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倫理審查機制的完善

2022-11-25 02:01:54姚萬勤
關鍵詞:倫理人類科技

姚萬勤

(西南政法大學 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重慶 401120)

一、問題的提出

基因編輯技術“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xiàn)對特定DNA 片段的敲除、加入等”[1]。該技術隨著蛋白Cas9 的發(fā)現(xiàn)而日漸走向成熟?;蚓庉嫾夹g一經問世,科學界便對其寄與了厚望,因為在多數學者看來,“基因編輯如上帝之手,在分子層面對缺陷基因進行替換、嵌入、刪除等編輯操作,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盵2]我國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早已有之,例如,各種轉基因食品的面世,便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植物基因進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裁剪。但是長期以來,“在科學崇拜下滋生的‘科學主義’背景下,過多地強調科學技術的合理性以及科技應用的功利價值,而未看到或輕視科技實踐的復雜性和科技價值的兩面性,自覺不自覺地將科學技術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加以淡化?!盵3]特別是在2018年,隨著賀建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某孕婦的胚胎基因進行修改后(簡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將該技術應用的科技倫理審查推向了風口浪尖。

“科技倫理”主要是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guī)范人們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加大對科技倫理的審查力度,并不是對科技發(fā)展的約束和無端干預。相反,建立完備的科技倫理審查體系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其不僅為新興技術的應用提供方向性的指引,而且也能有效防止再次出現(xiàn)與基因編輯嬰兒相類似的事件。但是也應當看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并非是科技本身的問題,任何科技的應用均滲透著本國的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因素。因而,在科技領域取得的進展并不必然就能應用到人類身上。只有經過了必要的倫理審查,進一步消除技術應用的風險,才能最終應用于人體。此外,加大科技的倫理審查也是約束科學家的必要措施之一。

因此,本文基于科技倫理審查必要性這一前提,采取倒敘的論證手法,明確闡釋如果基因編輯技術欠缺倫理審查,將會導致何種危害性,其后將進一步探討我國缺乏科技倫理審查的制度成因,并就未來如何完善倫理審查機制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因缺乏科技倫理審查所致風險的表現(xiàn)

科技倫理審查的核心目的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1)使技術應用不損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命健康;(2)保障人類的切身利益和至高無上的尊嚴;(3)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作為新興的基因編輯技術,如果欠缺必要的倫理審查,必然存在上述危害的風險。以下將詳細論述其危害性特征。

(一)放任損害人類生命健康的危險

就基因編輯技術應用而言,科技倫理審查的首要基點是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風險問題。該問題不僅關系到基因編輯技術能否更好地服務人類,而且也關系到該技術能否在未來廣泛應用于臨床之中。顯然,基因編輯技術主要是通過CRISPR-Cas9蛋白大大簡化了基因編輯程序,編輯過程幾乎是相同的:目標DNA、設計與DNA雜交的Sgna和Cas9蛋白,以切割DNA;允許混合形成一個新的基因[4]。但是,目前Cas9蛋白并不能完全按照人類設想的狀態(tài)發(fā)揮作用,其在臨床應用中所具有的技術風險也毫不保留地影響到該項技術的安全性。如果欠缺必要的倫理審查,進一步放任相關技術直接編輯人體基因,必然在技術安全性方面存在進一步損害他人生命健康的風險?;纠碛芍饕w現(xiàn)為2個方面。

1.Cas9蛋白還不能做到對人類的目標基因百分之百的精準切割

有學者指出,CRISPR/Cas9不僅不能對變異或者病變的基因做到完全無誤的精準切割,而且對不同的基因切割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切割反應[5],還可能會隨時出現(xiàn)人類難以控制的局面。如該項技術可能誤切與其基因序列相類似的DNA序列。我國有技術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對86個胚胎進行了相關實驗后表示,研究中的基因編輯操作不僅僅作用于異?;颍惨鹆苏;虻耐蛔僛6]。對此,諸多科學家憂心忡忡,因為這種對類似基因進行非定點切割的“脫靶效應”在目前的臨床試驗中并未得到有效排除,“偏離目標的影響可能會產生比編輯技術要解決的風險更大的風險。人類基因組可能會發(fā)生順序的混亂乃至突變,但后果未知?!盵7]這是否會引起其他疾病,目前在臨床醫(yī)學中也并未得以有效的排除。

