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人的存在形態(tài)視域中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2022-11-26 03:51:40賈英健
理論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虛擬空間話語權網絡空間

賈英健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作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一種新樣態(tài),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術界圍繞著該問題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也達成了一定共識。但是,對作為生成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話語主體這一前提性問題的哲學研究則需要進一步深化。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人的存在三形態(tài)理論這一視域出發(fā),探討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體的存在形式,揭示網絡空間話語主體存在形態(tài)之特質、話語主體之間的多重話語權關系以及網絡實踐建構中沿著網絡主體存在形態(tài)之維在人與自我、人與人和人與虛擬環(huán)境之間話語權主體的良性互動而展開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生成邏輯。

一、作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體的三種存在形式

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把握人的存在形態(tài),不僅提出了人的存在是由個體、群體和類主體三種形態(tài)所組成的理論,而且也將其放到人的實踐活動中,揭示了與其相對應的人的三種存在形態(tài)的歷史邏輯。網絡空間盡管話語主體有其獨特的規(guī)定性,但從根本上說,它由現(xiàn)實主體所決定。與現(xiàn)實主體人的三種存在形態(tài)相適應,網絡空間人的主體也具有虛擬主體的三種存在形態(tài),體現(xiàn)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主體上,也相應地可以將其區(qū)分為個體虛擬、群體虛擬和類虛擬三種話語權的存在形式。

(一)個體虛擬話語權

個體虛擬話語權發(fā)生于網絡虛擬空間中,它與網絡虛擬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并通過其實踐確立起來。作為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它既體現(xiàn)了話語個體的內在需要,也體現(xiàn)著其價值追求。每一個體從自身需要出發(fā),就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追求,并通過具有差異化、個性化的話語思想、價值理念表現(xiàn)出來。就此而言,個體虛擬話語權所表達的就是基于思想價值理念為核心內容的所具有的權力和權利。

但是,對于任何一個個體來說,其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xiàn),既取決于個體的思想素質,也取決于其對行為的影響以及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等。無論是話語的生產、傳播還是接受,都不是在一種真空的思想中進行的,而是建立在“前見”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換言之,當一個人在生產和傳播、接受某種信息的時候,總是會首先注意到在其接受信息中的那些與自己思想中的前見相契合的思想,并通過這種前見與反映傳播和接收信息之間的相關聯(lián)而引發(fā)的思想碰撞,將與前見相一致或相契合的思想納入到自己的認知體系之中??梢钥闯觯瑐€體所生產、傳播和接受的話語,是通過用思想的前見對來自各方的信息進行整合之后才將其傳遞給交流和溝通的對象,以此尋求對交流對象價值系統(tǒng)的改變,能夠實現(xiàn)這一要求的關鍵是話語。話語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手段,將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關系轉換為“我”與“你”關系的共在。從一定意義上說,那種能夠對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影響作用的前見是一種思想的傳統(tǒng),它不是自己的一種任性,而是作為人們思考問題、傳播和接受一種新思想的過程中,從社會文化層面提出的思想行為規(guī)范。這也意味著,網絡虛擬個體只有在思想和行為上自覺地以前見為指導和規(guī)范,才能通過對交流、溝通對象在內心世界和價值觀念體系等方面產生影響,并獲得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在影響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思想前見中,知識經驗、價值觀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人的活動總是離不開知識經驗的影響,尤其是在網絡空間,知識和經驗一方面對于有效防止各種有害信息造成的消極影響提供很強的免疫和抗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對于有效遏制各種負面信息在網絡空間的蔓延和擴散、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影響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人在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生產、傳播和接受中,盡管要受到個體頭腦中前見的影響,但是,個體所持有的價值觀念與后天實踐相關。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生著人的社會化和社會化的人的雙重對象化的作用,后者對個體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響,當社會價值觀念對人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之后,就會使人的思想實現(xiàn)進一步的升華,并以理論性、系統(tǒng)性的觀念體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生成個體的價值觀??梢?,一個人的價值觀念的變化是與環(huán)境分不開的。網絡空間人的話語交流和溝通由于所面對的各種主客觀環(huán)境復雜多變,隨時都對網民的價值觀念產生多重影響,甚至造成人的價值觀念出現(xiàn)嚴重扭曲,這也就提出了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教育不容有任何懈怠的要求。

