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輝 高慶超 潘超 孫晨晨 張志勇 梁穎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yǎng)研究所,南京 210014;第一作者:liqianhao217@126.com;*通訊作者:yzuzzy@163.com;mnily555@163.com)
水稻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目前全世界約有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亞非貧困地區(qū)人群更是把其作為熱量和營養(yǎng)的主要來源[1-2]。在全球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背景下,增加稻米產量可有效緩解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和“饑餓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育種技術的發(fā)展,水稻產量逐年提高,稻米品質也不斷改善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4]。稻米品質是稻米作為商品流通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通常包括加工品質、外觀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等[5]。加工品質是指稻谷經碾米加工成精米過程中糙米、精米和完整精米占試樣稻谷的百分比,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外觀品質主要指稻米的堊白度、粒長、粒型、透明度和光澤等,是對稻米進行分級的主要參考依據(jù);蒸煮食味品質是指稻米在蒸煮及食用中表現(xiàn)出的理化和感官特性,主要包括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及米飯的硬度、光澤和香味等指標;營養(yǎng)品質主要指稻米中蛋白質含量及其氨基酸的組成和比例等[6]。稻米品質是稻米內在物理結構和化學組成的外在反映,是水稻品種遺傳特性、生長環(huán)境、栽培技術、加工技術以及儲藏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7-8]。
礦質元素是指除碳(C)、氫(H)、氧(O)外,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肥料中,由植物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并對植物生長發(fā)育和生理功能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的元素[9]。礦質元素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缺少這類元素植物將不能健康生長。礦質元素包括大量元素氮(N)、磷(P)、鉀(K),中量元素鈣(Ca)、鎂(Mg)、硫(S)、硅(Si)和微量元素氯(Cl)、硼(B)、鋅(Zn)、鐵(Fe)、錳(Mn)、銅(Cu)、鉬(Mo)、鈷(Co)、釩(V)、鎳(Ni)[10-11]。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礦質元素不僅對水稻生命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12-13]。土壤中礦質元素含量與稻米品質具有顯著的相關性[14-15],不同礦質元素在稻米品質形成過程中作用不同,且不同礦質元素之間存在一定的互作效應[10]。本文綜述了不同礦質元素對稻米品質形成的影響,以期為水稻種植中提高稻米品質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指導。
N、P、K 是水稻生長發(fā)育中必不可少的3 種營養(yǎng)元素,對稻米產量和品質有著重要影響,整體來說影響程度表現(xiàn)為N>K>P,目前的研究關注最多的是N,對其研究也較為全面和深入,其次是K,對P 的研究則較少[16-18]。
在所有礦質元素中,N 是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最活躍的元素,也是對稻米品質形成作用最直接、影響最大的元素,合理的N 肥運籌對提高水稻產量及改善稻米品質具有重要作用[19-20]。關于N 肥運籌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國內外學者主要從施用時期、施用比例和施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13,21]。
關于施N 時期,有研究證明,水稻生長中N 肥后移可以延長葉片持綠時間,加強光合作用,提高千粒重,結實期追施N 肥可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堊白粒率和堊白度,提高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22-24]。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后期施用N 肥會使水稻堊白粒率上升,外觀品質變差[22]。同時N 肥后移可提高稻米直鏈淀粉含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提高蒸煮食味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還可降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消減值,改變RVA 譜特征值[25-26]。這可能是N 肥后移能提供水稻中后期N 素營養(yǎng)需求從而調控稻米品質。但劉松[27]在研究N 肥對再生稻稻米品質影響中發(fā)現(xiàn),苗期施用N 肥可提高再生稻直鏈淀粉含量和蒸煮食味品質。關于N肥后移,有研究認為出穗后增N 可增加堊白粒率和堊白度,也有研究認為生育中后期增N 可減小堊白粒率和堊白度[28]。雖然N 肥后移會導致某些品質指標的下降,但整體來看,N 肥后移尤其是在生育中后期和結實期追施N 肥可提高稻米綜合品質。
