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斌,黃孟茹
(合肥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 230000)
當今世界政經格局嬗變,國際形勢詭譎多變,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這樣一個國際和國內問題交疊、風險與機遇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該如何發(fā)展,不能不引起世人矚目。習近平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出發(fā),批判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延續(xù)中國共產黨多年來形成的群眾觀點,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而蘊藏于其中的人民情懷則彰顯了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人民情懷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使當代的治國理政方略和措施成為有溫度的政治實踐,也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情感特點。關于人民情懷的研究,學術界剛剛起步。本文擬從習近平人民情懷的生成邏輯入手,探討其時代性、民族性、戰(zhàn)略性和情感性等特點,藉以探索情感因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體現及作用。
情懷是一個人含有某種情感色彩的心情或心境,以發(fā)自內心的感情為基礎,與經現實感染的情緒相對應,是個人主觀情感和思想的充分表達和顯露。世界上任何政黨的杰出領袖和普通黨員都應該是有情懷的,在這種積極的心理態(tài)度的影響下,去承擔偉大的使命,篳路藍縷、百折不撓,完成偉大的事業(yè)。與其他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人的情懷有著鮮明的特征,這就是“人民”二字。
自誕生以來,“人民”二字就印刻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中。與資產階級政黨的抽象性理解不同,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的理解是具體的。早在1847年,馬克思就界定了那個時代“人民”的具體范圍,指出“真正的人民即無產者、小農和城市貧民”[1]。列寧繼承并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的思想,認為“人民”不僅僅含有無產階級,更應該包括廣大勞動群眾。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再次厘清了“人民”的概念。1949年6月,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盵2]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指出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反之則是人民的敵人。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糾正了“左”傾錯誤,重新劃定了“人民”的范圍,認為凡是贊成、擁護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成員和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疇。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人民”作為一個特定內容的政治概念,其范圍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內涵,但始終不變的是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傳承執(zhí)政為民的情懷,造就了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政黨的鮮明特色。
習近平人民情懷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始終葆有對人民純真而熱烈的情感,滿懷牽掛人民的赤子之心,發(fā)自內心、出于精神追求地去熱愛人民并服務于人民。習近平的人民情懷是有情感色彩的、有溫度的表達,體現的是對初心使命的勇敢擔當,并通過治國理政中的各項具體實踐展現出來。
習近平人民情懷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價值一脈相承。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區(qū)別于其他理論、跨越時間和空間,正是由于其具有深刻的人民性。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確地認識并解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科學闡述人的本質,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通過揭露黑格爾關于君主立憲制的荒唐觀念闡發(fā)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國家的理想,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詳細闡述為什么社會歷史是由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直至《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是推翻資產階級最強大的武器,馬克思始終堅持人民立場。
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毛澤東從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而后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逐步樹立群眾觀點,同人民統(tǒng)一戰(zhàn)線,并進一步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共和國的構想。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地位得到充分保障,又一次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客觀總結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問題,指出發(fā)展生產力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這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展現,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落在實處的關心。其后,江澤民將人民利益置于國家發(fā)展的高度,胡錦濤堅持以人為本,一次次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和群眾觀點的繼承與發(fā)展。
邁入新時代以后,習近平各項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實踐,充分凸顯了國家對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價值的傳承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作為一名從人民中走出來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人民情懷是從點滴生活中凝聚而來的為人民謀幸福的決心,是黨成立以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初心的縮影,是對中國共產黨追求世界人民共同繁榮與幸福理念的情感補充。
自習近平從政以來,發(fā)表過多次以人民為中心的系列講話:從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到北京文藝座談會上集中論述在文藝工作方面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又到十九大報告中頻繁出現的“人民”二字,再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講話上強調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提出要充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逐漸成為較為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
同這一思想理論體系相輔相成的,是習近平堅持運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治國理政。他描繪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藍圖,并用這一發(fā)展思想帶領全黨全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全方位多領域關注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
不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還是治國理政的相關實踐,其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就是習近平濃厚的人民情懷。正是因為自始至終都飽含對人民的熱愛與關懷,才使得習近平在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去往何方時,堅定不移地走向為人民這條光明大道。正是由于發(fā)自肺腑地想要為人民群眾服務,才使得習近平在制定國家相關發(fā)展策略時,永遠從為人民的角度出發(f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
