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云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雖然大多數教師已熟知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卻缺乏相應的指導方法。由于教師長期使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消極心理。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完善教學的策略,通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來完成教學活動的設計,并在此過程中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讀寫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材只是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提供相關的例子,在此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依據這些例子,幫助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寫技能。因此,需要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通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以教材為基礎來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1]。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存在主題編排這樣一個特征,也就是說,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都具有一個較為明確的主題,并且能夠圍繞著這一主題來設置相關的模塊。例如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這些模塊存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技能。因此,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從而真正掌握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將兩者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以“動物”為主題的單元時,這一單元中主要設置了以下幾篇文章《貓》《母雞》和《白鵝》,并且為學生設計了寫作活動“我的動物朋友”,由此能夠看出,本單元主要以動物為中心。其中在《貓》這一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依據實際的生活場景來展開,通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突出貓的古怪以及淘氣可愛的性格;而在《母雞》這一篇文章中,作者則是運用較為細膩的方法來完成刻畫,呈現出自己對于母雞看法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同時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在《白鵝》這一篇文章中,作者則是從細節(jié)入手,塑造出白鵝高傲的形象。通過對這幾篇文章進行分析,學生知道了幾種動物的特征,也獲得了寫作時的相關經驗。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動物的特征作為讀寫結合的重點,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時仔細分析與研究不同動物所具備的特征,并且充分體會作者在進行內容的表達時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如此,有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經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都是因為教師割裂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也就是說往往在閱讀課堂之中并沒有完成寫作內容的滲透[2]。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會使得學生雖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卻不知作者是怎樣完成文章寫作的,從而導致閱讀的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通過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閱讀,不僅能夠呈現出豐富的寫作內容,還能夠為學生展示多樣的寫作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文章的閱讀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真正地做到讀寫結合。如此,有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以及寫作方法,為之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觀潮》這一課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對錢塘江大潮進行刻畫,文中作者主要遵循的是時間順序,依據前后的時間順序,將人類的表現以及大潮時的情景進行生動形象的刻畫,不僅呈現出壯闊的錢塘江大潮,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贊嘆之情。通過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能夠知道作者在進行刻畫時采用了不同的修辭方法。而在小學階段,文本的結構以及寫作的方法正是學生能夠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刻理解的關鍵要素,也是學生在文章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經驗的重要條件。所以說,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活動時,應該以文本的閱讀作為基礎,深層次地挖掘出作者在進行寫作時的文本結構特點以及寫作的方法,并且引導學生以此作為切入點來展開深度的探究,真正實現對文本內容的充分理解。
學生在進行文本的閱讀時,語言是最為基礎的內容,與此同時閱讀也是學生獲得豐富知識的主要活動之一,主要是因為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為之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應有效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并且能夠做到以文章閱讀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邊閱讀邊寫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貓》這一篇文章時,文章的開始作者便說明小貓的性格是古怪的,接下來又從不同的方面通過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來呈現小貓古怪的性格,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說明了小貓的可愛。作者在對小貓進行描寫時,所使用到的語言較為精彩,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要求學生一邊進行文章的閱讀,一邊進行優(yōu)美語句的勾畫,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具體來說,就是在讀寫結合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內容進行整合,完成知識框架的構建;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具體的讀寫結合任務;最后,就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閱讀,并且圈畫出在文章中哪些部分能夠看出作者對于小貓的喜愛。當學生完成這些任務時,便實現了對文本內容的充分理解,也積累到了豐富的語言素材。
閱讀與寫作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僅僅要做到以文章閱讀為主來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應該指導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分析以及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多樣的寫作方法。
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不同形式的練筆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能夠完成語言的建構以及運用。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也可要求學生依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完成寫作的活動,如此,學生便能夠對文本的內容進一步理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3]。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海上日出》這一課內容時,作者依據時間的順序,采用生動形象的描寫方式呈現出海上日出的具體過程,并且展示不同階段日出的特征。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時,要立足于日出的過程,以不同階段的特征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模仿寫作。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仿寫,是寫作初期積累豐富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對文章進行仿寫時,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仿寫存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例如材料、結構以及表現手法等等,教師可以依據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比如說,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依據學校中的某一個場所來展開刻畫,學生在進行寫作時,能夠依據自身的經歷以及情感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建構,與此同時,還可以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掌握不同形式的寫作方法,從而為今后在寫作中的自由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能夠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