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靖
莊子之“游”的審美意蘊是以求得精神的自由解放,通過心齋、坐忘等審美修養(yǎng)方式在虛靜澄明的心靈中達到無待逍遙的自由之境,進而在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審美心境中,彰顯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審美精神。同時,“游”亦是莊子人生態(tài)度的理想追求,是一種物我兩忘、與道合一、至美至樂的人生境界,在此審美境界的觀照中建構了中國文人隱士逍遙自由、積極處世的生命態(tài)度。
有待自由是指有所憑借、受客觀條件約束的相對自由。莊子在《逍遙游》篇以“蜩與學鳩”“鯤化鵬”“列子乘風”的故事隱喻有待的自由?!跺羞b游》記載了蜩與學鳩這類小鳥沒有遠大的追求,“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在有限的空間中永遠達不到“游”之境界;而鯤化為大鵬,怒而飛,乘風而上九萬里,其自由之勢是小鳥無法達到的,但鯤鵬南飛需借助強大的風力才能實現(xiàn),仍然是有待意義上的相對自由。有待的相對自由即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其有所依賴和憑借才能“游”于世間。
無待逍遙便是無所依賴、無所憑借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境界。莊子虛構出能夠達于“無待逍遙”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這位神人能夠超越世間限制而任意遨游于四海之外,這是一種無拘無束與天地同生并行的自由境界,也就是無待逍遙之境。絕對的逍遙自由沒有任何依賴和憑借,這是現(xiàn)實世界無法實現(xiàn)的,只能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使精神擺脫物質功利等的束縛而游心于道。正如徐復觀所言,“而此種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莊子本人說來,是‘聞道’,是‘體道’,是‘與天為徒’,是‘入于寥天一’”??梢姡f子之“游”是指心靈上的審美超越、精神上的自由。
莊子之“游”的審美意蘊是從莊子的哲學根本“道”衍化而來。莊子把“道”視作萬物的根源,其在《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由此可知,莊子主張道是萬物的根據(jù),又是真實存在的,并且主張超越有限的生命,在天人合一的大道之中追求永恒的逍遙,將精神契合于大道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
“道”是無待逍遙的本根,主要體現(xiàn)在道的兩個方面的特性上。第一,道的時空超越性是逍遙游的根本。莊子之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根,超越有限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肚f子·庚桑楚》載“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指出了道作為宇宙萬物之根本在空間上的無窮無盡性?!肚f子·秋水》記載“時無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等,指出道在時間上的超越性,進而在超時空的境界中“體盡無窮,而游無朕。”道的超越性能夠擺脫世間事物的困頓,不把物放在時空的關系中處理,也沒有利害觀念加之于物,忘卻事物妄念,甚至處于忘己的狀態(tài),從而在沒有時空限制的道的境界中體悟真正的逍遙。
第二,道的普遍性是逍遙游的依據(jù)。莊子之道不僅是萬物的根本,還存在于萬物自然的形態(tài)之中?!肚f子·知北游》載:“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鼻f子認為“道”無處不在,又說真正的大道不拘泥于特定的事物,它從未脫離萬物。道的普遍性使得“乘物以游心”,在順其自然中感悟大道、自在遨游成為可能。方東美曾說:“莊子的精神‘道’比老子的精神還要偉大,因為老子注重精神向上面的發(fā)展,而莊子可以把上回向的精神路徑展開變成下回向,接觸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實人生,現(xiàn)實人生也美化了?!币簿褪钦f,萬物離不開道,道與萬物沒有分界,人與天地萬物為一,人也能乘物游心進入道境,往來天地之間自由逍遙。
所謂虛靜是指心靈的空寂與平靜。老子和莊子把“虛靜”看作萬物之根之本。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鼻f子亦云:“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彼?,在虛靜之中寂寞無為、無所限制能夠游于天地萬物,而保持虛靜的心靈狀態(tài)需以心齋、坐忘的審美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
首先,心齋以通達虛靜之心?!肚f子·人間世》記載:“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荆瑹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表明心靈虛靜的狀態(tài)就是“心齋”,只有虛靜的狀態(tài)才是大道停駐的地方。因此,面對外物要“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用心“游”于虛靜的大道之中。心齋就是精神的修養(yǎng),摒棄智欲,使心靈不受任何束縛和干擾,以心向道,所以心齋的過程就是通向虛靜之心游于大道的過程。
其次,坐忘以通達自由之境?!肚f子·大宗師》載:“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边@表明要擺脫人的生理欲望,使心從欲望中解放出來,超越個體的肉體存在而忘卻自身。坐忘還指“離形去知”,即對知識的摒棄,擺脫知識活動進入神游自得的虛靜時空。但莊子的“去知”是積極的意義。當知識、技藝達于高超的狀態(tài)時再去掉固有的知識觀念而與神合,正如庖丁技藝高超,在多年的解牛過程中逐漸忘卻牛的知識結構,以心體會大道,所以能在忘的境界中神游自得,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所以,“坐忘”其實是一種超越。正如莊子所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蓖踝约旱娜司褪菍ψ约旱某剑步凶魅谌胩斓厝f物之中。因而,在心齋與坐忘通達的虛靜的心靈審美境界中,萬物不分界線,物我兩忘,人與道融為一體,無待逍遙、自適其樂。
