昃文江
(山東影視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作為編劇,回顧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經歷,從采風調研、醞釀故事,到確定人物、鋪排大綱,再到完成劇本、數(shù)度修改,我花費了近四年時間。通過查資料、做采訪,漸漸地主題從模糊到清晰,從無力到有力,從蒼白到豐富;情節(jié)從雜亂到條理,從簡單到復雜,從無序到精密;人物從呆板到生動,從單一到多元,從冰冷到溫潤。一路走來,頗有感悟。
(一)藝術使命與文化價值
《運河風流》的主題與切入角度是家風家訓。中華民族對于家族有著特殊的情感,如果說血緣是一條基因紐帶,那么家風、家訓,則是一條無形的文化紐帶,它凝聚著祖祖輩輩的良苦用心,它將祖先世代感悟凝練出的人生道理,苦口婆心、略帶嚴肅地告訴后世子孫,一代代通過言傳身教,把一個個稚嫩的生命撫養(yǎng)成有氣節(jié)、有擔當?shù)娜?。這個主題與角度,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與歷史價值,值得去書寫與歌頌,創(chuàng)作這樣一部有份量、有意義的電視劇作品,是一名劇作者應該擔負的藝術使命和文化擔當。
《運河風流》的故事發(fā)生在民國,那是一個亂世,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但就在這樣一個時代,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風家訓還在努力延續(xù),還在督促后人,指導后人。在劇中,我們試圖寫出官員的正氣、商人的信義、文人的骨氣,雖然他們是亂世中的少數(shù)堅守者,但卻是我們?yōu)槿俗鍪碌目Ec榜樣,是傳承千百年來家風家訓的踐行者。歷史是現(xiàn)實的鏡子,通過藝術化的塑造,我們要讓今天的觀眾在看完《運河風流》后,有一點感悟,有一點感嘆。讓官員向黃子榮學習當官之操守,商人學習宋魯生經商之誠信,文人學習楊春早做學問之氣節(jié)。如果真能對廣大觀眾有一點觸動,也就實現(xiàn)了作為一部影視劇的藝術使命和文化價值。
《運河風流》是經過查閱資料、實地采訪、調查研究、反復思考,才千呼萬喚出來的故事。作為編劇,要用眼去觀察歲月的痕跡,用腳去丈量時代的變遷,用手去感觸歷史的溫度,用心去體察人生的百味。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只有吃的是草,擠出的才是奶。創(chuàng)作者必須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動真情、動真容,作品才能有質感和時代感。在采訪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太多讓人欽佩的人物,太多讓人感動的故事,太多讓人叫絕的細節(jié),太多讓人激動的情節(jié),有了感動與激情做動力,有了情節(jié)與細節(jié)做素材,才有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與底氣。在采訪中,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有一個家族族長犯了家規(guī),按他的身份與權力,完全可以免于受罰,但他卻沒有這么做,他召集族人來到祠堂,命人用藤條當眾鞭打自己,剛開始,行刑族人不敢動手,但他最終還是逼著族人對自己動用家法,懲戒完畢后,面對祠堂里列祖列宗的牌位和滿院族人,他說,如果今天自己逃避懲罰,家規(guī)家訓就成了擺設,他要通過自己受罰,讓族人受到警戒。鞭子打在這位老族長身上,也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延續(xù)至今,依靠得不就是一代代對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與品德操守的堅守嗎?就是這份一絲不茍與執(zhí)著倔強,才撐起了一個個家族的脊梁,正因為有了一個個小家的堅持,才真正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像這樣的感動,在采訪中遇到了很多,發(fā)現(xiàn)了很多,我都盡力將其融入劇情當中。
首先,大運河具有重要象征意義。
