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勤新實驗小學 馬麗娜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略讀課文在很多語文教師眼里,常常被認為是不重要的課文,只是賞析課文,確是非考查課文……教師對略讀課文的輕視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草草地學,學后并未真正有所得。學完一篇又一篇課文,最后,學生既沒能認清略讀課文的精髓所在,其閱讀能力也沒有實質性的提高。當然,這與教師沒能真正“透析”完全略讀課文在語文教材中的編排意圖有很大關系。
眾所周知,閱讀是學習之母、教學之本,更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閱讀的材料有精讀與略讀之分。從字面意義上講,精讀就是精細地讀,以教師的“教”為主;略讀就是粗略地讀,以學生的“學”為主。在目前閱讀至上的語文學習氛圍中,略讀課文無疑在精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對于師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挑戰(zhàn),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到底應該如何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筆者就小學高年級語文略讀課文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思考。
題目往往是文章的核心,是深入文章的一道大門,對題目的精準把握能夠促進對整篇文章的解讀。一個課題既可以進行問題導入,又可以進行事實經驗情境導入,還可以進行聯(lián)想導入。教師用這種聯(lián)系學生經驗的課題導入,能夠很快架構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激發(fā)學生走進課文的欲望。從課題中導,到課題中去,最后再回到課題內,三個環(huán)節(jié)形成閉環(huán),構建整個教學過程,簡潔易懂、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珍珠鳥》一課時,初看題目,教師首先就能明確這是一篇寫“物”的文章。那珍珠鳥是什么樣子的?如何表達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這便應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帶著這些疑問,瀏覽文本,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尋找答案,學生很快就可以在這篇課文中習得借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故宮博物院》描寫的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故宮。學生對故宮都不陌生,甚至很多學生已經到此參觀游覽過,有真切的體驗。在教學時,教師不妨讓學生看題追憶,在已有的經驗分享中豐富對這座城中之城的認識,再在對比閱讀中深入了解,要做好故宮講解員還需了解故宮文化,進而能更好地學以致用,努力成為一名稱職的故宮講解員。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這篇科幻小說,從題目看,我們不難知道文章是有著回憶軌跡的,“那時候”就是回憶的年代的標志性詞語,而“他們”這個人稱代詞則點明和“我”身處不同時代,“多有趣啊”的一聲感嘆則表明“我”的喜好傾向——對那個時代的向往和憧憬。一個精練的題目,卻透露出這么豐富的內容。未來年代的樣子也帶給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因此,學生想要走進文本的意識自然非常強烈。再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月是故鄉(xiāng)明》,看到題目,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借月抒發(fā)對故鄉(xiāng)思念之情的文章。月亮還是家鄉(xiāng)的最明亮,不禁會讓讀者生發(fā)聯(lián)想,那文中是不是寫了其他地方的月亮呢?這應該是個身在異鄉(xiāng)的作家吧?這月亮本就只有一個,而作者會將這月賦予哪些特別的情愫呢……學生乘著聯(lián)想的小船游走在文本間,想要的謎底很快被揭曉。
結構主義課程代表人物之一的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發(fā)現(xiàn)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就是發(fā)現(xiàn)法。教學不應當僅僅是將知識當作現(xiàn)成的結論去傳遞給學生,而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發(fā)現(xiàn)。在略讀課文中,每篇課文前都有一段“鏈接語”,也就是導讀提示。略讀課文的教學要重視以學定教,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主動探尋中慢慢去發(fā)現(xiàn)。教師通過對導讀提示進行正確的解讀,或直解,或增添,或改用,以其為目標,能更好地引領學生自主閱讀和深入文本。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在柏林》,根據導讀提示,我們知道了該文為“戰(zhàn)爭災難”這一主題。再進一步提煉,我們找到了兩個問題指引,一是默讀課文,想想這篇小說是怎樣表現(xiàn)戰(zhàn)爭災難這一主題的;二是小說的結局出人意料,你怎樣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問題就是學習這篇不同往常同題材文章所要閱讀的重點所在。課文的篇幅雖短,文字雖少,卻有重點,更有難點。這重點并非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也并非在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士身上,更并非在激烈的戰(zhàn)斗過程中,而是作者通過這兩個重點帶我們體會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痛苦,這對于我們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是足夠的了?!耙涣谢疖嚲徛伛偝霭亓?,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薄耙?