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 周 宏
(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盵1]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媒體新技術發(fā)展的理論強調,彰顯了網(wǎng)絡媒介的價值意蘊,凸顯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新渠道。而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顯現(xiàn),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鮮活教材和教育素材,也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質內容和優(yōu)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盵2]全媒體時代下,高校應依托全媒體平臺將紅色文化資源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鑄魂育人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向心力,進而引領大學生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者和實踐者。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物質載體”[3],是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面貌的生動教材,是肩負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歷史任務,是演繹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教育載體。紅色文化資源由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組成,一方面是歷史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另一方面是紅巖精神、航天精神、長征精神等精神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浴血斗爭和奮力建設的長遠過程中所沉淀的紅色文化資源,其蘊有艱苦卓絕的革命精神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政育人的寶貴資源。而全媒體時代的開放性、共享性和便捷性,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得到了有效的傳播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國高校要提高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開發(fā)利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發(fā)揮教育功能,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因而高校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其豐富內涵對大學生進行優(yōu)秀道德品質、遠大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念的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yǎng)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者的重任,要積極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鑄魂育人,在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傳承紅色文化,在傳承紅色文化中資政育人,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1.認知導向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崇高的共同理想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認知觀的功能。一是樹立歷史認知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盵5]充分了解紅色文化,梳理歷史發(fā)展脈絡,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有益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從而避免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二是樹立價值認知觀。全媒體時代的信息資源零碎雜亂且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隨意性,以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認知錯位。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過程中艱難奮斗的歷史寫照,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和革命精神的體現(xiàn),有益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2.行為示范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和改革建設的歷史見證,是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的紅色基因,蘊含著豐富的行為教育內容。例如危急關頭當仁不讓的愛國情懷、危難之際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操以及挺身而出勇于犧牲的為民分憂,這些優(yōu)秀的行為品質遠比直接灌輸?shù)乃枷虢逃秃唵蔚睦碚撜f教具有強烈的說服力,更能入腦入心,更有利于大學生的精神洗禮。全媒體語境下,從大學生主體角度而言,全媒體傳輸內容的海量性和方式的便捷性使得大學生可以主動、自覺地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資源。而這種凝聚著正確行為舉止觀念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行為示范功能,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從而使得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榜樣人物的行為和事跡作為處事標準。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天然素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載體,為培育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受文化兼容性和排他性的影響,全媒體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者的中心領導地位,忽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重要性,桎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權發(fā)展。而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彰顯的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自律的學習精神、無私的奉獻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懷等思想教育內涵,可以喚醒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個人英雄氣概。高校應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高度融合,將其轉化為大學生提升精神氣質的重要途徑,使大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與滋潤。
4.精神鼓舞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偉大革命精神,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既是凝聚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動力,也是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文化來源。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承者,應該深度了解和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所彰顯的偉大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可以樹立正確的國家認知觀以及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激情。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所涌現(xiàn)的英雄人物,也會在關鍵時刻鼓舞大學生。例如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偉大革命精神可以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大學生恪守社會道德標準,鼓舞大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及面對困難時堅忍不拔,鼓舞大學生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培育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全媒體時代的發(fā)展下,由于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網(wǎng)絡信息的傳播渠道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大學生掌握了信息實時同步與信息非實時異步的選擇主動權。一方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豐富內涵提供了便捷渠道;另一方面網(wǎng)絡信息繁雜分散動搖高校意識形態(tài)地位。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難探索的過程中孕育而生的寶貴資源,匯聚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各種先進文化,集結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愛國情懷、高尚的政治品格等于一體的教育資源。國家的繁榮復興與發(fā)展離不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離不開人民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感。高校肩負著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重任,應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作進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6]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以紅色文化資源為物質載體,能夠設計出包括黨史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可以豐富其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水平;以紅色文化資源為精神載體,可以傳承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甘于奉獻等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有益于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載體,進而激發(fā)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激情。
