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瀛樂
(鄭州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河南曲藝歷史悠久,地方曲藝種類和作品非常豐富,故河南享有“書山曲海”的美稱。河南曲藝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非常鮮明,而且這一藝術形式有著十分雄厚的群眾基礎。河南墜子是河南曲藝之一,在曲藝文化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以河南地方曲藝中的河南墜子為研究對象,帶領讀者們更好地體會中原音樂和河南地方曲藝文化之間的種種關聯,更好地推動河南曲藝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同時研究中原傳統音樂與河南地方曲藝音樂的關系,這對弘揚中原優(yōu)秀傳統音樂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中原傳統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而發(fā)展起來的音樂,這是一種以漢族為主體的音樂文化。由于中原地區(qū)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中原傳統音樂受到周圍地區(qū)各種不同音樂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音樂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原傳統音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傳承范圍廣,時間久,按照時間線來劃分,它的歷史沿革大致可以概括為遠古、夏、商、周時期;秦漢到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
夏商周時期,中原音樂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一時期不僅音樂種類繁多,樂器種類也是非常豐富的。隋唐時期是各類音樂空前繁榮的一個時期,各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原音樂文化在此基礎上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逐漸與其他音樂文化相融合。宋元明清時期,民族音樂特色更加顯著,音樂的種類也更加繁多,此時音樂的受眾范圍擴大,除了宮廷音樂,市井音樂也開始涌現,這些音樂能夠最大程度體現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內心情感,表達人們對音樂的渴望。明清時期是中原音樂發(fā)展的頂峰時期,由于當時統治者對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的政治干涉,中原音樂的風格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原音樂涌現出許多極具民族特色的主流曲種,例如河南墜子、河南曲子等,其后來成了中原地區(qū)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
地方曲藝體現了當地傳統的音樂文化,河南的曲藝音樂在我國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被譽為中國的“根文化”,它能夠一直保留到現在,足以證明這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門傳統藝術。早期的河南以農耕經濟為主,在這片土地上產生的曲藝體現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廣闊土地上的中華兒女的優(yōu)秀品質和優(yōu)良傳統,河南地方曲藝所傳承下來的極具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音樂形式對于中原音樂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從唐代開始便有“說唱故事”這種形式的曲藝文化;宋代又出現了諸宮調、鼓子詞等一些曲藝表現形式;元明清時期涌現出諸多曲藝種類,例如四平調、花鼓戲、柳琴戲、宛梆等,這些曲種具有不同的唱腔和曲調風格。眾多的劇目類型也使河南曲藝的種類更加豐富多彩。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曲藝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其中,繼承和發(fā)展的問題是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河南曲藝類型眾多,包括河南墜子、南陽的大調曲子、洛陽的河洛大鼓、南陽的三弦書、三門峽的鑼鼓書等,其中,最受大眾喜愛并且演出次數最多的要數河南墜子和洛河大鼓了。本文以河南曲藝中的河南墜子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河南地方曲藝具有多樣性、藝術性和鮮活性,再加上河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受周圍地區(qū)音樂文化的影響,河南曲藝表演形式多樣,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藝風格。
顧名思義,河南墜子起源于河南,并且使用河南方言演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作為河南曲藝中最為著名的曲種之一,河南墜子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清代后期,河南地區(qū)興起了兩種曲藝形式,它們分別是道情、鶯歌柳。這兩種不同的曲藝形式在各自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融合交匯,這也是后期引發(fā)唱腔音樂重大變革的原因之一,二者融合形成的新形式的唱腔和曲藝結構逐漸變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一經形成,它所獨有的鮮明活潑的曲藝特色就展現出來了,同時,這也吸引了很多曲藝大師們去學習和表演。在發(fā)展過程中,河南墜子演唱曲目更加豐富,其使用的唱腔主要有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垛板等,使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是醒木、簡板等。清代末期以后,河南墜子的伴奏樂器多為弓弦樂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南墜子最先流傳到距離河南省最近的幾個省份,例如山東、安徽等,之后便相繼傳入天津、沈陽、西安、武漢、香港、重慶等地。1930 年以后,河南墜子進入了最繁盛的時期,在此期間,河南墜子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別是喬派、程派和董派。在河南墜子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女演員的參與,河南墜子表演更傾向于演唱一些短的曲子,這樣一來,河南墜子的唱腔變得更加豐富,唱腔音域更加寬廣。河南墜子允許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演唱,這大大擴展了其傳唱范圍,也使這一古老的曲藝藝術形式更完整地傳承下去。
《偷石榴》《梁祝下山》《王慶賣藝》等是具有代表性的河南墜子作品,李鳳鳴、劉明枝、劉桂枝、劉宗琴等是比較著名的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在20 世紀30 年代,通過這些優(yōu)秀曲藝表演藝術家對河南墜子的演繹,河南墜子逐漸演變成全中國傳播范圍最廣,流行度最高的一種曲藝形式。目前,河南墜子已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地域位置來看,河南的地理位置獨特且不可替代,河南省坐落于黃河文明的發(fā)祥地,飽受中原傳統音樂文化的滋養(yǎng)與影響,河南曲藝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因此在河南地方曲藝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有許多地方能夠體現出中原音樂的風格特點,河南墜子的音樂風格也更加偏向于中原音樂的風格。中原音樂接受和吸納了周邊地區(qū)不同的曲調和唱腔風格,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所孕育出的河南曲藝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只有經歷過時代的洗禮而流傳下來的音樂形式,才更能夠體現出中原地區(qū)人民的品性。
中原地區(qū)地勢平坦遼闊,人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習慣對當地的音樂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音樂的需求和審美標準也會隨著日常生活習慣而改變。正是由于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河南地方曲藝這一音樂形式在中原地域的影響下,也成了中原傳統音樂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
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原地區(qū)都是全國的核心。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中原傳統音樂文化毫無疑問占據著全國音樂潮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原地區(qū)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在這個文化體系中所孕育出來的河南地方曲藝,也是我國民族藝術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之一,能夠展現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中原地區(qū)人民鮮活的性格,也為中原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河南地方曲藝和中原傳統音樂的研究,筆者意識到河南地方曲藝音樂在全國戲曲音樂中的地位是無法撼動,至關重要的,這是幾千年沉淀下來的藝術瑰寶,至今仍然有許許多多的戲曲研究者、表演者和幕后工作者為我們帶來更好更完美的曲藝節(jié)目,并且不斷發(fā)展、出新。中原傳統音樂作為最能代表中國音樂文化的一種形式,隨著當今時代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不斷豐富著本身的音樂形式和內容。中原音樂文化包含河南地方曲藝,隨著中原傳統音樂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河南地方曲藝也在不斷向世界展示自己蓬勃的生機。
如果將中原傳統音樂文化比作一條長河,那么河南地方曲藝便是這條長河的一條支流。河南曲藝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也經歷過低谷,經受過挫折,但由于它所獨具的民族特色,這種音樂形式很難被人遺忘。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繼承這一種優(yōu)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向大眾展現中原傳統音樂和河南地方曲藝獨特的音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