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翟城新政迎神賽會停辦風潮為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村級治理中革新力量與風俗的博弈
——以翟城新政迎神賽會停辦風潮為例

2022-11-22 04:51察應坤
民俗研究 2022年5期

察應坤

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由米迪剛主導的翟城村治一直被視為中國近代鄉(xiāng)村地方自治的源頭。例如,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茹春浦便認為“談鄉(xiāng)村自治者,必自翟城村始”(1)茹春浦:《序》,楊天兢:《鄉(xiāng)村自治》,大東書局,1931年,第1-2頁。。冷雋直言“翟城的自治實為我國村治的最早者”(2)冷雋:《地方自治述要》,正中書局,1935年,第79頁。。陳序經則表示“鄉(xiāng)村建設實驗工作最早的,是河北定縣的翟城村;提倡與創(chuàng)辦這種工作的中堅人物是米鑒三,米迪剛先生們”(3)陳序經:《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大東書局,1946年,第5頁。。早期中共馬克思主義學者、“中國農村派”代表李紫翔也認為“我國農村運動的歷史,可以遠溯至1904年米迪剛先生在定縣翟城村的‘村治’”(4)李紫翔:《中國農村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千家駒、李紫翔編著:《中國鄉(xiāng)村建設批判》,新知書店,1936年,第2頁。。遺憾的是,上述評論者未曾對翟城村治的推行進行深入探究。2021年8月,王先明團隊詳細地介紹了“米迪剛與‘翟城村模式’”,并指出“1915年米迪剛在翟城村確立起具有近代地方自治意義的自治制度”,“米迪剛主持和影響下的‘翟城村模式’應是20世紀前期各種‘鄉(xiāng)村建設模式’中極具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模式之一”(5)王先明等:《中國鄉(xiāng)村建設思想百年史》,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255、262頁。,翟城村治被其視為中國近代鄉(xiāng)村自治的典范。然而細致梳理翟城新政的發(fā)展過程,筆者發(fā)現(xiàn)翟城村治的開展并非一帆風順,其引發(fā)的“迎神賽會停辦風潮”導致了新政主推者米迪剛的離開。其后,翟城村在米迪剛二弟米曉舟主導下,實施了一系列新政。后來被社會各界廣泛稱頌的翟城新政,實際上是在米曉舟主導下實現(xiàn)的。發(fā)生在翟城的迎神賽會停辦風潮,往往不被研究者重視。深入解析這一歷史事件,能夠看出翟城新政在當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以及所具有的深層社會意義。

一、村治初辦:翟城新政的緣起與實施

翟城村治發(fā)軔于清末新式學校的興辦,開創(chuàng)者是米鑒三。其時翟城村共有19姓,米氏占全村人口的40%,是村中最大的家族。族人米鑒三受聘“辦郡中學務,遂倡議在本村創(chuàng)辦國民學校、半日學校,并自辦女子私塾,聽村人附學,旋創(chuàng)辦本村高等小學校、女子國民學校、女子高等小學校,皆自備所需,不糜公款,任事數(shù)載,勤勞備至”(6)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8頁。。在當時的新政環(huán)境下,這些被委以監(jiān)察村莊教育事務的負責人通常承接原來“鄉(xiāng)保”身份協(xié)助地方治理。米鑒三“性謙和,素為村人所翕服,遇有疑難紛爭,多取決焉。以故十余年,本村無訟事……興辦村治,尤能寬猛并濟,拳匪之變,亦賴有村治之組織,得以除莠安良,獨未受擾”(7)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8頁。。

1908年,米迪剛(名逢吉)自日本回國后,遂與其二弟米曉舟(名逢清)、三弟米階平(名逢泰)跟隨其父米鑒三由辦理新式教育入手,籌辦本村自治新政。但到了1911年,翟城村在辦理教育方面受到官方表彰的有三人:村董事文董米曉舟、村正米琢、村副徐進。(8)參見《直隸提學司詳定州董事米逢清等捐助學費請獎文并批》,《北洋官報》第2995期,1911年。顯然,被官方認可的承接其父主導翟城村新式教育的是米曉舟。其后,米曉舟在1915年10月經推舉就任村長,米琢、徐進擔任村佐。三人密切合作,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從這一事實來看,前前后后主持翟城新政的是米曉舟,而非米迪剛。即便是受米迪剛邀請為“翟城村自治規(guī)約”做序的省公署教育科主任李琴湘(他曾兩次到翟城村實地考察)也只是說米迪剛“亦即組織本模范村之一員也”(9)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29頁。,并沒有指出米迪剛在村治中的主導作用。

