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軍
陶行知先生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教育大家,他一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積極主張把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獲得多種感官的自由解放,從而能夠獲得學習的快樂體驗。因而,語文教師要能夠積極勾起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的回想,將其作為教育的重要資源,以此為基點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其生活情感,不斷發(fā)展語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語文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讓小學生能夠有效調(diào)度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來深度學習文本,教師就必須將學習文本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生感性的元素相結(jié)合,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進行高度的感知體驗式學習,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本中的多種美。
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知識。這一單元的整體情感態(tài)度目標之一就是“借助于文本中的語言進行想象,感受到多種藝術(shù)之美?!奔热簧婕傲怂囆g(shù)之美,那么整個單元中所編排的文本就會涉及不同的藝術(shù),如《伯牙鼓琴》中的古典音樂、《月光曲》中的現(xiàn)代音樂、《書戴嵩畫牛》里的繪畫藝術(shù),當然還有《京劇雜談》里的戲劇藝術(shù)。在對這些不同的文本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情境,讓學生能夠一睹其藝術(shù)形態(tài)之風采。在教學《京劇趣談》時,教師就可以立足于文本中的京劇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播放京劇演唱視頻,讓學生感受其獨有的魅力。同時,延伸京劇的歷史來源,讓學生感受其藝術(shù)價值與生活價值。在教學《書戴嵩畫?!芬徽n時,教師就可以鏈接學生的真實生活,勾起學生對放牛情景的想象,讓學生體驗放牛與畫牛的不同感受。甚至,還能夠從中思考一些人生的哲理,如“人生如畫”。由此,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得到了培養(yǎng),藝術(shù)細胞也能自然生長[1]。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需要建立在和諧、唯美的氣氛之中,把課本內(nèi)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知識儲備這三者進行有效對接,才能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獲得多感官的學習體驗,才能讓心靈獲得美的享受。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之中不僅要積累知識,還要獲得自主學習的方法與能力。因而,語文教師要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起學生對學習素材的閱讀理解興趣,關(guān)注學習活動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強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不斷豐富語文學習的多種方法。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一節(jié)課中,教師要能夠給予學生進行更多自讀的時間,讓他們感受到語言的生動描寫、豐富的想象,凸顯了對大自然中各種奇妙聲音的理解,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展現(xiàn)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同時寫道:“當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當狂風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壯的樂曲,那聲音充滿著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雖然作者用非常細膩的語言描繪了風,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悟出對風的特點,使其對風產(chǎn)生情感呢?教師先要給予學生品悟的時空,給予學生交流的機會。而后,學生就會在品悟中理解“拂過”“溫柔”等詞語的意蘊,在品讀中感受到“風在合奏中的氣勢”。小學生體會語文學習中的自然之美就會漸進形成。
由此可見,對于語文文本的學習,小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詞語理解力,更要有對生活與自然的品悟力,這樣才能在閱讀與感悟的過程中漸進地形成語文美感認知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與其生活體驗極為密切,只有在生活中經(jīng)常進行觀察、想象、思考等感知活動,才能在漸進中形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語文學習文本與學生的生活感受高度融合,激起學生進行更多的語言表達實踐,從而能夠生發(fā)濃厚的語言情感。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草原》這篇課文時,學到文末之處,通過朗讀讀本,學生雖然知道了“文本語言的敘述不多,卻真實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不舍之情?!钡?,難以理解“不舍之情”。接著,教師要能夠積極地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場景與氛圍,讓學生能夠融入情境。此時,再引領(lǐng)學生回想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的素材,問:“你曾經(jīng)與誰離別過嗎?”“那種場景還能記得嗎?”“離別時的心情怎樣呢?”勾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然而然地就與課文文本產(chǎn)生了對接,生發(fā)出積極的情感共鳴。由此,學生也能夠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同時也能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陶行知先生倡導“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力求真正把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給解放出來。因而,教師要能夠積極地利用好學習文本,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創(chuàng)新設(shè)計語文活動,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引發(fā)學生能夠在語言上創(chuàng)新理解文本,不斷提升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內(nèi)容時,單元的開篇之作就是《橋》這一文本,無論是內(nèi)容的安排、環(huán)境的描寫,還是語言敘述的特點,皆彰顯了小說文體的鮮明特征。這一單元的語文學習目標之一就是“品讀小說文本,關(guān)注情節(jié)與環(huán)境,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逼渲?,小說中的情節(jié)安排和細膩的環(huán)境描寫也都是為了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與形象而服務的[2]。
因此,教師就要能夠引領(lǐng)學生細讀語言,引發(fā)學生品悟、思考,從情節(jié)敘述與環(huán)境描寫的細節(jié)入手,感受老支書的心理變化,從而洞察他的性格特征。倘若只是朗讀了一兩遍,學生對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征就不會有較深刻的印象。對此,語文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搭建進行深度理解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從立體的視域去感知人物的內(nèi)在特征。教師提問:“在為老支書開追悼會時,假如邀請你為他撰寫悼詞,你能為他寫些什么話呢?”文章中也沒有這一方面的語言信息,這就需要學生融入對老支書人物形象與其品格的理解,也需要學生能夠?qū)⒆约喝谌胂鄳摹伴_追悼會”現(xiàn)實氛圍之中,加以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語言創(chuàng)新。立足于對文本中人物的深刻理解,融入生活化的氛圍,學生的語文思維便會被有效激活,他們也就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表達自己對文本的感受、對人物的理解,進而能夠說出豐富的語言,同時也在漸進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脫離了生活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語文課堂也就不會有很強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語文教育也要能夠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揮好“動手、動腦與動口”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能夠引領(lǐng)學生將課本中所學到知識運用到語言實踐活動中來,給予學生進行語言思維與語言表達的時空,不斷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文本中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描寫了爬山虎腳的外形特征。然而,課文之中的許多關(guān)鍵詞語,學生在生活之中觀察體驗卻很少,這就給孩子們的理解帶來了困難?;诖耍處熅涂梢园雅郎交⒌膶嵨锘驁D片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對照文本中的描寫語言,進行深度理解,引發(fā)學生找到隱藏于深處的爬山虎的“腳”。
此時,在深度學習中,學生就能夠理解了更多難以理解的詞語,也能習得更多描寫植物的方法。在課文學習之中,教師再引領(lǐng)學生梳理描寫爬山虎的重點詞語與描寫方法,勾起學生對生活中常見植物的觀察體驗,引發(fā)學生能夠模仿本課的描寫方法進行寫作練習。給予學生進行構(gòu)思的時間,讓學生說說文章描寫的預設(sh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與“說”的能力,他們就能夠?qū)懗錾鷦涌筛?、語言順通的作文來。
總而言之,小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生活。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理念,以其獨有的魅力引領(lǐng)著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前行。語文教師要能夠依托課本、延伸知識,將學習內(nèi)容融入學生的生活,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中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提升、語文情感的培養(yǎng),從而讓小學語文課堂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