關于施N 比例,有研究認為,穗肥N 與稻米品質和淀粉特性密切相關,可通過提高穗肥N 比例來改善稻米品質[25,29]。胡群等[30]在研究基蘗肥 N 與穗肥 N 施用比例對缽苗機插優(yōu)質食味水稻稻米品質影響中得出,提高穗肥N 比例可顯著改善稻米加工品質。朱大偉等[31]在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對軟粳稻米品質的影響中也得到了相同結論。但王新其等[32]在N 肥運籌對雜交粳稻主要品質性狀效應分析研究中得出,在總施N 量240 kg/hm2條件下,提高穗肥N 占比會降低加工品質。陸春泉等[33]在不同栽培措施對直播水稻產量與品質影響研究中也得到同樣結果。有人認為,提高穗肥N 比例會增加稻米的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降低透明度,降低稻米的外觀品質[30,32,34],也有人認為,在一定施用量范圍內,如果穗肥比例增加,堊白粒率和堊白度呈下降趨勢,可改善外觀品質[35]。大量研究指出,提高穗肥比例可增加稻米蛋白質含量,降低直鏈淀粉含量,提高稻米的營養(yǎng)品質,但降低蒸煮食味品質[30-32,36-38]。這可能是因為N 肥對蛋白質的積累有促進作用,尤其在抽穗階段可起到關鍵效果,稻米蛋白質含量隨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進而提高稻米營養(yǎng)品質[39]。然而,丁得亮等[40]指出,在施N量為276 kg/hm2條件下,如果只要求優(yōu)質,基蘗肥和穗肥比例應為10∶0,如果只要求高產或既要求高產又要求優(yōu)質,則基蘗肥和穗肥比例應該為7∶3。也有研究認為,增加穗肥N 比例,稻米食味值呈先增后降特點[41-42]。
關于施N 量,研究結論不一。有研究認為,N 肥施用量與稻米品質呈正相關關系,增施N 肥可提高稻米品質[43-44]。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施用N 肥使稻米品質變劣[45-46]。N 肥施用對稻米外觀品質的影響,一部分學者認為增施N 肥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觀品質,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會降低外觀品質[23,28,36,41,47-50],也有研究稱外觀品質隨著N 肥用量的增加表現(xiàn)出先升后降的趨勢[51]。對于稻米加工品質,大量研究證明,適量增施N 肥有利于加工品質的提高,且加工品質隨施N 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 N 過量則表現(xiàn)下降[23,25,32,41,49,52]。也有研究認為,減N 處理可以提高稻米加工品質[50,53],還有研究認為對加工品質無顯著影響[51]。N 肥對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的影響,有研究稱隨N 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也有報道稱隨著 N 肥用量增加反而降低[25,44,47-48,54]。不同研究指出,N 肥施用可有效提高稻米粗蛋白含量和營養(yǎng)品質,但高 N 處理顯著降低稻米蒸煮食味品質[25,32,35,41,47-49,54-55]。RVA 譜特征值是稻米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N 肥的施用,稻米籽粒后期N 素積累變多,從而改變淀粉RVA 譜特征值[56]。關于N 肥量對RVA 譜特征值變化的影響,前人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17,25,38,44,47,54]。綜合不同文獻中報道的數(shù)據(jù),水稻種植中施N 量在150~220 kg/hm2范圍內不僅可獲得較高的產量,還可獲得較好的品質,超過此范圍,稻米品質會隨著施N 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具體施N 量應根據(jù)水稻品種、土壤環(huán)境等具體分析。
P 是作物生長發(fā)育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是構成生物大分子及多種化合物的重要組分,其參與植物體內各種代謝,是作物高產優(yōu)質的基礎,缺乏或過量供應都會對水稻生長產生重要影響[57-58]。
P 肥對稻米品質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59]。謝必武等[60]認為,P 肥是影響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和直鏈淀粉含量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圍內增施P 肥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質。龔金龍等[61]認為,施P 能提高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面積和堊白度,降低峰值黏度、熱漿黏度、冷膠黏度和回復值,而對精米率、堊白粒率、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起始糊化溫度、消減值和到達峰值黏度時間的影響較小。徐婭等[16]認為,適量施P 可降低堊白粒率,增施則會使堊白粒率大幅提高。陳世平等[58]研究發(fā)現(xiàn),稻米直鏈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隨施P 量的增加而增加。