2.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生命健康的潛在風險尚不可知

人類對自然和生命進化過程的復雜性尚處在非常有限的認知階段。就目前的前瞻性科學技術應用而言,其主要存在直接的后果與間接的后果兩種基本類型。特別是針對間接后果類型而言,其往往在經歷了較長時間后,才能呈現(xiàn)出可視化的后果。因此,間接后果的遲緩發(fā)生往往會帶來潛在的、較難預見的風險[8]。也就是說,“為了全面了解基因編輯對人類的潛在危害,科學家需要全程跟蹤人類胚胎的發(fā)育直到成年甚至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盵9]此外,經過基因編輯技術直接修改胚胎是否會產生潛在的遺傳風險呢?因為“每一個達到生育年齡的個體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生育行為延續(xù)后代,還可以通過其后代或其近親屬的生育行為進行后代延續(xù),將其基因信息延續(xù)給后代”[10]。對此,有學者指出,“目前大多數人認為還不具備對人體應用這項技術的條件,特別是對胚胎的應用。也就是修改胚胎,這樣長大之后每個細胞都會攜帶特定的變異基因。”[11]因此,如果放任該技術的濫用,在未來社會中,可能會出現(xiàn)大量的變異動物以及變異人。誠然,人類文明社會建構以來的生存價值將可能被徹底顛覆。

(二)侵犯人類切身利益以及至高無上的尊嚴的風險

“科學技術倫理應遵循無害原則和有利原則,這表明了一種在學術關系中對他人的利益和權力的系統(tǒng)性關注。無害即不影響執(zhí)行,不會造成權力的濫用。”[12]因此,“技術時代的道德之問旨在建構正義社會,維持它的穩(wěn)定與長足發(fā)展。它以發(fā)問的力量,讓道德主體意識到何謂正義,如何實現(xiàn)正義?!盵13]目前,對人體直接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則不僅面臨著重大的道德正義倫理爭議,而且一旦出現(xiàn)倫理失范行為,其后果也往往不可預知。而如果欠缺必要的倫理審查機制,直接將該技術運用于人體,將不可避免地侵犯了人類的切身利益和至高無上的尊嚴。

1.直接侵犯了人類的切身利益

“當代科技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毀滅潛能同步增長,人類如果不控制自己的行為,就會摧毀自己和后代的生存根基——這也是人類道德上最大的惡?!盵14]如果對高端技術的運用喪失了科技倫理的限制,那么就意味著掌握該項技術的科學人員將會為所欲為。眾所周知,基因編輯技術不僅僅是改造基因的純技術工具,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亦可實施制造基因武器等危害行為。其所呈現(xiàn)的應用空間越廣,其所能產生的危害程度也就越大。例如,在2019年底爆發(fā)的新型冠狀肺炎,就有科學家預測是與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相關聯(lián)。雖然這種預測尚未得到強有力的證實,但也至少表明,一旦高端科學技術脫離了科學倫理的限制,將會給社會造成無比沉痛的災難。

2.直接侵犯了人類至高無上的尊嚴

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的行為,將會使人類喪失固有的基因身份,人類個體特征將會逐漸消失。針對研究人類個體差異性的研究,科學家更愿意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取樣分析。例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人類基因研究者盧卡·卡瓦斯-斯福爾扎教授在近50年里,曾收集了大約2 000個部落人種的血樣和皮毛,通過對其提取細胞基因分析白細胞表面抗原、抗體等成分,從而得出“種族間基因差異較小”“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的結論[15]。也就是說,正是由于個體之間的基因差異而使得社會個體之間存在不同,而這恰恰與考夫曼教授所認為的“人類尊嚴是以無可混淆的個別性與人的無與倫比性為基礎”[16]的論斷如出一轍。換言之,在人類尊嚴至高無上的前提之下,“人有權擁有自己獨特的基因身份?!盵17]而如果對人類體內本身有缺陷的基因進行隨意刪除或者修改的話,也就意味著在科學技術的干預下,人類基因將不斷地優(yōu)質化且趨同性明顯,那么人類所具有的個體特征將會逐漸消失。這就證明,如果欠缺倫理審查的濫用基因編輯技術,必然在生物學意義上嚴重損害人類的尊嚴。

(三)擾亂物種自然演化的代際正義的風險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表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和人類社會共同的演化規(guī)律。在達爾文看來,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為了自身生存,勢必會爭奪賴以生存的必需空間、陽光和食物。在種與種、群與群的相互競爭中,優(yōu)勝劣汰,那些具有良好品質的、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物種得以生存繁衍,反之則被淘汰,直到滅絕[18]。而人類在繁衍過程中,也必然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遵循這種演化規(guī)律,不會有例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干預人類胚胎的行為,不僅直接改變了人類命運的未來走向,而且嚴重擾亂了人類物種演化的規(guī)律。

眾所周知,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生而平等”實質上表明,“人類的生物學特征是自然選擇、進化、遺傳的結果,充滿著偶然性、自然性?!盵19]如果欠缺必要的倫理審查,那么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胚胎干預嬰兒出生,也就意味著人類基因特征被刻意改造,人類自然個體“物競天擇”的物種演化規(guī)律和進程將不同程度地被打亂,由此將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負擔,代際正義難以得到維持?!按H正義強調的核心在于:滿足了當代人的發(fā)展需要,也要滿足子孫后代的發(fā)展需要(不可對后代人的發(fā)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20]