要使人的思想的前見和意圖得到實現(xiàn),還需要每一個網絡虛擬個體積極地參與到網絡虛擬的話語交往之中。通過話語交往,將從網絡空間中獲得的各種信息通過再生產和加工,使自己的行為既符合自己認同的立場和話語內容,也與意識形態(tài)話語所要求的目標相一致。當這一目標在接受者那里實現(xiàn)的時候,實際上也就表明網絡個體將獲得的網絡信息通過自己的解讀而形成了認同。當然這種認同度同時也意味著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影響力。但應該看到,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體由于其所具有的相互性,就使得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體既可以充當生產者的角色,也可以同時充當接受者的角色。作為生產者,當一個網絡個體將來自網絡的信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價值觀念并通過“編碼”為他人提供可以接受的“思想產品”的時候,他就是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生產者,否則就是接受者。

(二)群體虛擬話語權

群體虛擬話語權也發(fā)生于網絡虛擬空間之中,它是以網絡群體為主體并通過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踐而建構的。它是網絡虛擬群體基于網絡虛擬實踐過程中群體在社會地位、生活條件和群體利益需求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價值意識。這種群體意識既體現(xiàn)了網絡虛擬群體的精神需求,又體現(xiàn)了網絡虛擬群體的價值追求,這兩個方面構成了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核心或內核。對于群體價值意識來說,他能否獲得網絡虛擬群體成員的認可和接受,并成為網絡虛擬群體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取決于它對網絡虛擬群體反映得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徹底性,它事關人的積極性的發(fā)揮,決定著人參與網絡實踐的話語交往是否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網絡空間正如現(xiàn)實中存在著多種群體一樣,面對群體的多樣性,以及由群體的多樣性所決定的群體利益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每一個群體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損或者破壞,即使群體內部存在價值觀差異甚至利益沖突,也會選擇將群體內部矛盾暫時擱置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每個群體都會確信并形成能夠反映自身利益需要的群體意識和群體價值觀。即便是這樣,由于“各個人的出發(fā)點總是他們自己”(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這也就使基于網絡虛擬群體的共同利益表現(xiàn)出不穩(wěn)定的特征,并經常在與個人利益的沖突中搖擺不定,這就需要有“把某種利益、某種措施當做一種高出思維的東西而強使人們把它當做信條來接受”的“一般的思想”(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的出現(xiàn)。這種“一般的思想”不僅高于個體的利益,而又體現(xiàn)出對該群體共同利益的普遍意志。因此,在群體中,即便是成員內部處于聯(lián)合的關系時,也不能認為群體內部的聯(lián)合就是唯一的。實際上,聯(lián)合與對立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既聯(lián)合也對立,歷史地看,聯(lián)合和對立的關系又通過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在強度上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單個人所以組成階級只是因為他們必須為反對另一個階級進行共同的斗爭;此外,他們在競爭中又是相互敵對的?!?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這種基于群體共同利益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也會在網絡虛擬群體話語權中表現(xiàn)出來,并通過網絡虛擬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功能或協(xié)調功能來行使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然而,對于網絡空間的任何一個虛擬群體而言,都想要維持其群體的共同存在。為了實現(xiàn)這種目的,不同利益群體之間會圍繞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展開較量。對于一個代表某個群體的領導者或統(tǒng)治者而言,要想獲得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既要將自己所代表的群體的網民組織在自己周圍,也要在確保自己所代表網民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爭取獲得更多網民的支持。一方面,要贏得網民的廣泛認同,以此來為其在網絡空間保持自己的話語權提供價值共識的基礎。“任何一個階級要能夠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在自身和群眾中激起瞬間的狂熱。在這瞬間,這個階級與整個社會親如兄弟,匯合起來,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并且被看做和被認為是社會的總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另一方面,要使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以網民的利益訴求提供保護為出場邏輯,并將其作為在網絡空間爭取民心的重要形式。馬克思指出:“每一個力圖取得統(tǒng)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tǒng)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tǒng)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這既體現(xiàn)在用各種口號將民眾的愿望和理想表達出來,也體現(xiàn)在各種法律制度所提供的保障中。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之所以強調對民眾的關注,是因為它已經將意識形態(tài)話語早已融入到了教育和已有的傳統(tǒng)的影響中,并早已內化于民眾內心深處。“通過傳統(tǒng)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fā)點”(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712、198、13、164、695頁。,它必然會影響人們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判斷。

