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婷婷
黃河交通學院發(fā)展改革與規(guī)劃處,河南 焦作 454950
近年來,民辦高校運營中面臨的訴訟案件、非訴訟案件日益增多,引起了法律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大家所關注的這些案件中,尤其以學生因“開除學籍處分”與高校所產(chǎn)生的法律糾紛為焦點。在這些法律案件中,高校對學生做出的開除學籍的處分,缺乏處分依據(jù)、未遵守相應的法律程序,這種處分結果是極其不合理的,學生的受教育權被強制性地剝奪,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受到了干擾,因非法處分而讓學生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在訴訟過程中,往往隨著高校的敗訴,不合理的處分被撤銷,這使得社會輿論對高校的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和攻擊。因此,研究分析民辦高校學生若干法律風險問題,探究其原因,找尋解決措施,增強高校在教育活動中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對于推進高校法治化建設進程,提升民辦高校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對保護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主動的意義。
1.高校學生“校園貸”的法律風險點
什么是“校園貸”?關于“校園貸”目前尚無法律定義,學界普遍認為:借助網(wǎng)絡借貸模式針對在校大學生推出的網(wǎng)絡借貸、分期購物產(chǎn)品可以統(tǒng)稱為“校園貸”。非法“校園貸”使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受到破壞、部分網(wǎng)絡借貸平臺會對逾期還款的大學生進行人身威脅、非法網(wǎng)絡借貸平臺通過不法手段增加借款人負擔等等,存在諸多此類法律風險點。
2.高校學生“校園貸”法律風險點形成的原因
高校學生“校園貸”法律風險點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學生需要借貸資金,但是卻缺乏正規(guī)的借貸渠道;“校園貸”發(fā)展迅速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監(jiān)管機制;學生自我防范知識薄弱,而學校開展的校園防范教育卻很少;“校園貸”犯罪門檻低導致執(zhí)法部門打擊處理難;在校學生更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而學生群體缺乏法律常識不會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1]
第一,缺乏正確的消費觀。當代大學生大部分屬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家中往往備受關注及寵愛,導致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養(yǎng)成獨霸型個性,進入學校,在集體生活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產(chǎn)生消費攀比或從眾心理。
第二,法律制度設計不完善。對于“校園貸”來說,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關于校園借貸政策,也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政策,與借貸相關的也只存在于廣義的法律政策。與此同時,對于“校園貸”所產(chǎn)生的法律糾紛其解決辦法往往只是通過罰款來處理。同時,從《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可看出,為規(guī)范校園貸款行為,銀保監(jiān)會等部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暫停網(wǎng)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yè)務,但是這種措施并沒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作為支撐,這使得非法網(wǎng)貸機構使用更隱蔽的手段,因此非法“校園貸”屢禁不止。
第三,自我防范風險意識不足。大學生思想尚不成熟,未踏入過社會,不了解社會的復雜性,對新生事物進行大膽嘗試的同時,缺乏警惕性,嘗到了輕松借款的甜頭,卻沒有發(fā)現(xiàn)其背后所隱藏的巨大陷阱。缺乏金融安全知識,不了解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壓根就不知道借貸利率及貸款費率的計算方法,盲目地聽從借貸機構的介紹,誤以為借款很容易,利息很低,為了能夠盡快拿到資金以解決自己的用錢需要,盲目簽約,實則已經(jīng)落入“校園貸”的圈套。而這些正是導致“校園貸”案件頻發(fā),大學生被侵害的重要原因。
第四,“校園貸”門檻低。“校園貸”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但其實貸款平臺所瞄準的真正對象是大學生背后的家長。當學生無力償還之時,自有其家長替其進行償還。因此,“校園貸”的手續(xù)非常簡單,學生只需帶著學生證和身份證就能快速辦理,同時貸款平臺還會打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優(yōu)惠政策等等,以各種手段使“校園貸”快速滲入校園,深受學生們的喜歡。貸款平臺對于學生的貸款用途等審核相當寬松甚至不審核,在明知學生沒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依然大量對學生進行放款,這就為后續(xù)糾紛的產(chǎn)生埋下了隱患。
1.高校學生在校遭受人身傷害的法律風險點
高校在校學生人身損害指在高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管理服務過程中、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或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生活設施、教育教學設施內(nèi)發(fā)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