總之,習近平的人民情懷是他的精神標識和情感底色,人民情懷和人民思想有機統(tǒng)一于為人民謀幸福的具體實踐之中。
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稟賦,由不同情感附著,人的思想的溫度和高度就有很大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溫暖隨和又親民近民,能夠深入人心、激發(fā)情感共鳴,正是人民情懷的作用。
習近平人民情懷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的教誨和熏陶。
習近平對人民的責任心、使命感,最初來源于幼年時家庭環(huán)境的陶冶。父親習仲勛是經歷戰(zhàn)火洗禮的擁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共產黨員,始終一心為民,堅持家國為重。在任關中特區(qū)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的七年中,習仲勛堅持貫徹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打擊國民黨頑固派騷擾的同時抗擊日寇的入侵,保護了關中人民群眾的安全。1943年,習仲勛調任綏德地委書記。他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結合綏德地區(qū)的發(fā)展情況,制定了促進農業(yè)生產的政策,讓綏德百姓能夠吃飽穿暖。2001年,習近平在給父親的拜壽信中,提到要學習父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庭的這份忠貞忠誠的心。父親為黨和人民奉獻終身的精神激勵著習近平“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yè)中去”[3]。
在習近平小的時候,母親齊心就用岳母刺字的故事來教育他:刺字的疼銘記的是為人民的心。“精忠報國”四個字也成為習近平時至今日未曾更改的信念。
父母的赤子情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習近平,在他心中種下了人民的種子。習近平認為:“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4]他在良好家風的滋養(yǎng)下成長,繼承了父母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tài)度,在“胸有家國、品自高潔”的紅色家庭中孕育出了愛民初心。
習近平人民情懷的形成離不開他備嘗艱辛的成長經歷。
由于家庭突逢變故,未滿16歲的習近平申請到陜北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父親受到迫害命運未卜,母親苦苦支撐家庭,自己和兄弟姐妹因“黑幫子弟”的身份備受歧視,習近平遭受的精神磨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知青歲月”也不容易。當時的農村極度貧困,窯洞里到處是跳蚤,習近平被咬得渾身上下都是血包。村里缺油少糧,一年到頭難得沾上一點油水,腌酸菜已經是少有的蔬菜品類。知青們沒做過農活,一開始只能干挑水挑糞這種又臟又累的活計,山路窄陡,扁擔把肩膀都磨破了皮。但習近平并沒有消沉。他扎根農民,踏實苦干,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逐漸成長為鄉(xiāng)親們眼中能“吃苦耐勞的好后生”,成長為一位全心全意為鄉(xiāng)親們服務的大隊黨支部書記。
七年里,習近平告別了“高干子弟”的身份,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農民,吃大鍋飯,干苦力活,為鄉(xiāng)親們解決難題,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huán)境。他從不搞形式主義,不務空名做實事,在融入人民群眾的過程中真實地了解鄉(xiāng)親們的疾苦與需求。他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是實在的、具體的。他說:“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走到哪里,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盵5]
知青歲月里,習近平親身感受到鄉(xiāng)親們生活的艱難困苦,也切身體會到人民群眾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這為他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本源,為他形成人民情懷打下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人民情懷的形成離不開他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
改革開放初潮涌動的正定,急需解放生產力,習近平也正是在這里開啟了他的從政生涯。他在正定工作期間,制定“正定人才九條”,邀請各領域專家擔當顧問,廣納賢士;摘“高產窮縣”的帽子,減負減指標,破除人民群眾收入低下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正定辦學條件,大力解決民生問題;建設“榮國公府”,以文化拉動旅游,促進經濟發(fā)展。習近平的工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堅持求真務實,只為正定長遠發(fā)展,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到廈門后,面臨著城市規(guī)模小、基礎設施差、工農業(yè)總產值低、市容市貌舊等問題。他提出:“我們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基層。我們一切工作,基層最重要?!盵6]短短三年時間,他騎著自行車去過廈門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進行實地調研,為廈門發(fā)展制定規(guī)劃。后來雖然離開了廈門,他對基層百姓的生活仍然無比牽掛。
在寧德任地委書記時,習近平敢為人先,為國企改革吹響沖鋒號角;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倡導“水滴石穿”的精神,搞以吃飽穿暖為主題的擺脫貧困、脫貧致富;四下基層,轉變領導干部作風,主動貼近百姓,為人民群眾找到真正的致富之路。他從寧德升遷時,老百姓自發(fā)前來送行。這不是依靠官架子就能擺出來的陣勢,而是和老百姓之間真摯情感的流露。
多層次、多區(qū)域的地方工作經歷豐富了習近平的人生閱歷,使他的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歷練。他把人民群眾的觀點和理論運用在具體實踐之內,并在工作中融入了濃厚的情感,這為他人民情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習近平的人民情懷最終落實在他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上。
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就表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7],鮮明表達了他始終把人民的夢想放在首位,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國家的需要的治國理政觀。
2016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針對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針對當前國內發(fā)展過程中相繼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他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全黨全國,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共同用雙手闖出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在習近平眼里,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前進的根本動力,是黨執(zhí)政的源泉和力量。他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實實在在地為人民服務,讓人民真實地享受到各項具體權益。
隨著習近平的成長,“人民”二字在他心中占據著越來越重的分量。他在父母的熏陶下萌生了愛民的初心,在知青歲月中感受了人民的力量,在基層工作中磨練了為人民做實事的本領,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展現了人民情懷。習近平在不同的時期和場合始終著眼于人民的未來,人民群眾也始終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無處不在的關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也是習近平的人民情懷的具體、深入展現。
