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麗,劉軍,韓惠杰,王松坡▲
(1.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上海 200080;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 腎內(nèi)科,上海 200080)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范疇,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引起食管黏膜損傷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傳統(tǒng)醫(yī)學無“反流性食管炎”病名,根據(jù)其臨床主要癥狀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吐酸”“吞酸”“嘈雜”“胸痛”“結(jié)胸”等病證范疇[1]。張存鈞教授系海派中醫(yī)“張氏內(nèi)科”第12代傳人,也是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張氏內(nèi)科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張存鈞教授深得家學熏陶,臨證50余年,擅長脾胃病診治,尤其對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治頗多發(fā)揮。筆者有幸跟隨張教授臨證,受益頗豐。本文從中醫(yī)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等角度對張教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心得進行探討。
反流性食管炎常見癥狀為“吐酸”,首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逆上沖,皆屬于火”。對于其病因病機,古代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目前已有眾多醫(yī)家就其源流等做出總結(jié)、歸納[2-3]。張存鈞教授從經(jīng)典出發(fā),結(jié)合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歸納總結(jié)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病因病機如下。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噯氣頻頻、反酸、甚至呃逆等,《靈樞·經(jīng)脈篇》:“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石室秘錄·正醫(yī)法》:“肝經(jīng)之病,兩脅脹滿,吞酸吐酸等癥,乃肝木之郁也?!备沃魇栊?,是機體氣機調(diào)暢之要,肝疏泄正常則脾升胃降有序,如若肝疏泄功能異常,則必然影響脾升清、胃降濁的功能?!吨嗅t(yī)臨證備要·吞酸》言:“胃中泛酸,嘈雜有燒灼感,多于肝氣犯胃?!薄渡蚴献鹕鷷の竿础分醒裕骸拔竿?,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故而,結(jié)合患者肝胃氣逆的臨床表現(xiàn),張教授認為平素憂慮惱怒生氣,或兼其他諸多情志不遂,易致肝失疏泄,進而氣機升降失常,氣逆犯胃,則胃失和降,致噯氣、反酸,甚者頻頻呃逆等諸癥,認為肝氣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機。
臨床病例中,患者以胃中作酸、反酸等為常見癥狀,時感胃脘嘈雜、酸楚,甚或酸水上逆,胃鏡下常常可見胃液潴留。是故,張教授認為反流性食管炎多起于胃酸內(nèi)壅、胃液潴留蓄積,上逆食道引起。如秦昌遇在《癥因脈治》中有論:“嘔吐酸水之因,惱怒憂郁,傷肝膽之氣,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則飲食不能消化,停積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薄秹凼辣Tね趟帷芬嘣疲骸胺蛩嵴吒文局兑玻苫鹗⒅平?,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彼巅瘴鸽涫欠戳餍允彻苎椎幕A病變,也是其發(fā)生的主要病因病機之一。
臨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胃脘作酸、反酸的同時,常伴有胃脘部灼熱感即燒心癥狀,胃脘部灼熱感多屬熱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的“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逆上沖,皆屬于火”,最早指出了吐酸的發(fā)病機理,認為火、熱為其主要病機。張教授認為:患者嗜食辛辣或肥甘厚味,可致實熱蘊積,則胃氣因火熱而蒸騰上逆,進而出現(xiàn)胃脘部燒灼感、燒心、反酸等癥;或邪犯于胃,脾運化失常生濕,而濕又易于化熱,最終形成濕熱之證;除此之外,肝郁日久者易化火生熱,邪熱犯胃,肝胃郁熱,也可致胃熱上炎之候[4]??梢姡笩嵘涎资欠戳餍允彻苎琢硪粋€重要病機。故而,臨床應用清熱藥物治療,每獲良效[5-6]。