介紹翟城村治新政最為詳備的資料莫過于米迪剛和尹仲材合編的《翟城村志》。當時尹仲材追隨米迪剛辦理《中華日報》,任該報總編輯。在此書中,尹仲材把翟城村治的開展分為“組創(chuàng)、組成、保守、改進”四個時期?!霸诮M創(chuàng)時期,應屬之米鑒三先生;組成時期,即屬之迪剛先生;至于保守時期,則應屬之村治組成及各種章程厘訂后之在職各員;至近年乃入于改進組織時期。其握原動力以啟新機緘者,則皆此創(chuàng)造與保守各份子之合作精神,有以致之也?!?10)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9頁。從這種劃分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尹仲材為米迪剛在翟城村治中發(fā)揮的作用給予了積極評價,同時也能看出翟城村治由“組成”到“保守”恰恰是米迪剛離開翟城村之后所發(fā)生的一個大的轉折。尹仲材所謂的“村治組成”至少應該包含“擬定好村治組織大綱”和“村公所和村會的成立”兩大要素。本村組織大綱“于民國四年二三月間,乃由現(xiàn)村長米君逢清與村佐等,邀同村人,共為籌商”(11)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1頁。,而“村公所三間,至九月間(1915年,筆者注)落成,舉凡最要之規(guī)約,亦相繼訂妥備案,所議舉之村長村佐及各區(qū)區(qū)長,于十月六日推舉就職,各股員均議定專人,村公所得完全成立,凡向日由公差局存管之公款,亦盡數(shù)接收,而自治基礎乃大定矣”(12)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40頁。。這兩大要素均是在米曉舟的主持下完成的。將這些功績硬套于米迪剛身上并不妥當。尹仲材或許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故為米迪剛開脫說道:“即以迪剛先生論,亦始終未充當村長,今吾人茍能除凈虛榮心,不恥灶下之炊,但求農村之樂。事事先之以誠,盡其在我,但求于事有濟,不必功自我成,則彼土豪劣紳,其將奈此有志竟成之善士何哉?!?13)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9-40頁。這一說辭并未起到預期作用,反而點出了實情,牽扯出米迪剛與本土豪紳的矛盾。

作為米氏父子四人革新團隊的一員,米迪剛對于翟城村村治新政并非沒有貢獻。他所提出的兩項舉措,推動了前期村治的實施。一是提出建立“教育費貸用儲金會”。1908年翟城村立初等小學甲班有7名學生因為家庭清貧而無力升學,米迪剛與當時的村正米琢、村副徐進商議,擬定借貸章程,從村學校經常費羨余項下,貸給每人18銀元,使7人得以升入城內高等小學。按照章程規(guī)定,待他們自立后,除償還借貸本金外,還需繳納利息。其后要求“凡本村人民在外作事,贊成本會宗旨者,須按所得薪水數(shù)目,捐助本會百分之三以上”(14)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70頁。。再其后,將貸用儲金按照籌集和使用范圍,具體劃分為“農村教育費貸用儲金”“族姓教育費貸用儲金”“家庭教育費貸用儲金”三類。翟城村設立教育會,公舉學務委員一人為教育督導,擬定《教育會章程》《教育普及計劃書》《學生貸費章程》等并付諸實踐。

米迪剛推行的第二項村治舉措即創(chuàng)辦農業(yè)生產合作組織——因利協(xié)社。因利協(xié)社,取自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堯曰第二十》,中華書局,1983年,第194頁。,開辦動機就是順應農民農業(yè)生產合作的需要。具體組織辦法是以因利協(xié)社為總機關,以平民銀行(金融協(xié)社)為主體,其他如消費協(xié)社、購買協(xié)社、販賣協(xié)社等為附屬,本著互助精神,共謀協(xié)力發(fā)展。米迪剛于此頗為得意,對此舉也甚為期待,認為如果因利協(xié)社日見發(fā)達,“則共同生活之無限美感,油然生矣。屆時吾人理想中之所謂大同世界者,將不期其至而自至”(16)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50頁。。在實施過程中,因利協(xié)社改稱為因利協(xié)會,平民銀行改稱為“因利錢局”,因利協(xié)會由因利錢局處理具體事務。

無論是教育費貸用儲金會的設立,還是農業(yè)生產合作組織因利協(xié)社的創(chuàng)辦,共同的指向是本村公共財政的分配和使用,沒有經濟基礎的支持,村治將舉步維艱。米迪剛當時“首感困難者,則經費問題與村人風氣不開,遇事每致發(fā)生阻力也,于是統(tǒng)籌全局,兼程并進,一面設法籌款,一面消除障礙”(17)米迪剛:《論吾人之天職》,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附刊》,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7頁。。而米迪剛并沒有認識到他所遇到的障礙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傳統(tǒng)主義的權力”(18)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1,p.95.轉引自李懷?。骸吨袊l(xiāng)村治理之傳統(tǒng)形式:河北省獲鹿縣之實例》,黃宗智主編:《中國鄉(xiāng)村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0頁。,這一傳統(tǒng)權力如韋伯所言,“在總體上和從長期看來,都更為強大,因為它始終在不停地運作,并且有最緊密的人際組織在支撐”(19)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1951,p.95.轉引自李懷印:《中國鄉(xiāng)村治理之傳統(tǒng)形式:河北省獲鹿縣之實例》,黃宗智主編:《中國鄉(xiāng)村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0頁。。