董作珍等[18]認為,施P 可提高蛋白質含量,但對直鏈淀粉含量無顯著影響。丁得亮和閉獻燦等[62-63]研究則認為,不同P 肥水平處理間稻米各品質性狀間無顯著差異,P 肥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不明顯。王偉妮等[64]研究表明,適宜增施P 肥可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降低堊白度、長寬比及直鏈淀粉含量,過量或不足均不利稻米品質的改善。而胡雅杰等[17]指出,增施P 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質,對蛋白質含量、直鏈淀粉含量及膠稠度影響較小,淀粉RVA 譜特征值有變劣趨勢,減少P 肥用量有利于提高稻米整體品質。陳世平等[58]也建議,在水稻生產中減施P 肥。黃麗芬等[57]認為,減P 處理可提高堊白粒率,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減值,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質,其余各指標無顯著差異。綜合產量和品質性狀,水稻生產中施P 量在70~120 kg/hm2時效果較佳,過量施用P 肥不僅利用率低、稻米低產低效,還會加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
P 素對稻米中Zn 和植酸的合成和積累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是稻米中植酸積累最直接的調控因子,也是影響稻米中Zn 含量的重要生態(tài)因子[65-66]。蘇達和王蘇影等[67-68]研究表明,P 顯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植酸P、高價磷酸肌醇以及總P 含量,同時降低了稻米中Zn的含量及其有效性,從而降低稻米營養(yǎng)品質。也有人認為,P 肥可增加 Fe、Mn、Cu、Zn 等在糙米中的分布,促進水稻糙米對蛋白質的積累,抑制其對直鏈淀粉的積累,導致膠稠度變軟,但對糙米品質影響較小[69]。在互作方面,P 與 K、P 與N 的互作效應各不相同,有研究指出,P與N 交互作用對稻米品質影響最大[16]。也有研究指出,P 與K 在稻米品質方面存在顯著的互作效應,適宜P、K 配施可從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品質[70]。P 在不同條件下對不同稻米品質的影響不同,存在品種間、地域間和季別間的差異[67,71]。
K 是作物生長中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是許多酶的活化劑,能促進植物體內多種代謝反應,促進光合作用,還能增強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72]。K 可以調節(jié)水稻根系分泌物進而影響稻米品質,如缺乏K,會導致水稻生長發(fā)育不良、抗性差、產量低、品質變劣[73]。才碩等[74]指出,K 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僅次于N 素,對稻米堊白、直鏈淀粉含量和稻米蛋白質含量均有顯著影響。大量研究表明,適量施用K 肥不僅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還可提高其營養(yǎng)品質和蒸煮食味品質[16-17,72,74-76]。馬波和羅一鳴等[76-77]認為,K 可通過提高稻米的香味來顯著提升稻米的食味評分。莫釗文等[78]認為,K 對華南早晚兼用型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因品種而異。只有閉獻燦[63]研究認為,K肥可以增加直鏈淀粉含量、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降低外觀品質。王子臣等[79]研究認為,隨著K 肥用量增加,雜交粳稻稻米淀粉黏滯性呈變劣趨勢,稻米食味值下降,這可能與土壤速效K 含量有關。綜合不同品種和不同種植環(huán)境,K 肥用量在120~180 kg/hm2范圍內不僅可以提高產量,還可顯著增加稻米的營養(yǎng)品質和蒸煮食味品質。
關于水稻生長中的施鉀時期,一些學者研究認為,穗期鉀營養(yǎng)對稻米品質影響較大,穗期施鉀可顯著提升稻米的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但存在品種間差異[73,80]。葉定池等[81]指出,相同施鉀量時,不同施鉀時期對精米率有較大影響。關于K 與其他礦質元素的互作,有研究表明,K 與N 和P 互作對稻米產量和品質有顯著影響,且K 與 N、K 與 P 的互作效應各不相同[16]。成臣等[70]認為,在對稻米產量和品質影響方面,K 與P 的互作效應最為顯著,兩者適宜的配施比例可提高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膠稠度,增加直鏈淀粉及粗蛋白含量,并且顯著提高精米N 素累積量。水稻生長后期提高鉀肥比例可以改善稻米的整體品質。
水稻生長除需大量營養(yǎng)元素 N、P、K 外,Ca、Mg、S、Si 被認為是第2 位營養(yǎng)元素,也被稱為中量元素,這些元素對水稻生長和稻米品質也起著重要作用[10]。