當我們把人類歷史看成人類世世代代進行合作的歷史,每一代人都必須在自然規(guī)律的演化之下面臨著自然選擇的過程。正如桑德爾所言:“要把孩子視為自然恩賜的禮物,而不是把他們看成我們的設計品、我們意志的產物或是滿足我們野心和欲望的工具。”[21]如果僅僅是由于一些取得優(yōu)勢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干預自然演化,那么也就意味著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制造理想中的超人嬰兒”。這也表明,如果欠缺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審查,不僅人類自然演化的規(guī)律被打破,而且會進一步踐踏人類社會歷時彌久所建構的公平與正義。

三、倫理審查機制不足的制度成因

科學技術的應用并非法外空間,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對其應用除了遵守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還應當遵守相應的倫理審查。針對特別重大的科技倫理審查事項,在域外有些國家還吸納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然而,就目前我國的倫理審查機制看,上述制度在我國的落實情況并不樂觀,其存在以下幾種原因。

(一)立法不完善

世界各國通過立法應對生物工程領域的技術風險已經蔚然成風,通過強制手段強化科技倫理審查也逐漸成為各國的不二選擇。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的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采取以生物—醫(yī)學科學為主導標準的審查模式,各類高校院所、企業(yè)單位、行政機構等組織皆存在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22]。美國大學普遍建立了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部分研發(fā)型企業(yè)也嘗試設立[23]。在英國,任何基因治療臨床方案都要得到地方倫理委員會和基因治療咨詢委員會的審查和同意;法國基因治療的管理機構規(guī)定,一個方案在實施以前至少要接受地方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和許可;奧地利也具有體細胞基因治療臨床試驗,需要得到相關政府機構和倫理委員會的同意[24]。曾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基因技術法》的德國,雖然沒有類似的管理機構,但也注重研究者同行之間的誠信監(jiān)督[22]。此外,就國際條約而言,1997年11月11日,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第二十九屆大會通過的《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包含了“事先評審”“知情同意”“損害賠償”等程序;作為一項涉及人類受試者的醫(yī)學研究倫理原則聲明的《赫爾辛基宣言》,更是明確了脆弱群體、個體參與醫(yī)學研究的條件,強調了研究倫理委員會對研究的開始、進行、結束起到的限制,細化了知情同意原則的適用與例外等內容。

與域外倫理審查現(xiàn)狀相比,雖然我國目前在基因等生物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數量不少,且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詳見表1)。本文對我國關于基因管理的規(guī)范體系進行梳理后不難發(fā)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其也有規(guī)定,但是通過對這些規(guī)范的內容進行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在應對技術倫理審查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嚴重不足。

表1 我國涉及倫理審查的法律規(guī)范

1.對倫理審查的事項未進行詳細之規(guī)定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基因方面的研究工作,發(fā)展至今,我國目前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范圍,不僅包括農作物領域、動物領域的應用,也包括醫(yī)學領域的有限應用。但是上述的立法規(guī)范尚未全面涵蓋上述領域的應用,因而就導致了立法規(guī)制的不周全。另外,即便立法對其倫理審查事項有所規(guī)定,但是也未能進行詳細之規(guī)定。例如,我國《民法典》第1 009條規(guī)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y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痹摲N立法表明的只是一種宣示性規(guī)定,在制度的設計以及細化等方面,未有進一步出臺相關的細化規(guī)定。

2.違反倫理審查的法律責任形式單一且模糊,部分規(guī)定的條文有待完善

從上述針對基因等生物技術的法律規(guī)范看,多是以“辦法”“條例”等文件形式呈現(xiàn)。顯然,這些規(guī)范多數屬于行政法規(guī),因而涉及法律責任的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以行政處罰為主。對其處罰的方式只限于“行政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措施,顯然行為的危害程度與主觀罪惡難以匹配。以《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簡稱《辦法》)為例,首先,雖然該辦法在第39條提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根據刑法規(guī)定,能夠追究行為人的罪名是極為有限的。其次,就算是承擔行政責任,相關規(guī)定也是相對模糊。如在上述辦法中,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責任人員,其只是規(guī)定“依法給予處分”,至于如何給予處分,給予何種處分,并不清晰。再次,《辦法》中的其余條文有規(guī)定更合理的空間。如《辦法》第2條規(guī)定,本辦法適用于各級各類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但國外有資格設立倫理審查委員會的主體還包含學校、行政機關和企業(yè);又如,雖然根據《辦法》第21條,倫理委員會委員與研究項目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但是在倫理審查中需要回避的情形不僅存在于項目的申報程序中,還存在于材料的獲取過程中。正如《赫爾辛基宣言》第27條所指出的,如果潛在受試者與醫(yī)生有從屬關系,或者可能在脅迫下同意,則必須由一位完全獨立于這種關系的具有恰當資格的個人去征求知情同意;再如《辦法》第31條規(guī)定:“在學術期刊發(fā)表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成果的項目研究者,應當出具該研究項目經過倫理審查批準的證明文件。”但為了保證倫理審查的效果,學術期刊不僅應當確認該研究項目經過倫理審查委員會的批準,還需要確認批準時間系在開展研究前。