二、迎神賽會停辦風潮:新政與舊文化網(wǎng)絡的碰撞

“當權者和被治理者之間配合或矛盾的關系如何等問題都是由政治決定的?!?20)[法]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葛智強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208頁。一種新事功的開創(chuàng)往往會遭到舊傳統(tǒng)的抵制,新事功的迫切程度與面臨的困難正相關。翟城村治中的迎神賽會停辦風潮凸顯了這種矛盾的尖銳性,以至于最后不得不通過訴訟了斷。究竟是何種情勢導致了這一結果?或者說這一沖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文化網(wǎng)絡由鄉(xiāng)村社會中多種組織體系以及塑造權力運作的各種規(guī)范構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場等方面形成的等級組織或巢狀組織類型”(21)[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頁。。這種文化網(wǎng)絡的形成其實是鄉(xiāng)村以家庭為單元而自然多元參與的組織關系結構,它的穩(wěn)定建立在內部各方利益相互平衡這一基礎之上?!皺嗬⒙暦Q和責任分擔總是緊密相連,如果它們分離了,政治沖突導致的力量變化能夠改變財產控制的秩序,對它的責任、收益及豁免等權利配置,也會跟著變化?!?22)William H. Riker and Itai Sened,“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Property Rights:Airport Slots”, in Lee J. Alston, Thrinn Eggertsson and Douglass C. North(eds.),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286.轉引自張靜:《基層政權:鄉(xiāng)村制度諸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9頁。

翟城村“歷來相沿迎神賽會之舉,尤特盛行,如演戲跑馬煙火神棚等會,竟有三十余起之多”(23)米迪剛:《論吾人之天職》,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附刊》,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7頁。。在翟城村舉辦新政之前,迎神賽會是該村最重大的公共活動,除了臨時斂錢來支撐此類活動舉辦之外,辦會固定款項來自迎神賽會名下的公田。翟城村戲會下有田一頃二十五畝五分,馬會有田二十八畝,驢牛戶有隨差地三十畝。迎神賽會的組織者在辦會過程中逐漸形成地域性的民間信仰團體——民眾祭祀組織。這一組織負責賽會的召集、管理賽會名下的田土收入及活動收支、主持祭祀等。在沿襲村莊歷年形成的文化網(wǎng)絡中,他們與當?shù)卣蝿萘Α⒆谧鍎萘χ睾辖徊?,利益盤根錯節(jié)。據(jù)李景漢在1932年所做的定縣實地調查反映,其時“全縣尚有偶像之廟宇幾近千座?!钇胀ㄖ畯R宇為五道廟、老母廟、關帝廟;其次為真武廟、三官廟、奶奶廟、玉皇廟、龍王廟;再次為藥王廟、馬王廟、蟲王廟、觀音廟、二郎廟、三義廟、土地廟、財王等廟”(24)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社會學雜志》第4卷第11期,1932年。。定縣民間廟會數(shù)量多、分布范圍廣,隱藏在廟會背后的各種民眾祭祀組織自是不計其數(shù)。

迎神賽會對于民眾來說有特殊意義。它不僅具有祭祀神靈的宗教性功能,更是民間平淡無奇或者貧窮苦悶日子里最歡欣鼓舞,可以讓人忘卻一切煩惱而盡情狂歡的重要時刻。(25)趙世瑜總結廟會狂歡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和反規(guī)范性特征。但嚴格說來,因為廟會的地域性問題,這三個特征其實都是相對的,迎神賽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參與人都有嚴格的約束規(guī)則。參見趙世瑜:《中國傳統(tǒng)廟會中的狂歡精神》,《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98-119頁。迎神賽會的主體內容是搬演戲劇或跳神游行,但此時祭祀神靈已淪為配角。更多的是民眾的狂歡,民眾實則借娛神來娛己。據(jù)李景漢20世紀20年代末對翟城村及其附近兩個村莊的34戶農民生活費的調查顯示,這34戶家庭均有趕廟會、看戲、祭祀的支出。其中趕廟會每家平均花費0.75元,看戲每家平均花費0.55元,祭祀平均每家花費0.70元(包含香紙、錫箔、供品等),這三項費用之和(2元)均高于家具費用(1.62元)、教育費(0.54元)、衛(wèi)生費(0.61元)、醫(yī)藥費(1.22元)的支出。(26)參見李景漢編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6-311頁。李景漢調查定縣鄉(xiāng)村娛樂情況時指出:“鄉(xiāng)人一方面來燒香還愿;一方面來看演戲,借此消消積年的苦悶……有的戲也能給她們一種新體驗,新刺激,新知識。鄉(xiāng)民的生活不但簡單而單調無味……所以能夠調劑他們的干燥生活的,也全賴每年中演唱戲劇。”(27)李景漢編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57-358頁。戲曲故事為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提供了價值觀和評判是非曲直的武器。

1914年,孫發(fā)緒上任定縣縣長后,大力破除迷信,將245個廟宇摧毀或移作他用(改為學?;蜣k公處)。(28)參見李景漢編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2-423頁。面對整個社會破除迷信的趨勢和定縣知事孫發(fā)緒之明令,翟城村迎神賽會組織者并未在明面上表達意見,但當米迪剛力主將迎神賽會下的田畝收入以及他們苦心募集、開源節(jié)流而得到的會款一律歸公時,他們極為不滿的情緒隨之爆發(fā)。當時迎神賽會名下有田畝一百八十三畝五分,剩余會款制錢660串,歸公后,翟城村原迎神賽會的組織者不能參與財務管理,更不能再有任何機會動用這些財產。在過去,這些資產收益則由他們進行支配。

