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末海商陳寶生家世與海外貿(mào)易史事補考*
——讀《鐵網(wǎng)珊瑚》所載《陳婦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合冊

2022-12-01 05:42:42楊曉春
海交史研究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海商陳寶生草堂

楊曉春

1985年,陳高華先生發(fā)表《元代泉州舶商》一文,利用元末明初人王彝《泉州兩義士傳》以及《樂郊私語》等文獻所載孫天富、陳寶生(以及其父陳思恭)的事跡,討論了元末在東亞、東南亞經(jīng)商的中國海商的一個生動、具體的個案。(1)陳高華:《元代泉州舶商》,載《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1期;收入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第429—431頁。文章發(fā)表后,頗為學(xué)界關(guān)注,在談及相關(guān)問題的時候,也常常被引用。而陳思恭、陳寶生父子的事跡能夠流傳至今,主要卻是由于陳思恭妻莊氏的貞節(jié)和其子陳寶生對于其母貞節(jié)的宣揚,以及陳寶生與孫天富在經(jīng)商過程中的好義,從而形成一批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這批作品的原物雖然不知去處,但是其中的文字內(nèi)容,卻完完整整地保存在明代知名的藝術(shù)文獻《鐵網(wǎng)珊瑚》之中,構(gòu)成了今天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陳寶生相關(guān)的歷史狀況的基礎(chǔ)文獻。研究中國古代書畫的穆棣先生,正是在《鐵網(wǎng)珊瑚》所載文獻的基礎(chǔ)上,解決了古代書畫作品收藏印章中的一個疑難問題,并且對于陳寶生的生平有比較系統(tǒng)的考述。(2)穆棣:《古書畫款印考辨札記二則》,載《文物》1993年第5期。穆棣:《“貞節(jié)堂印”“春草堂圖書印”印記考——緣波室考辨論文》,載《書法藝術(shù)》1995年第6期。也有學(xué)者注意到《鐵網(wǎng)珊瑚》中有關(guān)陳寶生的史料在文獻學(xué)上的價值。(3)陳建華:《高啟詩文系年補正》,載復(fù)旦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中文系古代文學(xué)教研室、文研所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研究室編《中國古典文學(xué)叢考》第2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7年。史洪權(quán):《高啟詩文摭遺》,載《文獻》2006年第3期。王颋先生主要根據(jù)《鐵網(wǎng)珊瑚》的記載,詳細地分析了涉及的諸多問題。(4)王颋:《義充市井——〈泉州兩義士傳〉卷內(nèi)涵探微》,載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xué)會、浙江大學(xué)日本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學(xué)華人華僑研究院主編《新視野下的中外關(guān)系史(中外關(guān)系史論文集第14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81—293頁。王秀麗女士在元代江南海商的研究中,將陳寶生作為士商親善的例子予以重視,也引用了《鐵網(wǎng)珊瑚》,并利用了文集中的一些資料。(5)王秀麗:《元末明初的海商與江南社會》,載《南開學(xué)報》2016年第2期。

讀了幾位學(xué)者的文章,我也仔細閱讀了《鐵網(wǎng)珊瑚》所載相關(guān)文獻,感覺還有些許剩義可拾,于是就元末海商陳寶生的家世與相關(guān)史事,特別是與元代海外貿(mào)易相關(guān)的部分,再作一些考察,希望能夠更為生動地展現(xiàn)這一舶商個案的歷史細節(jié)和研究價值。

一、《鐵網(wǎng)珊瑚》所載元末明初舶商陳寶生家世的珍貴資料

——《陳婦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合冊

《鐵網(wǎng)珊瑚》是一部輯錄金石書畫作品文字內(nèi)容的藝術(shù)史著作,初編于明弘治年間,正德年間有增補,萬歷年間還有重編本。編纂者略有爭議,現(xiàn)在一般都歸于朱存理。朱存理(1444—1513),蘇州人?!惰F網(wǎng)珊瑚》的編纂與他在參與蘇州地方志的修撰時收集鄉(xiāng)邦文獻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6)后文引述,均據(jù)[明]朱存理集錄,韓進、朱春峰校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書品》卷7,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第524—553頁。

有關(guān)陳寶生家世的文獻載于《鐵網(wǎng)珊瑚》的《書品》第7卷,原書目錄標出《陳婦節(jié)義集》《春草堂詩卷》《泉州兩義士傳》三個部分,(7)三部分的稱法,在目錄、總跋中并不統(tǒng)一,本文根據(jù)具體內(nèi)容和原來的題寫,稱之為“《陳婦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合冊”。實際出自同一冊頁,讀《鐵網(wǎng)珊瑚》載錄的此書法冊頁文字之后的題跋可知:

右《陳氏節(jié)義集》《春草堂》《泉州兩義士》共三卷,諸公手跡俱存,惜埋沒里中,人罕知之。嘗于名公集中見題陳彥廉所藏,不知彥廉為何人也。一日于沈氏覩三卷焉,則知彥廉好義,人能表母之節(jié)于縉紳文字間,其名將不朽矣。沈氏觀后一載,復(fù)于文征明停云館閱而錄之。共二十八翻。

彥廉,陳寶生字。既然稱“共二十八翻”,可知是裝成冊頁的。這段題跋的作者,先在沈氏處看到這件作品,后來又在文征明處看到,第二次看到的時候錄出了這件作品的文字??磥?,這段跋文的作者就是《鐵網(wǎng)珊瑚》的纂者。

《陳氏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三卷,內(nèi)容復(fù)雜多樣,在整理本《鐵網(wǎng)珊瑚》當中眉目也不甚清晰,以下將相關(guān)內(nèi)容整理為表格。而有關(guān)文字的作者、撰寫時間等需要考證之處,列出備考一欄以作說明。此外,將相關(guān)詩文收載于文集的情況也一并注明。(表1)

表1 《鐵網(wǎng)珊瑚》所載《陳氏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合冊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表

詩文題名作者撰寫時間收載于文集者備考1-7《節(jié)婦賦》(四古)王行王行:《半軒集》卷1《節(jié)婦賦(有序)》,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1冊,第284—285頁。1-8(騷體)包□1-9《陳母節(jié)義詞(并序)》(七古)張昱張昱:《張光弼詩集》,載《四部叢刊續(xù)編》影明抄本);張昱:《可閑老人集》,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均未載此詩。沈季友:《檇李詩系》卷38,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5冊,載此詩,題作《海鹽陳母節(jié)義詞》。1-10(題跋)白范1-11《海水謠》(樂府)秦約1-12(五古)胡龍臣1-13(五古)陸仁1-14(題跋)王謙1-15《海水操(陳母莊傷其夫溺海死作)》(騷體)余詮1-16《陳節(jié)婦行》(五古)阮維則1-17(七律)吳儁1-18《題常宗王君莊節(jié)婦傳》(七絕)倪瓚倪瓚:《倪云林先生詩集》,載《四部叢刊》影明初刻本、《清閟閣遺稿》,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影明萬歷二十八年倪珵刻本,均未載此詩。1-19《次倪征君韻》(七絕)呂楨1-20(七律)殷奎殷奎:《強齋集》,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未載此詩。1-21(題跋)張紳2-1《春草堂記》高啟洪武四年(1371)九月高啟:《高太史大全集》未載此文。2-2《春草(六章)》(四古)余詮2-3《春草曲(有序)》(七古)秦約2-4《春草說》王行王行:《半軒集》卷3《春草堂記》,第323—324頁。

