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由周人的“巧利”之弊說到《老子》的“絕巧棄利”*

2022-11-24 17:38寧鎮(zhèn)疆
跨世紀(jì)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禮記國語盜賊

寧鎮(zhèn)疆 卜 易

《老子》一書的年代學(xué)研究,向稱難題,因為該書不涉及任何具體的歷史人物或事件。今之治其思想者,甚或直接就思想論思想,置《老子》年代學(xué)不論或?qū)Α独献印芬粫嚓P(guān)主張的歷史背景未深措意。這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對其思想的準(zhǔn)確評價。作為一歷史性文本,我們認為《老子》一書的很多主張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反映。如果細加追索,還是可以看出其他文獻與《老子》相關(guān)主張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本文擬以該書第十九章的“絕巧棄利”為例,談?wù)劥苏f的歷史淵源,希望能為我們判斷《老子》一書的年代學(xué)特征提供參照。

一、《老子》“絕巧棄利”之“巧”“利”發(fā)覆

《老子》今本第十九章著名的三組“絕棄”,由于“絕圣棄智”和“絕仁棄義”與郭店簡本不同,學(xué)者討論較多,相反,對于與出土古本完全一致的“絕巧棄利”則罕有關(guān)注。實則《老子》“絕巧棄利”的主張也不是偶然的,它同樣有強烈的針對性,對我們思考該書的年代學(xué)特征同樣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老子》第十九章所云“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之“巧”和“利”究竟所指為何?兩者之中,對于要“絕”的“巧”,學(xué)者的認識基本一致,即機巧、巧詐之“巧”。因為《老子》本身即有內(nèi)證,其第四十五章說“大巧若拙”,第五十七章亦云“人多伎巧,奇物滋起”①,都對“巧”持負面態(tài)度?!肚f子·天下》篇總結(jié)老聃學(xué)派說“無為也而笑巧”,“笑巧”正與“絕巧”相合。早期文獻中,“巧”也多具這樣的負面色彩。最著名的如《論語·陽貨》篇夫子對“巧言令色”的批評?!秶Z·鄭語》亦云“夫虢石父讒諂巧從之人也”,“讒諂”實即“巧言”,無怪乎其與“巧從”并列。《逸周書·月令解》言“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淫巧”明顯是負面的?!秶Z·周語下》曰:“夫子而棄常法,以從其私欲,用巧變以崇天災(zāi),……其殃大矣?!边@里一則把“巧變”與“私欲”并列,而《老子》同章即言“少私寡欲”,第七章亦云:“非以其無私耶?”同樣把“私”看成負面的東西。另一方面,“用巧變以崇天災(zāi)”又是“棄常法”,而《老子》對“常道”又是非常遵循的。如第十六章言“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第二十八章屢言“常德”,第五十二章主張“習(xí)?!?,第五十五章言“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后一句與第十六章同)。又,《莊子·盜跖》篇稱孔子為“巧偽人孔丘”,《睡虎地秦簡·語書二》言“法律未足,民多詐巧”,“巧”每每與“偽”“詐”并舉。董珊先生說“巧”的意思,“可總結(jié)為‘偽詐’‘無情實’之類的意思”[1]28,是很正確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老子》本文還是在其他文獻中,“巧”與“偽”“詐”都是常相并舉的,應(yīng)該是意思相近的詞。

如果說歷來學(xué)者對“絕巧棄利”之“巧”的理解沒有什么分歧的話,對于其中的“利”則微有不同。河上公注解釋“利”為“塞貪路,閉權(quán)門”,由“貪”字可知,此“利”明顯指向貨財之“利”。但王弼則把“巧”和“利”都解為“用之善也”,就是說“會用”,則明顯與河上公注本不同,也就是說即舊注于此已經(jīng)有了分歧。蔣錫昌明確支持河上公注的看法,并廣引《老子》一書的內(nèi)證為據(jù),如第三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第十二章“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五十七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認為“利”即“奇物”或“難得之貨”?!肮孰y得之貨與盜賊有連帶之關(guān)系也”,“‘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謂人君絕伎巧,棄難得之貨,則盜賊無有也”[2]119。我們認為蔣說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其舉《老子》書中“難得之貨”每與“盜賊”并舉,而第十九章此處恰說如果“絕巧棄利”,就可以“盜賊無有”,的確很有說服力。這里還可補充的是,《老子》第五十三章云“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以“財貨”與“盜夸”并舉,同樣可以證明“利”乃貨財之“利”。