經濟利益的受損,使寄托、寄生在迎神賽會各個鏈條上的相關人員,包括會首、道士、和尚、戲人、租佃戶、集市商人、普通村民,以及借機斂財之土豪劣紳、賭徒、吸毒者等受到直接沖擊。對于組織者來說,米迪剛的改革舉措破壞了他們“撈取油水的天賜良機”(29)[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9頁。。對底層民眾而言,祭祀共同體名下的財產被強勢奪取,這標志著為他們在歉收時提供保障的資源消失了;而且他們在貧苦日子里可以盡情狂歡的權利也被無情剝奪了。各民間信仰組織的會首抓住農民心理,煽動村民力爭權益,“村民們被激怒了,他們奮起保衛(wèi)自己的財產和節(jié)日,鄰近村莊的人也趕來聲援他們。為此而引起一場持久的訴訟”(30)[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5頁。。

根據(jù)米迪剛的記述,他著手經營農村開始于1902年,“時記者年甫弱冠,血氣未定,對于處理一切事宜,及今思之,稍失過當者,實所難免,然其心無他,完全為村人生活向上”(31)米迪剛:《論吾人之天職》,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附刊》,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6頁。。米迪剛力主將本村迎神賽會積儲款項轉為教育及共有事業(yè)基金,并嚴厲打擊“棍徒匪類”。然而,這些主張遭到了村民的反對。對于這件事,米迪剛認為是“惡惡太嚴,宵小生心,頑固者流,又見因迷信而得儲存之會款,一旦歸公,最動村人之反感,乃互相挑撥,群起反抗……竟致發(fā)生得未曾有之大訟案,相持終年,筋疲力盡,始告了結。當是時也,記者(32)米迪剛常常自稱為記者,是針對他創(chuàng)辦天津《河北日報》和北京《中華日報》所言。之身家性命,頻于危者屢矣。終以是非原自有真,所有興革,無非村利民福。效果既見,反對心理,自然消除,所謂可與樂成,難與圖始也”(33)米迪剛:《論吾人之天職》,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附刊》,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7-18頁。。孫發(fā)緒飭令拆除廟宇體現(xiàn)的是國家政治力量的下滲,有著強烈的政治控制導向,他不允許在地方政權之外發(fā)展出任何宗教的或者世俗的與主流政治相抗衡的力量。米迪剛村治新政的推行無意識地在鄉(xiāng)村社會變革中充當了政治權力的工具,盡管這是米迪剛村級治理革新價值理性的一個典型體現(xiàn)。(34)孫發(fā)緒任縣知事自1914年5月12日到職至1916年9月26日離職,共在任2年4月24天。繼任者為謝學霖,1916年9月26日任職,1919年3月3日離職。目前還沒有見到謝到任后對此事態(tài)度的文獻記錄。孫謝兩人的任職時間引自李景漢編著:《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9頁。米迪剛父子及其新政改革跟隨者固然也是對鄉(xiāng)村舊有生活方式改造的支持者,然而生硬取締迎神賽會,一方面是原來在暗處“陽奉陰違,趁機漁利”者從中作梗、阻撓破壞,一方面是由迎神賽會而帶來的集市經營鏈條的從業(yè)人員利益受損奮起反對,新政改革并沒有使農民在生活上“獲得真真切切的實惠”(35)[加]伊莎白、[美]柯臨清:《戰(zhàn)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興隆場(1940-1941)》,邵達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年,第xxii頁。??陀^來講,從米鑒三到米迪剛、米曉舟、米階平,他們父子四人領導的新政,必然造成翟城村“基層政治家族化”的局面,必然會對原有的權力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微妙平衡造成沖擊。“凡為政治團體者,既有政友,同時亦必有政敵?!?36)梁啟超:《政聞社宣言書》,《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七冊,中華書局,2015年,第1836頁。對由米氏父子所組成的政治團體而言,他們所標榜的新政,是積極正面的,是“有裨于村利民?!钡?。但對于其反對者來說卻是消極負面的。民眾以“個人利害”為判斷標尺,如若其未得到切實利益,無論何種主張、何種措施則均被認為是他人謀利的手段。加上下層民眾惰性思想根深蒂固(37)參見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5頁。,所有反對者均借機而起,抵制米迪剛的變革,以至于他不得不將村務交給二弟米曉舟和三弟米階平,自己則遠赴塞外綏遠,購領荒地數(shù)十頃,力謀墾殖邊荒。后來他在《第一次呈定縣知事文》中檢討了自己的“急進主義”作法:“自涉世以來,對于地方事,恒持急進主義,終以愚戇成性,于社會心理,致多捍格。”(38)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65頁。地方官員向來把社會穩(wěn)定、無訟事作為政績,孫發(fā)緒也不例外。米迪剛離開翟城村的第二年,孫發(fā)緒總結翟城自治經驗,并在向政府遞呈的文書中寫道:“言訟案,則半年統(tǒng)計,該村無一控訴之人?!?39)《孫發(fā)緒條陳自治兩辦法》,《申報》1915年8月2日。由此可見,米迪剛所引致的迎神賽會停辦風潮及曠日持久的訴訟或許也曾讓身為地方官的孫發(fā)緒頭疼不已。