3.《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存在不足

雖然2021年國家衛(wèi)健委新發(fā)布了《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對條文進行了諸多修改,但依然存在不足。其一,已修改的部分中,尚有不明晰之處:例如,對于申報項目的啟動審查時間,《意見稿》第10條明確為30天,但對于“定期跟蹤審查”的時限,卻沒有同時進行規(guī)定。又如,對于審查研究項目的“簡易程序”,《意見稿》第23條只是在人數的細化上進行了修改。然而,對于一些特別的項目比如基因編輯的倫理審查,出于其若被濫用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危害的考量,或許可以增加規(guī)定,將這類項目排除在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之外。同理,雖然審查的一般程序要求倫理審查委員會過半數同意,但進一步區(qū)分一般項目與重大項目,要求對于后者,項目的通過需要人數超過2/3可能是更合理的;其二,未吸收國際條約中的合理內容:譬如,關于特殊群體的保護,《意見稿》第16條僅僅擴展了特殊群體的范圍,沒有如《赫爾辛基宣言》第20條一般對選擇特殊群體作為受試者的原因進行一定的限制(1)《赫爾辛基宣言》第20條:僅當研究是出于弱勢人群的健康需求或衛(wèi)生工作需要,同時又無法在非弱勢人群中開展時,涉及這些弱勢人群的醫(yī)學研究才是正當的。此外,應該保證這些人群從研究結果,包括知識、實踐和干預中獲益。;此外,在不能以書面方式表示同意的場合,《意見稿》第31條依然沒有解釋“過程記錄和證明材料”應當包括哪些內容,但完全可以吸收《赫爾辛基宣言》第26條,要求至少包括證人作證;其三,《意見稿》屬于“部門規(guī)章”,法律位階較低??紤]到《意見稿》所涉的倫理審查在當今時代愈發(fā)與基因技術的審查有關,而根據《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9條:“為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鑒于國際公法和國際人權法范圍內非信不可的理由,對同意與保密原則的限制只能由法律規(guī)定?!背酥?,《刑法修正案(十一)》體現(xiàn)出刑法應對風險社會的價值取向,新增了“非法植入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罪”[25],未來也不乏可能新增更多的基因相關犯罪。又因為《刑法》第96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違反國家規(guī)定,是指違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行政措施、發(fā)布的決定和命令?!惫蕿榱嗽趯砀鼮橥桩數靥幚磉@類犯罪與前置法之間的銜接問題,提高相關文件的法律位階,通過“法律”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審查作出規(guī)定是更適宜的。

(二)倫理審查機制不健全

就目前來說,針對人體直接進行基因編輯,主要可以區(qū)分為“體外編輯和體內編輯”兩種類型。就某些疾病治療的體外編輯而言,在目前應用層面并不存在多大的障礙。而對于體內編輯而言,需要倫理審查委員會對相關研究計劃進行書面審查,已成為防止醫(yī)學研究濫用受試者中的第一道防線[26]。然而,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所呈現(xiàn)的倫理審查便成了事件發(fā)生時的“羅生門事件”。因為從網上公布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簡稱《申請書》)可以看出,我國“基因編輯嬰兒”的實驗始于2017年3月,為期兩年。該《申請書》不僅對該技術的應用細節(jié)描述詳細,而且還有7位專家委員在上面簽名。但是7位專家隨后否定了在申請書上簽字的事實。隨著調查逐步深入,最終證實該《申請書》系當事人偽造。雖然該事件的倫理審查真?zhèn)螁栴}已經水落石出,但是也暴露出我國該制度目前具有以下弊端。

1.倫理審查形式大于實質

我國現(xiàn)有規(guī)范中要求科研、醫(yī)療機構設立倫理委員會,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負責全國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監(jiān)督管理,成立國家醫(y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但是在現(xiàn)實中落到實處的便不多見。在實際生活中,我國直接對人體進行基因編輯,在程序上只是要求由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如此就意味著只要為數不多的相關專家委員在上面簽字即可獲得通過,無須進行任何調查步驟。務必要指出,這存在未能嚴格把關的嫌疑。這與國際通行的做法差距甚大。例如,1972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要求所有進行人體醫(yī)學實驗和接受聯(lián)邦基金的機構建立倫理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其設立的最初功能是對資助之前的醫(yī)學實驗計劃進行審查。后來,發(fā)達國家成立的類似倫理審查機構的審查范圍擴大到社會科學領域中對人進行的研究,特別是對基因編輯的應用的審批也趨于嚴格化。例如,英國在基因編輯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其如果想進一步對人類胚胎進行crispr測試和研究,必須得到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管理局(HFEA)批準[27]。顯然,我國在科技應用方面的倫理審查與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差距甚大,一目了然。