全媒體時代的開放性顛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傳統(tǒng)方式,占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性陣地。其多元化的傳播信息方式使得大學生從“被動灌輸”轉換成“主動獲取”,逐漸實現(xiàn)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1+1>2”的實效性。而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說服力、形象力和感召力,是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充分了解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最佳載體。桑斯坦曾說過:“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愉悅我們的東西?!盵7]首先全媒體時代下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可以激發(fā)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其次通過了解紅色革命歷史發(fā)展脈絡,大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與感受,這有益于消除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不足之處,進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最后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大學生深度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紅色文化資源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品質和英雄人物事跡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寶貴的教育資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載體,能夠通過全媒體的多方教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生動力的教學材料。當今全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多元、眼界開闊,主動接受能力逐漸加強,高校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在生動、直觀的教育過程中使大學生積極獲取知識,進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象征,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不容置辯。首先,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強化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認同,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認同,進一步引領大學生在實現(xiàn)共同理想的過程中放飛夢想、閃耀青春。其次,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認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紅色文化資源從文化認知到認同經(jīng)歷了文化內化過程。內化過程是內化主體運用內化載體對內化客體進行深刻影響的過程,通過實際內化讓大學生自覺主動接受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這也是文化認同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最后,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既可以促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歷史的整體認知,也有益于大學生意識到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全媒體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資源集物質形態(tài)與精神形態(tài)于一體且分布廣泛,高??梢岳萌襟w輕快性、便捷性、有趣味性的圖文、視頻、音頻等載體向大學生傳播紅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體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是民族精神的物質載體,民族精神與紅色文化資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度融合,既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又有利于契合我國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向度。
隨著全媒體平等性、開放性特點的日益體現(xiàn),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也隨之顯現(xiàn),例如對信息資源的渴求、對文化差異的評判,以至于大學生容易深受網(wǎng)絡不良思潮、西方腐朽思想的浸染。而紅色文化資源是明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滿足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從物質資源層面還是精神源泉層面分析紅色文化資源,其都是全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教育資源。高校的特殊性決定其始終作為各種思想的“對話場”與意識形態(tài)的“交鋒地”[8]。而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基本內涵和價值意蘊上是理論契合、一脈相承的,高校應自覺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崇高的共同理想、深厚的愛國情懷可以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資政育人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極具智慧的政治素材和道德品質,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煥發(fā)光彩,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紅色文化則可以為其提供生動資源與鮮活教材,進一步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同時也推動了大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全媒體時代下,隨著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學習方式、娛樂途徑等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網(wǎng)絡信息傳播的內容逐漸呈現(xiàn)“碎片化”“去中心化”趨勢,沖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主導地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的掌控力度。另一方面,網(wǎng)絡信息傳播載體的迅速增長既拓寬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的天然素材,其所蘊含的高尚的道德品格、自律的學習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懷等都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有積極促進作用,然而目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較為匱乏。首先,教學方式單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主要以理論灌輸和效仿教學為主,網(wǎng)絡教學的開展不夠深入,沒有充分運用好網(wǎng)絡平臺上的紅色文化資源信息,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單向傳輸。其次,教學方式僵化。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經(jīng)常采用“師問生答+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這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來說,容易使得大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狀態(tài)。
全媒體時代在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持續(xù)進步才能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新、因勢而新?!盵9]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豐富的人格修養(yǎng)內容和倫理道德內涵,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塑造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而當前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深度不夠,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意識到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首先,對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挖掘不深。高校建立的網(wǎng)絡平臺不能實時了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動態(tài),也不能實時解決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思想困惑,大學生很難產生思想共鳴。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沒有做到全面理解,以至于也阻礙了紅色文化思政建設和發(fā)展的步伐。其次,對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挖掘不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停留在對紅色文化的淺層次講授上,忽視了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大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的緊密聯(lián)系,讓大學生難以將紅色文化資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這既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又降低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所傳授的紅色文化知識的時效性,注意方法的推陳出新,要順勢而為,改變教育觀念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10]。
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是師生溝通交流的橋梁與紐帶,是思想信息傳遞渠道,更是關涉教育主客體的聯(lián)系范疇。而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沒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也并沒有對紅色文化資源素材能動性地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至于難以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素材語言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有效轉換。隨著全媒體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形態(tài)下思想政治話語場域拓寬、格局分散及主體多元,導致思想政治話語權的建構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環(huán)境[11]。全媒體憑借其開放性、包容性和及時性,給予大學生彰顯自身價值目的和利益意圖的途徑,使網(wǎng)絡平臺成為全媒體時代另一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場域,然而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提出了新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一方面,全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運用新媒體技術了解紅色文化資源信息,容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西方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侵蝕,這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帶來了巨大沖擊。另一方面,從概念闡釋到理論敘述、抽象性概括到宏觀性敘事都僵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原有的靈動,無法對大學生入腦入心,因而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也無法觸及大學生柔軟的心底。在此背景下,集理論性、政治性于一體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降低了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與其高度融合的紅色文化資源也無法發(fā)揮鑄魂育人的作用。
