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儒家自我規(guī)約的政治倫理傾向
——以同人卦辭及其二、五爻的詮釋為中心

2022-12-03 01:17:29童佳路
武陵學刊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同人帛書王夫之

童佳路

(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自我規(guī)約是一種調(diào)整自我與他者關(guān)系時,將責任自覺歸于自己的倫理形式。這種行為模式強調(diào)“自我”的義務(wù)中心。“我”是聯(lián)結(jié)外部世界的中心,自我既是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的起點,也是關(guān)系網(wǎng)中的責任主體,“我”負責解釋“我”與外界的關(guān)系合法性,承擔其中的道德責任,而他者不對他與“我”的關(guān)系負責。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倫理有相當程度的自我規(guī)約傾向①。儒家強調(diào)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他們認為家邦安寧之本在君主之德,君主當自修其德,以自身完滿的道德感召萬民,化解危機。君主的德性修養(yǎng)是國家治亂的根源,文德成則四方誠服,君主不宜單憑強力統(tǒng)合四方②?!吨芤住纷鳛槿寮医?jīng)典被歷代學者用以詮釋國家治道,自我規(guī)約的倫理傾向浸潤其間,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倫理?!吨芤住ね恕纷顬榈湫?。今人對同人卦的研究多強調(diào)其軍事意義或治理手段,對傳統(tǒng)文化中以文德化人的治術(shù)論述較多③。今不妨梳理古代易學對同人卦的闡釋,結(jié)合帛書本,以其卦辭和其九五爻為核心,并考察六二與九五的關(guān)系,從形上層面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倫理模型。

一、德位相配:《易》漢學對同人卦的詮釋

漢《易》失傳嚴重。朱謙之謂:“唐代以前所著《易》,實存無幾。魏王弼、晉韓康伯注,排擊漢儒,自標新義。”[1]唐代之前的《周易》舊說全貌難摹,但仍可憑借后世輯本予以管窺。

關(guān)于“同人”卦義,《九家易》云:“謂乾舍于離,同而為日,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盵2]11鄭玄云:“火得風然后炎上益熾,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為人和同者,君之所為也,故謂之同人?!盵2]11“同人”的合法性來源自卦象,而卦象之性植根于宇宙德性?!熬偶摇币蕴熘苄卸鸶接谔煲云照仗煜拢郧没?、火借風勢比擬明君治國萬民騰涌之貌,雖未明言同人以九五為主,但實已默認同人之重在于上乾[3]。同人之行為主體為人君,與他人聯(lián)合當為君主的主動作為。漢儒認為盡管君主擁有和同他人的必要性,也有被擁戴的德性和位階,卻反對君主以暴力“和同”:“風行無所不遍,遍則會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盵2]11姚配中論此語:“《淮南子》謬稱云:芒芒昧昧,與元同氣,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遏障之于邪,開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盵4]79“和同”在德不在武,在道不在力,君主應(yīng)以君子之德自律,引導和感召萬民與己和同。君主雖為和同關(guān)系的中心,但漢儒將君主定位為道德中心,在詮釋和同關(guān)系時突出君主以德化人之力,認為君的德行是君臣、君民關(guān)系是否和諧的根本原因。

但自虞翻以下,漢代的詮釋旨趣即遭一定挑戰(zhàn)。虞翻以六二為核心立論:“旁通師卦,巽為同,乾為野,師震為人,二得中應(yīng)乾,故曰‘同人于野,亨’?!盵2]11進而推導出:“二人謂夫婦,師震為夫,巽為婦,坎為心,巽為同。六二震巽俱體師坎,故二人同心。巽為利,乾為金,以離斷金,故其利斷金。謂夫出婦處,婦默夫語,故同心也?!盵2]18虞翻認為同人卦互卦為姤,錯卦為師,以六二為核心,可見同人之內(nèi)蘊含之理可用夫妻倫理比擬。王弼、韓康伯則直言:“二為同人之主。”[5]26孔穎達疏曰:“此釋所以能同于人之義。‘柔得位得中’者,謂六二也,上應(yīng)九五,是‘應(yīng)于乾’也。”[5]26之后,學者對同人卦的關(guān)注焦點轉(zhuǎn)移至六二上。