第一,高校造成的重點風險點。例如,高校設施導致學生人身傷害,這些設施包括樓房、道路、場地、體育器械、實驗器材以及電力、消防設施等,如果學校設施存在安全隱患,學校因為沒有及時維護而導致學生人身傷害,學校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學院的利益的影響必將深刻;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導致學生人身傷害。如果學生的人身損害是在學校組織的課堂教學、見習實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發(fā)生的,由于學?;蜇撠熃M織的老師疏忽大意而未能預見,或雖然預見到了但并未及時采取相關的防范措施而發(fā)生了損害;高校教職工人員的行為導致學生人身傷害。例如某同學實驗操作或者體育課活動期間,因教師沒有叮囑到位或未予以注意,對于學生受傷未及時發(fā)現(xiàn)或救助,按照《民法典》的規(guī)定,學生能作為民事訴訟的主體,而教師履行職務過程中的失職行為的后果則由其所在學校來承擔。
第二,由學生自己或者其他學生造成的在校學生人身損害。例如,學生因參加自發(fā)組織的活動而造成的人身損害;大學生個人行為所造成的人身傷害,大學生自殺、自傷等行為;突發(fā)性傷害事故致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規(guī)定,學校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的前提是“學校知道或應當知道但沒有注意的”,但如果因為學生家庭困難的情況,學校可依《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guī)定》的有關規(guī)定,將根據(jù)受害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其一定的經(jīng)濟補助;在校生因參與校園活動導致人身傷害,[2]例如,參與具有強烈對抗或有風險的體育活動,導致參與的學生傷害或者傷害到參與活動的其他人員,學校依據(jù)是否進行了教育、管理或者有無事故應急預案等環(huán)節(jié),來判定是否因為失職而致使傷害;因為第三人加害導致的受害學生發(fā)生人身損害的情形。[3]
第三,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在校學生人身損害。例如,不可抗力原因,民辦高校未履行相應職責,承擔法律責任;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非因當事人的主觀意志所控制,因偶然而發(fā)生的事件。高校可結合《民法典》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履行相應的職責,擔負相應的責任。雖然這樣的事件不常有,但一旦發(fā)生就是重大事故,對于學校的影響也非常嚴重,控制此風險點對高校來說還是一個難點。
2.高校學生在校遭受人身傷害法律風險點形成的原因
造成在校學生遭受人身傷害的原因可歸納為學校方面、學生方面以及第三人這三方面:
(1)在學校方面。首先是設備設施安全隱患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高校的教學樓、教學設備等使用時間長,容易出現(xiàn)陳舊老化的現(xiàn)象,如若不進行定期檢查、維修、更換,易發(fā)生脫落、坍塌、漏電等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情形。其次是由于學校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健全導致的安全事故。在民辦高校運營中,學校門衛(wèi)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值班制度、衛(wèi)生安全制度、食堂衛(wèi)生安全制度等都屬于基礎重要的制度,如若相關的重要制度不健全,導致相關工作無章可循、無標準可依,容易導致學校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2)在學生方面。在校學生社會經(jīng)驗不足,思想意識不夠成熟,認知能力差,學生法律意識薄弱,容易做出違反法律法規(guī)、校規(guī)校紀等行為,實施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危害行為。
(3)在第三人方面。這里有可以控制的因素,但也存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來自不可抗拒自然災害原因,有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fā)性、偶發(fā)性侵害,有來自參與對抗強烈的體育競賽活動發(fā)生的傷害和來自其他意外情況造成的事故等等,這些原因都將觸發(fā)高校學生在校遭受人身傷害法律風險點的形成。
1.高校學生學位撤銷行為的法律風險點
高校學生學位撤銷行為中存在的風險點有撤銷依據(jù)、高校撤銷程序兩大類。其中學位撤銷依據(jù)在目前各大高校中都有提出,綜合來說存在的風險點一是文本描述,二是制度建設。
(1)在文本描述方面,例如,各大高校制定處罰規(guī)定的時候,經(jīng)常使用“視情節(jié)嚴重、造成嚴重后果”或“給予相應處罰”,未明確標準和具體的細則等等,文本表述存在模糊性,從言語表達上不規(guī)范,那么在行使職權下達處罰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徇私舞弊或濫用職權現(xiàn)象,致使相關規(guī)定失去法律或法則權威。此風險點容易造成當事人雙方理解上的偏差,從而產(chǎn)生分歧甚至引發(fā)法律糾紛。[4]
(2)在制度建設方面,各大高校都有相對應的學生管理規(guī)定,但有些高校不能根據(jù)現(xiàn)有情況和學校發(fā)展情況做出及時的調(diào)整和更新,導致舊的制度管理新的學生狀態(tài),新的管理制度不能及時得到宣傳、落實等等問題。若將其作為學位撤銷的依據(jù),將會給學校帶來一定的法律風險。
2.高校學生學位撤銷行為的法律風險點形成的原因
(1)高校學位撤銷過程中存在正當程序理念的缺失。正當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條重要的憲法原則,起源于英國的自然正義,正當程序的價值是程序的中立性、理性、排他性、可操作、平等參與性、自治性、及時終結和公開。通過堅持正當程序達到兩個理想效果:一是防止公權力濫用,遏制腐??;二是保障人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公權力主體濫權、恣意行為侵犯。高校在學位授予活動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其對學生利益的直接影響力,決定了高校在采取學位撤銷時,必須堅持正當程序。[1]
(2)撤銷行為的法律依據(jù)不夠具體。由于高校的學位撤銷行為屬于行政行為,因此不論是因為學術問題撤銷還是非學術問題撤銷學位,都應當具有法律依據(jù)。目前高校學位撤銷行為大多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高校的自治章程。統(tǒng)一的撤銷行為的法律依據(jù)暫時不夠具體,因此形成了一定風險點。
(3)授予標準不明確。學位授予與學位撤銷相對應,學位授予是學位撤銷的前提,學位授予標準直接影響著學位撤銷。高校在授予學位時,是嚴格按照《學位條例》中規(guī)定的考試、論文等單純的學術要求,也要考察當事學生的誠實善良等品質(zhì)。學位授予的標準直接決定著學位撤銷的標準,目前就學位授予標準來說,《學位條例》的規(guī)定僅僅局限在完成相應學位論文,通過課程考試等要求,鮮有對于個人誠信品質(zhì)的要求,就實踐情況而言,高校往往會在《學位條例》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細化與更新,越來越多的高校將誠信品質(zhì)納入到學位授予以及學位撤銷的考查范圍。但也未形成明確的標準,這也就為后續(xù)的撤銷行為埋下了隱患。
