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娣 吳作奎
[摘 要]新媒體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促進了教學形式的變革,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意義重大。然而,新媒體也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只有正確處理新媒體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信息資源與教師自身的關系,才能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
[關鍵詞]新媒體;語文教學形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24-0007-03
使課堂教學與科技接軌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后,各地學校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應用新媒體將教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新媒體打破時空的限制,拓寬教學的空間與渠道,在疫情期間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媒體,顧名思義,就是新的媒介載體,其建立在計算機技術之上,具有數字化和互動性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今語文教學形式的變革。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的“學”
課堂形式從書、粉筆、黑板三合一,到使用投影儀、幻燈片輔助教學,再到融入網課、微課的轉變,展現其隨科技進步而革新的趨勢。筆者借助教育見習的機會,在黃岡市黃州區(qū)幾所中學以問卷調查、訪談、聽課的方式,對新媒體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筆者發(fā)現,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的學習形式發(fā)生了變革,主要表現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方面。
(一)課前學習形式的變革
以往,學生的課前學習形式大多是準備好上課用具后,靜等教學開始,又或是做課堂練習、朗讀課文等。這與其說是課前學習,不如說是完成課前教師布置的任務,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感。新媒體的出現,使課前學習形式朝多樣化方向發(fā)展。如課前幾分鐘讓值日的學生輪流利用多媒體播放近期自己關注的熱點新聞視頻,所播放的熱點新聞視頻可以來自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這能拉近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距離。視頻不僅具有直觀性,而且具有舒緩情緒的作用。這種課前學習形式能使學生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能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還能助力教師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如黃岡市黃州區(qū)某中學教師,每天上課前五分鐘都會安排學生利用多媒體播放幽默風趣的時政熱點講解短視頻。借助內容豐富、趣味十足的短視頻讓學生關注時政熱點以及國內外大事、小事,這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具有趣味性的短視頻,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促使學生加深對時政熱點的記憶。
(二)課中學習形式的變革
“新媒體的出現,完全符合現代化教育觀念,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引起學生注意,進而激發(fā)主動探索意識,增加學習興趣?!毙旅襟w促進了教學中學生主體的回歸,也改變了“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裝”的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提供了契機。
新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除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最常見的運用方式即通過圖片、視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身處情境中,與文本、作者發(fā)生碰撞,主動思考和探究問題。如某中學教師在拓展講解《吻火》時,在大屏幕上展示希臘雕像的圖片,以直觀的方式帶動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說徐志摩的眼睛像希臘雕像?”,再通過播放《徐志摩》(二十集文化紀錄片)的片段,加深學生對梁遇春在文章中所描繪的徐志摩及其精神品質的理解。圖片和視頻能化抽象為直觀,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法寶?!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奔磳W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基于真實且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第斯多惠曾強調,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情境創(chuàng)設主張以“境”引“情”,借助情境喚醒情感意識。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語言創(chuàng)設法、圖片創(chuàng)設法、音像創(chuàng)設法等。新媒體的出現,為語文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帶來新的范式,使學生能在可視化的情境中理解文章、發(fā)揮想象。
某位教師構建了一種新媒體運用范式,即利用“E講堂”中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深化學生對議論文寫作的理解,讓網絡上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有“用武之地”。身處大數據時代的我們,獲取資源的方式更加多樣、便捷,而新媒體的出現則為信息數據的呈現提供了平臺。對于教學來說,教師的講解方式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一個學習內容,采用不一樣的方式講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理解程度。網絡上的各種風格的教學活動設計,為教師講解知識提供了多元化的方法指導。從另一個角度看,借助新媒體打造“線上名師課堂”,有利于平衡各地區(qū)的教育資源,讓“名師名課”深入全國各個學校。在此基礎上,學生也能獲取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進而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三)課后學習形式的變革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課后,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時間。如何使學生在課后高效理解和鞏固知識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這其中,新媒體就顯現出了它獨有的價值。教師可以將相關知識和問題發(fā)送至班級QQ群、微信群等,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知識,并且能夠在論壇等平臺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將與所教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源推薦給學生觀看。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后學習生活,而且可以引導學生獲取較實用的學習資源。
新媒體的多樣化呈現和多方互動模式,為語文教學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平臺。新媒體以多元的形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彌補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推動了開放而有活力的現代化語文課堂的構建,促進了高中語文教學時效性的提升。
二、語文教師新媒體運用情況調查
筆者在見習期間,結合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發(fā)現,學生期待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新媒體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新媒體的運用,為教師變革教學形式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筆者在聽課的基礎上,對部分語文教師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的情況做了調查。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黃岡市黃州區(qū)幾所中學的14名高中語文教師運用新媒體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部分)見表1、表2、表3。