不過,晚近以來,學(xué)者頗多將“絕巧棄利”之“利”理解為辭鋒銳利之“利”者。這種含義的“利”,文獻中也頗多見。如《論語·陽貨》言“利口之覆邦家者”,《大戴禮記·千乘》言“利辭以亂屬曰讒”,前舉《國語·鄭語》的“讒諂”實亦利口辯說,甚至《論語·衛(wèi)靈公》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利”意思也與之接近。當(dāng)然,促使學(xué)者將“絕巧棄利”之“利”往“利口”“利辭”方面理解的,新出土材料可能也起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如上博簡《恒先》有“詳宜利巧”語②,尤其是郭店簡《性自命出》45 號簡徑云“巧言利詞”,與上舉“利口”“利辭”之說基本一致。故而裘錫圭先生認為河上公以“塞貪路,閉權(quán)門”釋“棄利”不確,認為近人多以“私利”“貨利”來解釋此“利”,“似不合適”。他肯定王弼的解釋“巧、利,用之善也”,并引劉國勝之說,而劉說即是據(jù)郭店簡《性自命出》“巧言利詞”為說的。裘先生認為“利”即“利器”“利劍”之“利”,“‘絕巧棄利’主要大概指拋棄巧妙、精良的工具和技術(shù)”[3]512-522。我們認為郭店簡《性自命出》“巧言利詞”之“巧”“利”并舉與《老子》第十九章的“絕巧棄利”并不能相提并論。這一點曹峰先生在討論上舉上博簡《恒先》的“利巧”時已經(jīng)指出,其說謂:“從下文(指《老子》第十九章,筆者按)‘盜賊無有’來看,這里的‘巧’和‘利’,當(dāng)指制造出人間珍品的智巧和人人貪欲之貨利,所以‘巧’當(dāng)釋為‘智巧’或‘技巧’,而‘利’當(dāng)指‘貨利’?!保?]169-171我們認為曹說是非常正確的。其實,上博簡《恒先》的“利巧”也是與“彩物”并提,“彩物”即貨財也,故“利”不當(dāng)釋為“利口”“利辭”之“利”至為顯豁。而且,郭店簡相當(dāng)今本第十九章第一句作“絕智棄辯”,“辯”即逞辭巧說③,與“利口”“利辭”之“利”同義,這樣前后文義就構(gòu)成了重復(fù),也是明顯不合理的。

二、周人的“巧利”之弊與《老子》的“絕巧棄利”

當(dāng)然,學(xué)者歷來對“絕巧棄利”的解釋,多是就《老子》或更多是就道家文獻立論,沒有關(guān)注更廣泛的歷史及文獻背景。本文擬對此試作補充?!抖Y記·表記》有述周人之敝的一段話,在我們看來,這才是理解《老子》“絕巧棄利”的鑰匙?!抖Y記·表記》這段話,從文化人類學(xué)的視角對夏人、殷人、周人的特點有精彩的概括,其中“周人”的特點是這樣的:

子曰:“……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p>

其中明確提到“利而巧”,還說“賊而蔽”,聯(lián)系到《老子》該章“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里已經(jīng)有三個字可以對得上了。然則,《禮記·表記》所概括的周人的“利”和“巧”到底是怎樣的?它是否就是《老子》第十九章要“絕棄”的東西呢?傳統(tǒng)上,學(xué)者對周文化的認識,一般是周文郁郁,禮樂繁盛。但周文化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逐利和流于巧飾,這正是《禮記·表記》歸納的“利而巧”。關(guān)于“巧”,這其實是與周人“文”的特點密切相關(guān)的。《禮記·表記》此處講“文而不慚”,同篇還說“虞夏之質(zhì),殷周之文……殷周之質(zhì)不勝其文”,孔子亦謂周“郁郁乎文哉”,而“文飾”,本質(zhì)上不就是“巧偽”嗎?關(guān)于周人“利而巧”的特點,《漢書·地理志下》也有一段從文化人類學(xué)角度非常相近的概括,其文曰:“周人之失,巧偽趨利,貴財賤義,高富下貧,憙?yōu)樯藤Z,不好仕宦?!逼渲胁坏小扒伞焙汀袄?,還有“偽”,這也證實了《老子》此章講“絕棄”,把“偽詐”與“巧利”并提,并不是偶然的?!稘h書》相對《老子》雖然明顯系晚出的“異時”性材料,但有更早的《禮記·表記》“利而巧”作為支撐,我們認為其說也是來源有據(jù)的。而且,這里的“趨利”“貴財”“高富”“憙?yōu)樯藤Z”等,也證明了前文討論的《老子》此章的“利”只能是貨財之“利”,而不會是“利口”“利辭”之“利”。其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其書文公十八年又指周公所作之《誓命》有曰“竊賄為盜”。從這些記載看,“盜”本來就是針對竊人財物之“利”的。《禮記·大學(xué)》引孟獻子的話說“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也是把“聚斂”財貨之類的逐“利”之人視同“盜臣”。因此,前舉蔣錫昌、曹峰等先生聯(lián)系“絕巧棄利”下一句“盜賊無有”,主張其中的“利”應(yīng)為“貨財”之利,還是很正確的。

《漢書·地理志》此篇的所謂“周人”主要指東周王畿即今天洛陽周邊地區(qū),而《禮記·表記》載孔子的話則像是針對整個周文化或周人而言的。不過,東周以還,周室東遷洛邑,其地顯然是周人的薈萃之地,因此也代表了周文化的正宗。一方面周文郁郁,但另一方面卻又“巧偽趨利”,這非常耐人尋味。有意思的是,當(dāng)時諸侯國中周文化保存最好的魯國,同樣有“巧偽趨利”的特點,甚至更嚴重。《史記·貨殖列傳》云:“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fēng),俗好儒,備於禮……及其衰,好賈趨利,甚于周人?!彼^“好賈趨利,甚于周人”,可見“備于禮”的魯文化在“趨利”上又是“甚于周人”的。

周代禮樂文化何以具有如此悖論的特點?這雖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亦可以略加引申。我們覺得上引《禮記·表記》的話已經(jīng)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其中說周文化“尊禮尚施”,一般人多注意周文化的“尊禮”,但對于“尚施”卻往往未加措意,竊以為這正是理解周人“趨利”的關(guān)鍵。所謂“尚施”,其實即側(cè)重實利之施予?!蹲髠鳌ば迥辍吩唬骸皶x侯賞桓子狄臣千室,……羊舌職說是賞也……曰:‘文王所以造周,不是過也。故《詩》曰“陳錫載周”,能施也。率是道也,其何不濟?’”此處將晉侯的慷慨能“賞”,比之《大雅·文王》的“陳錫哉周”,且謂“能施”,它們與《禮記·表記》的“能施”含義顯然相同,即實惠、實利之施予。其實《禮記·表記》此處即云“其賞罰用爵列”,明著“賞”“爵”云云④,此與鄭箋解此句的“乃由能敷恩惠之施,以受命造始周國”[5]354亦相合?!洞笱拧愤@句詩又見引于《左傳·昭公十年》:“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約孤寡者,私與之粟。曰:‘《詩》云“陳錫載周”,能施也,桓公是以霸。’”對于“陳錫載周”同樣解為“能施”,看來是可信的。且《國語·周語上》芮良夫勸諫厲王勿“專利”,同樣引此詩:“《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xué)專利,其可乎?匹夫?qū)@q謂之盜……”所謂“布利”,實即“能施”,把“能施”即實利的施予定位為文王興周的關(guān)鍵舉措。鑒于文王施政在周代的典范意義,其對周人治國理政觀念的影響自可推知,故《禮記·表記》從人類學(xué)角度總結(jié)為“周人尊禮尚施”,是很自然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對我們理解周人“趨利”的特點,都是重要的參照。