三、革新力量的適應性與社會組織的堅韌性

米迪剛離開翟城村后,米曉舟繼續(xù)在該村推行新政。他在孫發(fā)緒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套充分照顧村內各組織利益的自治框架,形成了以村會及村公所為統(tǒng)領、以各協(xié)會代表村內各利益集團為基礎的縱向權力機構。自治講習會、教育董事會、通俗講演社、閱報所、圖書館、教育會、學堂、衛(wèi)生所、愛國會、改良風俗會、農產物制造物品評會、勤儉儲蓄會、樂賢會、宜講社、輯睦會、德業(yè)實踐會等組織相繼成立,村公所作為村會的執(zhí)行機關,代表村莊主導村內一切事務,村內各組織參與部分村務,兩者相互協(xié)商有關政策的制定。村公所下設財務股和庶務股,財務股職掌全村納稅、銀錢簿籍、出入款項、預算決算等事項,由村佐米琢負責,其他不屬于財務股的一切事項由庶務股掌管,由村佐徐進負責。這一權力結構有效承接了既有的權力框架,同時將村內各利益組織關聯(lián)到村集體的決策體制中。這是一種法團主義(40)法團主義,作為一個利益代表系統(tǒng),是一個特指的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它的作用,是將公民社會中的組織化利益聯(lián)合到國家的決策機構中去。參見張靜:《法團主義》,東方出版社,2015年,第23頁。的框架結構,既保持了地方權威對村莊秩序的控制,也實現(xiàn)了教育、生產、保衛(wèi)、金融、衛(wèi)生、慈善等各種功能的整合。從“翟城村職員一覽表”可以看出米曉舟、米琢、徐進三人分別交叉擔任了上述大部分社團的正副職職務,并廣泛吸納了村內其他各個姓氏和家族的代表參與其中。這一舉措保證了“既代表‘公’利,又代表‘私’利的組織共同參與決策過程”(41)張靜:《政治社會學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3期。,實現(xiàn)了學齡教育普及、村務參與擴大、生產合作廣泛、村民納稅積極、村風民俗改良、村容村貌改善,在一村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均展現(xiàn)出農村社會良善進步的傾向。這是迎神賽會沖突后,村落相關各方在新的人事安排上達成一致,取得新的共識和新的認同的結果。翟城村自治效果明顯,獲得直隸、教育部、內務部的贊許:翟城村治在“民智未開,自治能力尚成薄弱”局面下“自治事業(yè),成績斐然”,為“直隸全省鄉(xiāng)村自治之模范”“全國模范”。(42)《直隸巡按使第二次飭文》,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73頁。翟城自治,自此聞名遐邇?!捌鋾r朝野名賢、先俊蒞本村參觀,咸以本村自治各事宜,在東西各國,亦無愧色云。”(43)尹仲材編述:《翟城村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8頁。

翟城村“迎神賽會”停辦風潮體現(xiàn)了農村社會結構的堅韌。引起“迎神賽會”沖突的,并非是“迎神賽會”本身,而是農村社會各種組織團體把迎神賽會當做一個展現(xiàn)、釋放自身勢力的角力場與表演舞臺。迎神賽會體現(xiàn)了不同村落共同體之間的交往。附著于迎神賽會上的各種儀式、各種物品都是體現(xiàn)某種村落共同體的象征和符號體系,是對“我者”的強化與對“他者”的區(qū)隔。(44)參見徐勇:《國家化、農民性與鄉(xiāng)村整合》,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1頁。這一形式也為其他邊緣人群跨越宗族勢力走向某一村落共同體提供了一種路徑,這種參與感與歸屬感滿足了這些民眾的心理需求。這是不同的村落共同體對國家與國家交往的一種模仿,只要有國家存在,這種交往的體現(xiàn)形式就會存在下去。由此觀之,在中國鄉(xiāng)村長期接續(xù)形成的社會結構中,存在著三種勢力。一種是被國家政權認可的鄉(xiāng)村政治組織,一種是家族宗族勢力,還存在一種民間組織勢力(含民間宗教組織、民間信仰組織及其他各種團體)。后兩種組織形態(tài)隱約浮現(xiàn)于社會現(xiàn)實中,民間組織勢力形態(tài)尤具隱秘性。這三種勢力各有自己的范圍和界限,平時以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tài)共存,彼此并不越界,也不會構成挑戰(zhàn)。

農民的生存依賴于他所歸屬的社會組織,而每一種社會組織都會為占有資源采取特定的策略。特別是“在嚴重的自然災害和政治危機的壓力下,一定的生存策略會導致反政府行為”(45)[美]裴宜理:《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池子華、劉平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49頁。。民間信仰組織亦不例外,若國家政權強,則依附之,若國家政權弱,出現(xiàn)區(qū)域“政治真空”,則會伺機而動,挑頭謀事。這一組織群體“相互扶助”并形成了鄉(xiāng)村社會的共同體,且總是以其切身利益為核心價值追求。如若村治組織的行動合乎他們的追求,他們會積極配合。反之,則會頑強抵抗。這種抵抗天然帶有“威脅性并且如魔鬼一般的控制力”(46)[英]王斯福:《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趙旭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92頁。,“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宗教儀式的反復進行,與大自然循環(huán)節(jié)律之間所存在的神秘對應關系,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深刻,由此在民眾心靈深處,就蘊積為一種可傳遞、可喚醒的深厚文化力量”(47)張士閃:《佳作賞析〈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民俗研究》2018年第6期。。三種勢力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并未此消彼長,基本面仍然存在。翟城村迎神賽會風波作為晚清民初社會轉型的一個典型案例,不僅承接了帝制時代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較量態(tài)勢,而且預示了中國在邁入現(xiàn)代國家政治體系中國家政權建設將會遇到的阻力和挑戰(zhàn),同時也反映出民眾日常生活所形塑的心理力量的堅韌性。

