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疫情帶來的陰霾,上海恢復“堂食”之后,熟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飯店菜館為什么需要“堂食”?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腸胃,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身體熱量不是很高,適合攝入有一定溫度的食物和水;食物需要溫度,是故也離不開堂食。此外,就是食物的社會性,要談到飲食的習俗和傳統(tǒng)了。
中餐一般都是“圓臺面”,食客圍坐一起,將食物放在桌子中央,人們以筷子或湯匙取而食之,而西式飲食則采用人各一器,互不相擾的分食制,這種講究衛(wèi)生的分食制進餐方式也被許多人效仿,出現了中菜西吃的進餐方法,就是吃中餐時也實行分餐制,各吃各的菜,彼此互不相擾。
中國人傳統(tǒng)的餐飲體制,特別是今天的中餐聚會方式,經歷了從分餐制、會食制再到聚餐制的歷史過程。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以“戶”為家庭單位的開伙方式也決定了共食的進餐方式,大家庭都是共食制,大家庭里若采取分食制,意味著另起爐灶,就是分家了。
西餐傳入中國,其進餐方式,對中國人傳統(tǒng)的飲食方式和進餐習慣,是莫大的沖擊。中國人流傳千年的“圓臺面”,圍坐舉箸、同時分享,氛圍很熱鬧,進餐禮節(jié)卻也繁多,主人先動筷子,經常要夾菜給客人吃。大家湯匙、筷子齊下,往往伸到同一個盆、碟、盤、碗里,而西餐的進餐方式,卻是人各一器,互不干擾。這種新穎、衛(wèi)生的進餐方式也引起了當時中國人的興趣,讓一些人爭相效仿。
民國時期,除了在西餐館之外,分食制也開始在江南一些大戶家庭的日常飲食中流行,在學校校園、團體機關和幼稚園等,分食制也基本普及。當然,也會有一些食客不擅使用刀叉,索性還是沿用原先使用筷子的習慣,右手拿筷,左手拿夾,把桌上大盤里的菜,夾到自己的小盤里,這樣既保持了圍在一桌進餐的傳統(tǒng)習慣,又有分餐、講究衛(wèi)生的特點,在席面布置、菜肴品種、數量搭配、上席次序、食用方式上都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整個筵席上,菜肴、點心、水果合起來不過十五六種。這種“中西合璧”的進餐方式隨即悄然無聲地步入江南的餐館和家庭。
1909年,有一個署名“蘭陵憂患生”的人作《京華百二竹枝詞》,其詠前門外陜西巷飯店曰:“菜羅中外酒隨心,洋式高樓近百尋。門外電燈明似晝,陜西巷深醉瓊林。”去飯店吃飯,圖的就是一個“隨心”而放松,飲食習慣的調和需要時間來解決。在西方進餐習慣的影響下,中國人不斷地吸取西方飲食中健康、合理的部分,拿來為我所用,使得健康、衛(wèi)生的飲食結構漸趨合理,烹飪技術漸趨營養(yǎng)和協調,進餐方式和飲食觀念逐漸養(yǎng)成。
這時,一些有頭腦的餐飲商人,就開始用適合中國人口味的方法制造西餐,開啟了中西合璧的烹飪技巧,迎合了國人趕時髦、圖新鮮的獵奇心理。著名新聞記者曹聚仁在《上海春秋》里說:“一品香的大菜,等于中菜西吃,這才有點菜吃,下得肚子,煎牛排就不會那么血淋淋,望之生畏了?!辈⑶遥鞑偷膬r格也越發(fā)平民化,上海西餐廳的“面食每位收洋一角,下餐兩角五,中餐五角,上餐七角五,再好者另議”,逐步將西餐演變?yōu)槠矫癫惋嫛jP于西餐的廣告和推廣也多了起來,西餐由原本的私人宴飲演變?yōu)槌鞘薪洕墓部臻g,中西餐的交融促進了市民多元生活格局的形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西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