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 張欣蕾
【摘要】“求二面角”問題是高中數(shù)學(xué)的熱點問題.根據(jù)所求兩面是否有公共棱可將二面角問題分為兩類:有棱二面角問題及無棱二面角問題.對于前者,通常采用找點、連線或平移等方法來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對于后者,則一般通過構(gòu)造圖形如延展平面或找公垂面等方法使棱出現(xiàn),從而進一步定位二面角的平面角.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和模擬試題,二面角問題在立體幾何部分的考察熱度有所提升.而學(xué)生對該問題掌握程度欠佳,教材及輔導(dǎo)資料等對其方法總結(jié)又較為粗略.有鑒于此,本文對二面角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歸納,將該問題的解決方法概括為六法,即定義法、三垂線法、垂面法、射影面積法、坐標法以及向量法,以期能夠通過上述方法實現(xiàn)學(xué)生對于二面角問題的認知升級并培養(yǎng)其數(shù)學(xué)學(xué)科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二面角;六法;核心素養(yǎng)
二面角問題在高中教學(xu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學(xué)生對此類問題理解得卻不夠透徹,導(dǎo)致失分率較高.具體表現(xiàn)為:學(xué)生對二面角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容易遺忘;在法向量的求解上,計算能力不夠,從而造成計算上的失誤;掌握解決二面角問題的方法遠遠不夠.為此,本文試圖探索解決二面角問題的六種方法,并引以實例作為佐證,在試圖幫助學(xué)生突破這一重點問題的同時也為今后空間立體幾何的教學(xué)提供一定的方向與支撐.
1定義法
利用二面角的定義,在二面角的棱上找點,過點在兩個平面內(nèi)作棱的垂線,兩垂線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題時應(yīng)先找平面角,再證明,最后在三角形中求平面角.
例1如圖1,在三棱錐V\|ABC中,VA=AB=VB=AC=BC=2,VC=3,求二面角V\|AB\|C的大小.
解取AB的中點D,連接VD,CD,如圖2.
在△VAB中,VA=VB=AB=2,
所以△VAB為等邊三角形,
所以VD⊥AB,且VD=3,
同理CD⊥AB,CD=3,
所以∠VDC為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
而△VDC是等邊三角形,∠VDC=60°,
所以二面角V\|AB\|C的大小為60°.
圖1圖2
2三垂線法
如果兩個平面相交,有過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點與另一個平面垂直的垂線,可過這一點作棱的垂線.連接兩個垂足,應(yīng)用三垂線定理可證明兩垂足的連線與棱垂直,那么就可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圖3
例2如圖3,在三棱錐S\|ABC中,∠SAB=∠SAC=∠ABC=90°,SA=AB,SB=BC.
(1)證明:平面SBC⊥平面SAB;
(2)求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的正弦值.
解(1)因為∠SAB=∠SAC=90°,
所以SA⊥AB,SA⊥AC,
又AB∩AC=A,AB,AC平面ABC,
所以SA⊥平面ABC,
又BC平面ABC,
所以SA⊥BC.
又AB⊥BC,SA∩AB=A,
SA,AB平面SAB,
所以BC⊥平面SAB.
又BC平面SBC,
所以平面SBC⊥平面SAB.
(2)取SB的中點D,連接AD,
則AD⊥SB,如圖4.
由(1)知平面SBC⊥平面SAB,
平面SBC∩平面SAB=SB,
AD平面SAB,
所以AD⊥平面SBC.
作AE⊥SC,垂足為點E,連接DE,
則DE⊥SC,
圖4
∠AED為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
設(shè)SA=AB=2,則
SB=BC=22,
AD=2,
AC=23,SC=4.
由題意得AE=3,
在Rt△ADE中,
sin∠AED=ADAE=23=63,
所以二面角A\|SC\|B的平面角的正弦值為63.
3垂面法
二面角中如果存在一個平面與棱垂直,且與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都相交,那么這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即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
圖5
例3如圖5,在三棱錐S\|ABC中,S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別交AC,SC于點D,E,又SA=AB,SB=BC,求二面角E\|BD\|C的大小.
解因為SB=BC,且E是SC的中點,
所以BE是等腰△SBC底邊SC的中線,
所以SC⊥BE.
又SC⊥DE,BE∩DE=E,
BE,DE平面BDE,
所以SC⊥平面BDE,
所以SC⊥BD.
