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笛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宋朝實行募兵制,擁有龐大的職業(yè)軍隊。軍隊是國家政權(quán)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士兵是軍隊的主體,其數(shù)量和質(zhì)量關(guān)系軍隊戰(zhàn)斗力的強弱。士兵問題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界對宋朝募兵與養(yǎng)兵方式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募兵制下士兵的來源與宋代出現(xiàn)的冗兵現(xiàn)象[1]263-336。宋初軍隊編制處于初建、完善時期,軍隊則處于壯大時期,士兵闕額現(xiàn)象不明顯,北宋中晚期以后,士兵闕額現(xiàn)象十分嚴重。對于出現(xiàn)的闕額,宋朝廷采取了諸多措施加以解決,但直到宋朝滅亡,這一頑疾也未得根除。本文討論的士兵闕額指因自然死亡、退役、戰(zhàn)死、逃亡,以及隱漏兵籍吃空餉造成的闕額。學界對宋代士兵闕額與闕額補充方式的研究比較少。何玉紅、曹偉芹的《禁軍闕額與北宋軍政》一文論證了北宋禁軍闕額產(chǎn)生的原因與宋朝廷應對禁軍闕額問題常見的對策,討論范圍僅限于北宋時期和禁軍,對南宋和其他軍種的補闕方式未進行探討[2]。曹偉芹的《宋代禁軍缺額研究》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南宋,但也僅限于對禁軍闕額的研究[3]15-22。本文所討論的投換是宋代解決士兵闕額的一種方式,關(guān)于投換,學界未有人進行專文探討,僅在淮建利的《宋朝廂軍研究》一書中有所提及,對投換進行了簡單的概念介紹,并未進行深入探討[4]123-125。筆者不揣淺陋,通過宋代士兵投換的發(fā)展演變,來探析宋代士兵闕額與募兵制的關(guān)系,一管之見,祈請方家指正。
新事物的出現(xiàn)會促使新詞語的使用,詞匯的產(chǎn)生和應用是社會生活的寫照?!巴稉Q”一詞的使用與快速地消亡,就是與當時的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連。
宋人對投換未做明確定義,從字面來看,根據(jù)《說文解字》釋義,“投”本義為投擲,也有投身、投靠之意,在宋代投軍亦指參軍、當兵;“換”有調(diào)換、更換之意。“投換”一詞在宋代使用大致分為兩個語境。其一,指趨炎附勢、巴高望上的舉動。北宋末年士風異動,士大夫為了名利巴結(jié)權(quán)貴,奔競之風盛行?!扒俺瞿呈现T,一不滿意,又轉(zhuǎn)而之他,則謂之投換”[5]551指代士人奔走權(quán)貴之門、攀炎附勢的行為。其二,投換指士兵在國家的號召下,主動從所服役的部隊轉(zhuǎn)換至另一部隊的行為。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樞密院上報曰:“欲于在京及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招少壯軍士及召募廂軍本城、牢城愿投換者,并配缺額壯役指揮。仍令在京諸司配雜犯罪人情理不至深重者,以次填雜役指揮?!盵6]5541此處是宋代典籍中最早記載士兵投換的材料,可見投換至晚開始于宋神宗熙寧四年。士兵自愿由軍隊一個番號轉(zhuǎn)到另一個番號的行為,即本文所要討論的投換。