究其原因,一是同人卦為五陽一陰,且六二以柔得中,如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則柔得位得中,而應(yīng)乎乾?!盵2]11夬卦亦為五陽一陰,此種聯(lián)想頗易。二是此時的學者更熱衷于探討誰值得“和同”。王弼、韓康伯注:“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5]26孔穎達云:“‘中正而應(yīng)’,謂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應(yīng),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盵5]26

然而,學者們不認同六二是“和同”的行為主體。盡管王弼、韓康伯云“君子小人,各得所同”[5]26,但又論九五“夫所況同者,豈系乎一方哉”[6]18。王、韓注六二云:“應(yīng)在乎五,唯同于主,過主則否。用心扁狹,鄙吝之道?!盵5]27孔穎達注九五云:“五與二應(yīng),用其剛直,眾所未從,故九五共二,欲相和同,九三、九四與之競二也?!盵5]28盡管學者論證了六二與九五和同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六二始終被動,王、韓認為六二應(yīng)以九五為范式,但其自身能量不足,主動和同為“鄙吝之道”,孔穎達則否認六二有參與和同的能力,六二的意愿表達被九三、九四的競爭行為所遮蔽。姚配中解九五《象傳》云:“二得中正,故以中直,直其正也。二專志應(yīng)五,不為三四所移?!盵4]82姚氏雖重視六二,但也認為六二的出路非在出擊,而在自守,固守本心、忍受磨難的自我規(guī)約方為正道。

盡管漢儒后學的旨趣異于漢儒,但九五仍被用來指稱擁有濟世之能力的君子。漢儒后學延續(xù)漢儒宗旨,九五和同于人以德不以武的觀念被繼續(xù)弘揚:“離為文明,乾為剛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盵2]1“2時須同好,寇阻其途,以言相克,然后始相遇,故笑也?!盵2]1“4喻擬議于事未有不應(yīng)也?!盵2]18九五與六二相遇被學者視為天經(jīng)地義之事,個人無須動武,即使以九五之尊,亦只需循循善誘,則君民必和同。和同的成敗在于君主的文德成就,君主是和同關(guān)系的主導,也是雙方關(guān)系中的道德義務(wù)中心,“和同”的合法性植根于君主之德。王弼、韓康伯亦言戰(zhàn):“居中處尊,戰(zhàn)必克勝。”[5]28但此派學者均只言戰(zhàn)的正當性,對如何戰(zhàn)則只字不提,并規(guī)定了“戰(zhàn)機”:“不能使物自歸而用其強直,故必須大師克之。”[5]28只有當“和同”的自然發(fā)生,被不義之人打斷,且“和同”與道德之力無法克服阻礙之時,方可言戰(zhàn)。反身求道,自我規(guī)約的傾向十分明顯。

《易》漢學好談卦爻之陰陽、位置與剛?cè)幔湔蝹惱矶嘤伞疤烊烁袘?yīng)”轉(zhuǎn)出,故他們對同人卦九五“和同”六二的合法性以天理證之,九五以其位尊被視為“和同”關(guān)系的主導。《易》漢學缺乏對“和同”手段的探討,但對“和同”雙方均提出了嚴格的規(guī)約要求。九五應(yīng)當以修德為務(wù),君主當以君子之德自律,用事應(yīng)倡文教,施德政以澤萬民,不可輕易言戰(zhàn),更不得單純以暴力強行和同。學者也認為六二有“和同”之質(zhì),若以文德誘之,必可“和同”。但學者否認六二本身具備發(fā)起“和同”的能力,“六二”應(yīng)安于其位,自守其德,對外在的誘惑與磨難持堅忍姿態(tài),等待九五的到來。

二、和同以理:《易》宋學對同人卦的詮釋

宋儒繼承了漢學中的一些說法,他們將九五視為和同關(guān)系之主,認為和同應(yīng)以“正道”;他們也基本否定六二主動和同的能力與合理性④。但宋儒采用了新的闡釋方法,與漢學系統(tǒng)在細節(jié)上存有分歧。

宋儒將“理”帶入《周易》詮釋中。程頤釋同人《彖傳》云:“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盵7]764朱熹釋“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云:“直謂理直?!盵8]109漢學的“中正”被理學家以“理”取代。