(三)類虛擬話語權

類虛擬話語權以網絡類主體為虛擬主體并通過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踐而建構。它是網絡類虛擬主體基于網絡虛擬實踐中類的共同利益基礎之上形成的類的價值意識,既表現(xiàn)為網絡虛擬類主體的精神需求,也體現(xiàn)了網絡虛擬類主體的價值追求。對于“類”的價值意識來說,能否得到網絡個體和群體的認可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類”主體利益反映的全面性,它不僅要求在網絡虛擬空間將類的意識貫穿到人與人、人與社會和個體與類的話語交往和溝通之中,體現(xiàn)出對類利益的維護權,同時也能夠使人們對這種具有共同性的普遍話語達成一種價值的共識,并為話語接受者所認可和接受。

就類的虛擬話語來說,它指的是面向網絡虛擬空間所有交往主體并能夠對其產生影響作用的話語,話語的這種影響作用表現(xiàn)為其能夠為人們處理網絡虛擬空間的復雜關系提供公平遵循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規(guī)范。人在進行價值評價的過程中,并不會總是從這種類的視角出發(fā)進行思考,而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去作出評價,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類的問題時,也總是會站在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層面去進行話語的辯護,甚至會引發(fā)一些話語爭端和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會否定類的主體話語存在的價值,這不僅是由人類在物種意義上的相通性所決定,而且也是基于人的不同需要所提供的動力所推動。網絡虛擬空間主體的多樣性必然會通過思想文化上的多樣性體現(xiàn)出來,這種多樣性的思想文化的存在,使得網絡虛擬空間的人類的話語交往不僅要體現(xiàn)不同交往話語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而且也體現(xiàn)不同交往話語的相容性和相通性,并從這種相容和相通中尋求話語理解的共同基礎。

在網絡出現(xiàn)之前,人類的話語交往會受到地域、民族、階級、風俗、習慣、傳統(tǒng)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自從網絡信息技術出現(xiàn)以后,由于網絡時空的壓縮性,網絡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話語交往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如此,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使人們一方面在網絡中能夠在自由自覺的人類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與網絡虛擬技術之間的互動對話,生產和傳播這種體現(xiàn)類的基本精神的自由、平等的話語;另一方面也使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了一些超越民族和國家利益但又基于全人類共同發(fā)展而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類的意識和話語,這些類的意識和話語也會在網絡虛擬空間得到傳播。不僅如此,在網絡虛擬空間,人類還能夠通過網絡虛擬技術,將人類未來的價值理想實現(xiàn)從不可能到可能、從可能到現(xiàn)實的發(fā)展,個體與類的關系也在一種最直接的意義上成為當代人類的經驗事實,這也讓“類”的話語在網絡虛擬空間具有了傳播的基礎。但是,這也同時造成了網絡空間一些打著超越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貌似后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各種錯誤思潮的出現(xiàn),這些錯誤思潮實際上是將一些地方的、局部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抬高到“類”的角度來進行傳播的意識形態(tài)的錯誤話語,如湯因比提出的通過對國家主權的剝奪而使所有國家都“服從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權”(7)[英]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3頁。的思想就是如此。與之相對應的是,從強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自身利益,走向對“類”利益的否定。摩爾根堅決反對否定國家主權的世界主義觀點。他以民族主義在一個民族國家的實現(xiàn)為例反對各種世界主義的觀點,曾直言道,即便如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世界主義真的存在,那也只能是根植于民族化立場的世界主義,不過是為一些民族和國家將自己的特殊的、地域的價值觀上升到普世價值而強行在所有國家推行找借口而已。所有這些都表明,圍繞著“類”話語權和國家利益為代表的話語權所展開的這種斗爭,實際上是網絡虛擬空間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爭奪,而且這種話語權的爭奪也已成為當前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尖銳化的一種斗爭常態(tài)。

二、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三種存在形式的關系互動

在網絡虛擬空間構成主體話語權的三種形態(tài)中,個體虛擬話語權處于最基礎的地位,群體虛擬話語權處于個體虛擬話語權和類虛擬話語權的中介地位,類虛擬話語權則是虛擬話語權的理想形式。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通過個體虛擬話語權與群體虛擬話語權、群體虛擬話語權與類虛擬話語權、個體虛擬話語權與類虛擬話語權三種話語權形式之間的互動表現(xiàn)出來。

