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琳
1981年春天,“在一堂沉悶的哲學課上”,陳東東寫下第一首詩,如今,整整四十年過去了。仿佛是一個讖,從那個命定的“詩歌時刻”起,他的詩便一直處在逃離沉悶世界及其真理、教義、訓誡的路上,巨大的快樂伴隨著巨大的冒險。在我的同代詩人中,陳東東詩歌的獨特性如此顯著,他的個人詩學如此孤絕,語言“淫靡而優(yōu)越”的怪癖,寫作不顧后果的勇敢,都讓我覺得吳興華的《無題》中的詩句“不屑求同調(diào)獨來獨往/流俗的毀譽并非所計”,簡直是為他所作的“鄭箋”。陳東東的寫作固有某種抗拒翻譯一樣抗拒闡釋的傾向, 然而,正如《應邀參觀》那首詩的題記援引蘇珊·桑塔格“一個影像是一項邀請”所暗示的,對于陳東東而言,一首詩或即意味著“一項邀請”,那么,也許只有“擱下”個人關(guān)于詩的成見,才能隨心所欲地到他的文本桃花源里“去看個究竟”。
鐘鳴在一篇取名《走廊》的隨筆中寫了一個名叫C的人物:“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變成了一種沉默的對待和經(jīng)過?!盋的原型(即陳東東)與上海香港路59號那幢工商聯(lián)所在的大樓(長詩《解禁書》中《回樓》的原型)的關(guān)系是極具象征性的,而且相當卡夫卡式,他在其中的一間 “史料室”待了將近十三年:“目光朝外,不是觀景……而是面向一部文本?!保寺遽窢栐u論馬拉美,見羅蘭·巴特《文本理論》)
……在那里我有過一張黑桌子,有一本詞典,一副
望遠鏡。而當我在它們面前坐定,一個洞呼嘯,
在回樓幽深處,對應記憶的幻象之也許……《解禁書》在陳東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詩作,乃至迄今全部的寫作中,或許是最能體現(xiàn)他的個人詩學,同時又最自我背離、最“乖戾和耽溺”的一首。它被隱微修辭術(shù)以高密度的幻象巧妙地遮護起來。“解禁書”作為雙關(guān)語,為書寫設置了言說的邊界, 那“語言柵欄”(策蘭)代表著一種禁制,詩人不得不調(diào)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點燈》時期的明凈、輕快的語調(diào),轉(zhuǎn)而“尋求懲罰的替罪長明燈帶來的晦暗”,語言之燈自身的晦暗制造了淵藪,存在之難限定了言說之難,此時,必要的晦澀隱曲地傳遞出自傳性證言的不可說“之也許”,詩的返魅(reenchantment)以悖論的方式與現(xiàn)實相互糾纏,如“回樓連環(huán)套回樓”;“七重天”對應“七把禁鎖”。陳東東承認“這首詩的寫作動機跟我對詩歌寫作的一貫認知不太一致”(《??耍宏悥|東訪談錄·既然它帶來歡樂……》),但他又未必因個人的煉獄山境遇而徹底地轉(zhuǎn)折,寫于2000年的文章《把真相愉快地偽裝成幻象》,不僅為新的變化做了辯護,也是對“詩是一種方式,而不是一個目的”的“一慣認知”的補償性修正:“把一座由意義警察嚴加管束的語言看守所,變成哪怕只有片刻的虛無,以獲得和給予也許空幻卻神奇邈然的解禁之感,是我常常求助于詩歌的一項理由?!?/p>
在我看來,陳東東對公共語境的疏離是深思熟慮的行動,而不是某種權(quán)宜之計。必須強調(diào)的是,陳東東對最后的真理及宗教生活的終極方案持懷疑態(tài)度(參見《燕窩:陳東東訪談錄·色情總是曲盡其妙》),同他的寫作詩學是高度一致的,不了解這一點,就無法親近他的超現(xiàn)實文本實踐,更遑論對曲盡其妙的庋詞隱語所“偽裝”的言語色情之幽冥景觀“看個究竟”了。諸如“稀釋于上海的風韻中一個洞之愁怨”(《解禁書·自畫像》);“‘再也不必用辭藻隆乳……卷起/兩堆雪’”(《幽隱街的玉樹后庭花》)之類極盡綺密瑰妍的筆法,恐令道學家不適,卻是“為文且須放蕩”(蕭綱)的不傳之秘在當代的一個例外。