、二、三……”這壓抑的場景、這沉重的聲音,正是戰(zhàn)爭帶來的。學生很快悟到正是戰(zhàn)爭摧殘了人們的身體,壓垮了人們的精神!關于文章的結局,那“靜得可怕”的畫面,使學生在切身感受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后,自然地融入其中,站在老兵的角度想、站在婦女的角度想、站在兩個小姑娘的角度想,想得那么深沉、想得那么傷感,確實是——“靜得可怕”。關于這些想法,書中沒有寫,但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自我發(fā)現(xiàn),自發(fā)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有了最有力而又最深刻的頓悟,在思維進階中學得更深、更真。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延安,我把你追尋》一課,除了導讀提示中的“追尋什么”這一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增添“為什么追尋”“追尋的結果怎樣”等問題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有疑才會尋,有問才會答,向著目標去尋是必有因。因此,教師用兩個問題貫穿,使學生學得也更全面。確實,這首詩歌中三個問題的答案密切關聯(lián)。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guī)X等地藏著延安精神,這是人們所追尋的。因為延安精神燦爛輝煌、非常重要,所以人們努力追尋。追尋的意義那么深遠,因果相連,不分前后?!白穼つ恪穼つ恪穼つ恪钡那楦杏鷣碛鷱?,步步升華。
讀文有法,效率更顯。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的教學就好比教幼兒走路。起初,幼兒走路需要大人扶著、牽著,隨著幼兒慢慢走熟練了,大人就可以放手,在旁邊保護著,讓幼兒自己走。精讀教學正是前面的“牽扶”階段,略讀教學正是后面的“保護”階段。關于略讀課文,在教學上,教師可以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語段賞讀,繼而拓展延伸運用。
在整體感知文本階段,字詞教學無須面面俱到,字音、字形、字意等也不必樣樣都教,除非是特別難讀的字和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閱讀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以默讀為主。高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已有了一定的積累,他們也習得了多種閱讀方法。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學生可以自主采用跳讀、略讀、瀏覽式閱讀、尋找式閱讀、中心句重點讀等方法進行主要內容的獲取,也可以通過小伙伴共讀、小組閱讀等多樣的閱讀形式來抓取重點,做到簡中求通。
在重點語段賞讀階段,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讓位”,為學生提供更廣闊、自主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功底運用到略讀課文的閱讀中,將課前搜集到的相關信息資料在分享交流中取其精華,加深文本探究,聚焦重點進行精讀、品讀,獨立探索,在感受語言文字真正魅力的同時習得更多新知識,將知識進行再組織和深體悟,做到略中求精。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扁鵲治病》這個故事導讀提示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表示故事發(fā)展先后順序的詞句;二是簡要復述故事;三是和同學交流從中明白的道理。我們不難看出,三個要求逐步深入,而第二個要求則是重點,更是難點所在。那如何將故事進行簡要復述?基于精讀課文的學習得知,必抓情節(jié)。課前,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先了解扁鵲這個人物。在教學時,教師通過交流就能讓學生初步知曉扁鵲這個人物身為名醫(yī)的優(yōu)秀品質,既留下了初印象,又豐富了學生在字詞方面的積累。隨后,教師再重點抓住一個情節(jié)、兩個問題,放手讓學生深入文本去學習。這個情節(jié)就是扁鵲給蔡桓侯治病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分別是蔡桓侯的病情如何發(fā)展,蔡桓侯的態(tài)度依次是怎樣的。蔡桓侯的病情發(fā)展都是來自扁鵲之口。學生在尋找病情發(fā)展的語句時,就很容易找到扁鵲的表現(xiàn),而且會加深對扁鵲醫(yī)術高明、盡職盡責特點的印象。在尋找蔡桓侯態(tài)度的語句時,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他自以為是、諱疾忌醫(yī)的形象。這個情節(jié)發(fā)展正是在凝練的語句顯現(xiàn)的各個細節(jié)中體現(xiàn)的。在這兩人鮮明形象的對比中,故事道理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地走進文本,學生讀得更加深刻,對道理的認知更加明朗,學得更加明白。
在拓展延伸運用階段,教師既可指導學生從讀到寫的運用,如仿寫句段、續(xù)寫故事等,或者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感受,也可指導學生從讀到讀的運用。這些不僅能促使教師尋找出能為文本理解“架橋鋪路”的“讀寫結合點”,從而聚焦難點,把握重點,提升教學能力,還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略讀課文連接課內與課外,在大閱讀中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師生都應予以重視。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轉變略讀課文傳統(tǒng)教學觀念,著力學生內在的真正需求,有目標、有方法地實施略讀課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規(guī)范的閱讀習慣和自主閱讀的實踐能力,在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真正讓學生讀得有特點,在學中展個性,提高語言鑒賞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