宋朝繼承了中唐至五代實行的募兵制,政府出錢物招募百姓從軍。宋朝的士兵以招募為主,除了招募還有征調(diào),宋代士兵的補闕方式大致可分為招填、揀選、配軍、強刺與投換。其中招填是宋代補充士兵闕額的常用方式,以招募為主。揀選是選拔士兵,收其精兵,揀汰冗兵之制,后來被用來補闕。配軍彌補了招募的不足,但配軍皆是犯罪作過之人,難服管教,逃亡現(xiàn)象十分嚴重。強刺則是特殊時期的非常之法,容易造成社會動蕩。招填、揀選、配軍、強刺是宋朝廷應對軍隊士兵闕額的常用之法,雖能起到補充士兵闕額的作用,但是所招收的士兵驕惰、老弱不可用,闕額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
投換是在宋神宗實行保甲法、減少募兵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一種補闕方式,主要解決募兵制下兵員冗濫與軍費負擔過重的問題。熙寧初,宋神宗與王安石欲革百年募兵積弊,改募兵制為征兵制,對軍隊也實行了改革,在全國推行保甲制度,希望通過訓練保甲民兵節(jié)省軍費,并解決士兵驕惰不能用的問題。保甲法的推行使民兵逐漸代替作為正兵的禁軍,實行封樁闕額禁軍錢,將闕額禁軍請受封樁,作為訓練保甲及按閱將兵之費,因而忽略了禁軍的招補,所以到宋神宗元豐時期,出現(xiàn)禁軍大量闕額的現(xiàn)象。隨著保甲弊端的日益顯現(xiàn),朝廷意識到民兵不可能完全代替禁兵,加之元豐四、五年間對夏戰(zhàn)爭的需要,宋朝廷開始大規(guī)模填補軍隊闕額。除了招募新兵外,將在籍士兵由一個番號調(diào)換到另一個番號的投換也開始大規(guī)模地使用。
宋仁宗時,宋夏之間開始交戰(zhàn),最初幾次重要戰(zhàn)役,均以宋軍慘敗告終。宋神宗即位以后,意圖雪數(shù)世之恥,攻取西夏,宋夏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北宋滅亡。宋朝在與西夏戰(zhàn)爭中采取“筑寨緩進”戰(zhàn)略,構(gòu)建嚴密的防御體系。新建的城寨需要大量士兵招填,朝廷多次下投換詔敕。熙河開邊將熙、河、洮、岷、疊、宕六州之地收復,并建立城寨,在如何安邊的問題上,王韶與王安石進行了討論。據(jù)王安石與王韶往來書信《與王子醇書二》所記:
蕩除強梗,必有谷可獲以供軍,有地可募人以為弓箭手。特恐新募未便得力,若募選秦鳳、涇原舊人投換,仍許其家人刺手承占本名,官土人員節(jié)級更與轉(zhuǎn)資,即素教之兵,足以鎮(zhèn)服初附。[7]774
王安石主張讓秦鳳、涇原兩路老兵投換新建城寨,一是擔心新招的兵未必好用,二是訓練有素的老兵能震懾新兵。投換的老兵熟悉山川道路,又經(jīng)過作戰(zhàn)訓練,因此新建的城寨多選擇采取投換方式補充闕額。元豐四年(1081)熙河路都大經(jīng)制司言:“乞依熙河舊例,許涇原、秦鳳路、環(huán)慶及熙河路弓箭手投換”。[8]4715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時陜西等路新城寨所招的弓箭手,仍依元豐四年九月允許別路弓箭手投換的典例,主要是因為“投換弓箭手,庶諳山川道路,故有是詔”[6]11915-11916。弓箭手是邊防的一道重要防線,“陜西、河東逐路,自紹圣開拓邊疆以來,及西寧遠廊洗州、積石等處新邊,各有包占良田,并合招置弓箭手,以為邊防籬落”[8]4722,招置的弓箭手成為西北邊防的一支勁旅,此后新建城寨的弓箭手大多是投換而來。元符元年(1098)七月,宋哲宗下詔:“陜西、河東路新城寨合招弓箭手投換。”[8]4717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詔許令本路近里弓箭手依湟州例投換”。[9]475投換的弓箭手為新城寨的營建和守邊做出了貢獻,熙河路都大經(jīng)制司言:
蘭州西使城川原地極肥美,兼據(jù)邊面,須多選募強壯,以備戍守……緣初置州城,難得耕牛器用,若募新民,必種植不時,乞依熙河舊例,許涇原、秦鳳、環(huán)慶及熙河路弓箭手投換,仍帶舊戶田土耕種二年,即收入官,別招弓箭手。[6]7652
投換一般將士兵從人口密集地區(qū)轉(zhuǎn)移到地廣人稀待開發(fā)之處,不僅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實現(xiàn)人口的合理分布,還可以利用熟練勞動力加強對新開發(fā)地區(qū)的開墾。用田土、耕牛等招募的弓箭手且耕且守,對修復民力、減省軍費有很大的幫助,據(jù)熙河路經(jīng)略司所言:
乞許人投換義勇,以地給之,起立稅額。詔以官地招弓箭手仍許近里百姓壯勇者占射,依內(nèi)地起稅,排保甲;即義勇愿投充及民戶愿受蕃部地者聽之。其頃畝令經(jīng)略司以肥瘠定數(shù)。[8]4738-4739
投換義勇以地給之,并按照內(nèi)地制定稅額,不僅可以自行解決部分糧餉問題,還可以將所剩余的補充正兵,正好解決了軍餉和兵源不足的問題。投換之制將人口由相對密集地區(qū)轉(zhuǎn)移到地廣人稀的沿邊寬鄉(xiāng),在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同時,還有助于西北地區(qū)土地的全面開發(fā)。
北宋時在河東、陜西等沿邊地區(qū)以閑田募蕃、漢邊民為弓箭手,雖只是鄉(xiāng)兵,但在抵御西夏、開發(fā)西北以及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讓沿邊地區(qū)弓箭手通過投換到新建城寨,能夠快速地促進新建城寨的開發(fā)與建設。投換士兵對鞏固邊防、開發(fā)邊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隨后,投換之制除了在邊防要地得到應用,也逐漸在各軍、兵種之間廣泛推廣,在補充闕額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士兵快速地流動。
宋代軍種繁多,分為“禁兵、廂兵、鄉(xiāng)兵、蕃兵、土兵、弓手等”[1]80。兵種大致可分為步軍、馬軍、水軍等。投換一般由地方鈐轄司提出需要投換士兵的申請,獲得批準以后方得實行。
弓箭手占投換士兵的絕大部分。弓箭手作為鄉(xiāng)兵中的一個兵種,在宋夏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弓箭手的投換一般是在同一軍種或兵種之間流動,如宋代陜西五路弓箭手的投換,據(jù)《宋史·兵志》記載:“陜西、河東路新城寨合招弓箭手投換。其元祐八年四月不得招他路弓箭手指揮勿用?!盵8]4717新建城寨多位于與西夏緊鄰的西北沿邊地區(qū),承擔著防御的任務,需要熟悉地理環(huán)境且具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弓箭手,因此投換的仍是弓箭手。弓箭手且戰(zhàn)且耕,還承擔著生產(chǎn)任務,元豐元年(1078)經(jīng)制財用司言:“熙河路弓箭手,昨準朝旨,四人同治官莊一頃,頗聞困于役使,致闕二千人……下陜西轉(zhuǎn)運司簡廂軍投換,以充治田。”[6]7089熙河路允許廂軍投換弓箭手,是因為在治田上缺人,對士兵要求不高,因此出現(xiàn)了跨軍種或兵種的投換。