最有意思的是,《左傳·昭公十年》還將其與齊桓公的霸業(yè)并舉。這提醒我們,對于文王興周和齊桓公的霸業(yè),我們不能總惑于所謂“受命”“天命”這樣的粉飾性記載,以為本該如此,其背后如果沒有貨財?shù)氖┯韬蛯嵗睦瓟n也是做不到的?!蹲髠鳌ふ压辍愤€記齊侯與晏子的對話:

齊侯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晏子曰:“敢問何謂也?”公曰:“吾以為在德?!睂υ唬骸叭缇裕潢愂虾?!陳氏雖無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區(qū)、釜、鐘之?dāng)?shù),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对姟吩弧m無德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后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p>

這是講齊國陳氏收買人心之舉。不管有沒有“大德”,關(guān)鍵是“有施于民”,百姓得到實利、實惠,自然會歸附,這說明單純的道德說教有時是蒼白的。關(guān)于民之“趨利”,《逸周書·文儆解》還有一個近乎從人性角度所作的分析:“民何嚮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民何嚮非利”之“嚮”當(dāng)理解為“饗”或“向”⑤,此句因此應(yīng)該斷讀為:“民何嚮?非利?”意思為:民眾喜歡什么?難道不是利嗎?可以說對民眾“趨利”的特點有一個精準(zhǔn)的概括(所以,下文才講到需要禮義等加以約束)。正是由于側(cè)重這些實惠、實利,所以雖然周禮也有一些防范“趨利”的針對性安排,但卻仍擋不住老百姓的“趨利”之勢。同樣屬《子思子》的《禮記·坊記》篇亦引孔子的話:“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祿也。先財而后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這話的意思是禮辭在先,而“幣帛”之類實“利”待之于后,就是擔(dān)心“先財而后禮,則民利”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蹲髠鳌は骞四辍吩唬骸瓣愇淖釉唬骸仁潞筚V,禮也?!彼^“先事后賄”與“禮之先幣帛”義同。但結(jié)果如何呢,《禮記·坊記》此章最后說:“以此坊民,民猶貴祿而賤行。”虛煩的禮文,終究抵不過“祿”的實惠?!抖Y記·坊記》篇還說“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君子茍無禮,雖美不食”,始終把“禮”放在第一位,或者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但結(jié)局呢?該章總結(jié)說“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還是“利”比“義”或“禮”更有吸引力。

實際上,周政之壞正是由“利”而起。最著名的就是周厲王時榮夷公的“專利”?!秶Z·周語上》載芮良夫之語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裢鯇W(xué)專利,其可乎?匹夫?qū)@?,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薄兑葜軙ぼ橇挤颉芬嘣疲骸巴醪蝗簦瑢@魍?,佐亂進禍,民將弗堪。”新出簡帛材料清華簡《芮良夫毖》對上述文獻中的“專利”情形也有涉及“厥辟御事……恒爭于富”,“厥辟御事”,泛指當(dāng)時各階層統(tǒng)治者,而“恒爭于富”無疑就是逐“利”之舉。不僅厲王世如此,古書常舉敗政典型而“幽厲”并稱,其中幽王在逐“利”這一點上,也有類似性?!洞笱拧ふ皡n》云:“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睂Α巴撂铩焙汀懊袢恕焙喼笔乔扇『缞Z了。厲世之“專利”,其后果是厲王流于彘,幾近傾覆,但所幸宣王中興之后尚能稍復(fù)元氣而茍延殘喘。但東周以降,王綱失振,諸侯、大夫僭越凌上之勢愈益為甚,而很多時候正是以對貨財之“利”的謀求為特征的。我們試以《左傳》一書所載為例:

《左傳·莊公十四年》:“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

《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將求多于女,女必不免?!?/p>

《左傳·襄公十年》:“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而刑放于寵。官之師旅,不勝其富,吾能無篳門閨竇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p>

《左傳·昭公六年》:“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

《左傳·昭公二十年》:“承嗣大夫,強易其賄。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內(nèi)寵之妾,肆奪于市;外寵之臣,僭令于鄙。私欲養(yǎng)求,不給則應(yīng)。民人苦病,夫婦皆詛?!?/p>

上述記載中多提到春秋時上層貴族執(zhí)政、交往中的“賄”或者“賂”,其對“利”的追逐甚至豪奪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的。在周代的禮節(jié)交往中,所謂“賄”這樣實在的“利”本來是固有的要求,如《儀禮·聘禮》即屢言“贈賄”。雖然周禮為防止過于逐“利”有精致的規(guī)定,如上述《禮記·坊記》的“禮之先幣帛”,《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先事后賄”等,但儀式性的繁文縟節(jié)畢竟敵不過實實在在的利益。尤其是,在禮樂文化中,尊卑貴賤都是通過一些外在的車旗、衣服、器用、宮室來體現(xiàn)的,因此,等級也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就導(dǎo)致人們并不能真正視名利如浮云,畢竟有什么樣的名分自然就對應(yīng)相應(yīng) 的 實“利”[6]142-143。而且,作為 固 定 儀 節(jié)的“賄”,其多少也是很有彈性的。在《左傳》《國語》等書中,我們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主人一方如果對賓客心存好感,或為表示親密,就可以“厚賄之”或“重賄之”,所謂“厚”與“重”均為超出一般的要求。這些都導(dǎo)致周代禮樂文明中,在“郁郁乎文哉”的背后,其實又有著濃厚的逐“利”風(fēng)氣。這種逐“利”之風(fēng),即便是號稱“賢大夫”的管仲,也不能免俗。其“三歸”“反坫”,就素為孔子所譏⑥,一般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而且,由上述記載看,這種逐“利”之風(fēng)不僅是個人嗜好,還浸潤到國家治理等政治層面,如“政以賄成”“賄賂并行”“征斂無度”“肆多于市”等,這與《國語·晉語八》“叔向賀貧”時歸納欒桓子衰敗之如“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郤昭子之亡身滅宗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非常一致。這不僅會導(dǎo)致個人的亡家滅身,也必然意味著禮制的崩頹和朝政的敗壞。《禮記·郊特牲》有段話對此有很好的總結(jié):“故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于此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亂矣?!薄抖Y記·郊特牲》的概括雖落腳在“禮亂”,但所謂“相覿以貨,相賂以利”,也讓我們看出春秋亂世的實質(zhì),那就是對“貨利”的追求。后來的《莊子》書中對由“趨利”逐貨所導(dǎo)致的社會亂局有更清醒的認識,其書《則陽》篇云:“榮辱立然后睹所病,貨財聚然后睹所爭?!蛄Σ蛔銊t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彼^“貨財聚然后睹所爭”“財不足則盜”均點出逐“利”之害。尤其是,《則陽》這里的表述,把“欺”“偽”之舉與逐“利”并列,其實與《老子》第十九章把“絕棄”“偽詐”與“絕棄”“巧利”并舉,也是暗合的。而且,從《禮記·表記》所述周人“利而巧”及《漢書·地理志》所述“巧偽趨利”看,這種對“貨利”的追求可以說周人尤甚,考慮到老子其人曾為周室守藏之史,因此其提出“絕巧棄利”的主張就是很自然的?!抖Y記·表記》對周人“利而巧”的總結(jié)(包括《漢書·地理志》的“巧偽趨利”),不過是看出了問題,而《老子》的“絕巧棄利”則是拿出了解決方案,兩者都是有感于當(dāng)時逐貨爭利所造成的亂局,它們其實是暗通心曲的。