進而,漢學以陰陽、卦德演繹九五與六二德性中正而應(yīng)的詮釋方式也被宋儒揚棄。理學家認為“和同”的契機出自“理”同,而人俱可明“理”,于是推導出九五與六二和同之必然⑤。因為理學認為理為一⑥,所以九五、六二所明之“理”實為一理,九三、九四雖阻擋九五和六二鄰接,但無法離間九五、六二和同⑦。

宋儒還關(guān)注了“同異”問題。程頤云:“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又卦唯一陰,眾陽所欲同,亦同人之義也。”[7]763張載曰:“不能與人同,未足為正也?!盵9]宋儒不用漢儒從卦德上釋“同”的理路,認為諸爻趨同系大勢所歸。朱熹釋同人卦辭云:“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yīng)九五,又卦唯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為同人于野,謂曠遠而無私也,有亨通矣?!盵10]孤陰須同五陽,同為正道,異為末路,又云:“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后實無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言其有味也?!盵1“1]理一”故不能間,朱子言君子之親密無間,亦以“不同”為其對立面。楊萬里甚至寫道:“人異乎人者,物之棄;人同乎人者,物之歸?!盵12]54

以上為宋儒對同人卦的新解。盡管宋儒以“理一”論證九五、六二必合,但宋儒仍然認為和同不可強令而致,仍須內(nèi)求于個體之德?!熬盼濉睘榫?,故當以明道為務(wù),執(zhí)政以“理”而令下民呼應(yīng);“六二”為民,則應(yīng)以“理”自持,保持自性醇正。

一方面,程頤率先攻擊同人之失:

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蓋五專以私昵應(yīng)于二,而失其中正之德。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獨私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后遇則笑,是私昵之情,非大同之體也。[7]767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其一,程頤理解的“和同”,非九五專應(yīng)六二,而是君主與廣泛意義上的臣民和同。其二,程頤認為和同應(yīng)以公義不以私意,大同之體在公,公蘊含于理;情為形下,非理,和同不當動情。程頤對“和同”的批評不在其形式,而在九五之精神,凡個性化的政治表達,即使形式上“和同”,實質(zhì)上也“非君道”。朱熹注同人《彖傳》道:“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13]“大同”蘊含于“理”中,超越個人。理學認為個體雖皆可明理,但“理”卻不能由個體所識所感直接發(fā)出。所以,楊萬里在承認理同必應(yīng)的前提下,仍然補充道:“然同而隘,則其同不大,同而昵,則其同不公?!盵12]54因此君子若欲以和同致亨,依程朱之見,必須去個人私欲,先格得理識得君道方可。理學的“同人”之法也指向九五的自我規(guī)約。

另一方面,理學家以九三、九四的阻攔,從側(cè)面論述“同人”之法。程頤注“大師克相遇”:“五與二正應(yīng),而二陽非理隔奪,必用大師克勝之,乃得相遇也?!盵7]767程氏注意到了九五與九三、九四的競爭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其中必有一戰(zhàn)。漢學系統(tǒng)不回避三爻的矛盾,但仍堅持仁德教化,而程子后學則明確言戰(zhàn)⑧,在論戰(zhàn)的旨趣上繼承了漢儒。楊萬里云:“大師剛而力之謂,故師莫大乎君心,而兵革為小??四y于小人,而敵國為易,君臣同,則人畢同矣?!盵12]57宋儒同樣不熱衷于探討戰(zhàn)法,而專論其正當性。楊氏認為相比于人心,戰(zhàn)斗為小事,“和同”的核心要旨在君心。君心正,則和同于正道,戰(zhàn)必勝??梢姡稳褰馔素灾乱娭幸琅f以自我規(guī)約為本。

王夫之論卦別出心裁⑨:

同人者,同于人而人樂與之同也。剛者,柔之所依,一陰固愿同于眾陽。柔者,剛之所安,眾陽亦欲同于一陰。凡卦之體,以少者為主,二者同人之主也。柔而得意,無離群孤立之心,而少者物之所貴而求者也,則五陽爭欲同之矣。于野者,訖乎疏遠迨乎邱民皆欲同之,之謂為眾所欲同,其行必亨。柔非濟險之道,而得剛健者樂與同心,則二之柔既足以明照安危之數(shù),而陽剛贊之以涉大川必利矣。[14]1