習近平的人民情懷,為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最新理論成果增添情感底色,是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當代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的新時代展現,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一種有溫度的思想。習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懷,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價值指引,為解決當代世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實踐中凸顯了時代性、民族性、戰(zhàn)略性、情感性等諸多特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建立在對當代中國社會和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把握的基礎之上,在新時代的條件下,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人民情懷的時代性首先體現在它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最新理論成果在新時代的情感展現。馬克思主義自創(chuàng)立之初就明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毛澤東率先提出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確立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鄧小平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江澤民堅持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觀點,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如今,習近平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現實出發(fā),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他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追求,將人民群眾的地位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新的時代內涵。
人民情懷的時代性同時也體現在它始終關注當前人民群眾所面臨的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讓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眾,如何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安居樂業(yè),是新時代條件下中國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習近平基于當前國內外形勢,針對人民群眾面臨的緊迫問題,在經濟建設上,促進經濟發(fā)展轉向高質量,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進程,提升民生建設水平,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在政治建設上,積極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讓人民群眾全方位感受到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在文化建設上,堅持為人民的創(chuàng)造導向,指出文藝創(chuàng)造不是空中樓閣,其根本來源是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其根本價值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其根本目標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在生態(tài)建設上,劃定生態(tài)紅線,推動綠色發(fā)展,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營造綠色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家園。習近平理解人民群眾渴望更高的物質生活、更好的社會條件、更豐富的精神產品、更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的需求,并著力解決,賦予了人民情懷更深層次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究其理論淵源,一是主張“以民為本”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是堅持“群眾路線”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傳承將習近平的人民情懷刻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人民情懷的民族性首先體現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上。民本思想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是他人民情懷的情感根源。習近平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指出:國始之于民。人民之于國家,重如千鈞,人民乃固國之根,唯有根須繁茂,方能生命旺盛。習近平用“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表達出自己時刻牽掛人民群眾,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真情實感。習近平引用“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強調要重視民眾的意見,關注民眾的需求,回答了“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最能體會出政治治理的真實狀況,政策合乎實際,人民生活安穩(wěn),自然能夠獲得人民滿意的評價。習近平在經濟發(fā)展中凸顯人民利益,在政治建設中強調人民地位,在社會生活中肯定人民價值,他將厚重的人民情懷融入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民情懷的民族性同時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群眾路線上。舊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便義無反顧地肩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使命,在實踐中認識到發(fā)動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路線。毛澤東認識到必須要動員和依靠人民,主張人民自我解放,強調黨要對人民負責的工作方法,為群眾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群眾路線進行繼承和發(fā)展,鄧小平從人民群眾中吸收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強調改革開放的成功離不開對群眾路線的堅持;江澤民要求領導干部應親自聽取群眾呼聲,深入群眾、團結群眾是黨各項工作的取勝之道;胡錦濤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踐行群眾路線進行社會管理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更加重視對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fā)揚,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基層改進作風問題,真抓實干,努力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堅持群眾路線,本質上就是堅持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而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均彰顯和傳承著這樣的人民情懷。
領袖人物的作用,就是以自身的特質影響歷史進程。這就需要領袖能夠洞悉時代發(fā)展的大局,充分發(fā)揮自己獨特的領袖氣質,全面規(guī)劃、統(tǒng)籌協(xié)調,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習近平在賦予“四個全面”、五大發(fā)展理念以人民情懷的同時,展現了卓越的戰(zhàn)略眼光。
人民情懷的戰(zhàn)略性首先體現在“四個全面”的宏偉規(guī)劃是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為妥善處理各類矛盾提出“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政策,把公私兼顧、軍民兼顧落到實處;鄧小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轉折關頭,提出“三步走”戰(zhàn)略,為改革開放事業(yè)夯實了基礎;江澤民從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fā),要求在改革中統(tǒng)籌兼顧,協(xié)調好各方利益關系;胡錦濤明確指出科學發(fā)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給予這一方針更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習近平豐富和升華了統(tǒng)籌兼顧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方法,堅持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制定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黨和國家鍥而不舍追求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美好夢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中華大地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信心百倍地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人民幸福安康,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讓全體群眾共享改革成果,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尊嚴感、價值感。全面依法治國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實現人民民主,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更具體更實際的民主政治權利。全面從嚴治黨立足群眾路線,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堅持保持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習近平要求加強作風建設,加強黨內監(jiān)督,要求黨建工作圍繞人民,這些都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八膫€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方位體現出習近平心系民眾的人民情懷。