莊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則,萬物的發(fā)展都是自然而然無為的,“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天地無為以相合,萬物卻從中化生,自然而然之中無為又無不為。莊子“無為”思想的核心就是順應自然之道,人在世間也要以無為之心體道自然,而無為的最終目的是達到“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審美自由的人生境界。
莊子認為自然是天地萬物的本性,在世間使心靈處于最大的逍遙自由需以無為之心順應自然之道。首先,無為之心是指心無欲念而順應自然。在《莊子·山木》篇中,弟子就人生如何處世問莊子:“樹木因為‘無用’避免了被砍伐而可以享盡天年,家禽因為‘無用’卻被宰殺,先生會如何自處呢?”莊子回答說:“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之志,其為道德之鄉(xiāng)乎!”意為在世間現(xiàn)狀中有合就有離,有成功就有毀滅,賢良的會被算計,不肖的會被欺壓,所以只能不執(zhí)著于聚合、成功等欲念,遵循自然無為的本性,追求天道無為的自由境界。莊子以太公任之口談“不死之道”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所以“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鼻f子認為,大道流行而不以顯耀自居,自由逍遙的至人都不求名,得道高人往往都是默默無聞,心不執(zhí)著于功名權勢的欲望觀念便不會招來禍端,放下功名回歸自然,以自然平常的態(tài)度處世故能逍遙自得。
其次,無為之心是以清靜之心復歸自然。莊子認為心境清凈便無為,便能隨自然而動復歸自然,這是對老子守靜主張的繼承。老子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币鉃槭仂o能夠復歸本性,才能“王乃天,天乃道”符合自然,符合于“道”。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認為水清靜尚能明鑒,人心更應當清凈無為?!八o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本跏ト四茉诖饲屐o的境界中停留而從容自得,進而“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意為清靜則無為,無為則能安逸,安逸則長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保持清靜無為之心,在安逸自由中游戲世間。故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笨偠灾?,有求便會使身心勞累困頓而不得自由,甚至會犧牲性命,無為而活才是至樂,無為之心順應自然,身心皆能于世間自由逍遙。
莊子“游”的審美意蘊為后世文人隱士的處世態(tài)度開辟了理想的凈土。莊子之“游”是積極的追求沒有邊界、沒有限制的無所待的“獨”的境界、“天”的境界,但人的身體受困于世間,于是通過“心齋”“坐忘”等審美方式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解放,進而以體道之自由精神安頓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人與萬物為一、與自然和諧相處。可見,莊子之“游”不僅包含著超然出世的自由精神,還具有淡然處世的生活態(tài)度,對世人處世的審美心理和理想人格以及生命態(tài)度皆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超然出世的審美心態(tài)是古代知識分子歸隱生活的心靈避所。從莊子“游”的審美意蘊中可以看出,莊子認為無待的逍遙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體道精神,是“不敖倪于萬物”的人與自然一體的超然心態(tài)。這種“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的出世心態(tài)成為士人選擇人生道路時,除入仕做官、建功立業(yè)之外另一條重要的歸隱的人生路途。魏晉時期,莊子超然出世的隱逸心態(tài)受到文人的極力推崇,并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文人于超越世俗中尋求心靈安慰的審美傾向。例如,以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為躲避動亂歸隱于林,游覽山水,嗜酒狂放,他們以超然之心潔身自好,在亂世之中積極尋求逍遙的自由生活。
第二,平淡自然的逍遙之游是古代文人生活交友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追求。莊子之“游”既是超然于世、與道合一的心靈之“游”,又是不脫離現(xiàn)實、遠離功名、追求平淡自然的處世之“游”。莊子極為推崇恬淡自然無為的生活方式,認為恬淡無為是萬物之本,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因為平淡自然能夠使人的心靈平靜、順應自然,心境統(tǒng)一于逍遙的境界自然能在處世中獲得最大的自由。另外,莊子認為“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把平淡自然看作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也是世間至高的美的境界。受莊子平淡之美的影響,后世眾多文人畫家把“淡”作為繪畫的極旨,并且把追求自然、逍遙自得的審美理想寄托于繪畫。平淡自然既是文人畫家繪畫的審美標準,也是他們自由逍遙審美心境的外現(xiàn),更是他們立于天地之間渴求生命自由的處世之道。
綜上所述,莊子之“游”的審美境界是無待的逍遙自由,這種無待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解放,而人的審美心靈在虛靜無為的“道”的境界中能夠游于無窮,感悟到“游”的最高境界。但莊子之“游”不僅是沉浸在精神世界中,還要面對現(xiàn)實人生?,F(xiàn)實中雖無法實現(xiàn)絕對的逍遙自由,但也能通過“心齋”“坐忘”等審美方式回歸自然,以平淡自然之心、超然出世的態(tài)度和無心的自由精神處世,擺脫世間困擾獲得人生自由之逍遙??傊?,莊子之“游”的審美意蘊是超然出世亦是淡然入世,但都是追求自由的積極處世,不斷吸引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