另外,《老子》第十九章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如前所言,所謂“盜賊”其實主要也是針對“利”的?!蹲髠鳌の墓四辍份d周公之《誓命》有曰“竊賄為盜”,“賄”即“利”也。但揆之春秋時世,為“盜”所竊的“利”,又不限于財物?!斗Y梁傳·哀公四年》曾經(jīng)總結(jié)說:“《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边@里除了明確點出“襲利”是“盜”之外,所謂“微殺大夫”“非所取而取”均可謂“盜”,他們其實或直接或間接都與逐“利”有關(guān)。當(dāng)然,春秋亂世,那些“微殺大夫”“竊邑”以叛的“盜”,其攘奪之“利”無疑更大,造成的破壞也更嚴重。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臧武仲就將邾庶其“竊邑”奔魯之行稱為“大盜”,并對季武子賞賜他們之舉進行批評,其說云:

武仲曰:“子召外盜而大禮焉,何以止吾盜?子為正卿,而來外盜;使紇去之,將何以能?庶其竊邑于邾以來,子以姬氏妻之,而與之邑,其從者皆有賜焉。若大盜禮焉以君之姑姊與其大邑,其次皂牧輿馬,其小者衣裳劍帶,是賞盜也?!?/p>

臧武仲的邏輯很簡單,如果“竊邑”以叛的人都能得到很多實“利”的賞賜,豈不是“賞盜”嗎?那就與“止盜”的目標(biāo)完全背離了。昭公三十一年“邾黑肱以濫來奔”一事,等于也是“竊”“濫”邑而來,“君子曰”的評價同樣是圍繞著“利”的:

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蚯竺坏?,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齊豹為衛(wèi)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置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shù)惡無禮,其善志也。

這里“君子”的評價雖側(cè)重于春秋筆法,但其中卻始終聚焦一個“利”字,如“不為利回”,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齊豹即可稱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等人“以土地出”,實則也是“竊邑”,他們的“求食而已”,明顯也是為的“利”,所以雖賤而書“名”,就是為了“去貪”?!蹲髠鳌诽貏e提到“竊邑叛君”這樣的人,其實是“徼大利”,所謂“大利”與上舉襄公二十一年的“大盜”也就完全吻合了。

三、由《老子》的“絕巧棄利”申說今本“絕仁棄義”之非

周人“利而巧”之敝與《老子》“絕巧棄利”的相關(guān)性既如上述,其實還有個問題有待討論。通覽《老子》第十九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老子在該章要“絕棄”的東西,其實都是相對負面的,是對相關(guān)正面德行的背離,如郭店簡《老子》“絕偽棄詐”中的“偽”與“詐”即是對“孝慈”的背離,而“絕智棄辯”則是對詐謀和逞辭巧說的排斥⑦。本文重點討論的“利”,顯然背離的也是“義”這樣的德行。這在傳統(tǒng)“義利之辨”的語境中,本來就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從道理上說,《老子》主張要“絕棄”“利”,無疑就意味著回歸“義”,這也是今本“絕仁棄義”的改動明顯于語境有礙的地方。當(dāng)然,以上只是從邏輯上所做的推理,實際上,早期文獻中“義”與“利”關(guān)系的大量記載,同樣也是可以佐證這個推理的。在較早的文獻中,作為正面色彩的“仁義”之“義”,其與“利”字的關(guān)系,往往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其一,“利”是由“義”派生出來的。

《左傳·成公二年》曰:“既,衛(wèi)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

《左傳·昭公十年》曰:“晏子謂桓子:‘必致諸公。讓,德之主也,謂懿德。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蘊利生孽。姑使無蘊乎!可以滋長?!保ā洞蟠鞫Y記·四代》“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與此接近)

《國語·晉語一》曰:“民之有君,以治義也。義以生利,利以豐民,若之何其民之與處而棄之也?”