大運河是一條人工河,經歷了幾個朝代修建才貫通成型。它的修建與挖掘,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辛勤汗水,大運河的貫通,不僅是一條水道的貫通,更是一種精神的貫通與延續(xù),而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家規(guī)家訓,其實也是如此,他們在意象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其次,大運河是力量與希望的化身,具有雙層含義。
大運河興盛近千年,到了近代,隨著漕運衰落,特別是鐵路通車,最終衰敗。而中華民族的家規(guī)家訓以及許多寶貴精神財富,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思潮傳入,隨著國家羸弱,社會動蕩,紛紛遭到質疑與破壞,與大運河面臨著相似的命運。大運河最終衰落了,我們的精神血脈是不是也會一蹶不振呢?這是當時富有憂患意識的諸多有識之士最大的惶恐。這部劇,也在試圖努力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現(xiàn)實中的大運河無法再恢復往日的繁華,但中華民族精神上的民族之河,是不會衰落與枯竭的。
最后,大運河能體現(xiàn)一種別樣風情,營造一種水鄉(xiāng)靈動。
水在中國文化中富有靈動特性,劇名中有運河二字,立刻能夠讓人想象出一幅河畔垂柳、孤帆遠影、百舸爭流的畫面,能夠體現(xiàn)主題、描繪風格、展現(xiàn)意境。而且在劇中,我著力將運河拉纖、船隊遠行、祭拜河神等沿河風情風貌與人文地理有機融入到劇情當中,讓運河的別樣風情自然而然得到體現(xiàn)與突出,而不是為了寫運河而去生硬地展示運河。
《運河風流》寫的是家風家訓,歌頌的是家風家訓,家風家訓是其魂魄和脊柱。但在為家風家訓鼓掌歡呼,褒獎其積極作用之時,我們也要冷靜地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風家訓,經過時間的沉淀與熔煉,部分內容漸漸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有些條文甚至已然成了糟粕,這就需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它。所以,在《運河風流》中,除寫好守規(guī)矩之外,還要寫好敢于破舊規(guī)矩、勇于立新規(guī)矩。譬如,主人公黃子榮不忍看到商家宋魯生因對手官商勾結,將被致于死地的命運,于是親自趕到滕州車站過問車皮被扣一事,后來為幫宋家調撥車頭,親自給分管鐵路的鄭三民打去電話。按照黃家教條陳舊的規(guī)矩,像這樣的事不應去管,但黃子榮卻從“公正”二字出發(fā),對“官商不通”的家規(guī),進行了新的闡釋和更高級的踐行。黃家如此,宋家也如此,楊家亦如此,勇于突破,大膽革新,這是歷史的必然,是規(guī)律的必然,是時代的必然,通過寫守規(guī)矩,塑造人物的道德與情操,通過寫破規(guī)矩,塑造人物的膽量與氣魄,通過寫立規(guī)矩,塑造人物的智慧與胸襟。寫黃、宋、楊三家對于家規(guī)家訓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寫中華民族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革故鼎新,不斷進取。
在創(chuàng)作之初,總編劇高滿堂定下的基調是要追求大精神、大境界、大情懷,但要想實現(xiàn)這個大字,卻讓人絞盡腦汁,我跟他商量后,最終決定以小博大,用小角度、小人物來承載這個大字。打個比喻來說,我們知道太陽光無比耀眼奪目,但卻只有用一滴水珠才能折射出七彩光輝。一味稱贊和夸獎,那是報告團,是表彰會,不是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波瀾壯闊的時代大背景下,體察、關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才能讓宏大的主題更親切、更具人性、更有說服力。
