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韓非論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三種原因

2022-11-24 07:31劉于雅唐思敏周四丁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奸臣韓非韓非子

劉于雅 ,唐思敏 ,周四丁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涉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2.邵陽三中,湖南 邵陽 422001;3.湖南理工學院政法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戰(zhàn)國末期,各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在給人民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與政治危機。 為了解決這一困局,許多思想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韓非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關于政治危機出現(xiàn)原因的分析,尤為值得我們重視,故此筆者不揣谫陋,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韓非子關于政治危機認識形成的背景

韓非所生活的時代戰(zhàn)國末期政治危機四伏,戰(zhàn)亂、政變、民變頻出,身處時局中的人,自然能深刻感受到這種危機,同時也都在渴求著能解決這種危機的方案。 戰(zhàn)國末期的政治危機叢生,不同政治危機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解決問題先后秩序是什么,不同的思想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理論創(chuàng)新還依賴現(xiàn)實的社會條件,不同思想家對社會條件的把握也是不一樣的。 在戰(zhàn)國諸子百家爭鳴的情況下,諸子們紛紛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對當時政治問題的看法,這其中,韓非以其特有的視角看待戰(zhàn)國末期的社會背景,對治國理政存在的問題、君主治國理政的現(xiàn)實條件進行了深入了分析。 其中不乏許多有見地的見識,反映了當時思想家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具體來看,韓非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挖掘。當時的社會,“諸侯國爭戰(zhàn)益烈,終至由爭霸之局,易為并吞之局焉”[1]194。 這一吞并局面的出現(xiàn),是由西周時期有序的分封制度逐漸失去效力,經(jīng)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發(fā)展而來的。 在韓非看來,這一局面也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2]272人類歷史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競于道德”“逐于智謀”“爭于氣力”的演變,正是這一規(guī)律,也決定了當時的人類,必然處于“爭于氣力”的戰(zhàn)亂狀態(tài)。 從西周周幽王之亂開始,西周原有的分封制度漸失效力,天子權力日益衰微,諸侯國開始互爭雄長。 “嗚呼! 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上陵下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盵3]6在經(jīng)歷了春秋的諸侯爭霸局面之后,到了戰(zhàn)國末年,諸侯紛爭演變?yōu)檫B年征戰(zhàn)。 在這一情況下,社會遠離《詩經(jīng)》所反映的東周前期的人文時代,墮落為“周室既衰,諸侯恣行”(《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亂世,政治危機也日益加重。這些情況,都促成了韓非子關于政治危機形成的思考。

二、韓非子認為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三種原因

正是基于這一局面,韓非深刻分析了造成政治危機的原因,認為其原因由里及表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君主持國無度、奸臣弄權和戰(zhàn)亂。

(一)君主持國無度

在韓非子看來,造成政治危機最為深刻的原因是由于君主不能恪守為君之道,“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 常貴其所以亂,而賤其所以治,是故下之所欲,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盵2]252與西方進入文明形態(tài)不同,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中,中國遠古時代的原始氏族血緣組織,在文明產(chǎn)生的過程中并沒有走向解體,而是以蛻變的方式改組成宗法性質(zhì)的家族、宗法組織[4]。 這就使得中國的早期文明,采取的是人治的方式,十分重視以君主為核心的領導人的作用。同時也決定了王朝的治理水平與執(zhí)政者的個人能力息息相關。 在經(jīng)歷了夏商周三代長期的政治實踐之后,周代統(tǒng)治者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為其統(tǒng)治階級政權交接的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政權的平穩(wěn)過渡,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作為一種世襲的權力交接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并不能保證每個繼承者都具有治國理政的能力,而君主制之下,君主又位于權力的金字塔尖,因此一旦當繼承者不能勝任,弊政就自然而生;這就注定了這一時期在政治上必然會出現(xiàn)君主持國無度的現(xiàn)象。

在當時的情況下,君主持國無度的表現(xiàn)主要是體現(xiàn)在敗壞禮法上。 這就注定了周王朝在政治上必然會出現(xiàn)君主持國無度的現(xiàn)象。 自西周以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就十分重視天子對禮法的恪守,正如后來司馬光所指出的,天子統(tǒng)制萬民的根本在于禮,天子最主要的職責在于守禮。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然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 是故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貴以臨賤,賤以承貴。 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wèi)心腹,支葉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3]1因此在周代的傳統(tǒng)政治倫理看來,禮是國之綱紀,是君主所必須遵守的,如果違背甚至破壞,將失去臣民的信任。 “故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之自壞之也?!盵3]2當然,最典型的天子不守禮法的事件當屬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君臣之綱紀通過“烽火戲諸侯”這一事件被根本破壞,使諸侯失去對天子的基本信任和對綱紀的尊重①。 當申侯與繒、犬戎真正攻擊幽王時,“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盵3]4自此,西周的光輝歷史結束,接下來平王東遷,開啟春秋與戰(zhàn)國的亂世。