(一)個體虛擬話語權與群體虛擬話語權的關系互動

任何個體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并構成群體生存的基礎。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這種關系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現(xiàn)實還是虛擬,個體在群體中的基礎地位都是不變的。在網絡虛擬空間,個體虛擬話語權構成群體虛擬話語權的基礎,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踐的群體虛擬話語權生成發(fā)揮其基礎作用。一方面,任何網絡虛擬群體話語權的生成總是通過作為網絡虛擬群體的每一名個體虛擬成員在網絡空間的建構才能完成。個體虛擬主體要完成對群體虛擬話語權的建構,既要內化也需要外化。就內化而言,它需要將體現(xiàn)虛擬群體共同體核心價值的話語意識內化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之中,并形成自己對群體虛擬話語的價值認同;就外化而言,是將個體虛擬話語權對群體虛擬話語權的認同通過自己的行為習慣表現(xiàn)出來,只有在個體的虛擬實踐活動中去表現(xiàn)自己對群體虛擬核心價值的話語認同,才能使群體虛擬話語權最終得到實現(xiàn)。另一方面,群體虛擬話語權在虛擬實踐中的運行,也離不開個體虛擬話語權為其提供基礎。原因在于,任何一個群體虛擬話語權的運行,都是需要通過影響網絡虛擬空間中的個體的思想和行動才能最終發(fā)揮作用,這既需要在網絡空間中,每一個網絡虛擬個體都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話語交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群體利益挺在前頭,以群體利益作為自己思想和行動的向導,并圍繞著維系群體共同體的需要,處理好自己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的關系,用好自己享有的話語發(fā)聲權、話語表達權、話語傳播權以及話語認同和接受權。

個體虛擬話語權在為群體虛擬話語權提供基礎的同時,也離不開群體虛擬話語權為個體虛擬話語權創(chuàng)造互動的條件。一方面,群體虛擬話語權要體現(xiàn)個體虛擬話語權的利益訴求。只有在群體虛擬話語權中能夠充分體現(xiàn)參與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網絡虛擬個體的利益訴求,才能為其所認同,也只有這樣的話語權不僅具有代表性,有著廣泛的網民群眾基礎,而且也能夠使每一名網民找到歸屬感,群體虛擬話語權才能夠發(fā)揮對網絡虛擬個體因利益沖突而引發(fā)的網絡話語之間的矛盾論爭的協(xié)調化解作用。另一方面,虛擬群體為了確保每一個網民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踐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個體虛擬話語權,也需要在群體虛擬話語權中給個體虛擬話語權提供自由、安全、平等的制度保障,以確保網絡話語秩序的有效性,這也意味著,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是基于秩序的有效性要求對網民的網絡話語所作出的自由的空間和權力邊界的確定。更重要的是,在網絡虛擬空間,群體虛擬話語權要通過對個體認知結構和價值系統(tǒng)的影響,發(fā)揮其思想武裝作用。群體虛擬話語權的這種作用,既取決于其對網民的說服,也取決于網民個體的認可、接受和信仰以及對其認知、評價和實踐行動的標準和信條的堅定程度。以此為基礎,網民個體才能夠向社會公眾傳播和灌輸,引導人們樹立符合群體主流價值觀念系統(tǒng)所要求的“共同信念”,使每個網絡虛擬個體在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上都能達到一致,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二)群體虛擬話語權與類虛擬話語權的關系互動

在群體虛擬話語權與類虛擬話語權的關系中,群體虛擬話語權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中構成類虛擬話語權的前提。群體虛擬話語權的這種前提作用表現(xiàn)在它是類虛擬話語權形成的“母版”。換言之,類虛擬話語權是群體虛擬話語權的放大版。這里所言群體,更多的是在社會與國家相一致的意義上來說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里的群體話語權指向的是國家層面,它既超越了個體和群體,同時又涵蓋了個體和群體,是一個集合了個體和群體之個性差異的國家共同體主體。在這種關系中的互動是圍繞著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與類話語權的互動展開的。