(4)授予過程中的過失。學位撤銷,被當作高校采取的一種糾錯措施,不論是在懲罰學生的學術造假行為或者是入學資格造假行為。高校對學生授予學位行為,表明授予當時學校對學生資質(zhì)、能力的認可。但在實際的過程中某些高校自身沒有按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錯失了一些材料或錯過了一些時間點,造成學位授予不符合規(guī)定,再對其撤銷,這種行為應由學校承擔。如果因?qū)W生也存在過失,而忽視學校存在的過失,導致學生承擔全部責任,只會是對高校過失行為的放縱,導致其放松警惕,這也就對撤銷行為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防范民辦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風險的基礎措施是提高管理隊伍的法治意識。只有每一個管理者以法治精神武裝頭腦,時刻以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將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做到依法辦事、依程序辦事,將保護學生合法權益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避免出現(xiàn)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而防范高校管理中的法律風險,及時化解出現(xiàn)的法律風險。民辦高??梢匝埾嚓P專業(yè)法學教授或者資深律師進校園,對全校師生開展專項法律知識講座,增加管理者的法律意識,增強民主、法治、權利、契約精神,營造法制校園。
“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民辦高校運營中的法治化建設離不開專業(yè)法律人士的參與,這也符合中央提出積極推進法治隊伍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和正規(guī)化的要求。民辦高校在法治化運營中應引進專業(yè)法律人才,成立法治辦公室,建立一支專業(yè)的法律事務管理隊伍。法治辦公室的主要職責如下:第一,為高校的運營決策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第二,負責教育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負責組織收集、整理、分析與學校辦學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方針、政策和其他相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為學校依法辦學提供政策依據(jù);第三,審核、規(guī)范和清理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規(guī)范性文件,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合法性、一致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第四,對學校的重大決策、規(guī)章制度等進行合法、合規(guī)審查,及時糾正和制止各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第五,審核以學校名義對外簽訂的合同文本及各類法律文書,負責處理學校涉訴案件和相關法律糾紛。
高校應建立健全糾紛處理機制,針對常見的不同糾紛建立相應的處理機制。避免出現(xiàn)無法應對而采取犧牲學校自身合法利益或者采取不合適手段的情形,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加劇矛盾。完善的糾紛處理機制應包含以下主要方面:第一,糾紛的確定,包含適宜的主體、主觀因素、行為要件;第二,賠償?shù)姆秶头椒?,根?jù)不同損害級別確定不同賠償標準,針對不同損害形式確定不同賠償方法,包含金錢賠償、賠禮道歉等不同方法;第三,處理程序,詳盡的處理程序,可以確保糾紛處理的公正性,同時提高糾紛處理的效率。
采用風險轉嫁機制,高校通過購買第三方責任險的方式將學生管理中的法律責任轉嫁給保險機構,從而實現(xiàn)規(guī)避風險,同時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保險公司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就保險范圍內(nèi)直接賠償給受害學生的商業(yè)險,把學校的責任和人身傷害的賠償分開,在學生和保險人之間建立侵權賠償?shù)姆陕?lián)系,高校和學生之間不再有侵權損害賠償?shù)姆陕?lián)系,這樣既有利于受害學生和家屬能直接快速地得到相關的賠償,同時能夠有效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這樣加快化解民辦高校和受害一方的矛盾和糾紛,更好地維護民辦高校的教學秩序。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先知法而后守法。在擁有一支法治隊伍的前提下,學校還要大力加強相關的法治宣傳,將管理層的工作者和被管理的大學生都確保納入宣傳范圍,普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引導雙方時刻以法律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另外學生管理事務牽扯方方面面,高校應實事求是、具體分析,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召開主題班會、播放宣傳片、懸掛宣傳欄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宣傳的效果。
雖然各類高校,尤其民辦高校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財力,但目前學生的法律風險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法律風險點讓學校整體的安全性降低,也不能全方位保障學生的自身利益。這就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從制度層面、校園機構層面、師資配備層面以及教育宣傳層面下大工夫。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的法律風險防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完善,構建一個科學可持續(xù)的防范體系,成為保護學生成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