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震
(山西大同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基于中國古代文人就云岡石窟寺予以詩歌題詠之文化現(xiàn)象,史學(xué)家陳垣曾指出:“云岡石窟寺今雖荒僻,然鐵路未通時,其荒僻較今日何止十倍。故云岡雖有冠絕一時之雕刻,然見于文人題詠者絕少,《全唐詩》中,僅有宋昱一詩(第二函第七冊)。直到明萬歷末年(1620年),始有吳伯與一詩,今刻石窟寺西階下。又到清朝,然后有朱彝尊、曹溶、胡天游等,或因游宦,或因游幕,偶然至此題詠?!盵1](冊2,P711)陳氏所論確實(shí)切中肯綮,處境荒僻且交通乏利,實(shí)為導(dǎo)致古代云岡石窟寺題詠絕少的主要原因①民國年間,學(xué)者郭象伋(1880-1943年)撰《大同調(diào)查記》亦曾指出:“憶在清季,此云岡石佛一般人士頗少談及者,以此見當(dāng)時未加注意。交通不便,石佛又僻在山中,游蹤絕少。同地勝跡之傳播,反不及城內(nèi)九龍壁之著名也。”(郭象伋撰:《大同調(diào)查記》,國家圖書館藏民國間稿本,第1頁)。然就事實(shí)而論,明朝以來云岡石窟寺題詠數(shù)量之所以較前代見增,很大程度上則系明清特定歷史背景下大同“重鎮(zhèn)”地位的突顯以及與之伴隨的士夫謫戍和文人游宦現(xiàn)象所致。
由當(dāng)代學(xué)者韓府??弊⑨尩摹稓v代詠云岡石窟詩萃》[2]一書,其輯詩來源主要系大同及原雁北地區(qū)的歷代方志,如明正德《大同府志》、萬歷《馬邑縣志》,清順治《云中郡志》、雍正《朔平府志》、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縣志》等。該書共輯得歷代文人題詠云岡石窟詩作50題計62首,其中含古代34首(唐1首、明9首、清24首)、民國7首、現(xiàn)當(dāng)代21首。氏著就歷代文人的云岡題詠之作予以鉤沉索隱,搜羅之功實(shí)不可沒;然以事實(shí)言之,由于明清二代詩詞存世數(shù)量甚巨,故亦難免存在失收的情況。今據(jù)明清以來相關(guān)詩文總集、文人別集以及《山西通志》等方志史乘進(jìn)行輯錄,于《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之外猶可增補(bǔ)明清歷代文人題詠云岡石窟寺詩詞27首,其中明詩5題8首、清詩15題18首、清詞1首。茲參照諸詩詞創(chuàng)作之大致年代,依次臚列如下。
石窟寒泉
云根小穴秋半泓,青絲百尺懸銀罌。入口傾消炎暑氣,透骨直將冰雪清。十年京路厭馳逐,胸次泥塵動盈掬。濯纓何日坐盤陀,臨流細(xì)詠滄浪曲。[3](卷16,P700)
按:明代大同地區(qū)形成了以魏陵煙雨、石窟寒泉、采掠積雪、寶塔凝煙、御橋官柳、雷山返照、鳳臺曉月、桑干晚渡為代表的“云中八景”,由成化《山西通志》可知明初以來的文人墨客于此多有題詠,其中“石窟寒泉”乃系對云岡第2窟泉水映塔之圣境描繪。成化《山西通志》卷16《云中八景》諸景多將“無名氏”詩作置于每題之首,如《御橋官柳》詩題之下,第一首為無名氏所作,第二首為明洪武間任大同府學(xué)訓(xùn)導(dǎo)的王達(dá)善所作;又如《鳳臺曉月》詩題下,第一首為無名氏,第二首則為明永樂間任代府紀(jì)善的郭思恭所作。據(jù)此推斷此“無名氏”當(dāng)系元末明初文人。
石窟寒泉
半頃寒泉石澗幽,山光云影共悠悠。波濤自信非淮海,塋徹誰言異渭流。相對每懷魚在藻,興來空憶客乘舟。行吟獨(dú)愧輸漁父,常向春風(fēng)把釣鉤。[3](卷16,P701)
按:仰瞻,生卒年不詳,字宗泰,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年)以鄉(xiāng)貢進(jìn)士授虎賁右衛(wèi)經(jīng)歷,洪熙初升大理左寺丞。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因忤宦官王振,謫戍大同凡7載。景泰初召為右寺丞,因持法謹(jǐn)嚴(yán)而與在位者多不合,遂辭歸,蒙恩宥加封大理少卿以致仕還鄉(xiāng)。仰瞻曾以經(jīng)學(xué)授徒,兼以醫(yī)術(shù)濟(jì)人,生平事跡見《國朝獻(xiàn)征錄》卷68、成化《山西通志》卷8、同治《蘇州府志》卷85等。《石窟寒泉》一詩當(dāng)系明朝正統(tǒng)年間仰瞻貶官大同時所作。
石窟寒泉
仙翁跨鶴遠(yuǎn)難招,才到冰壺暑氣消。紋動秋風(fēng)翻碧玉,音和夜雨漱瓊瑤。潔清可濯巢人耳,渴飲須操許氏瓢?,撊趱嗜趱?,太平宜表圣明朝。[3](卷16,P701)