詩文題名作者撰寫時間收載于文集者備考2-5《春草辭》(騷體)王彝王彝:《王征士集》卷4《春草詞》,第629頁。王彝:《王常宗集·續(xù)補遺·春草詞》,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第440頁。2-6《春草辭》(五絕六首)袁華洪武五年(1372)袁華:《耕學(xué)齋詩集》卷2《春草詞》,載《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0冊影北京大學(xué)藏清鈔本,第254—255頁。2-7《春草堂賦》謝徽2-8(七古)倪瓚壬子(洪武五年,1372)正月九日倪瓚:《清閟閣遺稿》卷6《春草堂》,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影明萬歷二十八年倪珵刻本,第622頁。末署“是日袁君子英同集軒中,壬子正月九日也”,可知袁華(字子英)詞亦作于此時。《清閟閣遺稿》所載只在詩題下注“是日袁君子英同集軒中”。2-9《春草堂詩》(四古)張適張適:《甘白先生張子宜詩集》卷1《樂圃集·春草堂詩》,載《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4冊影清王氏十萬卷樓鈔本,第443頁。2-10(七律)張昱張昱:《可閑老人集》卷4《奉萱堂為陳彥廉》,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第601頁。《可閑老人集》文字與《鐵網(wǎng)珊瑚》差別較大。又《檇李詩系》卷38亦載張昱此詩,文字差異更大。2-11《寄題陳氏春草堂》(七絕)徐一□徐一□:《始豐稿》,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不載詩歌。2-12(七古)阮維則2-13《春草堂詩》(四古四首)陸仁2-14(五律)高啟洪武五年(1372)七月望日高啟:《高太史大全集》卷6《春草堂》,第7頁。詩序云:“余既為彥廉記春草堂,士大夫多賦歌詩之,嘗出以示余,因復(fù)賦五言一首記之,明年秋七月望日也?!笨芍嗽娮谄渌洞翰萏糜洝分乱荒?。2-15(七絕)王彝王彝:《王征士集》卷4《春草堂》,第636頁。2-16(七古)張宣2-17(七古)張委2-18《春草堂銘》(四古)申屠衡

詩文題名作者撰寫時間收載于文集者備考2-19《陳氏春草堂記》張紳壬子(洪武五年,1372)歲十月既望2-20(五古)盧熊盧熊:《蓬蝸錄》卷2《陳氏春草堂》,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九年葉啟祥鈔本。3-1《泉州兩義士傳》王彝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八月王彝:《王征士集》卷3《泉州兩義士傳》,第623—624頁。王彝:《王常宗集·續(xù)補遺·泉州兩義士傳》,第439—440頁。3-2《泉南兩義士歌》(七古)高啟高啟:《青邱高季迪先生詩集》卷10《泉南兩義士歌》,第304—305頁。3-3(散文)張紳3-4(散文)林常是歲己酉(洪武二年,1369)二月3-5(七古)袁華袁華:《耕學(xué)齋詩集》卷6《歲寒圖為孫惟善陳彥廉賦》,第291—292頁?!陡麑W(xué)齋詩集》詩末一長注,不見《鐵網(wǎng)珊瑚》。3-6(題跋)謝徽3-7(樂府)倪瓚壬子(洪武五年,1372)春倪瓚:《倪云林先生詩集》、《清閟閣遺稿》均未載此詩。3-8《泉南義士行》(七古)阮維則3-9《金石交為孫陳二義士賦》陸仁3-10《泉州兩義士贊(并序)》張適3-11(題跋)張昱張昱只有兩種詩集《張光弼詩集》、《可閑老人集》傳世。4(題跋)系合冊的總題跋。

根據(jù)上表所列,可知相關(guān)詩文達到52篇,相關(guān)作者則有28人,頗為可觀。雖然有不少詩文收入在傳世的各種文集,但仍有不少作者是沒有文集傳世的,有一些作者雖有文集傳世而未收相關(guān)詩文,由此可見《鐵網(wǎng)珊瑚》在保存文獻方面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收入文集之后,便不能體現(xiàn)相關(guān)詩文保存的原貌,更不易討論這些藝術(shù)文獻形成的原因和背景了。

合冊由三個部分組成,主題分別是節(jié)婦、孝子、義士,三個部分分別對應(yīng)其中的一個主題。相關(guān)的題詠,由王彝的兩篇文章引發(fā)。此后,在明初的洪武二年至五年間,經(jīng)過二十多人的題詠,最終形成這件作品。王彝的兩篇文章是《陳節(jié)婦傳》和《泉州兩義士傳》,均撰寫于元末至正二十五(1365)年。高啟的一篇文章《春草堂記》,撰寫于洪武四年,也可以說是引發(fā)第二部分的關(guān)鍵文章。高啟春草堂詩小序云:“余既為彥廉記春草堂,士大夫多賦歌詩詠之,嘗出以示余,因復(fù)賦五言一首記之,明年秋七月望也?!睍r當洪武五年,提到了他上一年撰寫《春草堂記》以及隨后文士題詠的情況。

相關(guān)作品的形成,主要緣于陳寶生在明初向多位文人學(xué)士的邀約。不過,同時王彝在其中也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張適《泉州兩義士贊(并序)》就說到:

余在京師,日與太史稽岳王先生往還邸館,論朝夕弗怠。一日與余言溫陵陳節(jié)婦莊之賢甚詳,史氏以莊在,未可預(yù)《元史》,姑述之以俟。繼而士大夫多歌詠之為風(fēng)俗勵,裒成一卷。求一言于卷末,余以事鞅掌,未有以復(fù)于先生也。及還吳,節(jié)婦之子寶生持稽岳所制《泉南兩義士傳》示余求贈,又知寶生承家庭之訓(xùn),尤能行古道于今之時,雖欲無言不可也。

