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許慧敏
地質構造是指構造運動使巖層或巖體發(fā)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tài)。地質構造圖是反映一個區(qū)域或構造單元構造特征和構造發(fā)展歷史的地質專題地圖。地質剖面圖是指沿地表某一直線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上斷面地表地勢起伏狀況和地質構造的專題地圖。通過地質構造圖能夠清晰地反映地殼運動的過程、性質、順序,地層的形態(tài)、順序和缺失狀況,以及地質構造的走向、類型等。地質構造圖一般圖例較多,內(nèi)容豐富,作答時容易出錯,筆者從以下方面對學生的易錯點進行分析和歸納,以供參考。
1.易錯原因
沒有仔細區(qū)別巖層圖例或讀錯巖層圖例;沒有記清地質年代順序;沒有厘清不同時代巖層的相互關系和地質構造的類型。
2.易錯總結
(1)“新”“老”區(qū)別
巖層的“新老”關系中的“新”是指巖層形成的時間比較“晚”,“老”是指巖層形成的時間比較“早”,這是相較而言的;地質年代或地層代號可表示地層形成的絕對年代。
(2)根據(jù)巖層沉積順序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
沉積物在沉積時先是一層一層的沉積,而后固結成巖,如果不受到地殼運動的擾動,先沉積的在下,后沉積的在上,固結成巖后的巖層水平和層理結構明顯,下面的巖石年齡“老”,上面的巖石年齡“新”。
(3)根據(jù)古生物化石確定巖層的類型和“新老”關系
古生物化石是存在于沉積巖之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生物的演化規(guī)律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而且演化的順序是不可逆轉的。沉積巖中保留的化石如果越復雜、級別越高,地層就越“新”,反之,地層就越“老”。
(4)巖漿噴出或侵入形成的巖漿巖晚于被切穿的巖層
如果噴出巖或侵入巖切穿了其周圍的巖層,那么噴出巖或侵入巖的形成年代就晚于其切穿的巖層和所在的巖層(如圖1、圖2所示)。變質巖是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作用下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使原來的巖石性質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所以與巖漿巖親密接觸的變質巖的形成年代晚于巖漿巖的形成年代(如圖1)。
圖1 巖漿噴發(fā)形成的火山
圖2 巖漿侵入
【例1】(2022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5,6題)圖3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jù)此完成5,6題。
圖3
5.圖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圖中甲處
( )
A.巖層受擠壓形成向斜構造
B.受斷層影響下陷形成谷地
C.因巖漿活動地表出露噴出巖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變質巖
【參考答案】5.B 6.A
【易錯點】化石分布的巖石類型;利用巖石的新老關系判讀地質構造的類型。
【解析】第5題化石存在于沉積巖之中,①為沉積物,還沒有形成沉積巖,故A選項錯誤;砂巖為沉積巖,可能分布著化石,故B選項正確;花崗巖為侵入型巖漿巖,大理巖緊鄰花崗巖,是巖漿活動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形成的變質巖,故C,D選項錯誤。
第6題甲處巖層向下彎曲,且依據(jù)圖中巖石的新老關系判讀可得“中新翼老”,屬于巖層受擠壓形成的向斜構造,故A選項正確;甲處離斷層較遠,且是斷層向上隆起的一側,不是受斷層影響下陷形成的谷地,故B選項錯誤;甲處屬于沉積巖,沒有受巖漿活動的影響,故C選項錯誤;甲處之下的砂巖和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且變質作用屬于內(nèi)力作用,故D選項錯誤。
(5)利用地質構造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中部“老”兩翼“新”,向斜中部“新”兩翼“老”,所以在已知某褶曲為背斜或向斜,或者利用圖文資料推斷某褶曲為背斜或向斜時,就可以倒推巖層的新老關系。
(6)根據(jù)巖層的不整合關系判斷巖層形成或地殼運動發(fā)生的先后順序
在某個地區(qū)如果缺失某個時代的地層,可能是地殼上升不具備沉積環(huán)境,導致根本就沒有形成這個時代的地層;也可能形成了該地層,但形成后隨著地殼上升,受外力侵蝕消失。當圖中有侵蝕面時,說明這個時代地殼上升,出露地表的巖石接受外力侵蝕,侵蝕面以上形成的沉積物或沉積巖層一定晚于地殼抬升和外力侵蝕的年代。
【例2】(2020年全國卷Ⅲ,7,8題)圖4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jù)此完成7,8小題。
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qū)域可能
( )
A.地殼持續(xù)抬升,遭受侵蝕
B.地殼持續(xù)下降,接受沉積
C.地殼運動穩(wěn)定,遭受侵蝕
D.地殼運動穩(wěn)定,接受沉積
【參考答案】7.D 8.C
【易錯點】沒有厘清不整合面兩邊或上下巖層的關系,無法判斷形成的先后順序和地殼運動與侵蝕面形態(tài)的關系。