《國語·晉語二》曰:“……夫義者,利之足也;貪者,怨之本也。廢義則利不立,厚貪則怨生?!?/p>

《國語·晉語四》曰:“義以導(dǎo)利,利以阜姓。”

上述“義”與“利”之間的派生關(guān)系,最常見的表述就是“義以生利”,即有“義”才能產(chǎn)生“利”。其他如“義,利之本”,“義者,利之足”,則是從本末的角度進一步解釋這種派生關(guān)系,即“義”是本,“利”是末⑧。換言之,如果“義”之不存,則“利”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chǔ)。正因為“義”是基礎(chǔ),所以“義”對“利”還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所謂“義以導(dǎo)利”就是這樣的意思。換句話,如果沒有“義”的規(guī)范和指引,“利”就會迷失方向。

其二,逐“利”之過,往往都是對“義”或者“仁”的背離。

《國語·周語下》曰:“且夫長翟之人利而不義,其利淫矣?!?/p>

《國語·晉語八》曰:“夫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又見《禮記·檀弓下》)。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曰:“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p>

《左傳·哀公十五年》曰:“……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利不可得,而喪宗國,將焉用之?”

《禮記·坊記》曰:“《詩》云:……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君子不盡利以遺民?!对姟吩疲骸擞羞z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大田》)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对姟吩疲骸奢撞煞疲瑹o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源朔幻瘢癃q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p>

《大戴禮記·用兵》曰:“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p>

以上的表述都是從反面說對“利”的爭逐,等于是忘掉了“義”,或者說背棄了“義”?!抖Y記·坊記》的“爭利而忘義”“忘義而爭利”,大戴的“及利無義”,意思都至為顯豁。《國語·周語下》的“利而不義,其利淫矣”,還具體說明由“利”到“不義”的“質(zhì)變”,其實也是一種“量變”,那就是“利”的“量變”累積,所謂“淫”,即過分的意思。此外,《國語·晉語八》說“利而不顧其君”是“其仁不足稱”,《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晉楚“無信”,是因為他們只想著“利”,從這些表述看,除“義”之外,逐“利”之行更是幾乎與所有的正面德行如“仁”“信”等都是背離的。

其三,為了“利”不迷失方向,就要對“利”進行限制,不能任其發(fā)展?;蛘咛帯袄敝畷r要時刻想著“義”。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曰:“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p>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曰:“何也?戊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逼同,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雖與之縣,不亦可乎?”

《論語·憲問》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p>

《禮記·樂記》曰:“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

《禮記·儒行》曰:“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

由上述古文獻中“義”與“利”關(guān)系常見的三種表述看,“義”為根本,“義”派生了“利”,因此“利”無疑是“末”。過于追求“末”,就是丟棄了“義”這個根本??紤]到“利”是由“義”派生的,第三種對“利”進行限制的設(shè)計,形象一點說,其實就是為了盡量縮短“義”與“利”之間的距離。如此,“義”與“利”的關(guān)系,就很有點像“知”與“智”:《老子》并不排斥一般的知識性的“知”,但“知”多了就流于“智”,而“智”與“詐”的區(qū)別就很模糊了⑨。所以,《老子》的“絕智”說白了就是要對“詭詐”進行“絕棄”,而并非簡單的“絕知”——把一切知識都視為罪惡。當(dāng)然,由于“利”與生俱來的次生、衍生性定位,過于追求“利”(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之“利過”)有時也不是必要條件,我們從“見利而讓”來看,彼時其實對于一般性的“利”都要采取一個淡然、謙讓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違背“義”這個根本。我們在討論《老子》“絕偽棄詐”時已指出,“偽詐”“絕棄”之后,就可以回復(fù)到“孝慈”這樣的淳樸德行[7]。準(zhǔn)此,如果“巧利”“絕棄”之后,也應(yīng)該是回復(fù)到更為本根的“仁義”狀態(tài),或可徑謂“民復(fù)仁義”,這再次說明今本“絕仁棄義”的改動是不明該章之上下文邏輯的。當(dāng)然,《老子》“絕巧棄利”之后是“盜賊無有”這樣的表述方式,但如果它也是用類似“民復(fù)××”這樣的表達,其中的“××”應(yīng)該也是與“仁義”非常接近的德目類型,或至少是處于同一價值緯度的。值得一提的是,《左傳·昭公十三年》講棄疾治理楚國之平,有云“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盜賊伏隱”實即《老子》的“盜賊無有”,而所謂“苛慝”,其實即前舉《左傳·襄公四年》寒浞之“詐慝”“讒慝詐偽”?!白嬳奔扰c“詐偽”并列,它們顯然是一類東西,故所謂“苛慝不作”,實際等于“絕棄”了“詐偽”,這與《老子》的“絕偽棄詐”可以比觀,而所謂“盜賊伏隱”,不正對應(yīng)“民復(fù)孝慈”嗎?它們只是表述的方式有不同罷了。