從長時段的歷史演進過程來看,在根除迎神賽會中有違社會公序良俗的糟粕之外,迎神賽會所具備的緩解壓力、娛樂身心、促進商貿發(fā)展、穩(wěn)定鄉(xiāng)土秩序、振興地方等“精神信仰和生活實用”(48)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0-31頁。的社會功能,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概視之為“陋習”難免有態(tài)度武斷和認識偏頗之嫌,其發(fā)揮的社會功能難以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替代。魯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為大家所熟知,但他卻對“迎神賽會”抱有充分的好感,曾言:“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jié)之外,大概要數(shù)迎神賽會的時候了?!?49)魯迅:《五猖會:舊事重提之四》,《莽原》第1卷第11期,1926年?;谧陨淼慕涷灒?930年提出:“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入民眾的大層中,于他們的風俗習慣,加以研究,解剖,分別好壞,立存廢的標準,而于存于廢,都慎選施行的方法,則無論怎樣的改革,都將為習慣的巖石所壓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時。”(50)魯迅:《習慣與改革》,《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年。未慎重考慮便推行的改革,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成效,而且會引起強烈的反抗。(51)參見魯迅:《習慣與改革》,《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1930年。。

四、與民眾生活合流:破解社會改革困境的關鍵一著

翟城新政所引起的迎神賽會停辦風潮并非個別現(xiàn)象。作為“帝國的隱喻”(52)[英]王斯福:《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趙旭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年,“中文版序”第1頁。,迎神賽會往往是地方士紳、民眾對官方祭祀行為的模仿或活用。迎神賽會一方面是中央政治穩(wěn)定的顯示器,一方面由于其產生于民間社會,天然具有非正統(tǒng)性的基因,在政權鼎革之際,它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新觀念和新舉措的對立面。晚清民初,迎神賽會奢靡攀比、勞民傷財、借機斂財、聚眾賭博、拐騙婦女、踐踏田苗,可謂弊端迭現(xiàn)。地方政府注意到問題所在,對“迎神賽會”持批判態(tài)度,各地不同內容的迎神賽會均在嚴禁取締之列。江蘇巡撫丁日昌態(tài)度尤為堅決:“飭縣隨時訪查,嗣后如有首倡迎神賽會者,不論紳董、民人,準其照例嚴辦……該地方文武官弁如不嚴行禁止,亦即隨時參辦?!?53)丁日昌:《禁迎神賽會示》,《中國教會新報》第2卷第66期,1869年12月。晚清時部屬和省屬官報如《北洋官報》《秦中官報》《山東官報》《浙江官報》《南洋官報》《云南教育官報》等多有對中央與地方政府查禁迎神賽會的通報。民間新式報紙《紹興白話報》《廣益叢報》等也都刊發(fā)了知識界主張禁止迎神賽會的呼吁。1910年始,各地禁止迎神賽會的報道猶如泉涌,既表明了官方的查禁態(tài)度,也說明了迎神賽會在明令禁止的情況下依然如故。有報道稱:“鎮(zhèn)海柴橋,巨鎮(zhèn)也。本月六日為例行迎賽之期,民間輸捐異常踴躍,各處有劉盤龍癖者亦爭先恐后,麇集其間,蓋該鄉(xiāng)賭風之盛甲于各屬,大者一擲千金或數(shù)百金,少者亦數(shù)十金。地方官知之而不能禁也?!?54)《迎神賽會之踴躍》,《新聞報》1910年3月23日。進入民國后,地方政府對迎神賽會的查禁仍然是不了了之。上海地方政府從1912年到1919年每年發(fā)布查禁告示以致最后用警力介入,試圖以強力扭轉“屢禁不止”的尷尬局面,然而拘押會首不但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引起大規(guī)模的警民沖突,激化了矛盾。(55)參見《禁止迎神賽會》,《新聞報》1919年3月29日。

中國文化傳統(tǒng)積淀深厚,民眾習慣和意識的改變往往滯后于時代發(fā)展。新的事物進入不了民眾的生活、不能轉化為其切身利益,就很難找到倫理情感上的認同。梁漱溟在1928年4月遞呈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的《請辦鄉(xiāng)治講習所建議書》中就曾指出:“鄉(xiāng)治之行非有合于鄉(xiāng)間固有之習慣心理必難成功?!?56)梁漱溟:《請辦鄉(xiāng)治講習所建議書》,《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5頁。即便是到了1930年代,菏澤縣政建設實驗縣主導者孫則讓建設“村學”時,也因為大拆廟宇遭到民眾非議,“計建四百二十一個村學,最可痛心者,為去年春天開始建造,不到兩個月,菏澤即發(fā)生大地震,死傷一萬二千余人,我們的校舍也就全被震塌了,民間于是傳說了,說這是拆廟的報應”(57)孫則讓:《菏澤的鄉(xiāng)村自衛(wèi)》,《教育與民眾》第9卷第4期,1939年。。民眾心識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是作為其他問題被附帶論及,特別是邊緣人群的日常生活心態(tài)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王汎森所言:“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如果不留意下層人民的心識狀態(tài),往往會錯解重大的歷史現(xiàn)象……晚清以來新政、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雖然啟蒙人物都呼吁新政或現(xiàn)代化將造福國家與人民,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下層百姓往往是新政或現(xiàn)代化政策的損失者或受害者,最常見的情形是國家的新政或現(xiàn)代化往往會加重財政或其他負擔,故其心識中每每產生一種反對的心態(tài),這都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惰性或抵制性力量的一個重要來源。”(58)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5頁。

