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笑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1)
顧名思義,歌唱中的語言就是“字”。在聲樂學習過程中,聲音就是我們的樂器,聲樂不僅要用“人聲樂器”唱出美妙的音樂,還要用語言表達聲樂作品的本質(zhì)內(nèi)容,表現(xiàn)歌曲的內(nèi)在情感。
語言是人們交流情感與傳遞思想的工具,不管對一位聲樂初學者還是對一位歌唱演員來說,聲樂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都十分重要。音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當詞作者給這些音樂編配上歌詞后,音樂就會具有明確清晰的方向感,該作品的內(nèi)涵或所要傳遞的思想情感就明確了。所以,音樂只有聲音是不夠的,只有咬字清晰,觀眾才能聽清楚演唱者唱的是什么字,再加上演唱者個人以情帶聲的演唱,在演唱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觀眾就能聽懂聲樂作品了,演唱者也可以帶動觀眾走進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當中。
筆者在考研期間背誦過《中國音樂通史簡編》這本書,其中,明代的魏良輔在《曲律》一書中提出“字清絕、腔純絕、板正絕”這三絕。而在三絕中,他又提出字清絕處于首要地位。他最大的貢獻在于把平直無意致的昆山土戲改為了一字數(shù)轉(zhuǎn)、輕柔婉折、圓潤流暢的水磨腔。這種腔體強調(diào)咬字、吐字、過腔、收音,即所謂的“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功深熔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庇缮鲜鲇^點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歌唱中咬字吐字的準確、清晰、圓潤至關重要,即所謂的“字正腔圓”。
在當今聲樂歌唱界,有很多咬字吐字非常好的歌唱家們,比如廖昌永、余惠承、殷秀梅等,還有許多后起之秀如常思思,龔爽等。演唱古人的古詩詞作品頗有難度,咬字吐字在演唱者對整首作品的演繹中至關重要。比如,余惠承老師演唱的《鳳求凰》的歌詞選自中國古詩詞《鳳求凰·琴歌》,其中有一句歌詞“將琴代語兮”,這個“代語”如果咬字不清就會唱成“大語”,這就會使聽眾在理解歌曲情感上產(chǎn)生偏差,從而影響到演唱者演唱水平的發(fā)揮。我國民族眾多,方言也很多,許多地區(qū)n l 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還有的地方f h 不分,這就更加突顯出咬字吐字的重要性。
中國聲樂演唱其實就是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演唱方法,是西方國家無法復制的歌唱藝術。由于筆者本人是學習民族唱法的,所以筆者從個人角度提出一些民族唱法的主要特點:首先是聲音明亮、高亢、甜美;其次是口腔著力點較為靠前,聲音以口腔共鳴、鼻咽腔共鳴為主,再加入頭腔共鳴,用高位置演唱;然后是真聲色彩偏多,但到高聲區(qū)就需要真假聲混合。當然真假聲(即混聲)的比例需要根據(jù)作品進行調(diào)整,不一定所有的民族作品都需要較多的真聲,像一些地方性的民歌就需要較多真聲,一些藝術或者創(chuàng)作類的作品就不需要那么多真聲。由于中國方言較為復雜,所以,歌唱時的語氣、語調(diào)、咬字吐字等就會有細微差別。
在演唱民族作品的過程中,咬字吐字涉及三個點,即字頭、字腹、字尾,字尾也就是歸韻,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字頭咬不清,有聲音但是聽不懂是什么字;字腹變形,也就是唱長音時不懂怎樣保持長音不變;再就是不歸韻。就比如“園”應該歸韻到an 上,如果不歸韻就容易唱成o 的感覺,“代”字唱成“大”字等。咬字吐字需要根據(jù)作品表達的情緒進行適當變化,有些用于表現(xiàn)強烈情感的字需要突出強調(diào)字頭;有些較為舒緩平靜的作品需要輕柔地演唱;在演唱古詩詞作品時,演唱者要延長字頭字腹,可以適當加入韻腔,然后慢慢歸韻。以下是筆者個人對于如何咬清字頭、延長字腹、歸韻三個方面的見解。
金鐵霖教授曾強調(diào)過,對于一位歌唱者而言,語言發(fā)音要準確,同時,還必須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不管歌者的聲音多么圓潤通透,如果歌詞唱不清楚,就很難打動觀眾,無法使觀眾產(chǎn)生共鳴。
