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直以來,在大學教育中,思政教育和英語教育彼此獨立。然而,在新時期,各大高校提高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更加深入與具體。在英語教育中,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傳授各種語法知識,教授學生英語詞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之外,還要合理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崇高的思想覺悟。因此,思政和英語教學之間的融合勢在必行。教師要善于鉆研和挖掘,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合理挖掘思政元素,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的價值,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yǎng)。
大學英語課程一直是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必修公共課之一。英語作為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職業(yè)技能,對學生未來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還要通過英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的作用日益凸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溝通交流能力,對大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與此同時,在互聯(lián)網影響下,大學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如果學生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甄別,可能會被部分負面信息影響,逐漸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使學生能夠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引導學生提高對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自覺承擔起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職責,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推廣到全世界[1]。此外,大學英語包含的內容較多,在開展教學時,應積極滲透思政元素,更好地發(fā)揮英語教學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避免學生對西方文化過于崇拜,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中方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提高文化自信。
第一,融合方式生硬。雖然高校對思政教育與各科教育之間的融合工作不斷提高重視,但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無法保證思政元素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反而會影響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與英語教學質量。第二,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英語教師缺乏思政教育經驗,也不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更不能充分意識到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時,教師并不能保證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加緊密。在日常工作中,英語教師與思政教師的交流有限,在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師并不能將英語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而是將重點放在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專業(yè)技能和應用能力之上,從而忽視學生對思想道德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而言,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如教師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不能對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則很難打造健全的英語課程思政體系。因此,教師首先要保證思政元素與英語教學的內容彼此協(xié)調。教師要對英語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分析和拆解,同時,還要確保教學內容不落于俗套或過于陳舊,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育緊跟時代步伐。
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要提前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這是滲透課程思政的最佳時機。教師在進行教學案例設計時,首先要明確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然后對目標進行分解。教師既要保證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又要通過英語教學開展德育教育。在具體操作時,要考慮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在制定英語知識教學目標時,要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教材中的重要詞匯和語法知識,還要確保學生能夠做到活學活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詞匯和語法熟練表達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第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仔細分析和闡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第三,開展德育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追求,使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遠大的理想,充分意識到為了實現(xiàn)個人夢想,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從而真正落實到行動之中。
英語教師要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在英語課堂中以多種方式滲透思政教育。教師要考慮英語的特點、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充分挖掘,仔細分析,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同時,要鼓勵學生利用英語表達與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鍛煉與引導。例如,教師可將“My Dream”作為作文的主題,啟發(fā)學生利用英語進行寫作,表達自己的夢想,闡述自己的價值觀。涉及新詞匯和新語法的學習時,教師可利用當下的熱點事件對詞匯和語法進行解釋,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還能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利用新詞匯和新語法表達與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
為保證英語課程思政得到全面落實,應提高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既要保證教師掌握扎實的英語技能,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夠了解最新的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yǎng)和明確的政治立場。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隨波逐流,更要為人師表。要找到英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渠道,以點帶面,保證思政與英語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使教育內容符合學生需求。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時,首先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然后鼓勵教師進行自學,使其能夠運用科學的思想和先進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了解國家的重要會議精神與各項方針政策,在教學中做到靈活運用。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并非在朝夕之間即可形成。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恪守教師本分,規(guī)范自身行為,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在學習理論時,除了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外,還要對我國的理論、制度和文化充滿自信,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為學生傳遞更多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同時,英語教師要認真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靈活運用英語表達文化,將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如,通過對比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3]。此外,教師要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遠大的理想,堅守信念,實事求是,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在教學中充分踐行立德樹人的理念,既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又要保證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
英語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為學生傳達英語知識的主要依據。學校要根據課程思政的要求,對現(xiàn)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進行優(yōu)化,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的內容,將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使各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彼此銜接,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時間跨度比較長,且教師在教學時要面對大量的學生。在開展教學時,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滲透思政元素,保證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始終,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要組織大學教師進行教學研討活動,制定研討方案,明確工作任務,保證每一名教師能夠了解自身所肩負的職責。目前,部分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教師在對教材進行改編時,要融入與思政相關的內容,如,思想道德、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同時,教師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既要為學生傳達必要的基礎知識,又要在教育中融入相應的文化和思想,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教師在對教材進行改編時,要在每一個單元中充分滲透思政元素,避免內容生搬硬套,將基礎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
思政教育離不開課堂的支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將課堂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手段。要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找到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的關鍵點,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還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教師在進行單元背景知識導入時,可為學生列舉相應的案例。比如,在教授《The Way to Success》時,教師可選擇兩個案例,一是成功正面案例,二是成功反面案例。在正面案例中,可以將成功人士的艱苦奮斗歷程作為案例;在反面案例中,可以將急于求成但卻并未達到目的的事件作為案例。通過這種方式,既能保證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知識,又能鼓勵學生利用英語表達關于成功的話題,還能使學生意識到腳踏實地的重要性,不會好高騖遠、急于求成[4]。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課程與思政之間的關系,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將其合理融入教學之中,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講解《The Money Game》時,教師可為學生引入借貸與提前消費的話題。部分大學生在消費時經常會采用借貸的方式滿足自身消費需求,但如果不能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就會對生活造成不利影響。教師可以此作為話題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樹立理性消費的意識,避免學生產生拜金主義的思想。
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觀念,避免選擇的案例和話題過于陳舊,否則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并且,教師不能忘記英語教學的初衷,合理安排教學比例,避免思政元素占據大部分課堂時間,要通過合理融合,使學生的英語技能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可將熱點事件與英語詞匯、語法相結合,使學生在了解時政要聞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要認真進行備課,對每個章節(jié)內容合理規(guī)劃與安排,確保思政教育的融入更加自然。同時,要擺脫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充分使用多種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展示全新的教育內容,使學生擁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
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最大區(qū)別是,在對其展開評價時,很難做到量化,這樣就會增加教學評價的難度。在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后,若想更好地檢驗其成果,就要靈活進行考核與評價,保證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5]。比如,組織學生參與座談討論會之中,了解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感受;要求學生利用英語撰寫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考查學生利用英語翻譯我國政治、文化、經濟等內容的熟練程度。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靈魂,也是保證國家和民族充滿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才能將學生培養(yǎng)成棟梁之材。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語言的功能比較多,教師要通過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手段為學生傳遞語言知識,使學生掌握語言背后的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會接觸大量的西方文化。教師可從這一類文化中提取相應的人文元素,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使學生更加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然而,教師也要考慮到,如果一味地講解西方文化,忽視東方文化和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可能導致學生對西方文化過于崇拜,對本土文化一知半解。因此,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目的,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合理對比,使學生能夠理性看待各國的文化,避免出現(xiàn)盲目崇拜的現(xiàn)象,還能充分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之自豪。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熟練運用英語介紹傳統(tǒng)文化,將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發(fā)揚光大,提高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能夠自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當學生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就能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傊?,教師開展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時,要將本民族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既能保證課程思政具有強大的根基,又能保證學生擁有更加強大的學習動力[6]。
對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僅與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制定密切相關,更與具體的培養(yǎng)方式和人才的培養(yǎng)成果息息相關。要進一步提高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就要發(fā)揮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并將該項工作貫穿各科教學始終。將思想政治與大學英語教育有機結合,進一步發(fā)揮出英語課程的人文功能,可以保證思想政治工作擁有更加完善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