改造民眾傳統(tǒng)意識,克服習俗中的落后因素,在具體策略上應有一定的靈活性。通過協(xié)商,祠廟資源為教育、公共事務和地方崇拜所共有,就容易使類似事件得到平和解決。20世紀40年代末,中華平民教育會在重慶璧山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建設實驗區(qū),在這一點上就比較注意,成效顯著。當時的私立鄉(xiāng)村建設學院教授梁楨總結說,璧山的社會改革方案重視立足于人民的需要,注重與人民日常生活相結合,注意人民以怎樣的態(tài)度接受這種改革?!爸哺谥袊嗤林?,已與赤足露肩的農民生活合流,這種工作,能在全國廣大民眾身上開花結果是可預期的?!?59)梁楨:《璧山歸來》,重慶市璧山區(qū)檔案館編:《鄉(xiāng)建工作經驗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華西實驗區(qū)檔案選編》,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頁。在實驗區(qū)溫家灣村,由鄉(xiāng)村建設工作人員蘇正家所推動的國民學校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校內外人士的擁護”。該合作社以本村廟宇為辦公場所,“這個廟宇香火非常興旺,但平教工作展開后,地方人士已將神像地位,讓出一大部分,辟為教室、辦公室”(60)梁楨:《璧山歸來》,重慶市璧山區(qū)檔案館編:《鄉(xiāng)建工作經驗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華西實驗區(qū)檔案選編》,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頁。。而在另外一個地方,“三個灘”村的龔家祠堂也變成了既是小學校又是合作社又是婦女班的辦公地址。按照當?shù)仫L俗,女人不能進祠堂正堂,但因為鄉(xiāng)村建設工作人員黃開文工作到位,“致使龔族改變了傳統(tǒng)的規(guī)定,特開二門,準其辦公出入之便。不僅如此,黃同學沒住處,他們反而歡迎她即宿此正堂”(61)梁楨:《璧山歸來》,重慶市璧山區(qū)檔案館編:《鄉(xiāng)建工作經驗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華西實驗區(qū)檔案選編》,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8頁。。在獅子鄉(xiāng),“教員辦公就在堂屋,辦公桌與天地君親師的供桌并排著”(62)梁楨:《璧山歸來》,重慶市璧山區(qū)檔案館編:《鄉(xiāng)建工作經驗談——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華西實驗區(qū)檔案選編》,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頁。。梁楨在總結中只記述了上述三村的實驗工作開展情況,三村的鄉(xiāng)建工作人員都得到了當?shù)氐男湃?,風俗傳統(tǒng)的靈機變動反映了當?shù)孛癖妼ι鐣母锏膿碜o和支持。

風俗傳統(tǒng)的微妙變化往往是社會改革成敗的風向標。如果在這一點上采取強力介入,不過“是使舊社會習俗屈服于暴力,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正的革命”(63)黎澍:《徹底之底》,《群言》1988年第5期。。盧作孚一生追求漸進式的社會改革,主張用“微生物”“彈棉花”的方式進行社會建設。他認為:“社會不是急遽改革得了的,而施強迫的手段,每每弄到彌漫了愁怨或恐怖的空氣,縱然能由強迫得著預期的結果,也未必就如預期那樣圓滿或迅疾,可使一般人深深印了愁怨或恐怖的刺激,而一切引起這種情緒和由這種情緒引起的行為成了積習,更是人類一種痼疾!一時不容易治療得好的?!?64)盧作孚:《一個根本事業(yè)怎樣著手經營的一個意見》,凌耀倫、熊甫編:《盧作孚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2頁。

在農村文化土壤的沉浸中成長起來并對農村有著深入調查的毛澤東對此的主張是:“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兴_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jié)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庖是不對的?!?65)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向導》第191期,1927年。到了1940年代,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自然而然革命化”的觀點,認為“完全強迫革命不行,有些事要等,要等它自然而然革命化就好辦了”(66)曾巖修口述,李晉西整理:《陳伯達的為官與為學》,《炎黃春秋》2012年第1期。。即使被稱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在斗爭激烈的海豐農民運動中也對鄉(xiāng)村社會中的“神明”采取不排斥的態(tài)度。在彭湃最初發(fā)動村民加入農會時,彭湃的最早追隨者林沛告訴彭湃:“你到鄉(xiāng)村去宣傳,切不可排斥神明?!迸砼犬敃r很為接受:“我聽了這話,更服膺弗失?!?67)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中國農民》第3期,1926年。費正清曾有過非常清晰的分析:“中共從很早以來就是農村組織者,很接近并且依靠農民,所以它知道怎樣采用漸進的方法以達到最后的目的。”(68)[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劉尊棋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第334頁。社會變革要達到社會基礎結構和制度的改變,要想贏得農民的支持,需要采取“較為保守的姿態(tài)”而“做出必要的讓步”,滿足農村集團相當具體而溫和的盼望和要求。(69)參見[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61、368頁。在農民“勞動者”和“私有者”二重屬性之中,應該順應、適應、鼓勵其“私有者”屬性的發(fā)展,以經濟發(fā)展、社會開放打破其“勞動者”屬性對自然經濟條件下共同體“束縛-保護”功能的追求。