稽岳,王彝字。第一次是張適在都城南京時,王彝向張適邀約題詠《陳婦節(jié)義集》卷,張適因為事務(wù)繁多沒有回復(fù)。第二次是此后張適回到蘇州時,陳寶生向他邀約就《泉南兩義士傳》進行題詠,張適應(yīng)承了,寫作了《泉州兩義士贊(并序)》。而此前,張適已經(jīng)寫作了《春草堂詩》,所以《泉州兩義士贊(并序)》中說到:“故余既賦《節(jié)婦詩》,復(fù)為贊以附《義士傳》后云?!薄豆?jié)婦詩》就是指《春草堂詩》。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人分別為節(jié)婦、孝子、義士三個主題題詠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有高啟、倪瓚、袁華、謝徽、陸仁、阮維則、張紳、張昱,多達八人。當然,王彝也是分別為三個主題題詠的,而且一共還不止三篇,多達五篇,考慮到其中的兩篇文章是至正二十五年所撰,就沒有列在上述的名單之內(nèi)。此外,還有分別為三個主題中的兩個主題題詠的,有王行、張適,共二人。這正是因為題詠出自陳寶生邀約的緣故,既然已經(jīng)邀約了,就請某位文士針對三個主題分別寫作。于是,顯示出分別為三個主題寫作詩文者,似乎是原班人馬的樣子。

相關(guān)詩文的形成,很可能主要通過幾次集中的聚會,在聚會之時集中創(chuàng)作。洪武五年倪瓚的一首長詩,詩末題云:

是日袁君子英同集軒中,壬子正月九日也。

子英,袁華字。其中所謂的“軒”,就是陳寶生家的春草軒。倪瓚此詩開篇即云:“春草軒中隱幾坐,中有袁髯閑似我?!痹字冈A,想必他留得一把大胡子。確實,明確署洪武五年的詩文是比較多的。

倪瓚集中有一篇題跋《題唐張長史春草帖》:

右唐張長史《春草帖》,鋒穎纖悉,可尋其源,而麻紙松煤,古意溢目,真足為唐人法書之冠。晉跡不可復(fù)見,得見此跡,亦希世之珍乎!顏平原,書家之集大成者,猶言杜詩、韓文、張法,亦出于此也。因與袁君子英獲觀陳彥廉氏,賞嘆竟日。壬子人日題。(8)[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11,《題唐張長史春草帖》,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影明萬歷二十八年倪珵刻本,第690頁。

人日即正月初七,時在前述寫詩的前兩天,想來倪瓚逗留春草軒中有些時日,吟詩之外,還品評書法名跡,寫下跋文。《春草帖》的賞鑒,袁華也同樣在座。此外,高啟集中還保留了一篇《跋張長史春草帖》,(9)[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高青丘集·鳧藻集》卷4,《跋張長史春草帖》,徐澄宇、沈北宗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28頁。但未署時間。

倪瓚集中還有一篇題跋《題張貞居》:

華陽外史詩文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雖獲片楮只字,猶為世人寶藏,況彥廉所得若是之富且妙邪!舒卷累日,欣慨交心。噫!師友淪沒,古道寂寥。今之才士,方高自標致,予方憂古之君子終陸沉耳。吾知前人好修,不以為賢于流俗而遂已,不患人之不知。栗里翁志不得遂,飲酒賦詩,但自陶寫而已,豈求傳哉!壬子初月八日題。(10)[元]倪瓚:《清閟閣遺稿》卷11,《題張貞居》,第692頁。

貞居,張雨號。跋文所針對的陳寶生收藏的張雨的一批作品?!渡汉骶W(wǎng)》著錄過陳寶生收藏的張雨作品,稱“張貞居雜詩冊,凡五十五首,載集不錄”,但錄有盧熊、王彝二跋,其中盧熊跋文云:“右張貞居詩翰,清原陳氏得于袁子英甫,盧熊記?!?11)[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11,《法書題跋》,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第177—182頁。王彝跋文也收入王彝文集中。(12)[明]王彝:《王常宗集·續(xù)補遺·跋張貞居自書帖》,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第441頁。“清原”當作“清源”,為泉州舊稱。《鐵網(wǎng)珊瑚》則全錄張雨的55首詩,以及至正二十一年至洪武九年(或更晚)間的26跋。(13)[明]朱存理集錄,韓進、朱春峰校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書品》卷4,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第302—315頁??芍娤认祻堄隇樵A所書,后由袁華贈予陳寶生。《鐵網(wǎng)珊瑚》所錄,包括前引壬子初月八日倪瓚跋文,且此跋之前另有倪瓚一跋云:

壬子正月五日過婁東,十日耕學(xué)先生出以示仆,乃知貞居之與耕學(xué)交好之情若是也。倪瓚覽。

此跋說明倪瓚此次的活動至少是從正月五日到十日的一段時間。耕學(xué),袁華齋室名,故稱之為耕學(xué)先生。倪瓚稱十日時張雨詩帖還在袁華處,和他八日一跋稱詩帖已為陳寶生所得似乎矛盾。倪瓚第二跋作于正月八日,恰巧在前面兩件作品寫作時間的中間。倪瓚與張雨關(guān)系親密,集中有關(guān)張雨的詩歌有多首,寫跋時張雨已經(jīng)謝世二十多年,不免引起故人之思。有意思的是倪瓚寫跋時已在洪武五年,仍稱張雨“詩文字畫為本朝道品第一”,所謂“本朝”應(yīng)指元朝。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倪瓚在明初所作詩文,均不署“洪武”年號,只以干支紀年。此外,倪瓚兩義士五言詩署“壬子春”,和上述兩跋很可能就在同一時間的當年正月。王彝跋署“洪武壬子秋八月”,(14)張雨詩帖還著錄于清乾嘉時《石渠寶笈》中,后來散失,一部分保存在上海博物館,一部分2011年出現(xiàn)在北京瀚海拍賣有限公司“慶云大觀—碎金集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專場。(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b3d4d590102wb88.html,2020年12月7日瀏覽。)上海博物館所藏部分,參見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45冊《鮮于樞 張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0年。與倪瓚跋在同一年,但不在同一月。王行也有一篇跋,但未署時間。(15)[明]王行:《半軒集·補遺·題張伯雨自書詩手卷》,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1冊,第452頁。