如稟賦素弱,且后天調(diào)理不當,可致脾胃虛弱而為病。如薛己在《內(nèi)科摘要·脾胃虧損吞酸暖腐》中寫道:“脾胃虧損,吞酸噯腐”,明確指出了脾胃虛弱可以導致反酸噯氣酸腐。張景岳也在《景岳全書·雜證謨·吞酸》中論述:“且人之飲食在胃,惟速化為貴,若胃中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為遲,食化即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故凡病吞酸者……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從虛論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機。張教授認為,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脾胃虛弱主要包括胃陰虧虛、脾胃虛寒之證。
胃陰虧虛者,胃中津液不足,可由于外感熱邪或燥邪,致胃中津液損耗;或情志不舒者郁而化火,火灼胃陰;或它病熱邪久留耗液等所致。胃陰不足,胃脘津液匱乏,則胃失濡潤;同時陰不制陽,則成胃脘陰虛火旺之證,臨床多表現(xiàn)為口干舌燥、胃脘灼痛,舌紅苔少,甚則舌苔光剝或無苔。脾胃虛寒者是指中焦陽虛、陰寒內(nèi)盛,多由于患者素體脾虛,外受寒邪,寒邪由表入里;或久病致脾胃受損,或過用寒涼類藥物,均可導致人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久則陰寒內(nèi)生,脾胃運化功能受損,胃內(nèi)容物運化乏力,脾胃失和,出現(xiàn)口淡無味、納呆痞滿、胃脘隱痛、嘔吐清涎、神疲乏力等癥。
張教授認為,反流性食管炎,往往非單一因素致病,常為上述病因病機相兼致病,也可夾食、夾痰、夾濕、夾瘀或寒熱錯雜之癥。臨證每多四診合參,主證與兼夾證均仔細斟酌考量。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與肝胃息息相關(guān),可歸為脾胃病。張氏內(nèi)科素來重視脾胃,推崇李東垣、葉天士之說:“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東垣在治療上主張益氣溫中、健脾升陽;此外處對葉天士以胃陰立論的觀點,亦常被張氏所采納。同時由于食管位于胸膈,屬上焦病變,張氏內(nèi)科善用“豆豉”清透治療熱病,張教授將其引用到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中以清宣透邪,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用法。針對上述病因病機認識,張教授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身臨證經(jīng)驗和體會,提煉出反流性食管炎治療四法及特色用藥[8]。
從逆論治反流性食管炎得到眾多醫(yī)家的認可,無論從理論到臨床,均可見相關(guān)報道[9-11]。從逆論治,張教授往往在基本方基礎上,根據(jù)疾病輕重程度分梯次選用特色藥對:發(fā)病初以麩炒香櫞、蜜炙枇杷葉;不效改用橘皮、生竹茹;更甚則用公丁香、柿蒂?!侗静菥V目》:“香櫞、枇杷葉相須為用,降肺胃及肝之氣逆。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本草綱目》:“橘皮……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噪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竹茹主降氣,橘皮、竹茹相合,共奏降逆之效。公丁香降逆,功擅治呃逆、嘔吐、反胃等;柿蒂主降逆氣,止呃逆、嘔噦,《嚴氏濟生方》中柿蒂散即應用柿蒂合公丁香以降逆止嘔,昔人也常用之可收效,張氏內(nèi)科主張丁香、柿蒂合用降逆之功獨擅。經(jīng)過上述分梯次用藥,絕大多數(shù)患者之“逆”能夠得以平復。
反流性食管炎酸壅胃脘,現(xiàn)代醫(yī)學往往首投以質(zhì)子泵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PPI)類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藥物以減少胃酸分泌。張教授對反流性食管炎,亦喜加用制酸和胃類藥物,或取藥煅瓦楞子、煅白螺螄殼等,或法宗烏貝散,用海螵蛸、象貝母以制酸斂胃,但不可久用,中病即止。中藥大辭典中介紹:煅瓦楞子主治嘈雜、吐酸……等,煅瓦楞子含大量的碳酸鈣,故可用于胃痛吐酸;煅白螺螄殼,也主要含碳酸鈣,《現(xiàn)代實用中藥》記錄:治胃痛及胃酸過多。早在1959年,海螵蛸、象貝母就被選入當時出版的《中醫(yī)驗方匯選》,海螵蛸即烏賊骨,功擅制酸;《現(xiàn)代實用中藥》中明確寫道:“為制酸藥,對胃酸過多、胃潰瘍有效”;象貝母,主清熱散結(jié),配伍海螵蛸,增強其清熱制酸之用。另者,張教授認為,正常的胃液/胃酸,不應被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且應處于胃脘而不可異位至食管,如出現(xiàn)異常,可歸為水濕、濕濁壅滯,常加用淡滲利濕類中藥,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之屬。