任何有關類的虛擬話語權都是以承認和肯定國家話語權的存在為前提的,它們之間的互動也成為不同國家圍繞著網絡空間的“類”的話語而展開。國家話語權構成類虛擬話語權互動的前提,離開了這一前提,類虛擬話語權也就失去了互動的條件。這意味著,類虛擬話語權與承認不同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它構成把握類話語權的底線。在網絡虛擬空間,每一個網絡虛擬群體也總是會站在國家利益立場上,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來展開不同話語群體之間的話語交往。在這種看似“無國界”的網絡交往中實際上行使著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意識形態(tài)旨趣的話語權,圍繞著全球化和網絡虛擬時空的跨國界、跨民族的趨勢而展開的話語之爭,是由各民族國家在國家利益、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造成的。盡管全球化和網絡空間彰顯了各民族國家之間的共性,但是這個世界并沒有因此而走向一種思想文化上的同質化。相反,各民族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激起并得到升華的民族意識和情感認同以及圍繞著國家話語權而展開的話語權之爭,則處于處理國際關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一種權力。在可以預見的存在民族國家的時間內,任何借助于“類”的話語權來行使話語霸權的行為都是徒勞的。即使是在當代出現(xiàn)了很多超國家的行為體,但在這些非國家行為體的背后仍然也不同程度地會受到國家利益的影響,而且這些非國家的國際組織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大小也受到資本力量的左右,而賦予這些國際性組織對一些民族國家所享有的一些權力,也是出于國家自愿并在國家可控的情況下讓渡的。發(fā)生在群體虛擬話語權和類虛擬話語權之間的互動,首先是建立在對國家利益這一前提的捍衛(wèi)和維護之上,同時也是建立在對國家利益的認同基礎之上,只有在這一前提和基礎上才有群體話語權與類話語權雙方的平等交流和溝通,以及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

但是,當我們肯定國家利益在與類虛擬話語權關系中的前提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因為強調網絡空間的國家話語權的重要性而否定了類虛擬話語權。實際上,強調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并不意味著一概否定類虛擬話語權,關鍵在于這種類虛擬話語權在涉及到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政見和制度差異、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和弘揚等問題時能夠得到相互尊重、公平對待、和平相處。這就需要群體虛擬話語權要著眼于類虛擬話語權所提供的方向來進行話語權的建構和塑造,最大限度地形成對類虛擬話語權的價值共識。不僅如此,類虛擬話語權作為一種人類理想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它固然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超越性,但是這種超越性即便是我們在網絡虛擬空間能夠超越國家、制度和文化上的差異和不同,也不能說就能夠完全實現(xiàn)在類虛擬話語權上的同質性,建立在不同群體利益之上的類虛擬話語權仍會存在?,F(xiàn)在的問題是,在類虛擬話語權問題上,正如前面所講的,把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體系直接作為類的話語權借助于網絡虛擬空間向全球推行的傾向,甚至一些國家將自己的國家利益作為具有普世價值的利益,在全球推行所謂的以“普遍人權”為核心價值觀的普世價值,這些戴著類話語權面具的話語實際上也是一種典型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他們之所以向世界強行推行,目的就是實現(xiàn)他們在全球話語交往過程中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牢固把握。

(三)個體虛擬話語權和類虛擬話語權的關系互動

在網絡虛擬空間,類虛擬話語權盡管是建立在以類為虛擬主體的一種關于理想和價值的共識,但如前所述,其傳遞的這些類的意識和價值共識,并沒有完全在超越民族和國家意義上來談論,而是建立在民族和國家的理想和共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一前提之上的,它傳遞的這種類的意識和共識,實際上是以作為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利益基礎上的核心價值觀沒有受到削弱和壓制、或者不相抵觸并與其所認同的不相矛盾為前提去影響個體虛擬話語權生成的。這也意味著,在網絡空間,任何關于類的話語權對于個體話語權所產生的影響,都不能與作為民族和國家的話語權相沖突,并在其所允許的范圍以及在其基本精神上不相背離的意義上來進行的。