漢語的直觀、具體、圖畫性曾經(jīng)影響了意象主義,但它的音樂性是否只在古典格律詩中得以保留?現(xiàn)代漢語如何創(chuàng)造不受格律限制的,既能體現(xiàn)漢語性,又具備現(xiàn)代性的新型音樂呢?陳東東沉潛多年,煉丹者般提純著漢語中的音樂元素,我想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秘密:現(xiàn)代漢語詩歌在訴諸聽覺方面并非先天不足,而是意向性太強,沒有找到節(jié)奏。要避免淪為“句讀的哈巴兒”(張棗),一切練習必須實現(xiàn)“真正的演奏”,用語言的樂器去演奏源于無聲的傾聽,直至“幻聽”的“內(nèi)心的音樂”——這就是陳東東夢想的詩歌。在不同的詩篇中運用聽力法則自然有所側(cè)重,而與他的抱負最對稱的無疑是那首他稱為“詩文本”的鴻篇巨制《流水》,它集中了原型再造、歷史對位法、虛擬文字譜、逆行卡農(nóng)或回文詩作詩法,將一部演繹出知音神話的古琴曲在精心安排的跨文體結(jié)構(gòu)中再度演繹出那個神話的詩性,由于話語的多向度轉(zhuǎn)換形成各部分的交相映照,而恰如其分地將對話詩學運用于一項綜合工程。
每一個樂音都不可預料
唯有指法,虛點
細吟,讓空氣傳達
一支曲調(diào),觸及了鼓膜
奇跡在世界的絕對真實里
更像這世界的事物本身
《文字譜》這一詩體部分與散文體部分交相反復,回旋遞進,如同一架想象的古琴置于整個樂隊的中心,“這一次,伯牙抵達了對一個像他這樣的琴師而言近乎致命的幻聽”,“幻聽”之所以“近乎致命”,乃因為它與幻視一樣,是超越視聽之區(qū)的最高聽力,是對無聲(心聲)的傾聽。詩歌意欲接近音樂的那種奇境,無過于嵇康在《琴賦》里所描述的“嗟姣妙以弘麗,何變態(tài)之無窮”,而知音唯其稀有,并以超絕的識力引導乃至糾正著書寫,“從容秘玩”的“真正的演奏”才不會落空。
除了《流水》這部讓他“放心”的作品,《題〈題破山寺后禪院〉》 《七夕夜的星際穿越》 《月全食》 《汪倫的回應》等詩,也屬于他發(fā)現(xiàn)的“自己的音樂”,皆“密布機情”“曲盡其妙”,營造出忽兮恍兮的空靈氣氛,其中色情的幻美指法撩撥著讀者,使人流連再三,欲罷不能。分別完成于2015年與2016年的《宇航詩》和《另一首宇航詩》銜接從前的“超現(xiàn)實之夢”,似乎當年“旅行者2號”太空船的金唱片向宇宙知音播放的《流水》,又給予他從“語言看守所”“突圍”的新的勇氣。“被切割開來的黑暗未知如果是詩,沒有被切割/永不能抵及的黑暗未知之浩渺就一定是”,元詩結(jié)構(gòu)像一個晶體被嵌入,“航天器不設終點而無遠”,晶體的切割將永無盡期,于是,逃逸蛻變成了向宇宙原鄉(xiāng)的永恒回歸。
也許是為了同飛升的神話沖動形成對稱,正在寫作的《地方詩》(已完成初集二十首)似乎是往日“大地給了我/又一次微顫”的回響,“要把我從一個懸浮的你,落實為一個真切的/你”。1995年的《喜劇》即是以上海的七個“地方”命名的七章,構(gòu)成與七層煉獄山的“對應和戲擬”(見《蔡逍:陳東東訪談錄1999·它們只是詩歌,現(xiàn)代漢語的詩歌》),至于《地方詩》的動機,從弁言所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亦見于《淮南子》《呂覽》《周髀算經(jīng)》)“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nèi)景”,“陽施而陰化”等語,其所念,讀者未必能得之,倒是他借自史蒂文斯的詩是一種“本地的抽象”的觀念較為契合。