張存鈞教授曾師從張氏內(nèi)科傳人國醫(yī)大師張鏡人教授,依據(jù)張老的經(jīng)驗方制成院內(nèi)制劑——清胃顆粒,應用于臨床數(shù)十年治療胃熱型胃病,深受患者及西醫(yī)同道的認可。課題組進一步完成其對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觀察,結(jié)果顯示清胃顆粒治療組中醫(yī)癥候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得到顯著改善[12]。張存鈞教授經(jīng)多年臨證,有進一步的思考。
熱性炎上、熱易灼傷脈絡,胃熱則易于助胃氣上逆,同時加重胃酸對胃食管的損傷。張教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喜用“涼性”藥物以增強降逆、制酸、護胃之功。如黃連左金丸善清肝胃之火,為反流性食管炎臨床所常用,但張教授憚于黃連過于苦寒敗胃,僅當患者體質(zhì)健壯,且 “胃熱”癥狀顯著時才予以應用[13],張教授臨證多以炒黃芩易黃連,與吳茱萸組方清肺胃之火,宗左金丸之意,而輕其制;如果患者體質(zhì)較弱或病程較長,張教授更常用炒蘇梗置換“霸道”的吳茱萸,與炒黃芩相配使用;另外,張氏內(nèi)科善用豆豉透熱,除用以治療外感熱病而聞名于滬外,張教授將其引用到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中,淡豆豉與梔子配伍,即宗梔子豉湯清熱除煩、宣發(fā)郁熱之意,又是對豆豉應用的一個創(chuàng)新發(fā)揮。除此之外,張教授常常加用蒲公英或鐵樹葉清熱和胃。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jīng),主清熱解毒、和胃定痛,祛邪不不傷胃。鐵樹葉味甘淡、性涼,主清熱、止血、散瘀,主治痢疾、吐血、便血、胃痛等,張氏內(nèi)科用于一切肝胃氣痛兼熱者,每獲良效[14]。
歷來中醫(yī)家都非常重視胃氣的養(yǎng)護,對補虛治則也有眾多醫(yī)家論及。張教授臨證,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時時不忘顧護胃氣,黃芩配蘇梗替代左金丸即是明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病率逐漸增高,且因該病難以徹底痊愈,臨證多見病情反復,長期遷延,因此對于年高、病久者,應適當加以補益,但考慮到患者存在逆、酸、熱等因素,補益不宜太過,宜淡養(yǎng)、清補為佳,通常先少予以孩兒參益氣、山藥、白扁豆等輕調(diào)脾胃。兼有陰虛,則以養(yǎng)陰不滋膩的石斛、蘆根、沙參之類為選,張教授臨證尤擅長石斛鮮品的使用。當然,因稟賦素虛者,如脾胃受補運化得復,可逐漸改為炙黃芪、潞黨參等藥物以增強補益之力。
劉某某,男,55歲,上海人。初診:2017-04-06。主訴:反復胸痛1年余。病史:患者1年余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反復胸痛,以飽食及夜間平躺后明顯,伴反酸、燒心,舌胖,偏紅苔黃,脈滑利。2017-03-24查胃鏡提示: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十二指腸球炎。
辨治:胃熱上擾為本,胃氣上逆為標,標本同治,治擬辛開苦降、清熱和胃。張氏抗反流方加減:吳茱萸3 g,川連6 g,淮山藥9 g,煅瓦楞子30 g,炒白扁豆9 g,瓜蔞皮9 g,蒲公英15 g,生丹參9 g,醋制香附9 g,炒白芍15 g,炒香谷芽15 g,鐵樹葉15 g,炒預知子15 g。共14劑,1劑/d,水煎400 mL,溫服,分2次服用。
2017-04-20復診。訴服藥后中脘偶有不適,胸部時有隱痛,大便易溏,脈細弦,舌邊齒印,治擬和胃降逆,清熱和中。上方去醋制香附、炒白芍、炒香谷芽、鐵樹葉、炒預知子,加白術(shù)9 g,炒香櫞9 g,煨訶子9 g,防風9 g,炒枳殼9 g,桂枝6 g,生竹茹6 g,蜜炙枇杷葉包9 g。共14劑,每日一貼,水煎400 mL,溫服,分二次服用。
此后癥情持續(xù)改善,再診僅有胸痛偶作,晨起有痰,脈弦細,舌胖苔薄,治擬清熱和胃,降逆安中,上方去炒香櫞、煨訶子、防風、桂枝、生竹茹,易川連為黃芩,加太子參15 g,炒白芍15 g,炒赤芍9 g,旋復花包9 g,炒白芥子9 g。共14劑,1劑/d,水煎400 mL,溫服,分2次服用。
按語:肝氣犯胃,郁熱內(nèi)蘊,胃氣上逆是反流性食管炎病機之關(guān)鍵,病變主要在肝胃,治療以疏肝理氣,清肝泄熱,和胃降逆為基本治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睆埥淌谡J為:反流性食管炎,多發(fā)于酸、逆、熱,后期可兼虛。
該例患者為中老年男性,嗜食辛辣致胃熱熾盛,挾肝氣乘逆,上擾胸膈,發(fā)病以胸痛為主,治當以辛開苦降、清熱和胃為主,故以張氏抗反流方為主方,加用香附、預知子疏肝、白芍柔肝,山藥、扁豆、香谷芽健脾胃助運化,瓜蔞皮寬胸,丹參活血,煅瓦楞子制酸斂胃,鐵樹葉、蒲公英清熱解毒。隨癥情逐漸改善,胃熱得清,黃連苦寒礙胃,改為黃芩、吳茱萸清余熱,并加用太子參緩緩補氣,則可期諸癥平復。西醫(y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以抑酸護胃及胃動力藥為主,從臨床實踐來看,僅僅運用西藥治療,常常不能達到理想的遠期療效;臨床上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往往取效較為理想,尤其是在降低復發(fā)率方面。張教授在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辨證施治,每獲良效,臨床很多病例最終得以停藥后長期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