同樣,任何個體虛擬話語權,又都總是從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出發(fā)為參照,并體現(xiàn)了民族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這一基礎上轉化而生成的,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上,它才能夠在網絡虛擬空間通過數(shù)字化符號的形式得到傳播,并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群體及類虛擬話語權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網絡個體盡管都會根據(jù)自身需要去生產一種適用于所有個體都具有普遍意義的類的虛擬話語,但是這種類的話語既不能與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相違背,也必須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民族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所提供的話語空間中來進行。不僅如此,類虛擬話語權也是在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意義上來談論的,并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踐中建構起來,它的達成既不能以一個主權國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喪失為代價,也不能以損害主權國家最廣泛和最普遍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只有那些體現(xiàn)國家利益訴求的價值觀念的個體虛擬話語權,才能不僅為社會所承認,而且也能夠使其在與其他個體主體的互動中不斷強化作為人類之間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的類意識和類認同,否則,就會因為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要求不相適應的異質的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空間中大肆傳播和滲透,從而影響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造成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損害。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個體虛擬話語權的角度來審視類虛擬話語權,還是從類虛擬話語權的角度看個體虛擬話語權,作為群體虛擬話語權的民族國家的話語權都是其無法繞開和回避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群體虛擬話語權實際上對個體虛擬話語權在網絡上的傳播起著“把關人”的作用。因此,在個體虛擬話語權與類虛擬話語權之間關系的互動上,那種將二者的互動簡單地理解為可以完全在超越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上實現(xiàn)兩種話語權之間的全面的、抹殺了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之間差別的意義上而進行的同質性對話的想法和觀點都是十分有害的。

三、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中人之存在形態(tài)的良性互動

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虛擬實踐中,不僅沿著個體、群體和類主體三重維度展開了人與自身、人與人和人與數(shù)據(jù)環(huán)境的三重互動關系,而且正是在這三維各自展開的互動關系中,建構、確立和發(fā)展起了網絡虛擬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一)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踐中人與自我的互動

網絡虛擬空間的形成,對人的自我存在而言是一場急劇的變革。正如約斯·德·穆爾所言:“電腦把人帶進了賽博空間,并且最終促使人類改變自身。”(8)[荷蘭]約斯·德·穆爾:《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麥永雄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這種改變最深刻的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的重組。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催生了人對自我意識的數(shù)字化重構,也建構了數(shù)字自我這一人的自我存在的新樣態(tài)。自我意識作為“對我自身的意識”,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指的不過是一種信息的存在?!啊摇贿^是一種自我意識,一種信息而已?!潜唤嫵鰜淼?,如同一切信息都是被建構出來的一樣”(9)肖峰:《信息主義:從社會觀到世界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71頁。。一旦信息可以用來表征自我意識,它就可以用來存儲、復制和移植,并能夠利用各種傳播技術或載體,將這種信息為他人所理解和認識。信息的這一特征伴隨著符號化和數(shù)字化技術的發(fā)展,不斷地通過二進制代碼替換關于自我意識的有關信息,并統(tǒng)一轉化為能夠用計算機進行操作和處理的數(shù)字信息,這不僅實現(xiàn)了對信息的大批量的處理和交換,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數(shù)字信息所承載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在實現(xiàn)信息匯聚和積累的同時,也塑造著數(shù)字自我的新樣態(tài)。“數(shù)字化的自我意識在網絡空間中被自我轉換、自我掌控、被他者感知,形成了網絡空間中可控的自我,呈現(xiàn)為鮮活的數(shù)字自我”(10)謝玉進、胡樹祥:《網絡自我的本質:數(shù)字自我》,《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年第5期。。這樣,網絡虛擬空間中的自我意識也就不再像之前那樣難以擺脫“肉體的牢籠”的限制,而是能夠以一種純粹意識的精神自我通過界面而自由地表現(xiàn)自己,這不僅使自我意識獲得了作為主體的獨立性,而且也在網絡虛擬空間的自由穿梭中,使自己的生存具有了數(shù)字化形態(tài)。網絡自我形成之后,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反過來不僅能夠為人們所認知,而且也能夠為人們所體驗,這也使人能夠開始以自我為對象展開理性審視。因此,網絡虛擬自我互動,指的是實體的我對網絡虛擬自我的審視,是實體的我對網絡虛擬自我的認識和改造(11)謝玉進、胡樹祥:《網絡自我互動——網絡實踐的主體內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頁。。正如有學者所說,“網絡自我互動是指在人機互動的技術實踐活動與人際互動的共生共享的社會實踐活動共同作用下,借用數(shù)字化符號化信息中介系統(tǒng)所進行的自我生成、自我成長、自我成才、自我發(fā)展、自我改造的內在主客體關系的意識實踐活動”(12)丁科、胡樹祥:《網絡自我互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新話題》,《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 年第4期。。