全媒體時代下,新興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高校校園網(wǎng)絡平臺充分運用微視頻、微電影、微劇集、H5 等極具代表的新興媒體,開設全新面目的課堂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式。而校園網(wǎng)絡平臺并沒有充分探究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能性,使得紅色文化資源校園傳承氛圍不夠,大學生的體驗性與實踐性匱乏。首先,紅色文化資源在校園文化中滲透不足。高校的校園宣傳欄里以社團活動、校園招聘和學術論壇等為主,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較少,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關注度也較低。其次,紅色文化資源在文體活動中滲透不足。高校舉辦的大多是具有娛樂性、生動性、趣味性的活動,對“紅色”元素的活動甚少宣傳與舉辦。即使組織舉辦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動,也都集中于紅色經(jīng)典朗誦和紅色經(jīng)典讀書報告會的形式,其固定模式枯燥乏味且極具形式感,容易對大學生缺乏吸引力。最后,紅色文化資源在文化景觀中滲透不足。高校校園有刻著校史、校訓的石頭,有介紹文人墨客事跡的雕塑,在表現(xiàn)紅色革命精神的文化景觀與雕塑上略顯不足。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另一話語場,以紅色文化資源為天然素材的校園文化缺失,無法全面展現(xiàn)高校的文化底蘊與精神面貌。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主渠道中,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關鍵在于結合新的傳媒技術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轉換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以全媒體為基礎的新型社會時空結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傳播場域,即多維、立體、瞬時的新型傳播格局,虛擬場域超越了現(xiàn)實場域的空間界限[12]。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一是精心設計課程內容。針對紅色文化資源資政育人的特質,高??梢赃x取紅色歷史、紅色故事等天然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結合新傳媒技術展現(xiàn)出理性與感性、理論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教學內容,打造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第一課堂。二是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人民的主體性、高度的政治性、顯著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性,決定了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并不能對大學生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高校應該針對全媒體時代開放性、共享性的特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將現(xiàn)實場域與虛擬場域相結合、理論講授與親身體驗相結合,打造“課堂講授+網(wǎng)絡拓展”的新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秉持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資源之宗旨,要著重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鑄魂育人效果,發(fā)揮其主陣地作用,筑牢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
紅色文化資源兼具富有豐富內涵的革命精神和時代意義的育人價值,高校應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深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一是要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教材。高校要始終堅持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依據(jù)地方文化特色,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緊密聯(lián)系實現(xiàn)中國夢的現(xiàn)實需要,打造出具有時代價值的紅色教材。二是要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高校應在思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學習主題的紅色經(jīng)典活動、紅色歷史活動等來進行教學與討論,以此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要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頭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結合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技術,借助微平臺、微視頻、微講堂等來建立虛擬性紅色文化資源教學體系,既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chuàng)新性與多元性,又提高了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全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方法和思維模式逐漸轉變。高校應積極踐行全媒體思維,構建線上和線下“兩條教育主線”,主動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注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體會。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積極推動體驗式、演示式和討論式教學,將紅巖精神、呂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音頻技術中,激發(fā)大學生的感悟能力。這樣既滿足了高校立德樹人的現(xiàn)實需要,又彰顯了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感染力。
馬克思指出:“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3]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介質,任何言論、思想都必須通過話語體系表達出來。高校應厘清紅色文化資源的基本概念和邏輯關系,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將紅色文化資源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首先,筑牢話語主體主導性地位。話語主體要堅守主體角色地位,以自主能動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促使話語主體自覺把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大學生愿意接受的內容。其次,增強話語體系親和力。隨著信息媒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以全媒體為紐帶,創(chuàng)設共情、共通、共享三種表達方式的話語場域,從而彰顯課程教學的人文關懷。再次,調動話語客體能動性。話語客體是具有思想、意識和情感的平等對象,話語主體要理清話語客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個性特征和成長需求,推動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與感悟,從而激發(fā)話語客體的能動性。最后,提高話語體系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主要包含對網(wǎng)絡場域話語體系的仿效和網(wǎng)絡平臺教學觀念的借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創(chuàng)新離不開網(wǎng)絡場域,應積極借助網(wǎng)絡媒介提升該場域里的話語權實效性。總而言之,全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應主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傳播方式和傳播觀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的影響力。
與其他文化資源相比,紅色文化資源還彰顯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具有資政、興黨、育人的多方面功能[14]。而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的“第二課堂”,高校要充分意識到活動育人、氛圍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性,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校園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悟與收益,才會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15]。第一,積極開展校園紅色文化活動。高校應推動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模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舉辦紅色詩詞大會、紅色經(jīng)典研討、紅色戲劇傳播社等,既可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新形式的發(fā)展,又可以加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第二,積極建設校園紅色網(wǎng)站。全媒體時代下高校網(wǎng)絡平臺形式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各高校要依據(jù)實際情況建設校園紅色網(wǎng)站,將紅色文化資源中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共同理想等育人資源轉化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wǎng)絡語言”,使得大學生接受“潤物細無聲”的熏陶。第三,積極建立校園紅色教育基地。高校應緊密聯(lián)系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區(qū),與其進行紅色文化資源共創(chuàng)共享,共同建立校園紅色教育基地。同時高校應定期安排大學生體驗紅色教育基地,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提高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校園文化課堂深度結合,營造積極向上的紅色文化資源校園氛圍,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認同”的轉換。
在全媒體時代下,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一個凸顯高校立德樹人與鑄魂育人的靜態(tài)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科學掌握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與邏輯理論,堅持以學生為本和以網(wǎng)絡媒介為載體,深入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順應全媒體技術發(fā)展的潮流。這既可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和親和力,又可以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同感,促使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