除了聚會的形式可能是最主要的集中獲得題詠的方式,也有是通過書信往來的方式邀約的,如徐一夔的一詩就題作《寄題陳氏春草堂》。

元末至正二十五年之前陳寶生已經(jīng)定居蘇州太倉(參見本文下一節(jié)所述),因此和活動在蘇州一帶的文士關(guān)系密切,他所邀約題詠的,基本上都是元末明初活動在蘇州的著名文士,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旧峡梢哉f,陳寶生和他們處于一個活動圈子。蘇州昆山人殷奎《強齋集》卷10《附錄》載有一組親友送殷奎就任咸陽縣教諭的詩文,分別為洪武四年張紳《送殷先生敘》、洪武四年王彝《送殷教諭赴咸陽縣序》以及秦約、余詮、陸仁、袁華、曹亨、吳儁、包□、高啟、陳珪、鎦肅、曇瑞、申屠衡、傅□、陳永、謝應(yīng)芳、殷璧、殷箕、盧熊諸人《送行詩》,(16)[明]殷奎:《強齋集》,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第502—508頁。其中多數(shù)人便是見于前列表格中的。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參與修撰《元史》諸人——宋濂、王袆、謝徽、高啟、張宣、王彝都是題詠文字的撰者。(17)關(guān)于參與《元史》修撰的人員,《進〈元史〉表》和《〈元史〉目錄后記》分別羅列了前后兩次具體參與人員名單。本文所列參與題詠的《元史》人員即比對上述兩種名單而來。在這兩份名單之外而與《元史》修撰關(guān)系密切的還有徐一蘷,他也是題詠者。相關(guān)研究,參見邱樹森:《關(guān)于〈元史〉修撰的幾個問題》,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輯,1987年;收入邱樹森:《邱樹森七十自選集》(上),香港:華夏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80—92頁。陳高華:《〈元史〉纂修考》,載《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收入陳高華《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437—457頁。方齡貴:《〈元史〉纂修雜考》,載張寄謙編《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xué)術(shù)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收入方齡貴《元史叢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9頁。這主要和明初修《元史》時有《列女傳》,需要采訪相關(guān)史料有關(guān),其中高啟還是《列女傳》的主纂人。對此,王彝《陳節(jié)婦傳》有詳細的敘述:

史氏曰:洪武初,詔修《元史》,予執(zhí)筆從史官后。比予在元末嘗為莊作傳附野史,今《元史》有《貞節(jié)傳》焉。莊生元世,史官曰:“宜傳,然生者不預(yù)也。”既而曰:“姑述之?!鼻f今生逢有明而身猶康強,其亦有所待哉!方下詔時,不以屬儒臣之嘗食元祿者,而以命今史官與未仕士,豈無所為而然耶!夫忠孝節(jié)義,為聲教先。今國史如傳貞節(jié),莊固其人歟!然則莊不預(yù)《元史》者,非削之也。

前引張適《泉州兩義士贊(并序)》也涉及到《元史》修撰中的相關(guān)問題。因為莊氏是在世的人物,按照體例就沒有收入《元史·列女傳》。當然,王彝在至正二十五年所撰二文并不在明初因為要修《元史》而采訪列女事跡之列。

《鐵網(wǎng)珊瑚》展示的“《陳婦節(jié)義集》《春草堂記》《泉州兩義士傳》合冊”已經(jīng)可謂洋洋大觀。不過,查詢文獻,發(fā)現(xiàn)還保存著與上述作品主題有關(guān)而又不見于《鐵網(wǎng)珊瑚》所載者,羅列如下:(1)張昱《可閑老人集》卷4《春草堂為陳生賦》;(2)徐一蘷《始豐稿》卷4《陳節(jié)婦敘贊》;(3)宋濂《宋學(xué)士文集》卷31《翰苑別集》卷1《貞節(jié)堂記》;(4)王行《半軒集》卷2《貞節(jié)堂銘》;(5)張適《甘白先生張子宜詩集》卷1《樂圃集·陳節(jié)婦詩》(不太確定);(6)周瑛《翠渠摘稿》卷4《題陳節(jié)婦傳后》;(7)黃公望《仇海賦》(據(jù)《樂郊私語》,文已佚)。(18)[明]高啟:《高青丘集》卷10,《題陳節(jié)婦(有序)》,有云“狂風(fēng)忽起海東頭,吹斷蘭舟去時路。去時豈惜千金軀?煙濤竟沒珊瑚樹”,記的也是一位丈夫出海而亡的節(jié)婦,不過是郡人(蘇州人)陳巳久之妻,系其孫彥遜求題,與陳寶生母莊氏并非一人。

二、元末海商陳思恭、陳寶生父子海外貿(mào)易活動細節(jié)補述

上述作品的主題并非海外交通,但是仍因陳氏父子等人為海商的緣故,多多少少涉及到海外活動、海外貿(mào)易相關(guān)的一些情況。王彝《泉州兩義士傳》一文的相關(guān)信息在陳高華先生的論文中已經(jīng)充分討論,現(xiàn)在再根據(jù)其他的文獻,就與元代海商相關(guān)的幾個方面的問題,作補充說明。

(一)海外經(jīng)商的地域范圍

關(guān)于陳氏在海外經(jīng)商的地域范圍,《泉州兩義士傳》記:“其所涉異國,自高句驪外,若阇婆、羅斛,與夫東南諸夷,去中國無慮數(shù)十萬里。”而在其他的文獻中,對此也有敘述,略可補充。

陸仁《金石交為孫陳二義士賦》云:

南賈真臘與阇婆,東極三韓及耽羅。

張紳兩義士文云:

二君皆有母,欲歸省,造大艘如長陵,謂余言將伺風(fēng)海上,南抵泉廣,且游阇婆、高句驪諸國,訪異人,采藥仙人所居,歸以為母夫人壽。

二文關(guān)于泉州海商的活動范圍,與《泉州兩義士傳》大抵一致,主要面向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多地。略可補充的是,《金石交為孫陳二義士賦》多出耽羅和真臘二地。真臘即今柬埔寨一帶,元代海商對真臘是相當熟悉的,元末至正間汪大淵《島夷志略》中有真臘的專門條目,說明此地是海商的重要目的地;而此前的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周達觀出使真臘之后著《真臘風(fēng)土記》,則顯示了真臘知識在中國已經(jīng)得到系統(tǒng)的傳播,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貿(mào)易方面的信息。

耽羅即今朝鮮半島南端的濟州島,對中國人來說,是一處偏僻的海外地方,長期以來記載到此的很少。至元代則漸為人所知,乃至《元史·外夷傳》專門設(shè)“耽羅”條。(19)《元史》卷208,《外夷傳一》,中華書局校點本,第4624—4625頁。而明初洪武、建文間在元至正末年成書的《臝蟲錄》的基礎(chǔ)上增改而成的《異域志》一書中也有“鄲羅”條。(20)通行的明萬歷間《夷門廣牘》本《異域志》有目無文,而更早的明正德間《藝海匯函》本(南京圖書館藏抄本)則有具體內(nèi)容,中華書局整理本則據(jù)《夷門廣牘》本。從《臝蟲錄》到《異域志》的文獻變遷,頗為復(fù)雜,最近的研究,可以參考張平鳳《明代異域全志考論》,南京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8年。入元,耽羅為元朝直接控制,設(shè)立了耽羅招討司,派駐軍隊,設(shè)置牧場,并成為發(fā)配犯人的重要目的地。元朝從至元十年攻占耽羅,直到洪武十年才撤出,重新為高麗所控制。(21)參考阿達:《耽羅隸元考述》,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陡啕愂贰芬啕愒跁r的官方話語,稱“濟州海外巨鎮(zhèn),宋商、島倭無時往來,宜特遣防護,別監(jiān)以備非常”,(22)[朝鮮]鄭麟趾:《高麗史》卷25,《元宗世家一》元宗元年二月庚子條,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59—162冊影明景泰二年朝鮮活字本,第510頁?!督鹗粸閷O陳二義士賦》將耽羅列為海外貿(mào)易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看來是承襲了宋代的一般狀況。不過,在《島夷志略》中并無耽羅的專門條目。