王夫之與《易》漢學均認可六二為卦之主,但王夫之贊譽六二之用,強調(diào)剛?cè)嵯酀x。王氏認為,眾爻同于六二是因其貴,而六二之貴不在其位階,而在于兩方面:一是其柔之德可以安人,故剛健以濟困,陰柔以定心,和同之義由是展開;二是陰爻之少,六二以陰爻得位,能得眾爻和同。王氏謂此為合群,合群故能上下一心,同心為吉。

由于王夫之發(fā)掘了六二的意義,因此他指出:“孤陰以同五陽,處中而韜其美,則紛紛者不能給其所求,不給所求則相尋以構(gòu)而怨不釋?!盵14]1王夫之與宋儒均看到了同人卦中的戰(zhàn)爭風險,但王氏認為戰(zhàn)端非起于九三、九四的阻礙和挑撥,而是因六二不能應(yīng)對五陽之求。王夫之說:

王夫之理解的“和同”,其要義應(yīng)在“公”。因為六二不足以應(yīng)對各端所求,六二須自明公道所在。故“士茍欲親君子必峻拒小人,皆此義也”[15]5。王夫之對所有進入政治場域的士人均提出自我規(guī)約的要求,皆須先判明君子小人后才可“和同”。九五、六二均須自我規(guī)約。

六二以其異被王夫之發(fā)掘。王夫之主張:“人之志欲不齊。而皆欲同之,則為眾皆悅之鄉(xiāng)愿矣?!盵15]2王夫之認為“和同”非單方面行為,還須六二樂于被和同,一團和氣為鄉(xiāng)愿。王夫之仍標舉“中道”之義,以排斥形式之同,明萬物各異并興之理⑩。而中道之合又回到九五與六二均須盡去小人之義。

可見,盡管《易》宋學發(fā)掘同人卦新義,《易》宋學各家亦各有見解,但其立論之根本仍在“自我規(guī)約”。

三、同以圣德:《周易》帛書本同人卦的釋讀

帛書本出自馬王堆漢墓,系出土文獻,其文字與今通行本不同,這為古籍的詮釋提供了新材料。目前關(guān)于《周易》帛書本的研究多側(cè)重文字釋讀?,今結(jié)合相關(guān)文字學成果,對其經(jīng)義予以詮釋。

《周易》帛書本同人卦辭與今本相同,九五爻辭作:

九五,同人先號桃后□,大師克相遇。[16]15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下簡稱“簡帛集成”)注者認為,“桃”通“咷”,又據(jù)王弼本說“號桃”后脫“而”字,再以早期隸書“笑”從艸從犬,訓“□”為“笑”[16]15,如此,帛書本與今本無大異。

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做強做優(yōu)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實現(xiàn)從管企業(yè)向管資本轉(zhuǎn)變,改組成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組建一批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動中國鐵路總公司股份制改造。有點評稱,新一批國資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正在陸續(xù)公布,預計包括十戶左右央企,近日已有華潤集團、航空工業(yè)等率先“露臉”。

連劭名的觀點基本與“簡帛集成”同,唯一不同在于對“桃”的理解,連氏認為“桃”非通假字。連劭名傾向于《易》漢學,從卦象卦德入手,結(jié)合《說文解字》訓“桃”為“果”,定“桃”為六二,認為“先號桃后笑”為果實美好之義,而同人九五旨在言和同之美。連劭名又釋“號桃”為“號令”,于是“和同”為九五指揮六二的二美之合[17]23。九五的“指揮”之義古人均不否認,但古人多解“號咷”為“哭嚎”之義,指因情緒波動發(fā)出的聲音。九五的行為導致的“號咷”無論其主體是九五、九三、九四還是六二,多被視為一種針對“和同”的情緒表達?。連劭名似遮蔽了同人卦九五爻蘊含的沖突之義,只明其團結(jié)、和好之行。

《周易·系辭上》帛書本有關(guān)同人卦部分作:

“同人,先號逃而后哭?!弊釉唬骸熬又?,或出或居,或謀或語。二人同心,亓利斷金;同人之言,亓臭如蘭?!?/p>

“簡帛集成”編者認同帛書本與今本之異均在字誤,“逃”通“咷”,“亓”通“其”,“笑”誤作“哭”,“處”和“默”分作“居”“謀”均為帛書慣例[16]66-67。如此,帛書本與今本僅“同人之言”與“同心之言”的區(qū)別。