人與自我的互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性的建構活動,它不僅是通過精神建構對作為網絡虛擬主體的人自身存在的一種驗證,而且更重要的在于這種互動是著眼于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xiàn)而作出的,其目的是為個體從整體上把握自我、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里所說的自我,與剛開始進入由計算機所構成的虛擬環(huán)境與人之間互動關系界面時的自我不同,它不僅經歷了在網絡的社會化過程中,從與其他個體和網絡虛擬群體之間的互動中所獲得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而且也通過將在前面互動中獲得的信息和知識,又進一步經過虛擬個體的身心之間的互動,以網絡自我為認識對象,在自我精神向度的同化中生成為內在與自身的核心價值觀及其體系,實現(xiàn)對信息和知識的意義建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網絡虛擬主體自我建構的嶄新面相,為其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提供價值支撐。一般而言,經過了網絡虛擬個體的自我互動和身心對話而在意義建構中納入其中的信息和知識,不僅意味著它得到了網絡虛擬個體的認同,而且也表明了其與網絡虛擬傳播主體在心理層面所達成的默契。正是這種心理上的默契,才使其既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xiàn)提供了條件,同時其本身也作為虛擬個體思想和行動的重要引領,推動網絡虛擬個體對這些承載著價值觀念的話語予以認同,并作為這些思想武裝的主體力量,發(fā)揮其對網絡虛擬個體思想的統(tǒng)治權。

(二)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踐中人與人的互動

自從網絡空間出現(xiàn)以來,人類就開啟了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連接網絡虛擬社會人的生活紐帶的歷史。“互聯(lián)網和移動革命影響社區(qū)的性質,它們發(fā)生改變;但是,并沒有被摧毀,因為網絡化的個人正處于網絡化的操作系統(tǒng)中”(13)[美]李·雷尼、巴里·威爾曼:《超越孤獨》,楊伯溆、高崇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頁。。這種發(fā)生于操作系統(tǒng)中的人的網絡化生存,實際上所表現(xiàn)的是人的一種關系存在,這種因技術而發(fā)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加速了對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解構,而且也不斷地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重組現(xiàn)實社會已有的社會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一種全新的智能化關系,這種關系也是一種“他同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同人的社會關系”(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571頁。。它們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共同組成人的虛擬本質,維系著網絡虛擬空間的存在和發(fā)展。

網絡虛擬空間將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實現(xiàn)了從現(xiàn)實到虛擬的拓展,它在不斷打破人生存的物理時空界限的同時,也為實現(xiàn)人不斷生成全新的虛擬交往實踐形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網上連接,實現(xiàn)人在網絡交往的自由化和普遍化。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虛擬話語主體之間的交往是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掌握和占有來展開的,對信息占有的多少、信息的質量都影響著話語主體的話語交流、溝通和傳播的質量。不僅如此,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受全球統(tǒng)一市場影響的資本、勞動力、物流、信息、服務的跨國界運動,也會通過話語權表現(xiàn)出來,這既表現(xiàn)為群體虛擬話語層面,也表現(xiàn)在個體虛擬話語層面。這意味著網絡虛擬空間中話語主體的話語權實現(xiàn),不能脫離一定的群體組織,尤其是作為民族國家共同體,唯有如此,“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571頁。。所以,出現(xiàn)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話語主體之間的人際互動實踐,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構建提供了社會基礎。這既需要由虛擬技術為網絡虛擬個體的生成提供技術條件,同時也需要將這種虛擬個體的理解放到虛擬的“社會人”的意義上加以把握。為此,需要通過網絡虛擬空間個體主體的社會化來完成。話語主體在網絡虛擬空間的社會化實現(xiàn),又需要將話語主體之間的關系放到虛擬的社會空間去理解,通過他們的多維互動才能實現(xiàn)。一方面,話語主體在與其他個體的互動中,既能夠確證自己的社會性存在,也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有利于提升自我的話語調整,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形成符合網絡虛擬要求的社會化“慣習”的話語表達。另一方面,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流向,取決于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社會化程度。在網絡虛擬話語權的生成過程中,只有那些社會化程度高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才能夠獲得在網絡虛擬空間更好的傳播條件,如話語傳播的資源是否豐富、影響的范圍大小、所產生的影響力及取得的實效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虛擬空間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通過從網絡虛擬空間的多維的社會化活動汲取豐富養(yǎng)分中使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得以產生影響的。