(二)陳思恭、陳寶生及莊氏的身份

張昱《陳母節(jié)義詞(并序)》云:

陳母節(jié)義誰可及,二十守志今六十。家本泉州身姓莊,戶版抄入商人籍。夫陳亦是海鹽商,遠來壻莊圖久長。

明確地說明了莊氏是“商人籍”。元代實行諸色戶計,主要以民族、宗教信仰和職業(yè)為區(qū)分的標準,但似乎有關(guān)商籍的記載并不多。(23)關(guān)于元代諸色戶籍的簡略描述,可以參看陳得芝主編:《中國通史》第八卷《中古時代·元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69—770頁。高榮盛老師曾提及元代存在商籍的情況,所依據(jù)的史料是《至順鎮(zhèn)江志》卷3《風(fēng)俗·戶口》列出的戶籍中有“海道梢水”,《松江府志》卷28《田賦志·戶口》列出的戶籍有“海船、舶商、梢水”;還指出“舶商”又稱“舶戶”,自然是行商海外的專門商戶。(24)高榮盛:《元代海外貿(mào)易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0頁。

陳氏為海商是明確的,但是并未記他們家是否為商籍。從陳氏與莊氏通婚來看,似乎也是商籍的可能性是較大的。

(三)舶商向市舶司借貸

有幾篇詩文提到與陳思恭有往來的石章其人,展現(xiàn)出一位海商與市舶機構(gòu)之間的商業(yè)關(guān)系的情況,頗為可貴。其一是王彝《陳節(jié)婦傳》:

初,思恭來泉時,有前娶婦生子曰寶一,在海鹽外家。思恭死二年,莊曰:“寶一年已十三矣,今誰賴焉?且彼所生與我所乳,均出吾夫,固均為吾子。吾聞吾夫有田在彼而質(zhì)于人,可復(fù)也。”乃使人遺寶一錢四千緡,俾贖以自養(yǎng)。思恭嘗貸其友石章錢五千緡,章至是負舶司錢,系獄中。莊曰:“生而稱貸于人,死不可使有負也。”傾所余財償之。

其一是張昱《陳母節(jié)義詞(并序)》云:

母呼寶也語近床,貸汝父錢名石章。章負舶錢今系獄,汝父雖沒錢須償。呼婢賣珠遣寶送,泉人義莊作歌頌。

這兩條文獻都記到了石章借貸市舶司的錢,因為不能償還而被投入獄中。市舶司主要負責(zé)海商進出的管理,石章的故事則說明市舶司還會借錢給海商。過去學(xué)術(shù)界討論較多的是元代海外貿(mào)易中官本船貿(mào)易,即由官船給本,民間海商出海,收益互相分成的外貿(mào)形式。官本船貿(mào)易開展的一開始還禁止私人海船進行海外貿(mào)易,后來則并行不悖。石章似乎僅僅是從市舶司借貸,與此有一定的差異。這種形式,有利于我們更為立體地理解元代市舶司在海外貿(mào)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海外貿(mào)易資本來源的多種形式。

同時,石章還借錢給作為同行的陳思恭作為本錢從事貿(mào)易,這也是說明海商之間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生動個案。(25)這一點,已有學(xué)者論及。參見高榮盛:《元代海外貿(mào)易研究》,第172、182頁。不過其中所述的細節(jié)依據(jù)的是弘治《太倉州志》卷8,《列女》所載,略有一些不同。石章是陳思恭的朋友,陳思恭原先在海鹽經(jīng)商,而陳家償還所欠是在找到陳寶生仍在海鹽的同父異母的兄長陳寶一之后,因此可以推測石章也是活動在海鹽的商人。

(四)其他有關(guān)海外貿(mào)易的零星信息

此外,王彝《陳婦節(jié)義集序》謂“泉,南裔也,其俗趨商而競賈”,王袆陳節(jié)婦詩云“一朝嫁夫壻,共往桐城住。門前有舶船,便欲為商去”,桐城當即刺桐城的約稱,可以反映泉州的經(jīng)商風(fēng)氣之盛;王彝《陳節(jié)婦傳》記陳思恭第一次出洋前后達五年(其間大概遇到海難而轉(zhuǎn)輾飄回),回來后的當年又再次出洋,王袆陳節(jié)婦長詩云“歸家三涉夜,販寶復(fù)東游”,可以反映海商熱衷出洋的情況;張紳兩義士文稱孫天富“家僮力役百人”,可以說明海商力量的雄厚;王彝《泉州兩義士傳》記“至十年,百貨既集,猶不稽其子本,兩人亦彼此不私□有一泉”,張昱二義士文稱“歷諸番國,積十余年,共財不私”,可以理解為海商合伙的一種方式;(26)這一點,也已有學(xué)者論及。參見廖大珂:《元代私人海商構(gòu)成初探》,載《南洋問題研究》1996年第2期;高榮盛:《元代海外貿(mào)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頁;劉秋根:《十至十四世紀中國的合伙制》,載《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王彝《泉州兩義士傳》載“兩人客萬里裔夷,動必服中國禮俗,言必稱二帝三王、周公孔子,又能道今國家圣德神功、文章禮樂,與凡天下之人材,異國于是益信吾中國圣王之道海內(nèi)外可共行也”,反映了海商在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情況,相當可貴。以上一鱗半爪的文字,在元代海外貿(mào)易的研究中也都是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三、元代后期的海鹽、泉州、太倉——陳思恭、陳寶生父子經(jīng)商的時空環(huán)境

