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平
(北京市通州區(qū)運河中學東校區(qū) 北京 101100)
這屆新初一學生的經(jīng)歷是豐富的,又充滿著挑戰(zhàn)。
受公關(guān)突發(fā)衛(wèi)生事件影響的一代小學畢業(yè)生,有過短暫脫離集體生活的經(jīng)歷,使得很多學生課堂規(guī)范行為的自控能力較弱。作業(yè)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一把“金鑰匙”,但在公關(guān)突發(fā)衛(wèi)生事件中不允許留作業(yè)或少量留作業(yè),使得部分學生對作業(yè)的重視程度降低,多出的課余時間有的也因為自己的所謂“青春期”而變得雜亂無序,無形中使得部分學生的自律能力越來越弱,對知識的功底也就打得越來越不牢固。初中課程的增多,考試科目的增加,語文課程標準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更強。為此,很多學生一下子無法適應,甚至到現(xiàn)在都沒能完全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和語文知識點的考查方式,成績也就與小學大相徑庭。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xù)規(guī)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guān)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份“意見”的出臺與落實,使得本就語文基本功不扎實的初一新生更是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
由此看來,做好中小學語文學習的銜接工作,幫助學生迅速成長起來,刻不容緩。
培養(yǎng)習慣,走好第一步。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梢?,培養(yǎng)好習慣必須有實際行動,必須有完善可行的計劃,必須有毅力。
人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對人的身體、思維和行為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影響。七年級是做好中小學銜接工作的關(guān)鍵時期,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好的習慣定會成就一段好的人生。
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誡子書》一文這樣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心靜,才能從容面對日常平淡的生活。
《讀者》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志,原名《讀者文摘》。
多年以來,始終以弘揚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己任,堅持“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蹲x者》因此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我有幸從朋友處得到了一套2021年全年的《讀者》,放在家中,無暇顧及;放在班級讀書角,供同學們欣賞。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每日進班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本《讀者》,津津有味地閱讀,我用自己的專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我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分享給學生聽,喚起學生共鳴,主動去讀書角取書。每日清晨,我們就在默默地讀書中享受短暫的美好時光。
顏真卿說過:“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為了學生將來的無悔,現(xiàn)在就需要我們引導他們珍惜寸光陰,不僅要靜心讀書,還要勤學善思。
每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我都會帶領(lǐng)學生閱讀課文的標題,思考課文標題的可能性含義。閱讀頁下第一個注釋,了解作者,從而引導學生明確課文的題旨、作者簡況及寫作背景,為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真實想法打好基礎(chǔ),同時,帶著疑惑讀書,學生讀書的方向性會更強,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書速度和給自己解惑的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很重要。“新課標”中也明確規(guī)定七年級的學生要通過默讀、朗讀、速讀等多種形式來閱讀課文,結(jié)合自己對社會、對自然、對人生的理解從而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形成自己獨到的認知。因此,我對學生的每一次讀書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第一遍,課前讀書錄音。借助“曉黑板”App朗讀功能進行朗讀課文練習,學生能很快地掌握自己識字及朗讀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而將這些錯誤寫在自己的預習本上,再讀一遍錯字錯詞或錯句,為課上的熟練朗讀課文做了充分的準備。
第二遍,課上細讀課文。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進行多音字、易錯字的辨析練習。
比如,在學習楊絳先生的《老王》中,“載客”一詞學生注音總是出錯,為此,我將“載客”一詞提煉出來,作為詞語學習的重點。
載【zǎi】①年 一年半~、三年五~、千~難逢。
②刊登 登~、刊~、轉(zhuǎn)~、~入史冊、~于該刊第五期。
載【zài】①裝載~客?!?。汽車上~滿了乘客?!u歸來。
②運輸工具所裝的東西 卸~。過~。
③充滿(道路)風雪~途。怨聲~道。
④姓。
⑤又;且~歌~舞。
(1)多媒體展示語境,分辨讀音。
①母愛像一把傘,罩在風雨之中;母愛像一陣春風,輕輕撫摸著我的臉;母愛像一葉小船,載著我們駛向人生的彼岸。
②五月風,記載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每一個傳說都化做一片云彩,彌漫在整個天空。
③多姿的青春,迷茫的青春,懵懂的青春,落淚的青春,責任的青春,青春的婀娜,青春的美妙全部撒播在了沿途的風景之中,迷茫,酸楚,歡聲笑語在記憶的天空中承載著夢想而飛翔,青春才成了心中的永恒。
④筏子在水面上載浮載沉。
⑤《少年畫報》上刊載了不少少年兒童作的畫。
帶著基本的釋義和讀音,學生很快地就分辨出了“載客”的讀音。
(2)學生自創(chuàng)語境,鞏固理解。
學生分組選詞造句,理解詞語意義;小組分享,共同進步。
(3)選取語段進行填詞練習,以提高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
(4)學生自己出詞語,向同學進行提問,鍛煉識字辨音能力
這樣幾步驟下來,學生對多音字“載”有了更加清晰的辨識度,同時,學生也掌握了多音字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