2.尚未建立對科學家的倫理審查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創(chuàng)新是由科學家不斷向前推動的,一方面,科學家是確保該項科學技術向前發(fā)展的核心人物和力量,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科學家日復一日的試驗和不怕挫折的堅持,也不可能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應當看到,科學家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特別是在目前的科研體制之下,“科學活動的開展日益離不開社會支持和經費資助,科學本身也開始受到了各種經濟力量的控制和各種利益的支配。”[3]一旦科學家在科技倫理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將會導致嚴重的災難性事件發(fā)生。例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的科學家賀建奎副教授,顯然沒有遵守一個科學家應有的科技倫理的規(guī)范。

外國亦存在類似的科學家開展不當研究的現(xiàn)象,如1972年發(fā)生的震驚全美的在非治療狀態(tài)下對梅毒自然病程進行長期跟蹤及觀測的“塔斯克基事件(Tuskegee Syphilis Study)”[28]。也正是源于社會公眾和管理者對科學家能否通過自治實現(xiàn)負責任研究的質疑,有必要設置科研機構倫理審查機制[29]。過度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分工,或許適合發(fā)展生產力,但不適合用來限制危險[30]。因為這類危險是面向全人類的,即便民眾受制于專業(yè)領域無法直接引導研究,但國家也應對科學家的科研活動進行限制,展開對科技倫理的審查,以盡可能降低這類行為對社會公眾的潛在危險。美國吸取了“塔斯克基事件”教訓,建立了對生物醫(yī)學和行為研究中的人類受試者進行保護的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29]。另外,對于在大學內部由教授、副教授等科研人員展開的涉及以有生命的個體為受試者的生物醫(yī)學研究,美國也設立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以進行審查、監(jiān)督[31]。日本的科研倫理被區(qū)分為研究者倫理和技術者倫理,前者系規(guī)范科研人員的行為,并通過各研究所、大學等實體機構作為具體實施單位,以倫理委員會為中心,制定相關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準則,以對所屬部門的科研倫理進行規(guī)范[32]。

顯然,“科技倫理是約束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的一種準則,反映了人類對科技活動的共同理想,是科技活動中人或事物之間本質類同的基本原理和理想境界?!盵33]國外一些國家將加強科學家的倫理審查放在了突出地位。而目前在我國,并未存在任何審查科學家道德倫理的機制,科學家的科學倫理素養(yǎng)完全依靠科學家自身的操守,因此,我國科學家出現(xiàn)科技倫理失范風險的概率便會高于其他國家。不過,有關部門也在關注這一問題,《意見稿》第2條已經明確了本辦法同樣適用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規(guī)定“所有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研究活動均應當接受倫理審查”。維持這一意旨不變,進一步完善《意見稿》的其他內容,盡快推動《意見稿》的生效,使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受到恰當限制,是接下來的重要工作。

(三)缺乏社會公眾參與

根據《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的規(guī)定,“知情同意權”是倫理審查的重要原則。本文認為,除了一些需要保密的事項僅需要受驗者知情同意外,對于其他的事項,其他的社會公眾也理應具有知情同意權。然而,在實踐中,技術專家的壟斷性話語的霸權,實質上剝奪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權,因而在倫理失范方面,也就喪失了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公眾的監(jiān)督權一旦喪失,科技便逐漸成為某些人的話語專權,因而造成的倫理失范危害會進一步反噬社會公眾。例如,在2003年非典發(fā)生初期,某些傳染病專家給出了支原體感染的結論。且一旦形成定論之后,再想讓相關的技術專家改口何其之難。

然而,“在事關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巨大風險和災難面前,沒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專家,對那些技術專家來說更是如此,只有對巨大風險和災難所產生的最初的直覺才是最重要的、最具核心意義的?!盵34]就基因編輯技術應用而言,無論是在農作物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是事關人類整體福祉的事,因而是否應當應用于人類,社會公眾理應具有知情權,對于是否決定該技術的具體應用方面,民眾理應具有參與權。而不是僅僅通過幾個專家的意見就可以最終定奪。例如,目前有些專家鼓吹轉基因食品的高安全性,一方面,“這充分凸顯了科學家自我立法模式的自利性及其給公共利益帶來的風險?!盵35]另一方面,有學者就轉基因食品對中國人的消費意愿進行實證調研后發(fā)現(xiàn),“超過8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會購買顯著標識有轉基因成分的食用油,其余受訪者也大多表示因為對轉基因食品缺乏了解而無法選擇。”[36]