其他軍、兵種之間的投換也較為常見。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河東都總管司言:“烏龍川北嶺新寨戍守兵馬,乞依葭蘆、神泉寨例,置馬軍蕃落一指揮,以三百人額,及許令廂軍馬遞鋪投換”。[6]12107這一請求得到了宋哲宗的首肯,由廂軍遞鋪兵投換禁軍馬兵,實現(xiàn)了軍種、兵種雙跨越。投換詔令有時則不限制軍種和兵種,如“蘭州置馬軍廣銳兩指揮、步軍保捷兩指揮,各以五百人為額;保寧兩指揮,各以四百人為額;牢城一指揮。涇原路仍許諸軍投換”[6]7906。該詔令只限制了地區(qū),但未限制投換士兵的軍種和兵種。
廂軍的投換范圍比較大。廂軍承擔各種雜役,主要承擔修建城池、制作兵器、建橋修路、墾荒以及官員侍衛(wèi)、迎送等勞役。元豐二年(1079)二月,宋神宗下詔:“保州作院募民為工匠,其給銀、鞋錢及南郊賞賜視廂軍。以諸州軍作院所給,舊并系廂軍投換故也?!盵6]7203由此可見,作院工匠在招募平民為工匠之前,是由廂軍投換充當?shù)?。廂軍中設有遞鋪兵,主要承擔遞鋪工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諸路馬遞鋪人例皆額闕……詔令兵部行下逐路監(jiān)司,疾速經(jīng)畫措置,申嚴條約,裁損泛溢差役,及責立日限,委當職官,招填投換闕額人兵”。[10]6451可見遞鋪兵的闕額也可采取投換的方式招填。廂軍甚至被用來補充配軍的闕額,淮南等路因配軍人數(shù)不足,請令用廂軍投換?!跋确畛?,令淮南等路刺配罪人三百前來。自后止配軍士四人,望許令諸路廂軍投換?!盵8]7900廂軍投換范圍廣與廂軍自身不注重訓練、不參加戰(zhàn)斗、多任雜傭勞役有關(guān)。
士兵以外軍將也可投換。宋神宗時發(fā)布的《衙司大將、軍將磨勘詔》規(guī)定:“大將、軍將以一千五百人為額,守闕軍將并募充,守闕后行滿二年愿換充正名者聽,諸司及庫務人不在投換之限?!盵11]2482大將、軍將屬于無品武官,投換守闕軍將人主要是為了在守闕年限滿了以后獲得名額。投換軍將人還要進行資產(chǎn)抵押,“投換軍將人如無家業(yè)者,許將見錢五十貫已上愿納赴官收管充抵當,許行投換”[6]12002。宋代員多額少的情況比較嚴重,允許投換的地方多是偏遠地區(qū),通過投換的方式來吸引人前往有待開發(fā)的偏僻地區(qū)。
宋代實行更戍法導致“兵無常將,將無常兵”,更戍的長途跋涉不僅造成道路勞費,將北方禁兵移屯到南方常常會水土不服,造成人員損耗?!霸诰┍蛔悖瑲q常取于諸路。諸路兵失其土性,遠行趨役,疾患者多。而江淮兵士尤不可賴,及放凍歸,道斃相屬。至于起發(fā)增給口食,費亦不少?!盵6]5541更戍法在宋神宗時被廢止,宋朝統(tǒng)治者也意識到軍隊更戍造成的勞擾,有意要改變。在此之間興起的投換之制,則十分注意投換士兵的地域流動,盡量避免遠距離投換。
曾布在任桂州知州時曾建議:“募諸路差來屯駐兵級內(nèi)愿投換就糧見闕諸軍,庶免往來紛紛,道路勞費,可速相度指揮”,[6]7254希望將中央和各地抽調(diào)駐廣南西路的禁兵,以投換的方式補充當?shù)鼐图Z禁兵的闕額,從而避免道路勞費。
