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在基礎教育中,體育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學科,體育課多以實踐為主,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下,不僅要求文化課的快速提升,更要求實踐課程能夠得到發(fā)展。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中,加強學生體能鍛煉,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意義重大。
在小學教育的課程中,體育課程占據了重要地位。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文化課程的提升固然重要,加強理論知識儲備,拓寬知識視野,促進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充分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文化課程的高分發(fā)展,還需要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1]。而在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體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體能鍛煉,提升學生的基礎運動能力;通過多模式教學,提升學生的運動激情和生活信心。讓學生通過鍛煉,不僅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還能提升精神素養(yǎng),從而不斷增強抗挫折能力,對生活充滿信心。
眾所周知,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和身體發(fā)展都不夠成熟,而通過體育課程的體能鍛煉,能夠讓學生的各種素質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身體,一切都等于零。因此,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體能鍛煉能夠有效地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促進骨骼的發(fā)育,讓學生更加充滿活力。
教師在體育課程中,通過多種模式進行體能訓練,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身體發(fā)育,還能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能夠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升華,從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同時,體能鍛煉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使學生更有精力和活力投入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不論是從短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能給當前所有課程的學習以及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是在成績指揮棒的引導下,許多學校在分配課程時,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有的學校一周只分配一節(jié)體育課,通過課表不難發(fā)現,語文、數學、英語占據了大部分的課時。而體育課程的分配不均衡,導致了體育課上得少,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學生的體能鍛煉得不到提升的原因。而有的學校雖然在體育課程的安排上是足夠的,能夠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文化課老師會占課,導致體育課課時不足。加之,有的學校教師將學校安排的陽光體育時間變?yōu)榱俗鳂I(yè)輔導時間,導致較少的體育課程無法有效開展,學生的體能發(fā)展更是無從談起。因此,課程分配不均是導致學生體能得不到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我國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提倡高效課堂,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不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許多老師在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舊采用大一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學生缺少自主探索性,其學習潛能得不到提升,而且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性,大多教師只注重課堂量的完成,忽視課堂質的完成。因此導致了部分學生在體能鍛煉過程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對以及缺乏教師的指導,體能鍛煉長期得不到提升[2]。
加之,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大多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帶體育。有的兼職教師也是以模仿其他老師上課或者依據其他課程的上課模式為主,對學生的體能訓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學模式陳舊及不合理,也是導致學生體能鍛煉得不到發(fā)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只有充滿學習興趣,才能學得好、學得快。但是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不難發(fā)現,有部分學生對體育課程不是很感興趣。除了少部分學生的個體偏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體育課程中收獲不到快樂。大多時候,體育課程的教學是以學習任務完成為目標的,每節(jié)課需要學生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生自我利用時間極少。
加之,部分教師分外嚴厲,導致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沒有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對體育課產生抵觸情緒。學生興趣不高,無法真正地投入到體育鍛煉和學習中,有的學生可能在體育課中還走神,有的甚至裝病逃課。學生的興趣不足,導致學生的體能鍛煉無法提升或者提升效果微弱。
在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中,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能鍛煉水平,就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不能一味地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存在許多的弊端,從而也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是先由學生簡單地了解,然后進行自主活動,這種沒有規(guī)劃、沒有目的的教學,學生的體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因此,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能素質為目標,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進行精細化的教學準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還要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通過互動來了解學生的不足。另外每次課程結束后,還要進行有效的評價,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習慣,并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體能。
小學生天生活動、好動,因此學生也比較喜歡充滿樂趣的課堂,不喜歡死氣沉沉的課堂。只有課堂生動、有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體能鍛煉能力。而游戲是每個學生都喜歡的,因此組織好各種有趣的游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能鍛煉能力。
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同時加強對體育項目的研究,讓學生通過游戲活動,產生競爭意識[3],從而形成學、趕、超的良好體育學風。比如在進行“籃球運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組織學生完成輪流運球游戲活動。教師先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5 人,第一個人傳給下一個,下一個人傳給另外一個人,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且球沒有掉落。當然,當學生們掌握了籃球技巧后,也可以在籃球場上通過組織籃球賽的方式,讓學生積極投入到籃球比賽活動,從而鍛煉身體,增強體能。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而且心智都不夠成熟,因此體育教師在鍛煉學生的體能時,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好合理的方案,從而一方面避免發(fā)生安全事故[2],另一方面促進學生體能的真正提升。
比如在指導低年級的過程中,就不能給低年級的學生安排高強度的體育項目,比如跳高項目以及籃球項目。在指導高年級的過程中,雖然高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也不能長時間地從事高強度運動,不然很容易出現學生由于過度勞累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因此,在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制訂好方案,讓方案可行、可靠,真正促進學生的體能全面發(fā)展。
體育課程中體能的鍛煉和提升,對于小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任重而道遠的。因此,需要眾多一線體育教學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能鍛煉,促進學生的體能得到鍛煉和發(fā)展,體育課程教學也能夠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