明清兩代有關(guān)陳思恭、陳寶生父子的記載,往往會將陳氏記作溫陵(泉州)人或者海鹽人,并不統(tǒng)一,還會將莊氏也記作海鹽人,與實際情況也不符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個問題,早在明人筆記《泉南雜志》中就已經(jīng)涉及,(27)[明]陳懋仁:《泉南雜志》卷下,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7冊影明萬歷秀水沈氏刻《寶顏堂秘笈》本,第861—862頁。王颋先生也有所討論。(28)王颋:《義充市井——〈泉州兩義士傳〉卷內(nèi)涵探微》,第281—293頁。其實通過《鐵網(wǎng)珊瑚》中系統(tǒng)保存的史料,特別是王彝《陳婦節(jié)義集敘》《陳節(jié)婦傳》二文、張紳《陳氏春草堂記》一文,相關(guān)的歷史情況可以得到非常明確的說明。不過《陳婦節(jié)義集敘》《陳節(jié)婦傳》二文在紀年方面有著明顯的抵牾,《陳婦節(jié)義集序》稱“莊寡居在至正間,凡年二十有六,至國朝洪武四年,年五十有六,寶生以逾壯”,《陳節(jié)婦傳》稱“順帝初,莊年二十四,思恭以商來,因贅為壻”。莊氏24歲與陳思恭結(jié)婚,婚后的次年陳思恭兩度出洋,第一次五年,第二次二年,五年和二年均連頭帶尾計算則合計為五年,則莊氏寡居時約30歲。因此可知兩文所載莊氏的年齡有很大的差異。查王彝《王征士集》所載《陳婦節(jié)義集序》則云:“莊寡居在至正間,凡廿有六年,至國朝洪武四年,年五十有六,寶生以逾壯?!?圖1)即莊氏寡居時為30歲。同一篇文章的兩種文本,文字略有差異(上引加著重號部分),文意則全然不同。而《王征士集》本《陳婦節(jié)義集序》和《陳節(jié)婦傳》則不相沖突。此外,“凡”字即“總”的意思,用在間隔的時間段上是合適的,用在年齡上是不合適的。因此,《陳婦節(jié)義集敘(序)》一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應(yīng)以《王征士集》所載為準。至于張紳《陳氏春草堂記》,撰于洪武五年,稱“莊今五十有八”,與《陳婦節(jié)義集敘(序)》只差一年。

圖1 《王征士集》卷2《陳婦節(jié)義集序》一葉(據(jù)《明別集叢刊》)

至正四年(1344),陳思恭在出洋五年之后返家,但是當年很快就又出洋。

至正五年(1345),陳思恭出洋二年之后死訊傳回,莊氏寡居。此年莊氏30歲。

至正七年(1347),莊氏使人送陳思恭在海鹽所生子寶一(年13)錢四千緡。

某年,陳寶生年稍長,往海鹽澉浦拜寶一為兄。

至正二十五年(1365)前十年間,陳寶生與孫天富共出錢合作經(jīng)商海外。

至正二十五年(1365),陳寶生已徙居太倉,筑春草堂以奉母。王彝撰《陳節(jié)婦傳》《泉州兩義士傳》。

洪武四年(1371),王彝撰《陳婦節(jié)義集敘(序)》。此年莊氏56歲。

排完之后,陳思恭入贅莊氏的年份,也大致在“順帝初”,與《陳節(jié)婦傳》吻合。張紳《陳氏春草堂記》稱洪武五年(1372)時莊氏58歲、陳寶生34歲,母子二人的年齡相差24歲,上表所排與此也是一致的。洪武四年,陳寶生32歲,也符合《陳婦節(jié)義集序》所謂的此年“寶生以逾壯”。

可以確定,陳思恭、陳寶生父子經(jīng)商海外發(fā)生在元順帝時期。陳思恭入贅泉州莊氏,所以所生子寶生可以稱為泉州(舊稱溫陵)人。而陳寶生其父為海鹽人,且后來陳寶生就徙居海鹽,所以也被稱為海鹽人(元代設(shè)海鹽州)。不久陳寶生一家又居太倉,所以也將他作為太倉(元時屬平江路昆山州)人看待。

以上涉及的海鹽、泉州、太倉三地,是故事發(fā)生的空間框架。這三個地方的出現(xiàn),對于海商陳氏而言,并非偶然,海鹽、泉州、太倉是元代東南地區(qū)航海網(wǎng)絡(luò)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國際港口。

《元史·食貨志》“市舶”條載:

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一于泉州,令忙古領(lǐng)之。立市舶司三于慶元、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撫使楊發(fā)督之?!蟮略?,罷行泉府司。二年(1298),并澉浦、上海入慶元市舶提舉司,直隸中書省。是年,又置制用院,七年,以禁商下海罷之。至大元年,復(fù)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二年,罷行泉府院,以市舶提舉司隸行省。四年,又罷之。延祐元年,復(fù)立市舶提舉司,仍禁人下蕃,官自發(fā)船貿(mào)易,回帆之日,細物十分抽二,粗物十五分抽二。七年,以下蕃之人將絲銀細物易于外國,又并提舉司罷之。至治二年,復(fù)立泉州、慶元、廣東三處提舉司,申嚴市舶之禁。三年,聽海商貿(mào)易,歸征其稅。泰定元年(1324),諸海舶至者,止令行省抽分。其大略如此。(29)《元史》卷94,《食貨志二》,中華書局校點本,第2401、2403頁。

大致展現(xiàn)了大德二年(1298)澉浦市舶司由設(shè)到罷,并且此后對于海商下海多有限制,甚至市舶司也一度停設(shè)的情況。后至元三年(1337)陳思恭從海鹽(澉浦)到泉州,或許和海鹽澉浦的市舶司取消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當然,一般說來泉州的海外貿(mào)易條件也要更為優(yōu)良。

陳寶生父陳思恭顯然是從泉州出洋,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宋元時期的泉州可謂東方第一大海港,與朝鮮半島和包括東南亞地區(qū)在內(nèi)的南海地區(qū)關(guān)系密切。(30)關(guān)于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的一般狀況,可以參考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陳高華先生曾主要根據(jù)《高麗史》的記載,揭示出北宋泉州人在高麗的活動狀況。(31)陳高華:《北宋時期前往高麗貿(mào)易的泉州舶商——兼論泉州市舶司的設(shè)置》,在《海交史研究》1980年;收入陳高華《陳高華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350—360頁?!陡啕惸怪俱懠伞肥珍浟藘晌槐彼螘r期入居高麗的泉州人的墓志,分別在北宋前期和北宋后期,(32)[韓]金龍善編著:《高麗墓志銘集成》,韓國翰林大學(xué)校出版部,1993年,第13—14、48—49頁??上煞侥怪疚茨苷f明從泉州去往高麗的具體路線。不過《諸蕃志》記往高麗的航路,特別說明了是要先到四明(今寧波)。(33)[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卷上“新羅國”條,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51頁。而南宋的《諸蕃志》和元末的《島夷志略》所載南海地區(qū)的各國,都是以泉州為出洋地的。