(三)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踐中人與虛擬環(huán)境的互動

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虛擬環(huán)境是人基于自己的實踐活動而生成的,但是這種虛擬環(huán)境一經產生,又會反過來為人的生存創(chuàng)造條件,并使人能夠不斷體驗和實現(xiàn)在這一虛擬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中對自我存在的確認、對自我及價值創(chuàng)造的超越。一方面,技術發(fā)展水平越高,人的虛擬范圍也就越大、程度也越高,與之相適應的是,人在虛擬實踐中的話語權對虛擬環(huán)境所提供的技術數(shù)據(jù)的依賴性也逐步增強,它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生成所能夠提供的營養(yǎng)價值也就會越大越好。另一方面,人與虛擬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交往還是娛樂,都無法脫離網絡虛擬技術所提供的可能性條件。人既可以通過網絡技術自由地設置自己話語的身份和角色,也可以自己決定用什么樣的形式從事網絡話語權的活動,自由地選擇加入或離開網絡虛擬話語權實踐的時間。所有這些,離開了構成網絡虛擬實踐活動空間所提供的話語交往的虛擬環(huán)境都無法實現(xiàn)。

人之主體虛擬話語權的生成不僅要受網絡虛擬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也不斷地通過對虛擬環(huán)境具有反作用的網絡虛擬實踐活動實現(xiàn)著對網絡虛擬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和升級。原因在于,人對于網絡虛擬環(huán)境的依賴性并非完全是被動的,相反,人對虛擬環(huán)境的依賴,既是一種自覺的適應,也是一種能動的改造。從作為網絡虛擬空間環(huán)境來看,它首先是一種對象性存在,作為對象性存在,它為人們的話語權形成提供了一種價值空間,體現(xiàn)出既向人的話語主體開放,也為人的話語主體提供手段和載體的價值。從這一認識出發(fā),人們所面對的虛擬環(huán)境,無論是為人們的話語形成、話語傳播、話語信息的處理提供什么樣的信息以及對信息處理的技術,也不管這種技術有什么樣的變化,但有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就是“技術對人的主體精神構想和主觀理念意志的表達”,“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技術優(yōu)化的過程正是人類在技術史上對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超越。人類對數(shù)據(jù)環(huán)境進行直覺能動的超越性實踐,目的不僅在于對自身虛擬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更旨在通過對數(shù)據(jù)環(huán)境的對象化實踐來反觀自我的生存需求和精神意象”(16)王麗鴿:《網絡空間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09頁。。所以,網絡虛擬環(huán)境作為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既展現(xiàn)出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圖景,同時也體現(xiàn)了它的生成不過是不同主體間的互動共生的精神生產及其產物的融合。由此可見,人通過自己的自由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既實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從現(xiàn)實社會向網絡虛擬空間的轉化和超越,也使人能在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對虛擬環(huán)境進行改造,進一步提升在網絡空間生成全新的生存邏輯和話語權邏輯的能力,并形成由虛擬技術所構成的數(shù)字化、符號化話語的生成規(guī)則。技術在話語形成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這種規(guī)則要求,也使其本身被打上了深深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而技術的創(chuàng)新程度及發(fā)展水平,又是建立在一定資本占有的前提之上,并由其對資本的占有量所決定。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場域理論才要求人們從對網絡場域勞動資本的追逐中去把握技術,進而將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所享有的優(yōu)勢地位建立在對技術資源占有或獲得的優(yōu)勢地位上來理解。

猜你喜歡
虛擬空間話語權網絡空間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共建誠實守信網絡空間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yǎng)探討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xiàn)
雪蓮(2015年8期)2015-11-28 19:34:33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
南宫市| 平南县| 古交市| 永定县| 盘锦市| 商南县| 钟祥市| 卢龙县| 内乡县| 沁源县| 河南省| 和平区| 新巴尔虎左旗| 马公市| 樟树市| 惠水县| 福泉市| 大理市| 曲麻莱县| 尼玛县| 松潘县| 莱阳市| 清水河县| 娱乐| 纳雍县| 屏山县| 定南县| 滦平县| 兴文县| 林西县| 潮安县| 清徐县| 万宁市| 乡宁县| 鹤山市| 长白| 哈巴河县| 庆安县| 密山市| 股票|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