域外不乏國家對倫理審查的公眾參與作出要求,如美國新型和特殊技術與研究咨詢委員會的委員組成除了包括科學家、臨床醫(yī)生、倫理學家等以外,還包括公共代表。雖然美國在政策層面大力支持轉基因技術,“但是也非常重視轉基因審批過程中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如FDA規(guī)定轉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眾評議?!盵37]英國要求相關機構的批準項目、數據等應公開發(fā)布,以利于公眾監(jiān)督,贏得公眾信任;法國則授權國家健康和生命科學倫理咨詢委員會定期組織公眾,對任何涉及生物學、醫(yī)學和健康領域的知識進步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的立法倡議,進行公開辯論[38]。再將目光轉向國際條約,《赫爾辛基宣言》第35條提出相關結果都必須發(fā)表或通過其他途徑為公眾可得;《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24條指出委員會應與有關方面如易受傷害的社群組織磋商。

為了保證倫理審查委員會與易受傷害的社群磋商具有意義,理應包含研究過程信息實時共享以接受監(jiān)督,評估利益風險時賦予投票的權利以體現(xiàn)尊重等內容。而對于基因編輯技術而言,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范圍是不可控的,有害基因是可能污染整個人類群體的,因此,全體社會公眾都屬于“易受傷害的社群組織”而參與其中。

但是我國民眾參與科學應用決策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在于:我國一再強調科技領域精英人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普通民眾的智慧??萍及l(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造福人類,因此,很多科技問題到最后都會演變?yōu)樯鐣栴},而這又不是靠科學界開幾次會議、發(fā)表若干聲明就能得到妥善解決。更何況,目前圍繞基因編輯技術能否對人體進行直接編輯就出現(xiàn)了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原因無非在于:不同研究機構基于利益以及立場不同,對較為棘手的科技應用問題做出相反的評價時常有之。然而,我國目前排斥社會公眾參與基因編輯的應用方面的探討,導致基因編輯技術的醫(yī)學應用缺乏相應的透明機制,這也逐漸造成了社會公眾難以進一步深入參與到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倫理審查中去。

四、完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科技倫理審查的具體方案

基因編輯技術所具有的應用價值已經初步凸顯,但是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反對將其直接應用于改造人體基因。因此,權衡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應用前景和解決科技倫理風險是基因編輯技術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所以,盡快建構基因編輯技術的科技倫理審查制度,不僅有利于規(guī)范新興科技的應用,而且也有利于避免因為技術的不成熟而對社會帶來的風險。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一)出臺統(tǒng)一立法落實科技倫理審查制度

“基因編輯處于科學技術高度危險的領域,而要有效管控基因技術研究失控可能帶來的風險,必須依靠法律來進行剛性約束和理性平衡?!盵1]因此,在我國目前新形勢下,有必要提升基因編輯技術倫理審查的立法層級,加快統(tǒng)一立法的步伐。在我國現(xiàn)階段不妨由全國人大出臺統(tǒng)一的專門立法,如此不僅可以整合散見在其他法律規(guī)范中的倫理條款,降低立法成本,而且還能提升我國對基因編輯技術倫理審查的前瞻性和指導性。具體來說,該部法律中應當重視以下原則性內容。

1.在立法宗旨中重申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倫理審查的宗旨是維護人類的生命、健康以及尊嚴,目的是促進人類的公共福祉

任何科技技術的應用不得侵犯人類的生命、健康以及尊嚴,這是倫理審查的底線要求,也是目前世界各國取得的共識。因此,任何違背審查宗旨以及目的的行為都應當在法律的禁止范圍之內。例如,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人體試驗的行為,明顯違反了人類的公共福祉,理應在倫理審查中給予禁止性評價。

2.針對某些濫用基因編輯技術逾越科技倫理審查的行為,規(guī)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針對目前違反倫理審查的法律責任單一化問題,筆者認為,在新的立法中可以進一步拓展規(guī)定懲罰措施。拓展懲罰措施可以使該法律“長出牙齒”,增強法律的可執(zhí)行力。首先,對于較為輕微的違法行為,可以規(guī)定相應的行政處罰措施。例如,可以在該法的法律責任中設置“行政拘留”“罰款”等措施,對于涉事的單位,可以設置“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限期整頓”等處罰措施。其次,對于嚴重的濫用行為,可以進一步完善生物安全刑事立法的規(guī)定。雖然2020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濫用基因編輯的行為規(guī)定了“非法植入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罪”,但是該罪名還存在2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該罪名規(guī)制的范圍較為有限。根據目前該罪名的罪狀規(guī)定,其規(guī)制的范圍僅僅是將基因編輯的胚胎植入人類的行為。如果以此論斷,則意味著本文開頭提出的刪除基因編輯的行為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刑事處罰。但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刪除他人基因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絕不低于非法植入基因編輯胚胎的行為。另一方面,本罪名規(guī)定在妨害公共衛(wèi)生秩序的章節(jié)之下,則意味著保護范圍也存在不足。例如,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制造生化武器的行為等,該行為比普通的制造槍支彈藥行為的危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我國目前刑法之中依然難以處斷。