前引張紳兩義士文反映的出洋港口,則已轉(zhuǎn)移到了太倉,所以有“南抵泉廣”之語。《泉州兩義士傳》所反映的出洋港口,其實并不明朗,因為開篇即云“孫天富、陳寶生者,皆泉州人也”,所以過去學(xué)者多以為反映的是從泉州出洋的海外貿(mào)易情況,將孫天富、陳寶生稱為泉州舶商。其實根據(jù)本文關(guān)于陳氏家族活動年表的討論,從陳寶生出生于后至元四年(1338),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已經(jīng)在太倉,而此時從事海外貿(mào)易已經(jīng)長達十年來看,《泉州兩義士傳》所反映的出洋港口仍以太倉(或者先在海鹽后在太倉)最為可能。至于《金石交為孫陳二義士賦》所反映的情況,則同《泉州兩義士傳》。

《兩浙名賢錄》所載莊氏小傳,陳寶生幼年時莊氏已經(jīng)攜之往海鹽,則可以作為上述意見的旁證:

莊氏,海鹽陳思恭妻。莊本泉南人,思恭自海鹽客泉南,贅焉。思恭嘗客于海,三年不歸,人以思恭死矣諷之嫁,斥絕之。又二年,而思恭歸。未幾復(fù)去,竟死于海。諷者復(fù)來曰:“今固可嫁矣?!鼻f絕之愈甚。時年二十五,乃自泉攜其孤彥廉,扶思恭柩歸葬海鹽。撫彥廉成立,莊以高壽終。高季迪作詩美之。(34)[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51,《列女·明一》“陳思恭妻莊氏”條,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8冊影明天啟徐氏光璧堂刻本,第1452頁。按此書所載莊氏寡居時為25歲,似乎與26歲寡居的說法比較接近。而這一記載說莊氏寡居的當年就攜子寶生將其夫陳思恭歸葬海鹽,似乎又暗示在當年遷居海鹽。凡此,前文在羅列年表的時候均未作考慮。

關(guān)于陳寶生在元末移居太倉的原因,陳高華先生已經(jīng)作出了很好的解釋:元末泉州動亂,為“義兵”所占,勢必會對海外貿(mào)易有所破壞,而在張士誠政權(quán)控制下的太倉則比較安定,迎來作為重要的海運港口的繁榮發(fā)展。(35)陳高華:《元代泉州舶商》,載《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1期;收入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第429—431頁。與孫天富、陳寶生二人都有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的詩人袁華,有一首《送市舶官》詩,表現(xiàn)的正是元末太倉在海上交通、海外貿(mào)易中的重要位置,其中云:“婁東太倉吳要津,襟帶閩越控蠻荊。賈胡夷蜑貢贄琛,關(guān)譏互市什一征。”(36)[明]袁華:《耕學(xué)齋詩集》卷6,《送市舶官》,載《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0冊影北京大學(xué)藏清抄本,第298頁。略可補充的是,陳氏出自海鹽,陳寶生還有同父異母的兄長陳寶一在海鹽,陳寶生母莊氏對陳寶一也很關(guān)照,這便無形之中將陳寶生在海外貿(mào)易當中對于海港的選擇牽引到了江南地區(qū)。前引《兩浙名賢錄》,也正記錄的是莊氏攜子寶生將其夫歸葬故里的情形。

四、余論:元末明初海商陳寶生之由商而文

陳氏經(jīng)過陳思恭、陳寶生兩代數(shù)十年的積累,固然是富裕的海商,但是到了陳寶生的一代,開始由商而文。陳寶生能詩文,善繪畫,還富收藏。

元人筆記《樂郊私語》載:

州詩人陳彥廉好作怪體,兼善繪事。其母莊本閩人,父思恭商于閩,溺死海中。莊誓不嫁,攜彥廉歸本州撫育,遂成名士。彥廉有才名,交往多一時高流。最與黃公望子久親昵。彥廉居硤石東山,終身不至海上,以父溺海故也。子久歲一詣之,至則必到海上觀濤,每拉彥廉同往。不得已,偕至城郭,黃乞與同看,陳涕泣曰:“陽侯吾父仇也,恨不能如精衛(wèi)以木石塞,此何忍以怒眼相見?”子久亦為之動容,不看而返。因為作《仇海賦》以記其事。(37)[元]姚桐壽:《樂郊私語》,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第407—408頁。

此段文字首先記錄了陳寶生能作詩與能繪畫的情況,稱之為“名士”,又稱之“有才名”,都是可信的。至于著意鋪陳的陳寶生不愿到海上的故事,則是不太可信的。(38)這個問題,王颋先生已經(jīng)有所討論,參見王颋《義充市井——〈泉州兩義士傳〉卷內(nèi)涵探微》,第281—293頁。王彝《泉州兩義士傳》的主角之一就是陳寶生,文中稱“兩人相讓,久乃更相去留,或稍相輔以往”。陳寶生與孫天富一起經(jīng)商海外長達十年之久(或載十余年)。洪武二年泉州德化尹永嘉林常撰二義士文稱“余自閩南來游浙東,西過吳門,適道多梗,遂浮海東歸,解后惟善、彥廉同舟”(39)[明]朱存理集錄,韓進、朱春峰校證:《鐵網(wǎng)珊瑚校證·書品》卷7,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第549頁。,林常從吳門浮海東歸(或是泉州德化,或是永嘉),和孫天富、陳寶生同乘一舟,時當元朝快要滅亡之時。似乎《樂郊私語》的記載主要是為了凸顯陳寶生的孝行,同時也有可能是陳寶生后來由商而文(不再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轉(zhuǎn)變的一種戲劇化的解釋。王秀麗女士據(jù)袁華《耕學(xué)齋詩集》卷七所載《送人之番禺》《送孫惟善之廣東次倪云林韻》二詩指出元末江南沿海政局動蕩,陳寶生等轉(zhuǎn)而從事國內(nèi)轉(zhuǎn)販貿(mào)易,沿鄱陽湖—贛江—大庾嶺路一線到廣州去販舶貨盈利。(40)王秀麗:《元末明初的海商與江南社會》,載《南開學(xué)報》2016年第2期。這一解釋頗有見地,也許是可以解釋《樂教私語》所載陳寶生不至海上的真實原因。

高啟有《題陳生畫》詩,其中云“何事下征帆?西陵渡頭驛。”(41)[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高青丘集》卷4,徐澄宇、沈北宗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1—172頁。西陵渡在蕭山,這位“陳生”行船經(jīng)商,很可能就是陳寶生。當然,這也可能只是畫中的內(nèi)容而已。

