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楓 汪凌峰
徽州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古稱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罩莞螺犾h、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現在分屬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和江西省上饒市?;罩莸貐^(qū)山多田少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使得當地不適宜大規(guī)模開展農耕業(yè),糧食無法自給自足的現實情況逼迫當地一部分人走出大山外出經商。此種情形下家中田地無暇顧及,佃仆制在徽州本地因此盛行開來。而佃仆制的興起使得徽州地區(qū)田地、山丘、家塘等契約文書大量出現,再加上徽商常年在外經商積累了不少家產,承繼、合同、賬簿、信札等文書也應運而生?;罩菸臅鴶盗魁嫶蟆⒛甏逦?,對于徽學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徽州文書所涵蓋和記錄的范圍很廣泛,與之相關的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商學、農學、法學等研究方興未艾,從語言學角度開展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以徽州文書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方孝坤首先發(fā)表了《徽州俗字的研究價值》[1]《徽州俗字成因探微》[2]等文章,對徽州文書中的俗字概況、成因,以及在推進漢字發(fā)展史、漢字學和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等做了詳細論述。其專著《徽州文書俗字研究》[3]對徽州文書中古文字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整理。儲小旵的《“厶”字考》[4]《徽州契約文書俗字考六則》[5],儲小旵、張麗的《宋元以來契約文書俗字在大型字典編纂中的價值》[6]等文章,考釋了徽州契約文書中的數例俗字和字典中“音義待考”的字,充實了大型字典中沒有收錄的俗字,提前了某些字的首見時間。
徽州文書俗字研究展現了明清時期徽州地區(qū)民間百姓真實的文字書寫面貌,為厘清文字形體的發(fā)展軌跡提供重要參考。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俗字的個案考釋和概況描寫,對俗字的成因以及與其他地域文書俗字之間的比較研究還鮮有涉及。
目前以徽州文書為材料的俗語詞研究主要有三類。
一類為詞語的考釋。儲小旵、張麗的《徽州契約文書語詞例釋》[7],儲小旵、周小鳳的《徽州契約文書語詞例釋》[8],張麗的《徽州契約文書語詞例釋十則》[9],張麗、胡榮華的《徽州契約文書釋詞十七則》[10]等文章對徽州契約文書中的多則方言俗語詞和疑難詞語進行了考釋,對大型辭書失收的詞條和義項進行了補充。
另一類是對一些考釋進行校正。儲小旵的《徽州契約文書校讀釋例》[11],儲小旵、張麗的《徽州契約文書校讀釋例(二)》[12]等文對一些錯誤解釋的詞語加以校正,并分析其誤釋的原因。趙永明的《徽州契約文書詞語校釋》[13]主要聚焦于疑難詞語進行考釋,并就一些學界的不當解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趙永明的《徽州契約文書詞語釋義商補——以<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為例》[14]《徽州契約文書文本整理與詞匯釋讀指瑕——以<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為例》[15]等文則對《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中部分誤釋的詞語進行重新考校,并對有爭議的部分進行探討。
還有一類則是就單個詞進行考辨。黑維強、王躍的《徽州契約文書“力分”釋義考辨》[16]一文對“力分”的不同書寫形式和大量的文獻用例進行考辨,揭示了“力分”的兩個意義。王年年的《徽州契約文書詞語“起業(yè)”釋義》[17]一文考釋明清時期其他文獻中“起業(yè)”的用例,指出“起”字具有“開始”義,“起業(yè)”為開始管理產業(yè)之義。
徽州文書俗語詞研究有利于豐富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成果,有益于方言辭書的增補完善,有助于古籍文獻的研究整理。然而目前對于徽州文書俗語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個別詞語的描寫和考釋,缺乏對構詞理據、歷時演進等方面的探討,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成果較少。
漢語量詞數量龐大,其意義和用法的發(fā)展路徑較為特殊,且對語言類型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界一直關注漢語量詞,相關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李建平的學位論文《先秦兩漢量詞研究》[18]參考了兩百余種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對先秦兩漢時期的量詞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描寫。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19]一書論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的各類量詞,詳盡探討了量詞的語義特征、句法功能和演變發(fā)展等。