本文認為,(1)在未來刑法修改之中,可以單獨設置“妨害生物安全罪”的章節(jié),對相關的生物安全進行全方面的規(guī)制;(2)在規(guī)制的范圍上,應當對那些不嚴格落實倫理審查的主體,規(guī)定具體的罪名;(3)對于涉事的單位還可以根據刑法總論的規(guī)定,設置“競業(yè)禁止”的相關規(guī)定。

(二)國家應加強倫理審查具體制度建設

“倫理”是社會確定和認可的、對人們具有社會效應的非權力規(guī)范[39]?;蚓庉嫾夹g的應用能否經受得住倫理審查至關重要。因此,在具體的制度上,有必要重視以下2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1.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倫理審查委員會

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目的是統(tǒng)一審查全國所有的涉及醫(yī)學研究以及應用中涉及的倫理事項,因此,在具體的建構中需要把握以下情況。

首先,明確倫理審查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于我國而言,倫理審查委員會成員目前較多的是具有醫(yī)學背景的人員參與,尚未拓展到其他領域的人員,如此將不當地縮小了參與人員的廣泛性。目前雖然對于審查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尚未有明確的規(guī)定,可能因國家或機構差異而有不同,但就多數機構或者國家要求來看,其構成人員“不僅要有從事醫(yī)學研究的人員,還要有心理學、藥理學、執(zhí)業(yè)醫(yī)生、護士等其他醫(yī)學界人士,也要有倫理、法律、宗教等方面人士”[40]。因此,未來我國倫理審查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上,也應當要求組成人員具備“多元化”和“代表性”的特點,除了具有醫(yī)學背景的人員之外,也應當吸納如倫理學、法學等社會背景的人員參與其中。參與主體越廣泛,越能保證最終審查結論的科學、公正與合理。

其次,明確倫理審查委員會人員的職責和責任。倫理委員會有權就審查的內容進行實地調查,以及可以要求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任何一方無條件提供相關的文件材料等。此外,即便倫理委員會同意該項計劃,那么也應當定期對該項應用的情況予以跟蹤,及時了解相關的風險并記錄在案。當然,對涉及保密的事項,審查委員會還應當履行保密的責任。此外,如果倫理委員會的委員存在徇私舞弊、虛假審查的,應當追究其相應的責任,如果情節(jié)嚴重,不能免除其刑事責任。

2.建立對科學家的科技倫理審查機制

“強調對科學家更高的倫理要求,實際上是科技倫理的要求,核心就在于探尋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應當遵循怎樣的人本價值規(guī)范,以使科技實現(xiàn)其最大的‘善’——增進人類的幸福。”[20]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勢頭迅猛,又該如何實現(xiàn)對其規(guī)制呢?本文認為,有必要通過以下的路徑建立對科學家的倫理審查機制。

首先,建立定期對科學家的倫理考核制度。在考核周期上可以設置“一年一考核”和“一聘期總考核”制度,將兩種考核機制結合起來,有助于實現(xiàn)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處理問題。此外,對科學家的考核權,可以下放到省市科研單位的主管機關,由其自行把握,主管單位應當在考核后將考核結果及時上報全國倫理審查委員會備案。其次,建立定期對科學家的倫理抽查制度。對于各個地區(qū)的考核情況以及科學家的倫理問題,全國倫理審查委員會有權進行定期的抽查。其目的在于:及時且準確地掌握科學家的科技倫理狀態(tài)。最后,建立科學家違反倫理黑名單制度。對于涉及違反科技倫理的科學家,如違反直接人體試驗準則的科學家(2)對于人體試驗,在1945年集中對德國納粹醫(yī)生的審判活動后,促成1948年通過了《紐倫堡法典》(Nuremberg Code)的面世,該法典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人體試驗需要參與人知情并同意為原則。但是,對于人體試驗,除了要求需要參與人知情同意的要件之外,還需要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參見文獻[41]。[41],違反未經批準的動物試驗的科學家,等等。有必要將其納入科技誠信的黑名單之中。如果涉嫌違法犯罪的事項,應當及時移送給相關的司法機關處理。