至于陳寶生在書法、繪畫、碑帖收藏方面的成績,則更為知名。張紳兩義士文云:“陳君好蓄古書史圖籍,能一一辨問其義理隱微?!蔽恼髅鞣Q陳寶生“所蓄書畫極富”。(42)[明]文征明:《甫田集》卷21,《跋林藻深慰帖》,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第153頁。洪武三年高啟辭官還鄉(xiāng)之后,多次觀賞陳寶生的收藏,所作《跋張長史春草帖》《跋蘭亭》《跋張長史自書雜詩》《跋松雪臨蘭亭》《跋松雪書洛神賦》《跋王右軍墨跡》,以及《題宋迪晚歸煙舍圖》《題宋徽宗畫眉百合圖》《戲嬰圖》等詩歌,品題的都是陳寶生的收藏。(43)史洪權(quán):《高啟詩文摭遺》,載《文獻》2006年第3期。王彝也曾為陳寶生藏米芾《貞觀納諫圖》作贊文。(44)[明]王彝:《王征士集》卷3,《貞觀納諫圖贊》,載《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4冊影清康熙三十九年嘉定陸廷燦刻本,第624頁。前文也敘述過陳寶生藏唐人張旭書法作品和元人張雨書法作品的情況。保留至今的古代書畫作品,可以確認為經(jīng)過陳寶生收藏的,尚有神龍本《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懷素《食魚帖》、柳公權(quán)《蒙詔帖》、楊凝式《夏熱帖》等,鈐“陳氏彥廉”“貞節(jié)堂印”“春草堂圖書印”諸印。(45)穆棣:《古書畫款印考辨札記二則》,載《文物》1993年第5期。穆棣:《“貞節(jié)堂印”“春草堂圖書印”印記考——緣波室考辨論文》,載《書法藝術(shù)》1995年第6期。從這些藏品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品來看,陳寶生的收藏是頗具水平的。

同樣的由商而文的情況,還見于海鹽著名的海商楊梓家族,楊家乃至成為元代知名的曲家,(46)陳高華:《元代的航海世家澉浦楊氏——兼說元代其他航海家族》,載《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1期;收入陳高華《元史研究新論》,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第238—261頁。這樣的情況在元代的海商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47)如福山曹氏、慶元倪氏,都在經(jīng)營海運致富之后,出現(xiàn)在文化方面的普遍追求。參見陳波:《元代海運與濱海豪族》,載《清華元史》第1輯,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王秀麗:《元末明初的海商與江南社會》,載《南開學(xué)報》2016年第2期。至于一般的富戶轉(zhuǎn)而向文,在元代江南非常普遍,其中也不乏兼帶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48)典型的例子,如張瑄家族,參見申萬里:《從武到文——元代張瑄及其家族初探》,載《元史論叢》第11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改名《從武到文——元代張瑄及其家族初探》,收入申萬里《理想、尊嚴與生存掙扎——元代江南士人與社會綜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53—367頁。如朱清家族,參見翁沈君:《元代崇明海運家族變遷考論》,載《史林》2017年第3期。翁沈君文章中還提供了一些其他的例證。筆者在多年前的一篇有關(guān)松江富戶的未刊舊文中也涉及過一些,如瞿廷發(fā)家族、顧瑛家族、常熟人盛或等,參見楊曉春:《富戶與元代江南社會——以松江府為中心的討論》,載《歷史研究》編輯部、南開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宋元明國家與社會高端學(xué)術(shù)論壇”(中國天津),2013年10月19—20日。

元明之際陳氏家族的轉(zhuǎn)型,還更多地表現(xiàn)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即陳寶生對于母親莊氏貞節(jié)和自己孝親以及在經(jīng)商中的義氣的宣揚。明初洪武二年至五年間,陳寶生通過邀約當時最為知名的文士的題詠,在元末至正二十五年的僅有的寥寥兩篇有關(guān)的文章的基礎(chǔ)上,形成洋洋五十多篇三卷的厚重的冊頁,使得家族的光輝事跡能夠名留青史。儒家講“忠孝節(jié)義”,陳家則已四有其三。除了書法文學(xué)作品原件為明代以來藝術(shù)領(lǐng)域所一直關(guān)注,其中的多篇文字還收入了相關(guān)人物的文集之中,一直傳承至今。

而陳寶生之所以能夠邀約明初諸多的著名文士題詠,也直接得益于他由商而文,與大量的文學(xué)之士的交往。倪瓚、黃公望、袁華、高啟、張適等人,都是陳寶生家的座上賓。(49)高啟有《春草軒雨中懷王太史》詩,載[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高青丘集》卷4,徐澄宇、沈北宗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9頁。張適有《留別春草軒次韻張云門》《春草軒聽琴次韻張云門》《春草軒晚坐》諸詩,載[明]張適《甘白先生張子宜詩集》卷2,《樂圃集》,《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14冊影清王氏十萬卷樓抄本,第468、469頁。或者說,正是因為陳寶生成功地轉(zhuǎn)型成為了元末明初江南文化團體中的一員,才得以邀約多位著名文士為他的“家族歷史”進行題詠。

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陳思恭、陳寶生父子以及孫天富等作為元末的重要海商,其經(jīng)商的事跡如果不依賴陳寶生后來的由商轉(zhuǎn)文,成為貞節(jié)好義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擁護者,是很難流傳下來??偟目磥?,雖然元代的海商相對中國歷史上其他的時代地位似乎稍高,但是仍然不能逃脫中國傳統(tǒng)社會“士農(nóng)工商”四民以“商”為最末的地位命運。這也許是我們今天積極發(fā)掘如陳氏一般的海商的歷史時,所不能不關(guān)注的更為主要的歷史背景。

猜你喜歡
海商陳寶生草堂
草堂舊事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草堂詩歌獎在杜甫草堂頒獎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28
什么是“海商精神”?
大社會(2019年12期)2019-09-10 12:49:02
根在海南 鰲頭獨占
大社會(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打造品牌化海商平臺
大社會(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薪草堂由來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陳寶生履新教育部長承擔(dān)教改重任
決策(2016年7期)2016-10-21 14:54:21
Handelsgesetzbuc h·Fünftes Buch Seehandel 德國《商法典·第五編 海商》
陳寶生:營造風(fēng)清氣正公平優(yōu)質(zhì)的教育改革發(fā)展生態(tài)
章嵚天行草堂藏書捐贈史事考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6
绥芬河市| 电白县| 苍南县| 潮州市| 湘乡市| 和林格尔县| 清河县| 民权县| 桐城市| 徐闻县| 合阳县| 南靖县| 奉节县| 新和县| 大丰市| 晋宁县| 荆门市| 临汾市| 花莲县| 共和县| 苏州市| 调兵山市| 太仆寺旗| 吉林市| 延川县| 资兴市| 鄂伦春自治旗| 磐石市| 富宁县| 通化市| 长垣县| 湟源县| 文成县| 喜德县| 玉溪市| 嵩明县| 贵南县| 寻甸| 凤庆县| 东平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