Ca 在植物生長發(fā)育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結構功能,其作為第二信使調控多種生物過程,可降低膜脂過氧化程度,作為細胞壁組分,可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穩(wěn)定性[82],能顯著提高植物抵抗各種環(huán)境脅迫的能力[83]。Ca 是稻米籽粒中一種常量元素,也是稻米營養(yǎng)成分之一,其對植株的生長發(fā)育、新陳代謝以及生理生化過程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73]。關于Ca 元素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劉立軍等[73]認為,結實期Ca 水平對稻米品質影響較大,Ca 通過調節(jié)根系分泌物導致稻米的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和崩解值顯著降低,膠稠度和消減值顯著升高,從而提高稻米的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而王文玉等[84]研究表明,Ca 可顯著提高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對直鏈淀粉含量影響不明顯,但降低了外觀品質和食味評分。張國發(fā)和湯海濤等[10,14]指出,Ca 元素可增加稻米蛋白質含量和淀粉膠稠度,降低堊白粒率。王士梅等[85]指出,Ca 元素可顯著增加稻米中Fe、Mg、Zn 和直鏈淀粉含量,降低Mn 和Cu 含量,降低淀粉冷漿粘度、消解值、回復值和起漿溫度。Ca 元素對稻米良好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水稻生長后期尤其是結實期使用含Ca 元素肥料可顯著提高稻米整體品質。
Mg 是作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是葉綠素的重要組成成分,對植物光合作用、能量代謝和蛋白質合成具有重要影響,與稻米品質有著密切關系[86]。通常認為施Mg有利于稻米品質的提升[87]。不同研究一致認為Mg 元素能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86,88-90]。王永兵等[91]認為,施Mg 總體能夠改善稻米品質,但存在品種間差異,合理施Mg 可提高糙米率和精米率,改善米飯的外觀、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對于直鏈淀粉含量低的品種,有助于提高蔗糖含量。聶錄等[86]認為,Mg 可提升稻米加工品質,且隨Mg 肥用量的增加,稻米蛋白質含量呈上升趨勢,直鏈淀粉含量呈下降趨勢,食味值顯著提高。曾志等[92]認為,隨著施Mg 量的增加,米飯食味品質升高,但施Mg 過量蛋白質含量增加、米飯食味值下降,導致稻米品質下降。關于施Mg 時期,有研究表明,基肥時期施用Mg 肥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直鏈淀粉含量,蘗肥期和穗肥期追施Mg 肥降低蛋白質含量、提高直鏈淀粉含量[93];金正勛等[94]指出,在灌漿成熟期減N的同時施Mg 可顯著降低稻米蛋白質含量,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質。李軍等[93]認為,穗肥期追施Mg 肥,可顯著改善稻米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提高食味品質,且隨著施肥時期延遲加工品質上升、食味品質達最高,但穗肥時期Mg 和Zn 配施改善了加工品質和營養(yǎng)品質,降低了外觀品質和蒸煮食味品質。Mg 元素可提高稻米食味品質,尤其在灌漿期和穗肥期使用,Mg 肥施用量以100~120 kg/hm2較佳。
S 是水稻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促進水稻光合作用和養(yǎng)分吸收,提高N 肥利用率和抗逆性,進而影響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95-96]??追避姷萚96-98]認為,S素可提高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研磨品質,降低稻米碎米率和堊白粒率,提高水稻的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王越濤等[99]研究表明,S 肥用量為30 kg/hm2時稻米碾磨品質較好,60 kg/hm2時外觀品質較好,說明施S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品質。李玉影等[100]指出,S 可增加水稻蛋白質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對改善稻米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湯海濤等[14]指出,土壤有效S 含量與稻米精米率、蛋白質含量和整體品質呈顯著正相關,但不同水稻品種之間存在差異。S 元素影響稻米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但添加量的多少要根據(jù)土壤中S 含量的多少決定,一般情況下以30~50 kg/hm2用量表現(xiàn)佳。
Si 不是植物生長的必需營養(yǎng)元素,但是繼N、P、K之后第4 營養(yǎng)元素。Si 可有效增加水稻光合作用,增強抗性,改善稻米品質,促進稻米的優(yōu)質高產[101-102]。大量研究表明,Si 元素可改善稻米品質,主要是提高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堊白度和堊白粒率,提高稻米的加工和外觀品質[88,103-106]。Si 元素對稻米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有不同結論:有人認為,Si 可增加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但也有人認為Si 會降低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107-109]。張滿利和王翠娟等[109-110]認為,Si 對稻米食味品質無明顯影響。吳桂成等[111]認為,Si 可顯著提升稻米蒸煮食味品質。劉奇華等[112]認為,在高溫逆境下施Si 不利于稻米食味品質的改善。趙海成等[107]指出,施Si 降低了稻米食味評分。綜合國內不同地區(qū)、不同水稻品種間差異,土壤中Si 含量小于200~250 mg/kg 時可補施Si 肥,超過此含量時增施Si 肥增產效果不明顯,且有可能造成稻米品質下降。
