樣逐層深入閱讀,學生的思維也走向理解的深處,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更具有科學性。正如孫紹振所言:“在經(jīng)典散文里,超越常規(guī)的地方,情理邏輯矛盾處,隱藏著作者和人物的心靈密碼?!狈治鋈宋飼r,筆者試著引導學生深挖文章中“情理邏輯矛盾處”以及文字“超常規(guī)”的裂隙疑問處,化難為易,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解密劉備和諸葛亮的心靈密碼,這是閱讀文學作品時不可忽略的關鍵。為此,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處課堂辯論活動——諸葛亮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隱士?旨在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向心靈深處,挖掘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引領其將視野放得更遠。諸葛亮表面上是農(nóng)夫,實際上卻是農(nóng)夫中的高人,他之所以隱居,實際上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皩4豪左@夢回,一聲長嘯分天下”,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入世情懷與救世熱情;“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不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表現(xiàn)了諸葛亮滿懷救民于水火的志向和絲毫不為個人名利計較的高尚情操。此環(huán)節(ji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結合文本及時代背景進行辯論也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由于課時有限,在疏通文意和對古今語言的品析比較方面做得還不夠,建議在預習作業(yè)中布置學生自查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品析語言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筆者將繼續(xù)深入研究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在“雙減”背景下積極開展任務驅動型教學實踐,賦予每位同學不同的角色,盡可能地減少課堂里的“吃瓜群眾”,變“教課文”為“做任務”。讓每位學生在完成每項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語文教育教學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