連劭名只認同兩處通假字。連氏引《淮南子》,認為“哭”為“歌”,為歡樂之意,與今本之“笑”為同一情緒。今按許慎云:“哭,哀聲也?!盵18]連氏所引《淮南子》原文:“昔雍門子以哭見于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fā)聲,孟嘗君為之增欷嗚唈,流涕狼戾不可止。”[19]194劉文典集解釋“哭”為歌,“嗚唈”意為“失聲”,“狼戾”意為“交橫”?!痘茨献印废挛淖鹘Y(jié):“精神形于內(nèi),而外諭哀于人心,此不傳之道?!盵19]194孟嘗君為雍門子歌聲所打動,失聲且涕泗橫流,聲的情緒與心之所感相同,此“歌”恐不“樂”。連說不當。但如此,《系辭》帛書本對同人卦的理解也與今本有分歧。“和同”全程情緒悲哀,則“同人”當為喪亂之象。連氏否定了“帛書集成”所說的慣例,但認為“居”與“處”同義,而“謀”與“默”不同義,“謀”為心動,“默”為靜默。按《論語·述而》:“默而識之?!闭x云:“己不言而記識之?!薄澳迸c“語”為反義[20],但認“默”為全然靜默亦不妥,靜默的表象之下當有“記識之”,與君子居、處同義。許慎曰:“慮難曰謀。”段玉裁曰:“咨難為謀……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后履之?!盵21]帛書本對君子“默”的狀態(tài)描摹精微,君子以“默”應(yīng)事,非完全沉默不語,而是守道待機。照帛書本解作“謀”,則君子即使身處困境也當時時謀劃,謀成則動,未妥則處,處是出的準備狀態(tài)。故“同人”雖合宜,但過程本身充滿斗爭和風險,君子須時時保持謹慎、緊張的狀態(tài),以積極行事的態(tài)度“和同”?!吨芤住は缔o上》帛書本將“和同”導向了君子在處事上的內(nèi)斂。君子應(yīng)沉著精思,收斂鋒芒,在結(jié)構(gòu)和同關(guān)系時以深謀遠慮為務(wù),此為心態(tài)上的自我規(guī)約。

若不將“同人之言”解為誤寫,那么帛書文本又提供了與傳世文獻不同的觀照視角。人與心之異為古人所識,連劭名在注疏中已引用了《越絕書》和《尚書》判“人和同”與“心和同”之別[17]271。帛書稱“同人之言”可信,似認為君子之言在德不在辭,故其言中之義與德合,言和同則心和同。此種思想傾向在帛書《易傳》其他條目中有所體現(xiàn):

《易》曰:“聒囊,無咎無譽?!笨卓祝ó斪鳌翱鬃印保吨芤住凡瘯尽翱鬃印背U`寫為“孔孔”,下文均隨文修改——引者注)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可以衍矣,不可以言。箴之,亓猶‘聒囊’也。莫出莫入,故曰‘無咎無譽’。二三子問曰:獨無箴于圣人(之)口乎?”孔子(曰):“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圣人之有口也,猶地之有川浴也。財用所由出也;猶山林陵澤也,衣食庶物(所)由生也。圣人壹言,萬世用之。唯恐其不言也,有何箴焉?”[16]45

吳曉欣認為,此段體現(xiàn)了《易傳》對小人、君子、圣人的嚴格區(qū)分?!兑讉鳌氛J為小人之言惹是生非,宜嚴格控制,但圣人之言不在管控范圍之內(nèi)。因為圣人之言是“德之首”,圣人設(shè)教天經(jīng)地義,其言論是世界運行的依據(jù)[22]14。

圣人之言的合法性依據(jù)在“德之首”,那么,圣人的德性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且語言可以充分表現(xiàn)德性。君子介于小人與圣人之間,必須謹言慎行。更進一步,在《易傳》的思想里,德性可以直接轉(zhuǎn)為語言,語言也直接反映德性;德性的展示不需要經(jīng)由心,再通過個人意志轉(zhuǎn)為情緒、話語、行為等外在形式。由此,“同人”和“同心”可以替換?!巴酥浴币缘聻楦译p方均以相似的語言彰顯、宣揚其德,那么九五、六二之“和”也將成為君子之“和”。因此,九五、六二“和同”須以慎言為范。

