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梁溪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214001)李可
小學音樂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之一是演唱,這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音準。只有掌握了音準的概念,學生才能進一步在演唱過程中實現(xiàn)對作品的準確表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存在跑調、走音的情況,如在班級合唱時,同一個旋律下幾個聲部的聲音不和諧;受音域的影響,個別學生唱不上高音;部分學生離開伴奏就無法找到音準……受音準問題的困擾,很多學生在演唱環(huán)節(jié)不愿張口或者不愿出聲,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也不利于其綜合素質和身心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音準訓練在演唱教學中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恰當?shù)姆椒?,提高音準訓練的有效性?/p>
發(fā)聲練習是音準訓練的一個重要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發(fā)聲練習,為后續(xù)音準訓練奠定基礎??茖W的呼吸是發(fā)聲練習的基礎,可以通過練氣息、練口腔、練姿勢等方式達成。練氣息可采用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等方法進行訓練;練口腔可通過念誦繞口令等方法,練習打開口腔;練姿勢,即擺出正確的歌唱姿勢:身體站直,身心保持輕松狀態(tài),眼睛平視,挺胸抬頭,收縮小腹,兩邊臂膀自然垂落,兩腳稍微分開,使身體的重心落在兩腳之上,嘴巴放松。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音準訓練,達到訓練效果。
以人音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動物說話》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原有的音階練習形式,讓學生模仿不同動物的叫聲,利用不同動物的發(fā)聲特點,使學生逐漸掌握不同音高的發(fā)聲方式,從而為后續(xù)的音準訓練奠定基礎。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小動物有關的動畫,營造出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做出不同的肢體動作,鍛煉學生的換氣能力,避免學生因呼吸不勻而影響音準。此外,對于部分氣息不夠穩(wěn)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吹紙片”小游戲開展氣息練習,即學生將一張薄薄的面巾紙置于眼前,根據(jù)教師的指令吹動紙巾,在教師不斷變化的要求下,逐漸強化氣息控制能力,從而更加自如地完成發(fā)聲練習。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有趣、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學生的發(fā)聲能力進行針對性訓練,有效改善了學生無法準確控制發(fā)音器官、氣息不穩(wěn)等發(fā)聲問題,為后續(xù)音準訓練奠定了基礎。
音樂是聽覺藝術,聆聽是音樂活動乃至音樂教育的基礎和首要任務。有效聆聽可以幫助學生感知音樂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首次聆聽中感知歌曲,初步體會歌曲的情感;在分段聆聽中進行賞析,體會歌曲的風格,感悟音樂蘊含的美;在再次聆聽中體會作者傳達的意境,表達自己對歌曲的感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深刻認識到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音準訓練的重要性,通過優(yōu)化欣賞教學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準感知力,加深學生對音準的記憶,從而達到音準訓練效果。
以人音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牧童短笛》的欣賞教學為例。在欣賞音樂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以山村美景、田園生活為主題的優(yōu)秀攝影作品,通過直觀、秀美的視覺感受,營造出寧靜、祥和的音樂欣賞氛圍,為《牧童短笛》的欣賞教學奠定基礎。在音樂欣賞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反復聆聽《牧童短笛》的音樂片段,并用輕柔、舒緩的語氣向學生描述各段音樂所營造出的景象。例如,根據(jù)第一段樂曲節(jié)奏舒展、中速、旋律優(yōu)美等特點,向學生描述“牧童騎坐于水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牧笛,在田間緩緩前行”的悠然畫面;根據(jù)第二段樂曲節(jié)奏歡快、快速、旋律跳動等特點,向學生描述“牧童懷著歡快的心情,在田間歡樂游戲”的趣味景象;第三段樂曲的特點與第一段相似,教師可以向學生描述“牧童玩累了,坐著水牛緩緩向家走去”的安逸畫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樂曲欣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與樂曲的音高有效對應,從而達到提高音準感知能力的教學效果。欣賞教學環(huán)節(jié)過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小指揮家”教學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手勢代表不同的音高,跟隨《牧童短笛》的旋律進行“指揮”,將音準感知與肢體動作有效融合,利用直觀感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準感知能力。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將欣賞感悟、音準感知和肢體動作有效結合,從多個層面加深了學生對音高的理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音準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
視唱練耳是提升學生音準能力的重要手段。將視唱練耳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常規(guī)教學內容,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聽覺感受力、速度感和音準感知力。由于傳統(tǒng)形式的視唱練耳過于專業(yè)化,不符合小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將視唱練耳與趣味游戲相融合,從小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在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利用視唱練耳進行音準訓練的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每節(jié)課的前10分鐘,通過“音準鬧鐘”趣味游戲帶領學生進行視唱練耳。具體做法為:教師在課前利用硬紙板、塑料指針等材料,制作出指針能夠靈活轉動的簡易“鬧鐘”,將1、2、3、4、5、6、7作為刻度畫在“鬧鐘”表盤上,完成“音準鬧鐘”的制作。課始,教師拿出“音準鬧鐘”,隨意撥動指針,由學生唱出指針懸停方向的音高。當學生逐漸熟悉游戲流程后,教師可以將游戲變形,如加快撥動速度、要求演唱指針反向的音高等。在“音準鬧鐘”教學活動的帶動下,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保持較高的學習專注度和興奮度,使音準訓練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另外,教師可以隨機編制一些簡單的音準訓練暗語,如當教師唱出高音·1·234··時學生要舉左手,唱出低音1234····時學生要舉右手,唱出高音·1·122··時學生拍左腿,唱出低音1122····時學生拍右腿等。教師任意出題,學生完成相應的肢體動作或音準練習。如教師舉起左手,學生則需要唱出高音·1·234··;教師唱出低音1122····,學生則需要快速拍右腿,以此類推。