注釋

①第五十七章今本的“人多伎巧”,郭店簡本及北大漢簡本作“人多智”,看來“伎巧”當(dāng)系《老子》在流傳過程中的誤訛。然則,蔣氏舉此條作為證據(jù)其實可置不論。②“巧”字乃董珊先生改釋,參見董文《楚簡〈恒先〉“詳宜利巧”解釋》,刊《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8 頁。③郭店簡“辯”字作“”,或讀為“辨”,理解為辨別、分辨,那“棄辨”無異于說老子要“絕棄”所有的知識,這是筆者不能同意的,詳見后文。另外,我們在討論郭店簡《成之聞之》“言語窮之,其勝也不若其已也”時已經(jīng)指出,這兩句意思是說與其巧舌如簧地逞其口辯,還不如干脆不去爭,我們也論及其與《老子》思想的關(guān)聯(lián)。參見寧鎮(zhèn)疆:《由郭店簡〈成之聞之〉篇申說〈老子〉思想的禮學(xué)背景》,《中華文化論壇》2020年第6 期,第40-49 頁。由其“言語窮之”看,郭店簡“”也當(dāng)以釋“辯”為宜。④《表記》下文同樣從人類學(xué)角度比較夏、商、周人的不同,其謂“周人”:“賞爵刑罰窮矣”,“賞爵”即“能施”也。⑤清唐大沛謂:“嚮,謂意所向也。養(yǎng)欲給求,皆思利其身家?!眳⒁婞S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 頁。⑥參見《論語·八佾》篇。⑦《老子》第十九章要“絕棄”的對象今本有較多錯訛,關(guān)于這一點,可參見寧鎮(zhèn)疆:《郭店楚簡〈老子〉“絕偽棄詐”證說》,《中華文史論叢》2020年第4 期,第67-92 頁。⑧韋昭注“利之足”,謂“有義,然后義立”,可知“義”與“利”還是本末關(guān)系。⑨拙文《郭店楚簡〈老子〉“絕偽棄詐”證說》對此有詳細分析。論者每每把《老子》的“絕智”等同于“絕知”,遂認為老子主張“愚民”,這其實是皮相

之見。

猜你喜歡
禮記國語盜賊
展廳中的盜賊
《禮記》在經(jīng)學(xué)史上的地位變遷及其當(dāng)代價值
半途而廢
慈善(2019年1期)2019-03-06
怎樣提高少數(shù)民族初中學(xué)生學(xué)習(xí)國語的積極性
容祖兒《一百個我 國語新曲+精選》
神秘的盜賊
神秘的盜賊
媽,你好
半途而廢
新昌县| 汉川市| 六枝特区| 万载县| 兰溪市| 富蕴县| 浦北县| 临邑县| 敖汉旗| 江孜县| 高平市| 嘉善县| 开江县| 仪陇县| 宝兴县| 赤水市| 玉溪市| 师宗县| 长垣县| 阿城市| 芮城县| 大同县| 疏勒县| 马关县| 凤台县| 健康| 蓬安县| 托克托县| 南充市| 海林市| 永寿县| 太康县| 阳高县| 东海县| 新乡市| 九寨沟县| 扬州市| 九江市| 大洼县| 庆元县|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