《周易》帛書本比今本多出《二三子問》一章。其中,有一則涉及同人卦辭:

《卦》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笨鬃釉唬捍搜源蟮轮眠h也。所行(者)遠,和同者眾,以濟大事,故曰:“利涉大川?!盵16]50

《二三子問》對“野”的理解與古人相似?!靶姓摺薄昂屯摺币缘隆昂汀北姷囊庵荚谖谋局斜容^明顯,文本有行遠而吉在于有德,德能服眾,可成大事的觀念。連劭名認為“同人于野”有素王之義,素王化育天下懷柔遠人,故言“大德之好遠”[17]225,其說可通。

綜合來看,帛書本的治學方法相比《易》漢學、《易》宋學較簡易直觀,對“同人”的理解角度多從君人關(guān)系出發(fā)?!巴恕笔恰昂屯薄奥?lián)合”之義,聯(lián)合眾人,可成大事,團結(jié)興旺是“和同”的結(jié)局?!昂屯钡闹鲗д呤蔷盼澹瞧浜献髡?,九五為有德之君,六二為在野的君子。九五以德為治,以道為謀,發(fā)揚圣人言教之精神?!昂屯钡淖罱K結(jié)局是有利的,但卦爻辭均顯示“和同”過程中隱藏的沖突風險,君子和小人的矛盾將逐步尖銳,最終須以“大師”克之。

“和同”之成以“德”為核心。帛書本“同人”的精神追求針對的是九五之“德”,失德而“和同”徒有其形,“同人之言”將無存,九五也會脫離圣人言教和君子典范,如此“和同”既無意義,也不可能成功。如此,九五須承擔養(yǎng)“德”的義務(wù)。而六二也應(yīng)以君子為范,君子與小人不可“和同”。帛書本稱“德”為“大德”,九五和六二的義務(wù)是道德義務(wù),亦為自我規(guī)約。

結(jié) 語

通過對《周易》同人卦辭、其六二、九五爻辭和相關(guān)文本及其注疏的分析可知,不論各家如何詮釋同人卦,其精神旨歸都在自我規(guī)約?!兑住窛h學以卦德和陰陽詮釋卦義,認為“和同”須以文德,九五與六二均須遵守各自的道德準則,然后方可“和同”;《易》宋學揚棄前人的詮釋方法,發(fā)掘“和同”的形上依據(jù),援“理”入《易》。宋儒認為“理”為“一”,所以九五和六二理同,二爻“和同”實為必然。但《易》宋學在“和同”的實現(xiàn)問題上繼續(xù)提倡自我規(guī)約,“理”須由人心所格,“道”當求之于己,不應(yīng)訴諸于外。

《周易》帛書本文本或較今本更古,兩者有文字差異,而帛書本的思維方法更為簡易。帛書本認為“德”可直接轉(zhuǎn)為“言”,嚴分圣人、君子與小人。圣人言教天然合法,君子法圣人;“同人”應(yīng)嚴防小人,君主與君子和同。“德”是帛書本理論生發(fā)的起點,是“和同”的本體依據(jù)。九五為“和同”之主,亦因此擔負“德”之義務(wù),以文德之治懷柔遠人,六二與九五同,亦應(yīng)以君子為范。這是對君主、君子二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屬于自我規(guī)約范疇。所以,同人卦義的詮釋雖繁,解說各異,但均有鮮明的自我規(guī)約倫理傾向。

注 釋:

①費孝通將傳統(tǒng)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稱為“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壹事以修身為本’”,“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參見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第29,31-32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 年版。

②《論語》:“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币姾侮套?、邢昺疏《論語注疏》第25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又《韓非子》:“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見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第445頁,中華書局1998 年版。

