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生
宋代沈括在《忘懷錄》中建議:“游山客不可多,多則應(yīng)接人事勞頓,有妨靜賞?!钡亲詈脦齻€仆人,“令為三人具諸應(yīng)用,共物為兩扇,二人荷之,操幾杖持,蓋雜使更三人足矣”。明人出游,如王世貞的《張公洞記》,袁宏道的《游盤山記》等述,一般不超過六人,應(yīng)該算組隊游。
明人出游什么打扮?穿野服。據(jù)張丑《野服考》,一套野服包括苔笠緇撮、鹿裘帶索、草履、草裳、短褐、斗笠、蓑衣、綸竿、芒鞋、竹杖、柴擔(dān)、耒鋤等。想來一個個就像“諸葛村夫”。
《儒林外史》第八回,嘉靖時婁家兩公子去拜見蘧太守,“太守也換了葛巾野服拄著天臺藤杖出來陪坐”。文人精神在達與隱中切換,換身衣服拄根棍就能實現(xiàn)了,這才是“裝”的正解。
陸游當年得了一根老藤杖,吟詩“我有古藤杖,夭矯蛟龍形”,不過天臺紅藤杖才是陸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臺去,試就高人乞一支?!毙煜伎陀翁炫_山時,也曾費工夫在天臺山上找過萬年藤,沒找到天臺藤,只好用“孤筇”了。吳敬梓想要一根天臺藤竹仗,“一杖需數(shù)十金”,如買下“時或至于絕糧”。
《廣志繹》中說,明代北京人好游,清明踏青,“高梁橋盤盒一望如畫圖”。清代《燕京歲時記》也說:“明時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lián)十余牀,攜都籃酒具,鋪氍毺其上,轟飲冰凌中以為樂?!?/p>
盤盒都籃一回事,是明人出游的必備神器?!岸蓟@”最早見于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主要是裝茶具的,“以悉設(shè)諸器而名之”。到了明代,發(fā)展為提盒,大幅度擴容。
明代戲曲作家高濂曾自制“提盒”,可謂高配。高濂的提盒分上下兩層,“式如小廚”,“遠宜提,甚輕便,足以供六賓之需”。下層作小倉,可以“裝酒杯六、酒壺一、箸子六、勸杯二”,上層分六格,“以四格,每格裝碟六枚,置果肴供酒觴。又二格,每格裝四大碟,置鮭菜供饌箸”。
此外,又自制“提爐”,類似提盒樣式,可以煮茶、溫酒及熬粥。用一副擔(dān)子挑著提盒和提爐,就可以出發(fā)了。
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為紫檀木質(zhì),可折疊,展開為桌,合閉為箱。可以放置64 件套小巧精細的文房四寶及文雜器具。
說到折疊家具,不能不說胡床。胡床不是床。有靠背的叫交椅,沒靠背的稱交杌,還可以叫馬扎。胡床有兩大歷史性貢獻。一是改變了古人的坐姿習(xí)慣,從席地而坐,改為了垂足而坐,唐人稱之為“逍遙座”;二是“斂之可挾,放之可坐”(《資治通鑒》),給古代家具帶來折疊的設(shè)計思路。胡床在東漢時傳入,受到漢靈帝的喜歡。到了隋代,楊堅忌“胡”字,胡床就此改稱交床。李白“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一說就是胡床。
大名鼎鼎的“太師椅”同樣是交椅?!顿F耳集》中說,“太師椅”是因秦檜坐過而得名。又一說認為來自文徵明的“文太史椅”。這把椅子后歸文徵明曾孫文震孟所有。崇禎帝時文震孟入閣拜相,尊為太師,所用椅子稱為太師椅。
最革命性的思路是,交椅被明人改造為飛行椅?!秴强h志》載,明末清初時徐正明制成了人力驅(qū)動的飛車,其外形如太師椅,“下有機關(guān),齒牙錯合。人坐椅上,以兩足擊板上下機轉(zhuǎn),風(fēng)旋疾馳而去”,“離地尺余,飛渡港汊不由橋”。
清代李漁設(shè)計過涼杌。涼杌杌面有如方匣,上覆方瓦,“先汲涼水貯杌內(nèi),以瓦蓋之,務(wù)使下面著水,其冷如冰,熱復(fù)換水,水止數(shù)瓢,為力亦無多也”。
帳篷自古有之,宋孝宗陪同太上皇宋高宗去錢塘觀潮,臨時搭建了五十間觀潮屋,民眾有樣學(xué)樣,“貴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車馬駢闐,幾無行路。西興一帶,亦皆抓縛幕次,彩繡照江,有如鋪錦”。
高濂載“觀雪庵”造法,是紙帳篷?!笆┲突ǎ蜕剿?,雅勝之地,無不可也,謂之行窩。”“觀雪庵”并非高濂原創(chuàng),最早出自沈括之手。到了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記有“就花居”,也是紙帳篷,名字可能就來自高濂那句“施之就花”。
至于行窩,典出北宋理學(xué)家邵雍,其居室名為安樂窩。邵雍好交游,友人仿安樂窩造屋接待邵雍,稱為“行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