投換詔令里一般會限制允許投換的地區(qū),大多以路為單位。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河東轉(zhuǎn)運司言:“府州威遠、麟州飛騎各兩指揮,乞每州更增兩指揮,許本路諸軍投換。”[6]7866若本路軍隊闕額嚴重,則從鄰近路的軍隊中投換。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廣南西路經(jīng)略司言:“土兵額闕,乞許湖南路團結(jié)教閱諸軍投換本路雄略、澄海指揮?!盵6]7254西北沿邊和廣南兩路士兵的投換,多選取本地軍投換。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樞密院言:“權(quán)通判施州朱衍奏:蘭州乞招置蕃落、廣銳土兵一萬人為額,許陜西諸州土兵投換養(yǎng)馬一千五百匹,共治田一頃。”[6]8991蕃落、廣銳都是駐防在陜西一帶的禁軍,蘭州招置的是當?shù)乇?,因此允許投換的也是陜西諸州的當?shù)厥勘?/p>
由于投換士兵都是熟練兵,具有一定作戰(zhàn)經(jīng)驗,可減少訓練時間以及費用,因而投換是一種高效快速的補闕方式,有效彌補了募兵制下兵冗、費高以及更戍法下士兵因長距離跋涉造成戰(zhàn)力低下的弱點。
投換之制實行以后,在軍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宋代軍政制度隨之紊亂。
北宋后期,由于現(xiàn)役軍人大批逃亡,兵員不足的問題越發(fā)突出,急需補充,而招募新軍也更加困難。士兵逃亡愈多,政府招募愈多,募兵之費也愈加多。為此,宋朝廷采取了陜西提點刑獄吳安憲的建議實行招誘逃亡廂、禁軍之法,除了下令各級官吏盡可能招誘逃兵以外,其中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允許逃亡士兵投換改刺。樞密院備臣僚言云:“自陜西路提點刑獄吳安憲始陳招誘逃亡廂禁軍之法,乃著許令投換改刺之令?!盵8]4813為了限制士兵脫離兵營,允許逃亡的士兵通過投換的方式重新進入軍隊。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鄜延路經(jīng)略司言:“權(quán)葭蘆寨主折可適等乞給公使錢千緡,置蕃落一指揮,以五百人為額,召募逃軍改刺,或諸軍投換,并招弓箭手,借與地耕種?!盵6]7870允許逃亡士兵投換改刺的詔令,不但沒能解決士兵逃亡問題,反而使投換之弊愈加顯現(xiàn)。投換之人皆是逃亡作過之人,已經(jīng)為投換之制埋下了隱患:
自非累作過犯,不容于本營,或負罪避刑,或剽竊官私財物,豈肯離去父母妻子,竄身山林野草之間?兼逃亡之后,不為盜賊,何以為生?往往殺人取財,幸不敗露,一有新建城寨,官中急于招填,則乃輻輳云集,爭往投刺。官司不問來歷,不究行止,一切收接,他人莫敢誰何。[6]11710
逃亡士兵多聚山谷為盜,成為州縣禍患,又經(jīng)過投換重新回到軍隊,投換的士兵也大多不堪任用,只是為了謀求私利,“洎至填刺之后,常令役使優(yōu)輕,即且貪戀衣糧,不作過犯。若稍較重難,或錢物入手,必便逃亡、盜用,無所不至”[6]11711。士兵為了軍俸進行投換,一旦犯錯,或者開始戰(zhàn)爭,這些士兵只會借機再次逃亡。投換招誘法“致使軍士多懷擅去之心者,良以易得擅住之地也?!盵8]4813即使是本路諸軍投換的士兵,逃亡現(xiàn)象也很嚴重。“又契勘本路新建靈平寨,創(chuàng)置蕃落保捷兵士,元許本路諸州軍兵士投換,共不滿二百人,自四月后來至今,已逃走過四十九人?!盵6]11710投換以后的士兵逃亡嚴重,說明投換不僅不能解決士兵逃亡,還加劇了士兵逃亡的現(xiàn)象,使逃亡士兵免除了懲罰,反而名正言順再次回到軍營。