仔細想來,相對于“宇航詩”的“外景”,“地方詩”邀請我們參觀的“內(nèi)景”應別有異趣?!兜胤皆姟分诘胤街舅颇苌l(fā)一種聯(lián)想:志者,記憶之敘述也。這一批以地點命名的作品,最有意思的是在“聽覺的詩”之后,著力寫一種“視覺的詩”,“幻聽”依然起作用,而“靈視”參與到事物內(nèi)部,仿佛望遠鏡變成了顯微鏡,不同地方的“內(nèi)景”被放大,別人看起來大同小異的景觀凸顯出地方性格的差異,且明顯增加了敘述性,其契機或許就是從2015年的一首《永康縣志》肇始的,它使陳東東每游歷一處,都重復著那個疑問 :“是否有一個地方宇宙迥異于別處/值得深埋進紙的虛薄?”
敘述作為記憶的技藝重新被強調(diào),對新詩而言意義重大,它在抒情詩中增添了史詩因素,并不必然削弱抒情詩的強度,它甚至是抒情主體從浪漫主義的單向度朝現(xiàn)代主義的多向度轉(zhuǎn)型的結(jié)果,只不過敘述方式從史詩的宏大景觀,相應地轉(zhuǎn)向局部景觀的處理。正是“走馬觀花一過/即為葬身之地”(《奈良》)喚起的緊迫感,要求詩人對那些地方“湊近細看”(《舊縣》),每首詩之為“本地的抽象”,又不受限于本土經(jīng)驗,《東京》《京都》 《莫斯科》《紐約》《斯德哥爾摩》這些詩人訪問過的城市,以“異地的抽象”拓展感知力的維度,檢驗著“登高必賦”的詩人職責與才能。 這些域外詩雖然屬于他者文化的樣式,但唯有“擁抱世界文化”的襟懷,才能發(fā)現(xiàn)別具情調(diào)的、符號的暗示性大于物質(zhì)性的差異所在,而如果你帶著日本語中“中華思想”的偏見,即使置身京都,也“啥都沒得看”(《京都》)。攜帶著內(nèi)在的導游圖,到J. K. 萊特所言“未知的土地”去,即從塞壬歌聲的符咒中,自愿被誘惑,方能揭示未被制圖學覆蓋的空白部分的特殊面向?!耙曈X的詩”不僅是對可見物的觀看,亦是對不可見物的某種內(nèi)觀與回望,借歷史天使之眼才可獲得靈視之力。《紐約》詩中援引自奧哈拉的“因為,每天都是另一種/眼界,試探著去把往昔打量”,即“天使之眼”在“9·11”廢墟之上的運作;而另一則引文“重建自由女神”(哈特·克蘭)亦可引申為重建巴別塔的一個象征?!赌箍啤窂摹凹蛹恿帧较蛘胬淼奶摽铡遍_始,結(jié)束于“朝/地心深入”時,“穿越/模仿者被拉往白銀時代”的對地面的“設想”。歷史的軌跡據(jù)說就是與此詩同構(gòu)的垂直運動。
地理結(jié)構(gòu)中的象征性地標有其獨特意涵,四九城北京的符號沉淀或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知道北京的選址是觀象和堪輿的結(jié)果,這與西方古代城市的“軸線體系”相似——以此建立地上的天堂模式,但據(jù)說“古羅馬的城市規(guī)劃師……之所以采用軸線對稱原則,只是因為它很符合羅馬人的口味”(卡斯塔格洛里),而淹沒于北京市井中,當下社會的活動景觀——“老是套在左臂的袖箍”,“古早麻麻亮滿街鳥籠/走失騾馬就紅墻頭貼告示”,是否更符合北京人的口味?在威廉·懷特的紐約體驗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其他人”(《微景觀是美的》),陳東東的《地方詩》亦總是細察著稍縱即逝的“其他人”,卻敏感于種種微景觀中人性扭曲的怪現(xiàn)狀,因此在“故居和紀念館,含淚寫下長長的留言”,是為了在“裝飾外表下,追究依我之見隱藏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濫用”(羅蘭·巴特《神話學》),幻想旅行的“純粹地經(jīng)過”(《一聲》),終于如光譜簽名般留下勘探者的“地面的驗證”。
而更多紅色羼入風景,提示你的觀看之視角。蒸籠天里,崢嶸歲月將呈現(xiàn)一種怎樣的真容?