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但對植物生長作用很大。植物生長所需微量元素主要有 Cl、B、Zn、Fe、Mg、Cu、Mo、Co、V 和 Ni 等。補充適量微量元素能協(xié)調平衡其他養(yǎng)分,形成優(yōu)質的土壤環(huán)境,從而提高稻米整體品質[113]。關于微量元素對稻米品質的影響,目前研究較多的是 Zn,其次是 Fe、Cu 和 B。
大量研究表明,Zn 元素通過提升香氣、味道、口感等方面來提高稻米品質,適量施Zn 可以改善稻米品質,超量施用則降低稻米品質[114-116]。Zn 可提高稻米加工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食味品質,但不同水稻品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117-118]。施Zn 可增加稻米籽粒中Zn 含量,葉面噴施Zn 肥效果較佳[115,119-120],水稻籽粒中的 Zn含量隨施Zn 水平的增加而升高,當施Zn 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籽粒中Zn 含量無顯著增加[121]。
有研究表明,Cu 處理對稻米加工品質、外觀品質、蒸煮食味品質以及衛(wèi)生品質均無顯著影響,但可使蛋白質含量顯著增加,使稻米中 Fe、Zn、Mn、Mg 含量顯著下降[122-123]。也有研究表明,Cu 處理對整精米率影響顯著,隨著Cu 含量增加,稻米糙米率和精米率明顯降低,而蛋白質和 Fe、Zn、Mn、Mg、Cu 含量均先增后減[124-125]。
葉面噴施Fe 元素可顯著增加精米中Fe 含量、蛋白質含量、必須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總量,但過量使用會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導致其他營養(yǎng)元素嚴重缺乏,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發(fā)育,進而影響稻米產量和品質[126-127]。
另外,楊志珍等[15]研究指出,土壤中 Zn、Cu、Mn、Mo和B 元素可降低稻米的堊白度、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增加香味物質,提高蛋白質含量和食味品質。王秋菊等[128]指出,提高土壤中的 Zn、Cu、Mn 和 Fe 含量可提高稻米蛋白質含量,降低整精米率和食味品質,升高稻米堊白粒率,降低外觀品質;土壤中Cu、Mn、Fe 含量高,稻米出糙率下降,Zn 可提高出糙率;Cu、Zn 含量高降低稻米直鏈淀粉含量,而Mn、Fe 含量高則相反。鄭傳剛[113]指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與香稻品質性狀呈顯著相關,土壤中有效Mn 和Mo 可顯著提高香稻整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而有效Cu 則降低整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但不明顯,三者對直鏈淀粉含量均無顯著影響;有效Zn 含量與直鏈淀粉含量正相關,但與蛋白質含量呈負相關。湯海濤等[14]指出,土壤中Mn、Cu、Mo 及Cl 的含量與稻米品質顯著相關,稻米堊白粒率和堊白度隨有效Mn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稻米蛋白質含量隨有效Cu 和有效Mo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稻米蛋白質含量和膠稠度與有效Mo 含量達顯著正相關。
礦質元素是影響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的重要因素,由于水稻種植受多因素影響,關于同一種礦質元素對稻米品質影響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礦質元素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具有多向性,具體施用中很難兼顧到稻米的每一個品質指標。因此,礦質元素的施用要根據(jù)水稻品種特性、土壤環(huán)境和種植條件等特點,因地制宜、適時適量、合理運籌,最大限度提高稻米的整體品質。未來礦質元素對稻米品質影響的研究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要以各地土壤類型為基礎,確定不同類型土壤中礦質元素的種類和含量,以及不同類型土壤對稻米品質的影響特征,實現(xiàn)水稻因地“精準”施肥。
2)我國水稻品種較多,各品種水稻都有自身的遺傳特性,不同品種水稻對礦質元素的需求和反應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以水稻品種為基礎,確定不同品種水稻對礦質元素需求的特點和不同品質與礦質元素的相關性針對性的補充礦質元素。
3)目前對單一元素對稻米品質影響的研究較多,而關于元素互作及協(xié)同作用方面的研究還不多,也不深入,未來應加強不同元素互作及協(xié)同作用對稻米品質影響方面的研究,并從機理方面進行解釋,研究實際應用中不同元素的搭配和配比。
4)目前對稻米品質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外觀、蒸煮、食味和營養(yǎng)品質方面。未來應在此基礎上更多的關注其安全、貯藏和衛(wèi)生等方面的品質評價和研究。
5)稻米不同品質間存在著復雜關系,當提高某種品質指標時,往往也會伴隨其它品質指標的下降,因此,如何通過養(yǎng)分管理、養(yǎng)分調控、合理運籌,盡可能協(xié)調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各評價指標在更高水平上統(tǒng)一起來,也需進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