③王連成釋同人卦為武丁伐鬼方事,余治平說:“《同人》卦則是周代部族戰(zhàn)爭曲折過程的真實記錄。”二文對同人卦的理解多由師卦轉(zhuǎn)出,再結(jié)合同人卦爻辭而生成。前者將同人卦理解為史,后者將同人卦理解為軍事思想,其理論近源在高亨。楊愷鈞和鐘葵則側(cè)重于“同”與“異”的相對關(guān)系,闡發(fā)其求同存異的思想。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提及“同人”之法與“剛正執(zhí)中”,但考證較多,論述較簡。帛書《周易》文字與今本有異,其同人九五爻辭的解釋可為王連成提供理論支持,據(jù)連劭名注,帛書《周易》同人卦義與今本之義多可通。以上參見王連成著《〈坤〉、〈同人〉爻辭新解》,載《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2 年第1 期;余治平著《〈周易〉戰(zhàn)伐之事考論——以〈師〉卦為中心的儒家軍事思想探討》,載《周易研究》2015 年第3 期;高亨著《周易古經(jīng)今注(重訂本)》第201-202頁,中華書局1984 年版;楊愷鈞著《〈周易〉管理思想研究》,2004 年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鐘葵著《同人卦對人際關(guān)系的啟示——先辨同中異,再求異中同》,載《廣州日報》2015 年12 月6 日第11 版;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第85-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連劭名著《帛書周易疏證》第20-21,23,269-271頁,中華書局2012 年版。

④朱熹:“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yīng)于上,不能大同,而系于私,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薄叭涣崛酰?、四剛強?!币娭祆洹吨熳尤珪ㄐ抻啽荆分吨芤妆玖x·周易上經(jīng)第一》第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⑤張載道:“義理必至于出處語默之不可易,如此其同也,已固自信,又得一人與之同,故利可斷金?!敝祆湓疲骸拔鍎傊姓?,二以柔中正相應(yīng)于下,同心者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見納蘭性德《通志堂經(jīng)解》第一冊《橫渠先生易說》卷第三《系辭上》第90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年版;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之《周易本義·周易上經(jīng)第一》第10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⑥程頤:“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見程顥、程頤《二程集》之《周易程氏傳》第764頁,中華書局1981 年版。

⑦程頤:“中誠所同,出處語默無不同,天下莫能間也。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朱熹:“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睏钊f里:“此同人九五之爻辭也。仲尼釋之,以謂君子之道,于其心,不于其跡。心同跡異,君子不以跡間心;心異跡同,君子不以心混跡?!狈謩e見程顥、程頤《二程集》之《周易程氏傳》第767頁,中華書局1981 年版;朱熹《朱子全書(修訂本)》之《周易本義·周易上經(jīng)第一》第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楊萬里《誠齋易傳》卷十七第261頁,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

⑧朱熹論同人九五爻辭:“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后得相遇也?!币娭祆洹吨熳尤珪ㄐ抻啽荆分吨芤妆玖x·周易上經(jīng)第一》第4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楊萬里論同人卦彖傳:“兩武相戰(zhàn),兩邪相傾,安能同哉?!睏钊f里《誠齋易傳》卷四第55頁,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

⑨本文《易》學流派劃分參照朱謙之說。但朱謙之認為王夫之學術(shù)為“宋明學術(shù)的反動”,故將王夫之納入“近代《易》學”。參見朱謙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第73-75頁,中華書局2012 年版。今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大旨不信陳摶之學,亦不信京房之術(shù),于先天諸圖、緯書、雜說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談元妙,附合老莊之旨。故言必征實,義必切理,于近時說《易》之家最有根據(jù)。”王夫之對漢、宋注疏系統(tǒng)均不盡信。見王夫之《船山遺書·三》之《周易稗疏》之《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1頁,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金陵節(jié)署刊本。馮友蘭亦發(fā)現(xiàn)王夫之與宋明理學的不同,但他認為王夫之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憑依道學,故說“王夫之的貢獻是舊時代的總結(jié)”,將他評為“后期道學的高峰”。王夫之與宋學觀點雖異,但治學旨趣相近。參見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十卷》之《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第258-28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綜上,姑將王夫之《易》學置于《易》宋學。