《運河風流》所寫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生活在濟寧這樣一個北方普通縣城里,他們當中沒有改變歷史的偉人與圣人,沒有富甲一方的豪商大賈,沒有名滿華夏的文豪巨匠,也沒有軍功顯赫的一方名將。黃、宋、楊三人雖然號稱濟寧三杰,但充其量就是個地方名人。他們在劇中的事跡,雖然也讓人欽佩歌頌,卻不是那種轟動全國,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他們更多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而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歷史是一條緩慢前行的大河,作為普通人,我們都是這條大河里的一朵水花,無力改變河流前行的方向,但卻有讓自己活得精彩,活得璀璨的權力,當盡力躍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們或許會被迅速蒸發(fā),但用自己的行為給后面千千萬萬的水滴做出了榜樣,告訴他們,不能隨波逐流,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甘庸俗,而不去向往高貴與美好。
《運河風流》用得不是眾星捧月的創(chuàng)作方法,它寫的是群像,寫的是運河畔官、商、文、兵、匪等各色人物。雖說黃子榮是全劇男一號,但他不是月亮,而是璀璨群星中最閃耀的一顆。之所以用群像來寫,跟主題和風格有關。上面談到,該劇寫得是家風家訓,而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延綿傳承的一個重要群體特色,不分職業(yè),不分階層,每個家庭都有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大戶人家撰寫雕刻,供奉祠堂;小戶人家簡單謄寫,放在家中;即使沒有條件,也多口口相傳,彼此提醒??梢哉f,家風家訓是彌漫在我們身邊的一種文化氛圍,所以,要想將家風家訓寫透,寫細,寫出深度與廣度,單靠一個家族架構很難完成,因此,在劇中選取了多個家庭,其中有文,有武,有商,有官,有大家,有小家,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多個側面去思考,去剖析,去贊美,去批判。另外,運河風情還是全劇有別于其他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而要想深入展現(xiàn)運河風情,僅僅用鏡頭展現(xiàn)一點沿岸風光是膚淺的,是遠遠不夠的,根本上還是要去寫各色運河人家和運河兒女。在劇中,主要人物身份與職業(yè),幾乎都與運河有關。黃家世代為官,祖上曾做過管運河的官員,黃子榮為官之后,也是經常要面臨修河清淤等具體事務。一片云是匪,卻是水匪,她上馬打槍,下河駕船,開口能唱運河小調,是一朵讓人疼、讓人愛,帶著水珠的濕漉漉的野荷花。宋家世代經商,但追根溯源還是起于運河,靠帶商隊販運貨物興盛百年,當傳到宋魯生手上時,雖然運河已然衰落,但當他跟白大可運軍糧賭命之時,最終還是老運河幫了他,救了他,救了宋家。這樣的故事,在劇中比比皆是,在創(chuàng)作時我盡力將每個人物都跟運河掛在一起,通過他們的喜怒哀樂,來展現(xiàn)老運河的波瀾與漣漪。
一部電視劇中主要人物形象是否鮮活生動,是否具有時代的典型意義,是作品能否被觀眾認可,能否得到好評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在劇本創(chuàng)作之初,想清楚主要人物的定位,把握好主要人物的特點至關重要。
他是全劇的男一號,這個人物是最難寫的。為什么難寫呢?因為他太正,太好,太優(yōu)秀。他出身名門,青年中舉,壯年為官,學識淵博,能力出眾,一表人才,可以說是當時民眾心目中的完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惡人好寫,小人好寫,有毛病的人也好寫,但完人卻最難寫。我們看到過太多失敗的“高大全”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者寫得毫無激情,觀眾看得昏昏欲睡。對于寫黃子榮,我太擔心了,我擔心筆下人物也落入俗套和窠臼。于是我大量查閱歷史資料,試圖去尋找奇特,探求怪異,但最終發(fā)現(xiàn),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基層的普通官員,大多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從小生長在家教嚴明的大家庭中,接受良好教育,并受到家風家訓的熏陶,后來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被政府委派官職,然后在崗位上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封建制度的弊端確實罄竹難書,在此無法詳盡評述,但單從人的個體層面去看,這批在基層從政的知識分子,多數(shù)還是優(yōu)秀的,這種優(yōu)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生命底色與人格常態(tài)。