【解析】第7題“最先形成”是指形成的最早、最“老”。通過巖層之間的不整合關系判讀巖層或地殼運動的先后順序,圖中①為斷層,截斷了④地層,故①形成晚于④地層;②地層位于侵蝕面(如圖5)以上,故②地層形成晚于①斷層和④地層;玄武巖為噴出巖,巖漿通道穿越了④和②地層,在地表,巖漿噴出形成了火山(③地層),故③地層的形成晚于④和②地層。由此可得,④地層最“老”,③地層最“新”,圖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由老到新)為④①②③,故本題選擇D選項。
第8題圖中反映的地殼運動的先后順序大致為地殼下降→外力沉積、固結成巖,形成地層→地殼運動擠壓形成褶皺→地殼運動擠壓形成斷層→地殼上升、運動穩(wěn)定,遭受侵蝕,形成侵蝕面→地殼下降,外力沉積→巖漿噴出,形成火山。
“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即侵蝕面,故B,D選項錯誤,而且是相對平坦而廣闊的侵蝕面,即地殼抬升后,地殼較為穩(wěn)定,有一個較長的侵蝕和搬運過程,第8題C選項正確;一般外力侵蝕速率較慢,當?shù)貧こ掷m(xù)抬升或不均勻抬升,而且抬升速率高于侵蝕速率時,難以形成相對平坦而廣闊的侵蝕面,故A選項錯誤。
(7)利用海嶺、海溝推斷巖石的“新老”關系
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可知,海嶺是大洋板塊張裂生長的地方,大洋板塊由海嶺向兩側運動,因為大洋板塊位置低、重,遇到大陸板塊后俯沖于大陸板塊之下而消亡,所以同時代巖石沿海嶺兩側對稱分布,離海嶺越遠,巖石形成的越早(“老”);離海溝越近,巖石形成的越晚(“新”),圖6中A地巖石比B地巖石形成的早(“老”)。
1.易錯原因
沒有記住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形成原因,沒有厘清其形態(tài)特征,沒有掌握其判讀依據(jù)。
2.易錯總結
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和斷層,褶皺是巖層受到水平擠壓發(fā)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是背斜和向斜。斷層是巖層受到強烈擠壓或擴張,當其超過巖石所能承受的強度時發(fā)生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錯動和位移。
(1)利用巖層形態(tài)判讀背斜和向斜
在沒有給巖層“新老”關系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以地表形態(tài)判斷背斜或向斜,要看巖層形態(tài),一般巖層向上拱起(地層由背斜脊線向兩側傾斜)的為背斜,向下彎曲(地層由兩側向斜槽線方向傾斜)的為向斜。在沒有受到外力侵蝕破壞的情況下,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因為背斜頂部受力張裂巖石變得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背斜谷),而向斜槽部受力擠壓巖石變得堅硬,不易被侵蝕而保留下來成為山嶺(向斜山),這就是一種倒置地形。
(2)利用巖層新老關系判讀背斜和向斜
巖層受力擠壓發(fā)生彎曲變形,“中‘老’翼‘新’”的為背斜,“中‘新’翼‘老’”的為向斜。
(3)利用巖層是否斷裂、錯位判讀斷層
斷層必須是巖層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錯動和位移。如果是水平錯動往往會錯動原有地貌,產(chǎn)生新的地貌。如一個山脊被水平錯動,沿著斷層面會形成一個陡崖。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塊垂直錯動,相對上升的地塊往往形成高地或山嶺(斷塊山),相對下降的地塊形成低地或谷底;如圖7所示,相鄰兩個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上升,中間上升的地塊往往形成地壘,如我國的廬山、泰山、華山等,相鄰兩個斷層之間的地塊相對下降,中間下降的地塊往往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叫地塹,如東非大裂谷、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也有幾個斷層同一側地塊都相對下降形成的階梯狀地形(斷層階地)。
圖7 斷層組合形態(tài)
【例3】(2021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17,18題)圖8為某地地質地形圖,圖中斷層附近有一條溪流。斷層東側相對上升,西側相對下降。完成17,18題。
圖8
17.該溪流
( )
A.流向為自南向北 B.侵蝕地表,形成斷層
C.晚于白堊紀形成 D.西岸平坦,東岸陡峭
18.甲、乙兩地之間地層剖面示意圖最有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參考答案】17.C 18.B
【易錯點】斷層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地形地質剖面的判讀和地質構造類型的判定。
【解析】第17題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出方向相反,由高處流向低處,根據(jù)指向標,可以判斷圖中溪流自西北流向東南,A選項錯誤;斷層是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河流侵蝕屬于外力作用,B選項錯誤;斷層切斷了白堊紀地層,斷層形成晚于白堊紀,斷層形成后,沿著斷層發(fā)育了該溪流,因此該溪流的形成晚于白堊紀,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選項;溪流東、西兩岸等高線疏密程度相當,D選項錯誤。