洪藝芳《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之量詞研究》[20]一書探討了4世紀中至10世紀中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口語量詞。王貴元《戰(zhàn)國竹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21]一文全面描寫了六批戰(zhàn)國竹簡遣策中的量詞,對十八個固定量詞的用法和詞義進行了分析,并歸納出四種物量表示法。
李計偉的《量詞“副”的義項分立與對外漢語教學》[22]一文在分析“副”的語義基礎上,將其意義分類并對其搭配情況進行歸納解釋。胡清國《中高級留學生漢語量詞習得的調查與分析》[23]一文通過問卷調查考察留學生的量詞習得情況,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何青霞、尉春艷、劉常飛《藏緬語族動量詞語義特征初探——兼與現代漢語普通話對比》[24]一文將藏緬語族的一些獨特的動量詞與現代漢語普通話動量詞作語義參項方面的對比并歸納異同。許巧云、打西阿且《漢彝量詞比較——兼論英語中量的表達》[25]一文對同屬漢藏語系的漢語和彝語中的量詞進行比較分析,同時也將漢彝量詞與屬于印歐語系的英語的表量結構進行對比研究。
汪化云《黃岡方言量詞的單用》[26]一文指出在湖北黃岡方言口語中存在許多量詞前不用數詞或指代詞而單用的現象,并對這種現象進行分類分析。司羅紅《河南新密方言附著于量詞和數量結構的“子”》[27]一文指出在河南新密方言中,在量詞和數量結構之后可以附著“子”,用來表示物體的量超出說話人的主觀心理標準。
張萬起《量詞“枚”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28]一文對量詞“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進行了全面描寫,并對其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歸納總結。王毅力《動量詞“頓”的產生及其發(fā)展》[29]一文通過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了動量詞“頓”的產生及其發(fā)展過程,并探討其語法化的軌跡與機制。
目前關于漢語量詞的研究成果日益豐富,但是仍有一些空白可以去填補。比如學界主要關注現代漢語中的通語量詞,對近代漢語中的方言量詞關注較少。近代漢語時期的民間文獻,尤其是契約文書中富含大量口語化色彩濃厚的方言量詞,值得深入挖掘。
相較于徽州文書語言學研究和漢語量詞研究,專門以徽州文書中的量詞作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目前還不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楊青青《徽州契約文書詞語考釋四則》[30]一文探究了量詞“備”,指出徽州文書中的量詞“備”是概稱性量詞,不表示明確的量值,只強調土地形狀的完整性。趙永明在《徽州土地契約文書詞語??肌穂31]一文中考證了徽州土地契約文書中的“角”在畝積計量中的獨特之處,并指出量詞“角”作為土地使用單位早有用例,大大提前了《漢語大詞典》中量詞“角”的書證時間。
黑學靜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古代契約文書土地形狀量詞研究》[32]一文中指出在徽州契約文書中存在很多計量土地形狀的量詞,通過標示形狀來概指土地面積大小。趙永明《徽州土地契約文書詞匯的特點及價值——以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為例》[33]一文揭示了在徽州契約文書中有同一事物使用多個量詞的情況,這些量詞側重于從不同方面標示事物的形狀,展示出徽州文書量詞使用的靈活性和獨特性。
韋巖實的學位論文《乾嘉時期<徽州文書>量詞研究》[34]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的十卷本《徽州文書》中乾嘉時期的量詞為研究對象,將文書中出現的60個量詞分類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分析,指出在這一時期的徽州文書中,畝制量詞最為豐富,并對“微量詞”的成因進行了探析。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徽州文書語言學研究和漢語量詞研究較多,但是對徽州文書中的量詞進行專門研究尚顯不足。目前對徽州文書中的量詞研究還沒有形成體系,研究成果呈現碎片化,較多局限于單個或一組俗字的考辨、單個或一類同義詞匯的考釋。誠然這些研究奠定了徽州文書量詞研究的基礎,豐富了方言詞匯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少基于詞類系統(tǒng)的整體性研究,使得徽州文書量詞的研究不夠系統(tǒng)化、主題化和深入化,對徽州文書中的量詞研究還可以進一步開闊視角,打開更廣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