表1的數據顯示,有11位語文教師認為教學要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認為新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利大于弊的;有3位語文教師則持中立態(tài)度,認為無法界定新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無一人認為新媒體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弊大于利的。由此可見,調查范圍中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認可新媒體的教學價值。
表2的數據顯示,有10位語文教師認為自己已基本掌握新媒體的操作,有4位語文教師認為自己對新媒體的操作比較生疏,無一人對新媒體的操作一竅不通。由此可見,調查范圍內的教師都具備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的意識。
新媒體憑借其數字化、互動性等特點成為當前重要的教育教學輔助工具。表3的數據顯示,有12位語文教師認為學校應該組織新媒體操作培訓,有2位語文教師則認為自學即可。由此可知,新媒體雖然已經成為課堂上常見的教學輔助工具,但教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仍需提高。
在擁有良好設備條件的學校中,新媒體進入課堂已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會運用新媒體來提升教學成效。新媒體是復雜的信息系統,存在許多隱藏功能。如果能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將會使教學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學??裳埾嚓P的新媒體專業(yè)人士對教師進行技術培訓,滿足教師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師的新媒體運用能力。這樣做能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減負”的呼聲層出不窮。在教育領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新媒體有利于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新媒體的出現,或許可以讓“減負”成為現實,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增添輕松愉悅之感。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應正確處理的關系
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知識的學習者。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大教學網站上的教育名家視頻為教師的“教”提供了方法指導。新媒體的出現,不僅為教師“教”的形式變革帶來契機,而且使提升“教”的內容質量成為可能。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新媒體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和信息資源與教師自身的關系,以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
(一)處理好新媒體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新媒體轉變了傳統的課堂模式,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媒體固然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許多便利,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較少運用新媒體的課堂就是落后的課堂。教師需要處理好新媒體與教學的關系,不能讓新媒體的使用形式化、機械化,不能讓新媒體成為教學的阻礙。
新媒體是教學輔助工具,在教學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不應是因新而用,而應是因需而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因素,適時、正確地使用新媒體。比如,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類作品時,教師應帶領學生反復朗讀,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志趣,以使學生感悟人生,思考未來,獲得自主審美體驗。在教學這類作品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感知,而不應過多地運用新媒體來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使用新媒體,否則會使教學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
(二)處理好信息資源與教師自身的關系
目前,各大教學網站上都有許多高質量的課程資源,這為教學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網絡課程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教師會退出課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解惑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幫助者。因而,恰當地處理信息資源與教師自身的關系尤為重要。
首先,面對質量參差不齊且數量龐大的網絡課程,教師必須精準取舍,以使網絡課程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輔助作用。其次,即使是公認的優(yōu)質網絡課程,也可能存在知識內容講解錯漏的情況。因此,教師在面對運用新媒體獲取的網絡課程資源時,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精準的取舍,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在利用網絡課程授課時,教師必須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式,以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新媒體的運用催生了線上與線下雙線貫通的課堂教學形式,這種形式既能發(fā)揮新媒體的輔助作用,又能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新媒體是時代發(fā)展進步的產物,教育通過培養(yǎng)人才推動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可以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媒體,而新媒體又反過來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教育與新媒體的結合推動著教學形式的變革。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教育朝著信息化、現代化方向發(fā)展是必然之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中提出:“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豐富語文學習的手段?!碑斀竦慕虒W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好、利用對信息資源,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學校需要針對教師運用新媒體的情況,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補好教師在新媒體運用上的短板;教師則需要正確處理新媒體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以及信息資源與自身的關系,以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語文課堂教學。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李永平,徐默蒞.“微課”在《計算機圖形學》課程改革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5(21):236.
[2] ?周璐頁.高中語文教學中新媒體形式的探討[J].課外語文,2016(23):8-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 ?陳杰.創(chuàng)新形式 做好高中語文教學中新媒體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96-97,105.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