第18題褶皺的基本單位為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態(tài)為背斜和向斜,而且背斜和向斜相間分布,該題的褶皺受到斷層影響,巖層發(fā)生錯動位移。讀題干中的地質地形圖可得,從地表形態(tài)看,自甲地到乙地地勢逐漸降低,四個選項體現(xiàn)的地勢特征都是自甲地到乙地地勢逐漸降低,故依據(jù)地表形態(tài)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結合題干中的地質地形圖和本題選項中的圖例,沿著地表剖面線,仔細閱讀,一一對應,從甲地到甲、乙兩地之間地層剖面線與斷層的交點,經(jīng)過的地層為侏羅紀→白堊紀→侏羅紀,巖層的“新老”關系為“老”→“新”→“老”,即為向斜;從甲、乙兩地之間地層剖面線與斷層的交點到乙地,經(jīng)過的地層為二疊紀→石炭紀→二疊紀,巖層的“新老”關系為“新”→“老”→“新”,且斷層與剖面線之間有泥盆紀地層,地層“老”,與向斜相鄰的褶曲一定是背斜,故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選項。
【例4】(原創(chuàng)試題)地質年代由高到低劃分的層次為宙、代、紀、世、期,對應的地層代號由高到低劃分的層次為宇、界、系、統(tǒng)、階,地層代號中“階”以下的還有群、組、段,是為一個國家或大的區(qū)域的地層命名時所用。燕山運動(又稱老阿爾卑斯階段)是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中國廣泛發(fā)生的地殼運動。圖9為位于改則縣(地處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qū)的東部、藏北高原腹地)東部多桑鄉(xiāng)一帶的地質剖面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3題。
圖9
1.圖中①示意的地質構造為
( )
A.背斜谷 B.向斜谷
C.地塹 D.河谷
2.圖中⑥與⑨斷層相比
( )
A.⑥形成早于⑨ B.⑥形成晚于⑨
C.同期形成 D.類型不同
3.形成該地質構造區(qū)的主要地質作用為
( )
A.巖漿侵入 B.固結成巖
C.外力沉積 D.內(nèi)力擠壓
【參考答案】1.C 2.A 3.D
【命題意圖】該題以地質年代、地層代號和多桑地質剖面為情境,主要考查學生對地質構造的判讀,依據(jù)地層順序判讀地質作用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以及依據(jù)地質構造的特點判讀其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類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區(qū)域認知和綜合思維;以及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解析】第1題①地塊位于相鄰的兩個斷層之間,且相對下降,為地塹構造(兩個同性質斷層間的下降斷塊),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選項。
第2題燕山運動發(fā)生于侏羅紀到白堊紀時期,比二疊紀新(晚),依據(jù)圖例和地質年代順序,該地質構造區(qū)的地層由新到老的時代順序為①②③⑤④,⑥斷層切斷了二疊系中二疊統(tǒng)地層,而未切斷新近系中新統(tǒng)地層,而⑨斷層只切斷了第四系更新統(tǒng)地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選項;⑥,⑨斷層同為正斷層,故D選項錯誤。
第3題該地質構造區(qū)為5條斷層組合而成的斷層構造,且位于青藏高原地區(qū),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擠壓隆起的,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選項。
“地質構造”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判讀地質構造的類型,地質作用(地殼運動)類型、性質、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巖層的時代和順序(新老關系),地質剖面圖,以及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等。這都是知識缺失和方法不得當造成的,因此,備考和補短板方法如下:
1.依據(j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2017年版2020年修訂)》,利用圖像或視頻演示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機理,復習時注意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甄別,創(chuàng)建知識結構圖,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讀圖和用圖是地理學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要過“地圖關”,仔細閱讀地質結構圖、地質構造圖和地質地形剖面圖,要看比例尺、圖例和注記,要明確剖面線經(jīng)過的地形區(qū)和出露地表的巖層的類型及時代,厘清巖層的相互關系,不能簡單地以地表形態(tài)確定地質構造類型,要調(diào)用相關知識判讀地質構造類型。
3.用正向思維或逆向思維推理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和形成原因。
4.熟記地質年代表,利用案例或試題,舉一反三,在大腦中再現(xiàn)地質構造圖中所反映的地殼運動過程和巖石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