人民情懷的戰(zhàn)略性同時體現在五大發(fā)展理念始終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昭示著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為轉變中國的落后局面提出了一系列發(fā)展措施,為社會主義發(fā)展問題的探索奠定了基礎;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鮮明號召“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對內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促進制度體制不斷改革,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吸收借鑒優(yōu)秀經驗,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新道路;江澤民認為發(fā)展是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闡明了發(fā)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作用;胡錦濤準確把握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豐富了黨的發(fā)展理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握國內外發(fā)展大勢,創(chuàng)造性提出“五大發(fā)展理念”,使黨的發(fā)展理論升華到新境界。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鼓勵人民群眾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讓人民群眾通過創(chuàng)造實現人生理想,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旨在解決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協(xié)調、貧富差距懸殊、物質精神文明建設失衡等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讓人民群眾獲得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帶來的美好生活。綠色發(fā)展理念旨在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舒適、純潔、綠色、健康的高質量生活環(huán)境,為子孫后代留住綠水青山。開放發(fā)展理念旨在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提高開放水平和開放程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發(fā)展領域和發(fā)展空間,讓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堅定“中國自信”。共享發(fā)展理念是為了讓人民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以人民為主體是共享發(fā)展理念的價值所在。五大發(fā)展理念更是習近平人民情懷的充分體現。
在一般意義上,情懷是指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并不具有感情色彩。習近平的成長經歷使他對人民群眾產生了濃郁的個人情感,他的人民情懷也就有了深厚的情感融入,并展現在他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
人民情懷的情感性首先體現在習近平總是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在知青年月中,他簡單淳樸地想以陜北農民的身份為梁家河人民做點實事,用實際行動帶領當地群眾開創(chuàng)了紅紅火火的新局面;在河北正定,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全縣200多個村子,和群眾同吃“大鍋飯”,在群眾中感悟民生冷暖,敞開縣政府的大門傾聽人民的意見;在福建寧德,因為交通不便,群眾要想到地委來反映情況比較困難,習近平就安排干部直接下訪,親自接待群眾了解情況,回應民意呼聲;在福建福州,習近平“一餐一飯系心間,一舉一動為人民”[8],帶動市委班子面對人民事要“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努力把群眾的事情在基層就解決好。習近平把深厚的情感融入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之中,親身體會百姓的悲歡喜樂,始終把人民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才能深受當地群眾的愛戴。
人民情懷的情感性也體現在習近平矢志不渝的人民立場上。黨的歷史印證了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與建設取得勝利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習近平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9],認為“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10]137。習近平堅定人民立場,始終從人民的角度思考國家民族的前進方向,始終堅持依靠人民群眾推動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并認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11]。他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體現了對人民的深厚情感。
人民情懷的情感性還體現在習近平質樸溫厚的群眾語言里。習近平善用“群眾語言”,言語質樸、情真意切。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道理,他更愿意用樸實的、人民能夠聽懂的語言去闡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百余次重要講話,都是使用輕松自然的話語和姿態(tài),盡最大可能在語言上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保持與普通群眾的密切接觸。十九大報告的外籍翻譯之一、老撾專家拉姆恩·喬維吉對習近平的印象就是“平易近人,衣著、說話、笑容等都很接地氣”。習近平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群眾語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人民情懷。
習近平從梁家河大隊支部書記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拔覍o我,不負人民?!盵10]144他立足于時代之基,以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為指導,繼承中華傳統(tǒng)民本思想,秉承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路線,將求真務實的工作精神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改革精神融入戰(zhàn)略思維,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最終落腳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充分彰顯了他人民至上和以人為本的人民情懷。
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關注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腳踏實地為人民做實事,這不僅是習近平人民情懷的豐富內涵,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科學把握習近平人民情懷在其治國理政中的生動詮釋,科學領悟人民情懷這一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線,有助于在實踐基礎上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有助于從全新視野深化對黨和國家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倍道而進,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為美好生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