《武陵源》與《應邀參觀》可相互參看,都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相關(guān),但本詩將“數(shù)幅山海圖勾勒”的烏托邦翻轉(zhuǎn)了過來,想象中武陵漁夫揉入色情之“奇思異想”的“濯足之探”,被現(xiàn)實之“沉積巖老拳”擊碎了。隨著導游神工鬼斧的蓄意解讀,“突圍至云上的”的“問津”的標記便消失不見,“劉子驥安歇……‘遂無問津者’”。自然與日常生活景觀中“羼入”的他者景觀,以強行進入視野的方式逼迫你聚焦,“觀看之視角”只能從對桃花源的遙測轉(zhuǎn)向眼前濁物的“湊近細看”。而“玻璃棧道”“百龍?zhí)焯荨倍疾荒馨选把劢纭薄吧墶敝痢吧窠纭保按蠛沽芾扉g黏纏的此界——此地/此際……”反復提示著一個同樣迷幻的反烏托邦。
《地方詩》的敘述手段變化多樣,借喻、復調(diào)、迂回、離題、元敘事等,發(fā)聲主體進一步分裂為“微型對話”(巴赫金)的碎片,似乎“僅靠著尋常言辭反復去推敲”還不夠,其中方言的嵌入扮演了辭氣與地氣呼應的角色。這樣一來,個人風格的書卷氣與方言俚語的突梯滑稽形成了張力,“它們滿含諷刺的性質(zhì)”(《諷刺的性質(zhì)》)。古代有將絕遠之地人民稱為方人或方夷的,其語言乃所謂“鳥語”,《楚辭》以荊蠻方言入詩,卻改變了《詩經(jīng)》形成的以北方為中心的正統(tǒng)漢語。陳東東《地方詩》的寫作,意圖探求中央版圖的空白領域,給“當?shù)氐?、本地的,一方面的、一部分的”畫上個人在一番勘探后的標示,這是否是另一種意味的,為了“解禁”的逃逸呢?
李商隱無題詩素以難解著稱,故元好問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嘆。陳東東的詩學方法常模擬“色情的曲盡其妙”,以臻于“幻聽”或“幻視”(靈視)之奇境,其中真相忽隱忽現(xiàn),捉摸不定,他的文本的多義空間猶如晶體結(jié)構(gòu),而呼吸的節(jié)奏在詩行間涌動,如一排浪接著一排浪。他的用事深僻,有不得已存焉,斷不可將借喻本身等同于艷作。作為喬裝的“詩謎專家”(蘇學林談李商隱),陳東東沉醉于詞語和句子的秘玩,唯一關(guān)心的是寫作這件事。而純粹的詩人及其識者幾希,這就是為什么他重演知音神話的緣故?!敖庵i是另一種敘述”(J.西利斯·米勒),如果我們接過作者遞來的阿里阿德涅線團,安步蹈履,循波討源,庶幾不至于在文本桃花源外遭遇“遂迷,不復得路”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