⑩“惟不同乎其情之所應(yīng),而同乎純剛無私之龍,德以理與物相順,得人心之同。然而合乎天理,斯為大同之德,而非茍同也。”“文明非暗私之好,剛健非柔佞之交,君子之同同于道也,同于道則能通天下之志?!薄鞍僮迮c處,賢不肖各安其所,萬物并興,美惡各從其實,以辨為容所以受天下也。明有存發(fā),道有張弛,同人大有之所為異其用乎?”“二五皆中道,宜相應(yīng)?!比f物各異并行而道同,故同人應(yīng)以心不以情;結(jié)交他人以君子相交,而不以小人相交。和同在于心和志之通,歸根結(jié)底在于道,而道為中道,非私義。引文分別參見王夫之《船山遺書·一》之《周易內(nèi)傳》卷二上第2頁,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金陵節(jié)署刊本;王夫之《船山遺書·二》之《周易大象解》第8頁,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金陵節(jié)署刊本;王夫之《船山遺書·一》之《周易內(nèi)傳》卷二上第5頁,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金陵節(jié)署刊本。

?吳曉欣《從馬王堆帛書〈易傳〉看孔子的言語思想》較能反映《周易》帛書本的研究現(xiàn)狀特點。帛書本的研究目前已不僅限于文字釋讀,當代學者已開始結(jié)合文字學成果,對經(jīng)義進行初步詮釋和對帛書本做宏觀思想研究。但兩個角度的研究尚不精微,如對傳世文獻的詮釋,相關(guān)研究或較宏觀,或取徑于文辭句讀。參見吳曉欣《從馬王堆帛書〈易傳〉看孔子的言語思想》,載《周易研究》2015 年第6 期。

?相關(guān)論述摘其要者于此。王弼、韓康伯:“執(zhí)剛用直,眾所未從,故近隔乎二剛,未獲厥志,是以‘先號咷’也?!笨追f達:“‘同人先號咷’者,五與二應(yīng),用其剛直,眾所未從,故九五共二,欲相和同,九三、九四,與之競二也。五未得二,故志未和同于二,故‘先號咷’也?!币陨蟽蓜t引文均見《周易正義》卷二第28頁,嘉慶二十年阮元刻本。侯果:“言九五與六二初未好合,故先號咷?!眳⒁娎疃窦狻独钍弦讉鳌ぞ淼谑返?8頁,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本。程頤:“五自以義直理勝,故不勝憤抑,至于號咷?!眳⒁姵填?、程頤《二程集》之《周易程氏傳》第766頁,中華書局1981 年版。張載:“二與五應(yīng),而為佗間。己直人曲望之必深,故號咷也。”參見納蘭性德《通志堂經(jīng)解》第一冊之《橫渠先生易說》第71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年版。楊萬里:“管蔡毀旦,燕蓋譖霍光,悲而號也?!眳⒁姉钊f里《誠齋易傳》卷四第57頁,商務(wù)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王夫之:“二五皆中道,宜相應(yīng),理直氣激,不容已于號咷矣?!眳⒁娡醴蛑洞竭z書·一》之《周易內(nèi)傳》卷二上第5頁,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金陵節(jié)署刊本。參見姚配中:“二隔于三四,故先號咷?!币ε渲小吨芤滓κ蠈W·第一冊》之《周易上經(jīng)彖上傳象上傳·卷六》第82頁,商務(wù)印書館萬有文庫本。

猜你喜歡
同人帛書王夫之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鐘鼎文帛書人物傳寫
網(wǎng)絡(luò)同人創(chuàng)作:緣起、模式與困境
次元之壁的縫隙
王夫之《說文廣義》考訂《說文》析論
中國簡帛書對隸書發(fā)展的現(xiàn)實影響
參花(下)(2017年5期)2017-03-24 14:44:13
互聯(lián)網(wǎng)給中國動畫帶來了什么
試論莊子對王夫之自然觀的深刻影響
湖湘論壇(2016年6期)2016-02-27 15:24:19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
難以沉寂的郭沫若研究
陇川县| 商河县| 轮台县| 怀来县| 彭阳县| 临沧市| 滨州市| 苗栗市| 鄄城县| 清水县| 曲周县| 成武县| 衡阳市| 定边县| 礼泉县| 蓝山县| 芒康县| 黄龙县| 宝鸡市| 金秀| 江源县| 肇东市| 凉山| 黔西| 祁连县| 吴堡县| 灵山县| 河源市| 宜宾县| 大田县| 武邑县| 罗江县| 崇文区| 吉隆县| 河南省| 都江堰市| 颍上县| 璧山县| 大竹县| 宣汉县|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