又SA⊥平面ABC,BD平面ABC,
所以SA⊥BD,
而SC∩SA=S,
SC,SA平面SAC,
所以BD⊥平面SAC.
因為平面SAC∩平面BDE=DE,
平面SAC∩平面BDC=DC,
所以BD⊥DE,BD⊥DC,
所以∠ED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因為SA⊥底面ABC,
所以SA⊥AB,SA⊥AC.
設(shè)SA=2,則
AB=2,BC=SB=22.
因為AB⊥BC,
所以AC=23,∠ACS=30°.
又DE⊥SC,
所以∠EDC=60°.
即二面角E\|BD\|C的大小為60°.
4射影面積法
若多邊形的面積為S,它在一個平面內(nèi)的射影圖形的面積為S′,且多邊形與該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為θ,則cosθ=S′S.
圖6
例4如圖6,在四棱錐P\|ABCD中,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a,求平面PBA與平面PD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如圖6,
因為PA⊥平面ABCD,AD平面ABCD,
所以PA⊥AD,
又AD⊥AB,且PA∩AB=A,
PA,AB平面PAB,
所以AD⊥平面PAB,
同理BC⊥平面PAB,
所以△PCD在平面PBA上的射影為△PAB.
設(shè)平面PBA與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為θ,
所以cosθ=S△PABS△PCD=12a212a·2a=22,
所以θ=45°.
故平面PBA與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為45°.
5坐標法
n1,n2分別是二面角α\|l\|β的兩個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則二面角的大小θ滿足
cos〈n1,n2〉=n1·n2|n1||n2|,cosθ=±cos〈n1,n2〉.
(特別說明:有些題目會提醒求銳二面角;有些題目沒有明顯提示,需學(xué)生自己看圖判定為銳二面角還是鈍二面角.)
圖7
例5如圖7,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2,AA1=4.
(1)求證:BD⊥A1C;
(2)求二面角A\|A1C\|D1的余弦值.
解(1)因為四棱柱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
所以AA1⊥平面ABCD,BD⊥AC.
因為BD平面ABCD,
所以AA1⊥BD.
因為AA1∩AC=A,
所以BD⊥平面A1AC.
因為A1C平面A1AC,
圖8
所以BD⊥A1C.
(2)如圖8,以D為原點,分別以DA,DC,DD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D\|xyz,
則A1(2,0,4),C(0,2,0),
D1(0,0,4),D(0,0,0),
B(2,2,0),C1(0,2,4),
D1A1=(2,0,0),
D1C=(0,2,-4),
DB=(2,2,0),
因為BD⊥平面A1AC,
所以 DB=(2,2,0)是平面AA1C的法向量.
設(shè)平面A1D1C的法向量n=(x1,y1,z1),
則n·D1A1=0,n·D1C=0,
即x1=0,2y1-4z1=0.
令z1=1,則y1=2,n=(0,2,1),
故cos〈DB,n〉=DB·n|DB|·|n|=45×22=105,
因為二面角A\|A1C\|D1是鈍二面角,
所以二面角A\|A1C\|D1的余弦值為-105.
6向量法
利用向量之間的運算關(guān)系,求出余弦值,從而求解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6二面角的棱上有A,B兩點,直線AC,BD分別在這個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內(nèi),且都垂直于AB.已知AB=4,AC=6,BD=8,CD=217,求該二面角的大?。?/p>
解由題意知
CA·AB=0,AB·BD=0,
CD=CA+AB+BD,
所以|CD|2=|CA|2+|AB|2+|BD|2+
2CA·AB+2AB·BD+2CA·BD
=62+42+82+2×6×8cos〈CA,BD〉
=(217)2.
所以cos〈CA,BD〉=-12,
又〈CA,BD〉∈[0°,180°],
所以〈CA,BD〉=120°,
即〈AC,BD〉=60°,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為60°.
在實際教學(xué)中,學(xué)生在理解二面角定義、求解平面的法向量、判斷二面角鈍銳等問題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數(shù)學(xué)抽象、邏輯推理、數(shù)學(xué)運算、直觀想象等幾大數(shù)學(xué)學(xué)科核心素養(yǎng)還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那么通過本文介紹的求解二面角的六種方法,希望能夠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空間想象力,幫助其在腦海中呈現(xiàn)空間幾何形式,將復(fù)雜問題簡單化,從而加深對二面角問題的理解,在不斷的練習(xí)中實現(xiàn)解題能力的逐步提升并充分感受到學(xué)習(xí)“貴在得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