如果偏離了這種常態(tài),其實是偏離了史實。將這點思考向總編劇匯報之后,得到了他的認可,于是,我進一步思考這群優(yōu)秀者背后的東西,試圖在這種常態(tài)中尋求與眾不同之處。最終,讓我找到了,在風光背后,我聽到躲藏在書房里的幾聲長嘆;在他們走出官衙之后,在街角轉身一剎那,我看到了他們臉上的幾滴淚花。這些長嘆,這些淚花,是像黃子榮這樣的精英知識分子太多不好說,不便說,不能說的傷痕與隱痛。我意識到,這些內容其實就是我們要寫的黃子榮風光背后的東西。
黃子榮的傷痕與隱痛,來自太多規(guī)矩的捆綁,來自太多道德的束縛,他在劇中將面對太多兩難的選擇,有時一旦選錯,將是萬劫不復,但他往往明知前面是萬丈深淵,卻又不得不那樣選擇。
黃家的家規(guī)家訓教導黃子榮不可貪贓,不可挪用公銀。但想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土匪將老疙瘩綁票索取贖金,為了湊錢,黃家傾其所有,卻仍舊不夠,妻子鼓動黃子榮用剛收上的當?shù)囟惤鹋R時頂替,黃子榮卻拒絕了妻子的要求,因為他知道,一旦這樣選擇,祖祖輩輩沉下來的名譽就會毀于一旦,他將會成為被先輩和百姓唾棄的罪人,因此,最終他選擇了親上匪山,用自己的性命去換兒子的性命,而作為頂梁柱的他一旦被殺,黃家將面臨塌天之苦,但他此刻卻沒有其他選擇,他堅守這份清白的代價,太重太沉,也太過殘酷。
黃家的家規(guī)家訓教導黃子榮要官匪不通,否則官匪勾結,法令難行。但想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在劇中,黃子榮遇到的是一片云,她不僅是義匪,而且對黃子榮有情有義,一往情深,為救黃子榮幾次險些丟命。為等黃子榮,耽誤了大好青春。面對這樣的癡情女子,黃子榮怎能視而不見、泰然自若?
黃家的家規(guī)家訓教導黃子榮要官商不通,否則官商勾結,腐敗滋生。但想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在劇中,黃子榮遇到的是宋魯生,是一個將誠信看得比生命還重的商人,是一個對黃家?guī)状伟抵袔椭粓D回報的人,當面對宋魯生遭到對手陷害瀕臨破產的困境時,當看到津浦鐵路的運輸秩序被不法商人攪亂時,黃子榮能不施以援手,盡力相幫?
在兩難中塑造黃子榮,讓他在人情與律法之間做出選擇,在舍生和取義之間做出選擇,在天理與人欲之間做出選擇,在完成了一次次艱難選擇之后,黃子榮也就真正完成了強健人格的鍛造和確立,這個人物也就擺脫了高大全的困擾,擁有了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全劇女一號,是一個有血有肉、敢想敢為、敢愛敢恨的奇女子。她與黃子榮的愛情是全劇最為重要的情感線,把這段愛情寫扎實、寫生動,這個人物也就成了。關于一片云的愛情,我思量了很久,試圖努力找到一個她愛黃子榮的深層理由。最終我想到了野蠻與文明這樣一組關系。黃子榮有文化,有學識,重禮儀,有修養(yǎng),而一片云卻不讀書,不認字,不守規(guī)矩,更沒有理想與信念,粗俗而淺薄。兩人之間很像文明與野蠻的關系。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當野蠻遭遇文明之時,經過激烈的磨合與碰撞之后,野蠻往往會被文明改造、同化,甚至在無意識中被文明征服。一片云欣賞黃子榮的才華,贊賞黃子榮的膽識,欽佩黃子榮的品德,在欣賞、贊賞和欽佩中,對自己的過往產生了自卑,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向往與要求,她對黃子榮先是尊重,進而敬重,終生愛慕。反過來說黃子榮對一片云的態(tài)度,剛開始黃子榮輕視一片云,但慢慢被一片云身上的那份率真、那份豪爽吸引,就像文明在改造野蠻的同時,本身也被異化,也被改造,也被有意無意注入了活力與力量。在劇中我寫了這樣一場小戲,黃子榮被一片云扣押在飛魚島多日,被放回家后,家人給他備酒壓驚,因為在飛魚島與一片云等眾土匪相處多日,黃子榮多多少少沾染了土匪們的豪氣,回家后不用酒盅而改成用碗喝酒。