(三)吸納社會公眾參與科技倫理審查的決策

“參與”在聯(lián)合國一份報告中被定義為:“人們共同分享發(fā)展的好處,積極參與發(fā)展;人人能夠參與社會任何層面的決策。”[42]本文認為,在科技倫理審查方面,應當充分吸納社會普通公眾發(fā)表意見、進行表決。

1.落實多元化的參與形式

吸納社會公眾參與表決可以糾正專業(yè)人士的偏見,更有利于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就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人員而言,其更多的視角會鎖定在該項技術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會掩飾技術本身所具有的不足,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倫理失范的風險。而社會公眾雖然對具體專業(yè)技術知識知之甚少,但是對于社會認知的普通智慧卻有著更好的發(fā)揮,因而也更加愿意分析該技術的利弊得失,能夠不偏不倚地給出建議。

雖然廣泛地吸納社會公眾參與優(yōu)勢顯著,但是也應當考慮我國公眾參與實際可能與否的現(xiàn)實因素,一方面,必須面對人口眾多的現(xiàn)實,不能保證每個社會公眾均能參與到該事項中;另一方面,也要從實質上將公眾參與落到實處。對此,不妨可以采取代議制的做法,通過一定的程序選出一定的民意代表,規(guī)定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組成應當包括這類成員,以便讓他們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代表其他普通民眾參與討論、進行表決。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科技發(fā)展的優(yōu)勢,如借助互聯(lián)網等優(yōu)勢,在網絡平臺及時公布基因編輯技術應用的倫理審查的相關信息,鼓勵民眾通過網絡途徑參與到討論和決策中來。

2.加大科技普及化的力度

通過公眾參與,可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倫理審查委員會對所有方面已經進行的認真考慮,有助于增強公眾對這些機構以及決策過程的信任。在涉及全國人民的重大福祉事項上,需要吸納公眾參與進來,開展全民探討和對話,同樣有助于打破科技禁忌的藩籬,最終反而有利于增加過程的透明度,使國民更加信任這些機構以及決策過程。

但是也要認識到,公眾的參與也要建立在對科技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之上。首先,有必要做好相關科技宣傳等工作,建立社會公眾了解各項科學技術的基礎,從而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其次,應當建立多種途徑加大科技普及化的力度??萍茧y懂是因為技術本身所要求的門檻較高,但是社會公眾畢竟不是科學家,沒必要對任何科技的推演過程以及實驗步驟都能“如數家珍”。作為技術的示范應用,科學家完全可以通過通俗的語言將其作用和危害表達清晰,讓公眾逐漸走進科學、了解科學。實踐證明,“公眾對科學了解越多,就會越喜歡并且支持它?!盵43]因此,積極推進科技的普及化程度將有助于提升社會公眾參與倫理審查決策的熱情和興趣。具體而言,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定期推行基因編輯的科普知識講座,可以出版相關科技領域中的科普讀物,可以開展科技下鄉(xiāng)等活動,讓社會公眾既能了解該技術的積極作用,也能意識到潛在的風險,如此,在審查科技是否符合一般的社會倫理時,他們將會提出更有價值的建議。

五、結語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的兩面性導致了人類對待科技發(fā)展的態(tài)度時常出現(xiàn)悖論:一方面,科學技術確實能夠推動社會發(fā)展,人類需要科技發(fā)展來滿足對新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因而人類會不斷地發(fā)展新技術;另一方面,任何科技都存在不完善之處,因而人類不免又陷入對科技風險的深深恐懼和擔憂之中。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科學技術同樣難逃上述“悖論”的宿命,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在醫(yī)學應用中的價值逐漸凸顯;但另一方面,伴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科技倫理風險,也逐漸引起世人對未來共同命運的擔憂。然而,就目前階段來說,完全禁止基因編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也不可取。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到科技話語權時代,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大小與掌握核心尖端科學技術的實力休戚相關。因此,我國不應放棄該技術所取得的諸多突破性成果,雖然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還存在諸多倫理風險,但是進一步落實并完善相關的倫理審查制度也能控制相應的風險。只有將該技術的風險真正控制好,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基因編輯技術造福人類的宗旨。

猜你喜歡
倫理人類科技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清水河县| 增城市| 新干县| 新密市| 嘉兴市| 繁峙县| 远安县| 娄烦县| 广南县| 黎城县| 吉安市| 吐鲁番市| 永修县| 临沂市| 渑池县| 汝南县| 平潭县| 连云港市| 新蔡县| 湖州市| 土默特左旗| 什邡市| 唐河县| 沁水县| 南宫市| 高雄县| 金沙县| 临清市| 涿州市| 资中县| 胶州市| 永春县| 比如县| 湘潭市| 五峰| 青浦区| 泸溪县| 喀喇| 班戈县| 布拖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