對于咬字頭,首先,我們需要找準聲音的著力點,就是找準字頭的位置,它是決定字音是否清晰的關鍵。歌唱者通常會出現(xiàn)“有聲無字”或者“音包字”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演唱者在吐字時嘴皮子太松,肌肉無力。在演唱民族聲樂過程中,許多地方性語言會平舌翹舌不分,比如“吃(chi)”唱成“呲(ci)”,“草(cao)”唱成“吵(chao)”,還有的把“臉(lian)”唱成“年(nian)”等。對于聲樂初學者而言,剛開始學習時咬字可以夸張些,因為初學者不太懂得咬字吐字的方法,咬字大部分都在嘴皮子上,可以訓練他們打開牙關用內(nèi)口腔夸張地咬字:先夸張地咬字頭,如“長(chang)”字,首先應夸張字頭部分“ch”,上牙與下牙輕輕地合攏,舌頭抵下牙與牙槽阻氣,然后用氣流將上牙與下牙沖開爆發(fā)出聲,并且同時快速過渡到韻母“ang”;再如“槍(qiang)”,首先應夸張字頭部分“qi”,上牙與下牙輕輕合攏,舌頭抵下牙與牙槽阻氣,然后用氣流將上牙與下牙沖開爆發(fā)出聲,并且同時快速過渡到韻母“ang”;對于有聲樂學習經(jīng)歷的人,可以要求他們在咬字的同時縮短發(fā)音時值,也就是每一個字發(fā)音時值不宜過長,應快速把字從口腔里送出去,也即從聲母到韻母的過渡不宜過長,不然聲母在嘴里呆的時間太長就容易倒字、吃字;還要注意在咬字頭時不應用力過大,力度過大就會把字咬死,歌唱時的氣息就無法自由流動,作品也會顯得僵硬蒼白,不過,這需要根據(jù)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而定,有些作品就需要很強的力度去咬字;但是,咬字力度也不宜過小,不然會造成聲音含糊不清,只有聲音卻聽不清是什么字。所以,演唱者在咬字時既要控制好字頭的時長,還要控制好咬字的力度??偠灾?,歌唱語言要在字頭發(fā)音的整個過程中做到快速、準確、有力,這樣才能咬住字頭,為延長字腹做準備。
字腹就是我們歌唱語言中的元音。筆者在上課時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沒有注意延長字腹,導致歸韻過早,從而造成咬字不夠圓潤飽滿。字頭其實就是聲母,字腹就是韻母。若想字腹圓潤飽滿,我們在韻母的發(fā)聲時要做到口型正、腔圓,這是聲音圓潤統(tǒng)一及語言準確的雙重要求。韻母的發(fā)音位置與喉嚨、口腔的狀態(tài)都會對我們的音色產(chǎn)生重要影響。字腹是發(fā)音的中心點,它影響著聲音的共鳴、響度和聲音的圓潤飽滿程度。我們的聲音能否傳得遠,與是否唱好字腹有密切關系。演唱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發(fā)音的著力點,喉部不能用力過大,可以嘗試把聲音打在上口蓋,這樣能更好產(chǎn)生共鳴;咬字時可以微微抬起笑肌,嘴型不能往里扣,也不能太撅嘴,怎么說話就怎么咬字。若是聲母噴吐準確,而韻母口型不準確,依舊會導致字音不對,給人造成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因此,夸張字頭后仍需要注意韻母口型的準確性。
歸韻就是把字尾進行歸韻,做好了歸韻才真正做到了咬字吐字的規(guī)范和完整。在歌唱中,歸韻不完整不準確就會影響作品情緒的表達和作品意境的呈現(xiàn),如果收得過早,會使聲音無法延長,收得晚又來不及歸韻;同時,好的歸韻還可以為下一個字的發(fā)聲做鋪墊。歸韻時常出現(xiàn)的兩個問題是:一是歸韻過早,沒有將圓潤流暢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二是歸韻太死,導致字與字之間的轉(zhuǎn)換不穩(wěn)定,出現(xiàn)聲音“里出外進”,不夠統(tǒng)一。例如,針對一些無字尾的單韻母“呀、依、思”等,我們只需要在發(fā)出該字音后保持內(nèi)口腔、嘴型不變即可。還有一些復韻母如“花、凋、笑、好”等,需要我們從聲母過渡到韻母,再把字尾歸韻,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類字一定要歸韻到位,使字尾清晰。在收尾歸韻的時候依舊要保持“u”通道不變,不能太死板,否則字與字之間就會有明顯的棱角,從而破壞音色的統(tǒng)一性及聲音的連貫性。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字音由字頭、字腹、字尾構成,它們是咬字吐字的三大要素,三者各有其特性又緊密相連。咬字吐字在歌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想把歌唱好,就需要把字頭咬清,并且做到快而準,同時要延長字腹,收音歸韻,做到聲音飽滿、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總之,語言與聲音的完美結合是聲樂學習者不斷追求的目標。歌唱者要在深入認識我國語言的發(fā)音特點與科學發(fā)聲技巧的基礎上做到字正腔圓,使歌唱發(fā)音既能滿足聲音審美要求,又能達到歌唱語言清晰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