第三遍,課上速讀課文,將能概括大意的詞句標示出來或簡要地概括出來,從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對課文的總體認識。畫思維導圖是學生展示讀書及讀書效果最好的行動。在電腦展臺上展示,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出閱讀者的綜合能力,在問題中補充完善,展示者、聆聽者,能形成更好地交流。
每日的朗朗讀書聲響徹校園,這與學生的小學語文學習方式是緊密相關(guān)的。后期的默讀不僅是在練習學生的讀書速度,也是方便學生快速做好中小銜接。
每名同學都準備了一個課堂筆記本和三色筆(紅色、黑色和描重點的粗筆)記錄課堂上老師黑板上書寫的文字,語言上反復強調(diào)的話及同學的見解。第二節(jié)上課時,我會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內(nèi)容進行復習,“溫故而知新”,從而有助于學生在新的一節(jié)課上的學習。很多同學的筆記細致、整齊,成了復習功課時的好助手,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己良好的聽課習慣。
每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有相應的教學重點,把握好這些個教學重點,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有所提高。為此,圍繞單元重點精心設(shè)計了每篇課文的授課內(nèi)容。這期間,原有的閱讀方法還是不能忽視。
在學生進行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我采用了任務驅(qū)動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在輕松的語文活動中落實好單元學習重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閱讀鑒賞能力。
在學習《春》這課的時候,我做了如下的設(shè)計:
【任務驅(qū)動1】
(1)“春天”在文人墨客眼里是什么樣的?請用他們的作品來說明理由。
(2)同學們眼里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口語表達。
(3)作家朱自清眼里的“春天”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跟隨作者走進作品“春”,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展示,從而再次感知內(nèi)容,感受春天的美。
【任務驅(qū)動2】
《春》為朱自清的寫景佳作。全篇文章緊扣“春”這個主題展開描寫,從盼望春天,到描寫春天,再到贊頌春天,作者有條不紊地將一幅幅春天的美麗動人且生機勃勃的圖畫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即他喜愛春天。
那么,作者是怎樣將那些充滿生機的圖畫表現(xiàn)出來的呢?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文段語句的賞析,我們將學生分成五個學習小組,每組選擇一幅圖畫進行語言方面的品讀,初學者,我們設(shè)計了這樣的賞析模式:
我選的是描繪春天的 (景物)的語句。讀原句,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繪出 (物)的 特征,從中我感受到了 。
該文創(chuàng)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jié)束歐洲漫游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jié)美滿姻緣,而后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最后再加入作者創(chuàng)作《春》的背景,進而體會作者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感情。
問題驅(qū)動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帶動起初一新生的學習熱情。
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運用品讀教材文章的方法——修辭和詞語的使用,進行片段練習,寫身邊熟悉的事情,表達最真摯的情感。
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是小人物單元,無論是魯迅筆下的“阿長”,楊絳先生筆下的“老王”,還是《賣油翁》中的賣油老翁,他們都具有人性的光輝,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現(xiàn)出人物獨特的魅力,不僅打動了作者,也感染了身為讀者的我們。而單元后設(shè)置的寫作題目《照片里的故事》,就是在給學生提供發(fā)現(xiàn)、挖掘小人物閃光點的寫作契機。
這樣一個單元文章的學習,帶動了學生整個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經(jīng)過一階段的學習,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雙減”對教師的布置的作業(yè)提出了更精確化的要求:每日語文作業(yè)不能超過30分鐘。這“30分鐘”既包括當日學習內(nèi)容的反饋性作業(yè),也包括新的一天課程學習的預習性作業(yè)。每日課前測、一節(jié)課結(jié)束前10分鐘的課后測,再加上前日的作業(yè),教師每日批改的數(shù)量成倍增加。學習態(tài)度、聽講效果、個人自悟能力等等,學生學習的效果參差不齊,出錯的地方也比以往增多,需要及時改錯的學生也就增多了?!爱斎帐庐斎债叀!边@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提高學生自律能力的方式之一[1]。一張又一張的統(tǒng)計表,足以見證了學生努力的痕跡。
本學期,除了閱讀考試規(guī)定的《朝花夕拾》《西游記》外,還給學生提供了另外十部名著,推薦了《意林》《青年文摘》等刊物,還有《人民日報》“晨讀”“夜讀”的電子平臺,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文言文《狼》時,還拓展閱讀了與狼相關(guān)的成語故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教材中塑造的狼形象是奸詐兇狠貪婪的,我們還閱讀了選自《聊齋志異·牧豎》中的小故事,認識了一位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的狼媽媽形象,從而豐富了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在學習《孫權(quán)勸學》時,我們又引入了傅修和仲永一正一反兩個材料,供學生與課文思想進行比較,去發(fā)現(xiàn)其“同而不同”,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不同的,考查知識點的范圍及難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小學考查的知識以教材為主,而中學則是以教材為輔,個人的語言感悟能力為主[2]。因此,做好中小學的語文銜接工作,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諸多習慣入手,幫助學生快速適應中學的學習,這是我采用的銜接模式。
“雙減”在繼續(xù),中小學語文銜接行動研究,助力學生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