如果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從周室由此衰微,開啟了“政由方伯”的序幕,那么,繼任周王的接連弊政、敗壞朝綱加重了周王朝的危機,使其危如累卵。 《史記·周本紀第四》在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又連續(xù)記載了周桓王不禮鄭莊公、周惠王奪臣園以為囿兩件事情。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 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 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wèi)師、伐惠王。”[5]這兩位周天子敗壞禮法的事情最終招致鄭國和大夫邊伯的報復,使周王朝的威嚴盡失,政治動蕩。 “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圣賢之后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自此,周代的亂局更加不可收拾。

天子不守禮法,會失其天下;諸侯國君主不守禮法,會失其國。 史書中記錄了宋宣公破禮基本繼承制度為禍宋國的例子。 “宣公謂繆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以為社稷宗廟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 宣公死,繆公立。 繆公逐其二子工莊公馮與左師勃,曰:‘爾為吾子,生不相見,死不相哭。’與夷復曰:‘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 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將正致國乎與夷,此非無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莊公馮與左師勃逐,則先君其逐臣也??姽?‘先君之不爾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攝也?!K致國乎與夷。 莊公馮弒與夷。 故君子大居正。 宋之禍,宣公為之也?!盵6]宋宣公認為其弟繆公更適合繼位,于是破壞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制度,讓其弟繼位,是為宋繆公;宋繆公繼位后為了回報宋宣公,決意再次破壞嫡長子繼承制將王位傳給宋宣公之子與夷而驅(qū)逐自己的兩個兒子莊公馮與左師勃;與夷由于治國能力不足,在繼位后被莊公馮弒殺而失去王位。 對于這一起政治鬧劇,雖然起因是宋宣公破壞嫡長子繼承制這一根本制度,但繼任者與夷個人不能恪守為君之道,是造成這一政治危機的直接原因。

總之,在當時政治環(huán)境下,君主對國家的興衰往往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特別是在強調(diào)德治的先秦,君主就是整個國家的標桿,起著“上行下效”的效果。 一旦君主失德,出現(xiàn)持國無度的局面,就會導致政治危機的產(chǎn)生,這也正是韓非子所指出的“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p>

(二)奸臣弄權

正如前文所述,君主居于權力等級金字塔的塔尖,掌握著利益與權力分配。 因此一旦失德導致持國無度,必將失去臣民的信任與支持,這是造成政治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但韓非子進一步指出,君主失德所導致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便是權力為奸臣所把控,這是造成當時政治危機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韓非子看來,奸臣弄權是當時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 權力是剛性的、讓人生畏的,但掌權者的個人喜好是柔軟的、可琢磨的、可親近的,奸臣弄權無一不是通過掌權者的個人喜好入手、贏得信任后竊取權力。 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使掌國者自陷其中而難自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經(jīng)·坤卦·文言》)權臣贏得信任的過程也就是慢慢地贏得權力的過程,當掌國者的權力慢慢向權臣轉移,日積月累,君臣的權力就會易位,“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盵2]23這一造成政治危機的形式,顯然與周幽王等君主任性胡為所帶來的激烈正面沖突不同。

與前述的君主持國無度的惡果相比,奸臣弄權的危害性更大。 奸臣弄權往往從敗壞朝綱開始,而以戰(zhàn)亂結束,這種權力易位,常常帶來了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的弊政與民生凋敝。 這些取信于君的權臣被韓非稱為“當涂之人”,他認為“凡當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因其所自進也。 官爵貴重,朋黨又眾,而一國為之訟。”[2]49奸臣在取得信任后結黨營私,使得舉國上下只有一個聲音出現(xiàn),韓非子分析指出,這正是因為這些奸臣在竊取一定權力后,為了能繼續(xù)鞏固自己的勢力,只能是將自己的權力用于政治斗爭,而不是國家的治理之上。 因此,奸臣弄權輕則敗壞朝綱、重則使江山易主,出現(xiàn)戰(zhàn)亂等政治危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故內(nèi)構黨與,外攄巷族,觀時發(fā)事,一舉而取國家。 且夫內(nèi)以黨與劫弒其君,外以諸侯之權矯易其國,隱正道,持私曲,上禁君,下?lián)现握?不可勝數(shù)也?!盵2]245韓非子特別舉了齊桓公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齊桓公一代霸主,在重用管仲雄霸天下之時也被易牙、豎刁、開方等騙取信任,后豎刁蒞事三年,待齊桓公南游堂阜之際興兵作亂,扶持公子弒君篡位,“桓公渴餒而死南門之寢、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蟲出于戶。 故桓公之兵橫行天下,為五伯長,卒見弒于其臣,而滅高名,為天下笑者,何也? 不用管仲之過也?!盵2]37豎刁竊權,給齊國帶來了長期的內(nèi)亂,使齊桓公開創(chuàng)的霸王局面頃刻之間土崩瓦解,齊國由此衰弱。 韓非子認為,這一禍亂的根源就在于齊桓公沒有信任管仲這樣的賢臣,而聽信了奸臣,致使奸臣弄權。 而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極為嚴重的:當周天子遭遇奸臣弄權,便無力控制各諸侯國;當諸侯國遭遇奸臣弄權,便無力抵御其他諸侯國的兼并。 “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shù)十,其臣弒其君而取國者眾矣。 然則難之從內(nèi)起與從外作者,相半也?!盵2]246所謂禍起蕭墻,韓非子指出了自周宣王以來一大半諸侯的亡國是由奸臣弄權所導致的內(nèi)亂的這一事實,認為這是另一個導致發(fā)生政治危機的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現(xiàn)象,韓非在《說疑》篇中詳細列舉了奸臣弄權的種種情形。 第一種是郎中之類的近臣,他們混淆視聽、黑白顛倒。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紂有崇侯虎,晉有優(yōu)施,此六人者,亡國之臣也。 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內(nèi)險以賊,其外小謹,以征其善,稱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禪其主,以集精微,亂之以其所好,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盵2]244這種人通過長期收集君主的隱微意向,取得君主的信任,把好事辦壞還有功,這類臣子的德行操守最差、于國于君破壞性非常大。