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黃子榮壓抑太久后,對江湖、對無拘無束的生活,潛意識里的向往。而一片云在放黃子榮走后,在跟丫鬟櫻桃喝酒時,竟然主動提出把碗換成小酒盅,這是她受黃子榮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表現(xiàn)了她對文明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他的話,那就是信義、眼界、智慧。誠信是商人之本,也是宋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規(guī)家訓。宋魯生在劇中除了嚴守誠信之外,還在信的前面加上了個大寫的義字。黃宋兩家存有世仇,宋魯生的父親宋長貴教條遵守祖訓,非但不化解兩家矛盾,反倒將恩怨越結越深。但宋魯生卻明白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他深明大義,在民選濟寧縣知事時,違抗父命,顧全大局,將票投給黃子榮。當黃子榮的兒子與自己的兒子同時被土匪綁票后,他沒有僅僅營救自己的兒子,而是傾其所有,將兩個孩子一并贖回。當他跟宿敵白大可運軍糧賭命,九死一生最終獲勝后,他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撕掉賭約,盡泯恩仇,放對手一馬。作為一名商人,宋魯生在境界與層次上,已超越父輩僅僅信守誠信的層面,他真正履行了信義天下的家訓。眼界和智慧也是宋魯生的特點。他年輕時走南闖北,經多見廣,明白鐵路必然代替運河。因此,他回到濟寧后,三番五次勸說父親放棄眼前利益,解散船隊。在遭受那胖子壓價盤剝的時候,他繞開那胖子直接與上海洋人聯(lián)系,并最終用智慧征服洋人,贏得生意上的勝利。作為一個生意人,宋魯生贏在眼界、格局和智慧上,都稱得上民國時期新一代商人的翹楚,他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為一體,是那個時期中國北方商人的進步代表。
寫好這個人物,重點要把握好“三氣”,分別是骨氣、脾氣和神氣。先說說骨氣。骨氣是中國文人的特質,“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文人用流傳千古的詩句,表達了他們追求氣節(jié)的決心。楊家世代從文,家訓是潔身正骨,楊春早在劇中更是嚴守這條家訓。面對日軍要磨運河碑,他不懼死亡,寧可舍命,也要守住這意義重大的歷史證物。日本人命他宣講孔孟之道與日中親善關系,他寧肯用啞藥自殘,也絕不向日本人屈服。楊春早雖然手無縛雞之力,卻鐵骨錚錚,寫好了骨氣,楊春早這個人物就有了魂魄。再說說脾氣與神氣,黃子榮與宋魯生在劇中是含蓄之人,喜怒不形于色,但楊春早卻不然,他是一個喜歡把情緒掛在臉上的人。因為有才學和名望,因此他恃才傲物,脾氣很大,神氣也很大。對看不慣的人他會發(fā)脾氣,對不投心意的事他會發(fā)脾氣,哪怕自己有錯在先,他還會大發(fā)脾氣。當?shù)靡庵畷r,他更是神氣洋洋、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梢哉f,發(fā)脾氣、抖神氣是楊春早為人做事的一種風格。如果說骨氣是楊春早之魂魄,那么脾氣和神氣則是他的外形,只不過寫他的脾氣和神氣時,不能寫得像常人般庸俗,而要寫出他發(fā)脾氣時的可愛,寫出他抖神氣時的有趣。另外,在創(chuàng)作楊春早時,還有意給他增加了一個頗有喜感的特點,那就是怕老婆。不管在外面如何大發(fā)脾氣,大拽神氣,但回到家里,只要老婆一句“聽話!”他便立刻泄了神氣,蔫了脾氣。雖然是一個小點,卻給這個人物增加了不少喜劇色彩和人性味道,并且也符合當下中國特色國情,與當下觀眾容易形成共鳴。
《運河風流》終于播出了,與這條老運河相處出了別樣的感情,在腳下,在眼中,在夢里,在筆端。希望有機會能再到運河畔走一走,站一站,看一看,再用清涼的河水洗一把臉上的暑氣,或許抬頭的剎那,就在不遠處的柳蔭下依偎著黃子榮與一片云;在碼頭邊的商船上忙碌著宋魯生;在西魯學堂的教室里端坐著楊春早與一群正背誦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學童;在遙遠的城樓上,一身戎裝的裘大炮正橫刀立馬,鎮(zhèn)守城池;而在運河的水面上,一曲飄蕩了千百年的悠揚漁歌隱隱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