既往的改革認識慣于強調對以往傳統(tǒng)的改造,而未曾注意“發(fā)掘、提煉并詮釋中國基層社會現(xiàn)存的大量民間信仰活動所蘊含的‘真精神與正能量’”(70)張志剛:《“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反思——從田野調查、學術癥結到理論重建》,《學術月刊》2016年第11期。?!盎趯ξㄎ锸酚^的基本理論前提的認識與理解”(71)王學典:《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36頁。,黎澍指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前提,它無聲無息地對歷史的發(fā)展起著制約的、推動的乃至革命變革的作用。這是緩慢的發(fā)展過程,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風俗和生活方式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較之暴力革命的作用更深刻、更廣遠?!?72)黎澍:《論歷史的創(chuàng)造及其他》,《黎澍自選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2頁。從這一點來說,國家力量在對地方社會的改造進行總體評估后,要積極引導各種力量發(fā)揮正面作用,科學、冷靜、客觀地看待革新與風俗的博弈即應有之意。兩者博弈處于一時的膠著狀態(tài),恰恰是兩者正在走向微妙的、妥協(xié)的平衡狀態(tài)的前奏。一種漸進的而非暴風驟雨式的進展正與民眾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合拍。抱持這一態(tài)度,是“一種人本主義的觀念變革”(73)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頁。,也更能夠“在一個和平但社會關系復雜多變的年代……讓每一個普通人而不僅僅是領袖和精英,都能從他們感到熟悉和親切的歷史氛圍中接受他們所需要的歷史教誨”(74)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頁。。

五、余 論

因迎神賽會而出現(xiàn)的沖突,是翟城村治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造成這種沖突的原因,首先是隱藏在此問題之下的村級政權更迭、各方力量的角逐;其次是圍繞革新舉措與迎神賽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經濟因素的糾葛,新的制度和方法沒有對農民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再次則是村內外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交鋒,特別是新的鼎革力量與舊的文化傳統(tǒng)的抵牾。政治、經濟、宗族、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全部交織在一起,在具體的迎神賽會停辦斗爭上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矛盾沖突。舊的文化網(wǎng)絡潛滋暗長,米迪剛在對翟城村內部進行整合時,輕視了宗教信仰與心理因素在文化網(wǎng)絡中的堅韌生命力,其主張的教育革新、生產革新,又將村莊民間信仰組織這一部分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訴求排除在外。新政喚醒了民眾政治參與意識,卻遲于在政治結構中為民眾參與預留足夠的釋放空間。因此,在翟城村新舊交替之際,米迪剛既沒有成為舊文化網(wǎng)絡的領袖,也沒有發(fā)展成翟城自治持續(xù)推進的決定性力量。曠日持久的停辦風潮,從微觀層面而言,一方面顯示出米迪剛個人并未得到來自村莊內部的認可,沒有確立合法化的權利基礎;另一方面則表明這種新生的自治政體需要不斷進行共存共生性的修繕。從宏觀來看,地方治理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自下而上的本地社會的支持基礎之上,包括當?shù)亟洕敻弧⒄螜嗔?、社會輿論等力量的認可,而最重要的是民眾的心理認同。

在基層社會,要確立和鞏固一種新的政治體制,僅形成一套新的治理結構和管理體系是遠遠不夠的,更關鍵的是要在民眾中養(yǎng)成一種生活方式?;鶎诱误w制的根本活力在于國家政治價值和民眾社會價值的有效關聯(lián)和有機融合。在政治家視野下的政策革新運動,在民眾眼里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本身。尊重民眾日常生活,順應民眾心理,理解民眾無論是基于政治、宗教、宗族、信仰還是基于職業(yè)或經歷而形成的群體認同,是改革舉措得以有效落實的前提條件。必須在各種關系生態(tài)中暗合成一種新的現(xiàn)代文化網(wǎng)絡,與民眾生活合流,培養(yǎng)社會美德,照顧人的精神關切,維持社會各團體之間的多樣化發(fā)展和相互適應性,使得新制度下的人養(yǎng)成新的思維方式、道德習慣和行為規(guī)則,形成新的風俗和文化模式?!白鳛橐环N政治事務的制度”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制度”的根本性差別,就在于此。只有后者才能使得每個人真正關心生活于其中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之內,社會組織的公共空間必須積極回應私人領域的個體利益和訴求,并且這一回應應當是積極的、正向的、有效的,如此,才能使被動后覺的后來者跟隨主動自覺的先行者共同營造新制度下的社群新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