第二種是“不令之人”。 這類臣子不服從君主號令,非君主的賞罰所能左右。 “若夫許由、續(xù)牙、晉伯陽、秦顛頡、衛(wèi)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隨、務光、伯夷、叔齊,此十二人者,皆上見利不喜,下臨難不恐,或與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則不樂食谷之利。 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盵2]24244-245這類臣子往往借道德之名不服從命令,強烈地、直接地對抗王權,分庭抗禮。 這類臣子雖然不效忠于王權,但對王權的危害也相對較小。

第三種情形是“疾爭強諫以勝其君”。 “若夫關龍逄、王子比干、隨季梁、陳泄冶、楚申胥、吳子胥,此六人者,皆疾爭強諫以勝其君。 言聽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聽,一事而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屬,手足異處,不難為也。 如此臣者,先古圣王皆不能忍也,當今之時,將安用之?”[2]245這些臣子不能正確地擺正自己的位置,通過強諫、陵主等方式獲得超出正式授權之外的權力。 這類臣子的行為雖然易于察覺,但往往都是能力出眾、功勛卓著之人,對王權的威脅很大。

第四種情形是結黨營私、圖謀纂位。 “若夫齊田恒、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晉僑如、衛(wèi)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撓內(nèi),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亂之君,能見之乎?”[2]245此類臣子最具危害性的地方是結黨營私、意在王位,由于其行事周密、計謀高超,能夠直接竊取王權。

第五種情形是為私利而蒙蔽君主。 “若夫周滑之、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隨少師、越種干、吳王孫蒀、晉陽成泄、齊豎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義,進則揜蔽賢良以陰闇其主,退則撓亂百官而為禍難,皆輔其君、共其欲,茍得一說于主,雖破國殺眾不難為也。 有臣如此,雖當圣王尚恐奪之,而況昬亂之君,其能無失乎?”[2]246這類臣子最具破壞性的地方是使賢臣難進、真相難聞,使君主成了聾子、瞎子,最后任人擺布。

最后,韓非總結了這五種權臣弄權的情形,并進行了相應地歸納和概括,“故曰:人臣有五奸,而主不知也。 為人臣者,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譽者,有務慶賞賜予以移眾者,有務朋黨狗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有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稱以眩民耳目者。 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圣主之所禁也?!盵2]248韓非認為君主的責任就是要明察秋毫,禁止使用這類人員。

韓非由此認為,君主應當選賢用能,只有建立起一套選人用人制度才能防止奸臣弄權。 韓非將趙敬侯與燕子噲作對比,他認為趙敬侯雖然無節(jié)制地貪圖個人享樂,但是善于用人,結果享國數(shù)十年;而燕子噲雖然勤勉修身但是不善于用人,結果身死國亡。 所以,善于用人、防范奸臣弄權是治國理政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趙之先君敬侯,不修德行,而好縱欲,適身體之所安,耳目之所樂,冬日罼弋,夏浮淫,為長夜,數(shù)日不廢御觴,不能飲者以筩灌其口,進退不肅、應對不恭者斬于前。 故居處飲食如此其不節(jié)也,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然敬侯享國數(shù)十年,兵不頓于敵國,地不虧于四鄰,內(nèi)無君臣百官之亂,外無諸侯鄰國之患. 明于所以任臣也。 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后也,地方數(shù)千里,持戟數(shù)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nèi)不湮污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于此矣。 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 不明乎所以任臣也?!盵2]248韓非并不是說對于治國理政而言“不修德行,而好縱欲,適身體之所安,耳目之所樂”是沒有害處的,韓非也極力反對君主縱欲,“好宮室臺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盵2]63他只是以此說明,相對于君主縱欲,君主不善于用人、不懂得防范奸臣弄權才是治國理政的最大威脅。