為了革除投換之弊,宋朝廷對投換進行了限制。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假承務郎高英言:“請以強盜比吏之枉法,監(jiān)守之自盜,不用赦原,仍除投換之法,庶幾群盜有所畏憚。令兵部相度配軍元犯強盜者,自今不許投換別軍。”[6]9300朝廷限制了配軍的投換,并對配軍的投換做了更加詳細的規(guī)定?!芭滠姴⒉辉S特行投換。在京已投換者,但犯杖以上罪,并依元罪重數(shù)配出。若自首并已投換,充作坊工匠,而犯杖以上罪,非犯盜及余犯情重者,聽免?!盵6]11113嚴格限制逃亡士兵不法投換行為,“禁軍逃亡,詐為廂軍投換,或卻投禁軍捕獲,或因事敗露,乞依本軍法”[6]8075-8076。逃亡士兵投換到新建城寨,更是危害了邊防守衛(wèi)的穩(wěn)定。紹圣四年(1097),涇原路經(jīng)略使章楶上奏:“勘會諸路就糧駐泊禁旅萬數(shù)不少,破壞軍制,無甚于投換之弊。”朝廷下令規(guī)定:“陜西、河東路新建城寨,今后不許逃亡軍人投換,如違,并以違制論?!盵6]11711禁止逃亡軍人投換陜西、河東新建城寨。
投換之弊仍未革絕,各地官員上書,力陳投換之制的危害。崇寧四年(1105)十月,尚書省言:“今所在逃軍聚集至以千數(shù),小則驚動鄉(xiāng)邑,大則公為劫盜。累降指揮,許其首身,或令投換,終未革絕?!盵12]4592崇寧五年(1106)八月宋徽宗發(fā)下《限一月結(jié)絕軍兵投換詔》,講:
近來官司多有奏請,乞許軍兵投換,逐致軍制惰紊,紀律不嚴,慵墮軍兵,巧避征役,公然逃竄。投換往來,借請衣糧,疊支例物,惠奸壞法,莫甚于斯。已許投換去處并限一月結(jié)絕。今后官司輒申請軍兵投換,以違制論。其廂、禁軍逃亡,并系元豐法。[11]6745
被迫下令停止執(zhí)行投換改刺之制。雖然投換之制并未執(zhí)行多長時間,但卻產(chǎn)生了許多不良后果,使宋代兵制弊端叢生,大臣紛紛上言:
臣伏見今日州郡守戰(zhàn)之兵,壞于昔年投換之法,竄易姓名,類非土著,尺籍伍符,難以稽考。平時瞋目語難,每懷干命之心;及其臨敵退避,率無死難之節(jié)。至于逃亡嘯聚,焚劫剽攻,擅據(jù)州城,執(zhí)戮守將,然則軍政之弊,至此極矣。[13]4557
投換使得宋代軍政遭到了極大破壞,士兵遇敵退避,逃亡作亂,無可守之兵。宋徽宗時禁止士兵投換,此后投換之制雖明令禁止,但卻未能根除。宣和二年(1120),童貫言:“凡首身軍人,并不許投換他軍?!盵8]4812-4813說明投換之制仍在使用。宋欽宗時則對投換進行了改正,當時招收的敢勇,“皆非驍勇之士,其間正兵多逃竄,以應募僥幸,大失軍政,往往作盜賊嘯聚。可速行措置。其正兵、弓箭手許投換之制亦宜改正,一遵祖宗舊制。”[14]79對正兵和弓箭手的投換之制進行改正,恢復舊制。
從宋徽宗嚴令禁止投換以后,投換名雖不存,但卻屢禁不止,南宋時期各級將領(lǐng)互相招誘其他軍隊的逃兵,則是投換之制的異變。由于各級將領(lǐng)招誘逃兵有賞,而自己軍隊逃亡過多則有懲罰:
諸路及京畿逃亡軍數(shù)居多,雖赦敕立限許首,終懷畏避。若諸路專委知州、通判或職官一員,京畿委知縣,若招誘累及三百人以上,與減一年磨勘,五百人以上一年半,千人以上取旨推恩,于理為便。[8]4813
于是紛紛招誘其他軍隊的逃兵。如“辛企宗兵不滿三千人,其間多冗濫者,勢須汰去,又以吉州官吏并漕司不支錢糧幾半月,逃亡者數(shù)百人,皆為韓軍以錢絹招收,軍政之壞極矣”。[15]708辛企宗所部逃亡后,韓世忠將這些逃兵招入自己的部隊。李綱在與秦檜往來的書信中,提到地方官兵招誘其他軍隊士兵的現(xiàn)象:
今日紊亂軍政,莫甚于招誘投換。近過吉州,輒為韓世忠下看管營寨統(tǒng)領(lǐng)官段恩用利物招收去五百余人,雖近因岳飛申明朝廷,立到賞格,恐不能禁止,當坐所招收官,庶幾有所懲戒。并望昭察。[15]709
段恩利用錢物招誘士兵五百余人,隨后李綱上《奏知段恩招誘本司軍兵逃走奏狀》請求朝廷加以懲戒,以儆效尤:
今朝廷雖因岳飛申明逃亡投換之人重立賞格,若不收坐擅行招收將領(lǐng)兵官,重加典憲,終是難以止絕。伏望圣慈特降睿旨下福建等路安撫司,勾追統(tǒng)領(lǐng)官段恩,付之有司根治,特賜黜責,庶幾少有懲戒,仍乞朝廷詳酌立法施行。[16]173
請求朝廷明立典憲,對招誘逃兵事件加以制止。南宋朝廷明令禁止各軍互相招誘逃兵。紹興二年(1132),“累降令行在諸軍,毋互相招收,及將別軍人拘執(zhí),違者行軍法”。[8]4819雖嚴令禁止,但屢禁不絕,各軍之間互相招誘逃兵的事件層出不窮。
投換之制在宋神宗時開始實行,為補充士兵闕額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方式。但允許逃亡士兵投換,使投換之制遭到了破壞,弊端愈加嚴重,宋哲宗時頻繁使用投換的同時,開始對投換進行限制,也未能解決投換對宋代軍制的破壞,宋徽宗、宋欽宗時投換經(jīng)歷了廢止、修改,此后投換之名雖不存,但實質(zhì)內(nèi)容并未消亡。
宋朝實行募兵制是與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達、國內(nèi)矛盾突出以及邊防局勢緊張的歷史特征相適應。募兵制的實行致使宋代兵籍數(shù)量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在招募之下,每年都有大量民眾被揀選為士兵,表面上表現(xiàn)為兵員冗多,實則北宋軍隊內(nèi)部冒名虛占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造成大量闕額,這又反映出兵員不足的實際情況,最終形成了冗員與闕額之間的矛盾;加之招刺太濫、揀選不實,以及缺乏嚴格訓練,導致宋代軍隊戰(zhàn)斗力弱。
宋神宗上臺以后,針對募兵制的弊端進行了軍制改革,省兵并營、實行將兵法,試圖通過保甲法以民兵取代募兵。投換作為士兵補闕的一種方式,屬于招募的一種特殊形式。投換之制的實行與宋神宗時期的改革息息相關(guān),是宋神宗軍制改革的產(chǎn)物,亦是對募兵制以及更戍法弊端的改正。投換是將其他地區(qū)的在籍士兵招納到有闕額的地方,采取自愿方式補充闕額,它既可以在不增加兵員的情況下補充士兵闕額,還能減少養(yǎng)兵的費用。投換之制設想雖好,但弊端叢生,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投換亂象嚴重破壞了宋代軍制,投換之制終被明令禁止,但是直到南宋滅亡,各軍之間招誘逃兵的事件仍屢有發(fā)生。
總而言之,投換之制最初是宋朝廷為補充軍隊內(nèi)部人員不足而采取的一種措施,但投換不只限于士兵闕額的補充,對宋代軍隊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和逃亡士兵的管理都有重要影響。投換是宋代募兵制下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對后世軍隊編制和士兵管理均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