又如,教師可在視唱練耳過程中,利用道具,增加音準訓練的趣味性。以人音版教材二年級下冊《放風箏》一課的教學為例。《放風箏》是一首河北民歌,歌曲旋律優(yōu)美歡快。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歌曲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視唱練習。教師拿出課前制作的波浪形和三角形兩張卡紙,出示波浪形卡紙并提問:“你們知道這代表什么嗎?”學生自由猜測。隨后教師告知學生這個符號在唱歌中表示連貫,即看到這個符號就需要一直唱。教師出示三角形卡紙并提問:“這個在唱歌中表示什么呢?”隨后明確答案:“這個符號在唱歌中表示停頓,即看到這個符號出現(xiàn)時,需要停止唱歌。”在學生了解了這兩個符號所代表的含義之后,教師播放歌曲伴奏,讓學生在視聽中體會歌曲在什么地方要連貫地唱,在什么地方需要短暫地停頓。之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演唱,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看到波浪線時就一直跟唱,看到三角形時就停頓。在學生熟悉游戲規(guī)則之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一個學生作為指揮,帶領同學跟唱,教師則在一旁觀察并及時指導。
在上述教學中,趣味化的視唱練耳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音準訓練興趣,一方面可以顯著提升音準訓練效率,另一方面能讓學生逐漸適應通過視唱練耳進行音準訓練的教學形式,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進行音準訓練的習慣,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準控制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對傳統(tǒng)音準訓練形式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能夠使音準訓練更符合小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從而最大化地激發(fā)學生的音準訓練活力。
以人音版教材三年級上冊《鐘聲叮叮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歌曲學唱環(huán)節(jié)引入“音符爬高”和“唱吧”兩個音樂軟件。教師可先利用“音符爬高”音樂軟件開展游戲,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化、直觀化的音準訓練。游戲時,學生需要按“音符爬高”音樂軟件中給出的音高進行演唱,若出現(xiàn)走音現(xiàn)象,游戲畫面中的人物就會下墜并出現(xiàn)扣分的提示;若學生演唱的音準符合標準音,游戲畫面中的人物則會不斷攀爬樓梯并積累分數(shù)。當所有學生都完成“音符爬高”游戲后,教師可以授予分數(shù)最高的學生“班級小歌手”榮譽稱號。完成上述音準訓練游戲后,教師可以利用“唱吧”軟件,帶領學生進行《鐘聲叮叮當》配樂演唱?!俺伞避浖兄庇^的音準提示功能,學生可以通過軟件畫面實時了解自己演唱的音高與標準音的差距,從而明確改進方向。同時,“唱吧”軟件具有歌曲評分功能,學生能夠根據(jù)總體評分了解自己的音準水平。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出發(fā),利用新穎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準訓練。娛樂性、競賽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勝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訓練活力,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音準訓練,從而提升歌曲演唱能力。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音樂教師與學生進行音高、音準交流的重要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音準訓練,能夠更直觀、更高效地完成訓練內容,快速提升音準訓練效果。目前,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準訓練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音準訓練。部分小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較差,導致其對音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較弱,而他們大多對具象事物具有敏銳的捕捉力和記憶力,因此,將抽象化的音準轉化為具象化的肢體動作,能夠顯著提升音準訓練效果。以人音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山谷靜悄悄》一課的教學為例,該歌曲主要描繪的是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歌曲先用清亮的聲音將我們帶入寧靜的山谷,然后加快節(jié)奏,并加入切分音,所表達的情緒由安靜轉變?yōu)闅g快,描繪出山谷生機勃勃的景象。前三段歌曲從“煙霧”“花”到“溪流”“野兔”,動感增強,節(jié)奏加快。隨著地質隊的出現(xiàn),山谷越發(fā)熱鬧起來,錘子擊石的叮叮咚咚的聲音和溪水歡快流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在山谷中不停地回蕩。教師在教學時運用柯爾文手勢,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力度,如音樂的音高由低轉高,教師展示的柯爾文手勢也隨之變化。學生將抽象的音準與具象的手勢相對應,通過觀看教師做出的手勢,能夠直觀地判斷音高的變化,從而準確理解音準的變化。
二是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和聲與聲程訓練。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訓練和檢驗學生音樂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夠為學生的音準訓練提供對比和調整的參照標準。在合唱教學二聲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柯爾文手勢的可視性優(yōu)勢,帶領學生進行音準訓練。以人音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小小少年》的演唱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演唱的過程中結合簡譜做出相應的柯爾文手勢。在學生熟悉音符和柯爾文手勢之后,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代表一個柯爾文手勢及一個音名,同一音名的不同八度也由同一個小組演唱。在演唱過程中,教師將不同音名、不同聲部的學生結合起來,指導學生進行合唱。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夠準確找到各自正確的音高,從而完成合唱練習。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柯爾文手勢的可視性,將抽象化的音高、音準轉化為具象化的肢體動作,使音準訓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特點。教師利用學生對具象事物感知力和記憶力較強的特點,切實提升了音準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應深刻意識到音準訓練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并通過強化發(fā)聲練習、結合欣賞教學、常做視唱練耳、引入信息技術、借助科學方法等策略,提升音準訓練的效果,以達到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