(三)戰(zhàn)亂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韓非認為戰(zhàn)亂是當時出現(xiàn)政治危機的又一重要原因。 戰(zhàn)亂的根源在于西周分封制度出現(xiàn)了問題。 分封制度是“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3]1,以宗法血緣為基礎,以禮樂征伐作為維系機制。 在其鼎盛時期,生活有序、上下相安。 隨著分封制度不斷推進,天子與諸侯王之間的實力對比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諸侯國的日益增多,分封制的弊端也日益體現(xiàn),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并古國列之,凡二百有九[1]141。 隨著諸侯國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周天子能直接統(tǒng)轄的土地與人口也隨之減少。 周王這種以“恩賜換忠誠”的方式是難以持久的[7]。 通過不斷分封,周王室實際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于曹、滕,周之民不從于邾、莒,然歷數(shù)百年,宗主天下?!盵3]2隨著分封制度不斷推進,分封制度的維系機制逐漸失效。 分封制度的維系機制包括血親辨識與禮樂征伐,其中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還是后者。 天子實力不斷被削弱,天子的征伐力量也不斷被削弱。 當天子的征伐力量不足以維系西周所確定的基本禮樂制度時,血親辨識的作用也就成了象征性的存在。 在平王東遷之后,王權不僅向諸侯轉移,還被三公等家臣竊取,王朝的權力體系更加混亂不堪。 當天子無法有效宰制諸侯,諸侯之間的爭戰(zhàn)與兼并就一發(fā)不可收拾。 “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shù)十,其臣弒其君而取國者眾矣。’”,各諸侯國在周天子控制日趨無力的情況下弱肉強食、不斷兼并,“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晉阻三何,齊負東海,楚介江淮, 秦因雍州之固, 四國迭興, 更為方伯?!盵8]678戰(zhàn)國末期的大國都是由弱小之國通過兼并發(fā)展成為大國的。

戰(zhàn)亂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指連年征戰(zhàn)與舉國皆兵,各國之間窮兵黷武的現(xiàn)實。

戰(zhàn)亂的危害表現(xiàn)在破壞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楊寬所言“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車之卒伍,于此為堅甲利合作,以往攻伐無罪之國。 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8]1083老子說“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9]137,又說“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9]88。 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各諸侯國為了獲勝,不惜戕害百姓、荒蕪田畝、毀壞莊稼、損毀房屋,擾亂秩序、敗壞道德、以殺戮為業(yè),于是整個華夏山河破碎、生靈涂炭。

三、結語

戰(zhàn)國末期嚴重的政治危機使人們陷入無盡的苦難之中,為了應對危機,先秦諸子對造成連年征戰(zhàn)的根源進行探索,并從各自的角度提出解決之道。 這其中,韓非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探索原因,認為戰(zhàn)亂的根源在于君主持國無道,導致君臣失序,才使國家陷入無盡的戰(zhàn)亂之中。 也正因為如此,解決政治危機的關鍵在于依法持國。 韓非對政治危機根源的觀點是其提出法治之道的理論依據(jù),尤其是為其君主奉法的觀點提供依據(jù)。 這一觀點,為后來的秦王朝所奉行,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研究與總結。

注釋:

①烽火戲諸侯這一歷史事件出自《史記》,但其中的許多記載有諸多抵牾之處,古史學界對此事一般存疑。 不過這件事所反映的本質(zhì),依然是周幽王不守禮法,失去了民心。

猜你喜歡
奸臣韓非韓非子
韓 非(話?。?/a>
魯人徙越
韓非子說“言”
濫竽充數(shù)
奸臣是怎樣煉成的
知禍更需避禍
漫畫
《水滸傳》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中華名句
韓非為何必死?
淮安市| 双桥区| 巴里| 丰台区| 浦东新区| 浙江省| 盘山县| 攀枝花市| 罗山县| 元朗区| 鹰潭市| 蓝田县| 东城区| 朝阳县| 长沙县| 新营市| 金平| 鞍山市| 仙桃市| 仁怀市| 天全县| 郧西县| 吴堡县| 成安县| 八宿县| 石首市| 高淳县| 新源县| 雷州市| 屯门区| 桃源县| 乌恰县| 信丰县| 普格县| 阿鲁科尔沁旗| 翁牛特旗| 吉隆县| 鄂温| 西乌| 岚皋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