按:淡庵,明朝人,生平事跡不詳。成化《山西通志》卷16于作者名下注曰“國朝古平人”,且每將其同題詩作置于仰瞻之后,故其生年當(dāng)不早于仰瞻,茲待考。
石窟寒泉
鑿開玉峽出飛龍,一道靈泉與海通。冷氣積成三伏雪,縠紋微動九霄風(fēng)。藥镵春洗鋤云客,茶臼時分避地翁。吟賞幾回聲觸石,恍疑鳴佩水晶宮。[3](卷16,P701)
按:周勖,明朝人,生平事跡不詳。其生年當(dāng)不早于仰瞻、淡庵,茲待考。
九日邊行過石佛寺
其一
良辰偏客路,幽意寄禪林。系馬瞻金像,銜杯對菊陰。山空落照晚,洞古聚云深。獨(dú)坐無塵地,彌生出世心。
其二
寺前峰萬疊,寺里佛千形。鑿石窮天巧,開山發(fā)地靈??仗脽o棟宇,畫壁有丹青。誰識西來意,頻翻貝葉經(jīng)。
其三
石門長不閉,石徑草離離。地僻人來少,天寒菊放遲。蒼巖多異色,錦樹有馀姿。欲盡登高興,緣山一探奇。
其四
絕頂行吟處,千峰正落暉。香風(fēng)不吹帽,法雨忽沾衣。鶴去留清響,僧歸入翠微。旅心方疏快,新月滿禪扉。[4](卷2,P690)
按:劉遵憲(1575-1644年),字可權(quán),直隸大名府大名(今屬河北)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jìn)士,除壽張知縣,調(diào)滋陽,歷官戶部主事、山東副使、陜西按察使。天啟三年(1623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五年(1625年)晉兵部侍郎,以忤魏忠賢而罷歸。崇禎三年(1630年)廷推兵部尚書,不赴。七年(1634年)以工部尚書強(qiáng)起視事,十五年(1642年)致仕。著有《來鶴樓集》《恕醉齋集》《友聲亭集》《歸田小紀(jì)》等多種,生平事跡見清人孫承澤所撰《畿輔人物志》卷12?!毒湃者呅羞^石佛寺》4首當(dāng)系天啟年間官大同時所作。
游云岡寺
釋氛理時服,頓轡西郊陰?;内罘菢钒睿糜阎C所欽。猛志惜暇日,獨(dú)居多傷心。選徒越農(nóng)圃,敷席蔭飛岑。歡宴不知疲,昃景招鳴禽。反顧丹甍高,諸天布黃金。鑿石象祗園,雙樹垂清森。寧意甲馬場,黯黯孤壑深。奔湍吹白沙,迫冬仍浸淫。徐悟區(qū)中隘,率性惟幽尋。行帳因風(fēng)翻,長笛和哀吟。三復(fù)河清篇,覆爵還自斟。[5](卷6,P74)
云岡石佛行
黃河北走吞居延,亂榛虎穴相駢肩。坤靈漸欲辟雄鎮(zhèn),群螺削作芙蓉圓。劖空不曉何王始,磨厓舊跡俱茫然。但聞危樓聳丹碧,朝搥法鼓聲淵淵。巧匠提斤生佛國,白毫頂上須眉全。有時窮鎪陷深壁,若禪定馀千年。忽逢崚嶒貌高凸,躨跜不覺來車前。密者龍象簇徑寸,巨或百仞摩青天。攬衣行腳各殊狀,億萬成列皆圣賢。入山見佛不見山,佛理翻借形模傳。此事瑣細(xì)不足論,閑時且學(xué)山中眠。自從休卒報豐穰,筑堤插柳今如拳。紫砂決溜繞城下,馬駝?夜揺荒煙。老僧柏子月浩浩,梵唱靜囀鳴秋蟬。細(xì)數(shù)云中幽僻處,郊西數(shù)武游當(dāng)偏。豈無至人出象外,招我共載蓮花船。[5](卷13,P112)
云岡寺四首
流傳十寺枕山椒,拓跋碑殘甲子遙。鐵馬數(shù)過云霧窟,金輪仍拱治安朝。彌空杰閣刊春蘚,傍郭清鐘咽夜潮?;ナ型▉磉呎?,且容新句及岧峣。
風(fēng)和小隊出平沙,西北層巒故故遮。簾卷翠微巢燕子,谷□高座涌蓮花。陀盤鼓細(xì)峰頭出,泉屋珠圓柳外斜。圖畫江南驚客眼,時時馬背數(shù)歸鴉。
白毫飄動與山齊,回眺朱旗百雉低?;ㄓ觎o增龍塞遠(yuǎn),石梯高憾馬鞭迷。心閑絕域聞金磬,游倦何年返玉溪。遺構(gòu)莓苔修復(fù)遍,普天先祝洗征鼙。
日射空巖夏木微,登高休訝薜蘿衣。頻經(jīng)凈域霜毛減,一悟浮云世網(wǎng)稀。鐵石總輸禪宇壽,金遼親見墨華歸。山靈應(yīng)有跫然喜,玉殿光寒塞雁飛。[5](卷34,P296-297)
按:曹溶(1612-1685年),字潔躬,一字鑒躬,號秋岳,又號倦圃,明末清初浙江嘉興府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jìn)士,官御史。入清投誠,仍原職,順治朝累官至戶部侍郎。曹溶少時即有詩名,及長,聲名愈盛,主文壇數(shù)十年,才士歸之者甚眾??滴醭跤蓮V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備兵大同,一時名士如傅山、顧炎武、朱彝尊、閻爾梅等均造訪大同以追其蹤。自康熙二年(1663年)春迄康熙六年(1667年)秋,曹溶居官大同近5載,于此間風(fēng)物名勝多有題詠,其中僅圍繞云岡石窟寺就先后作有《游云岡寺》《云岡石佛行》《云岡?集二十韻》①按:《云岡?集二十韻》一詩見于曹溶《靜惕堂詩集》卷27,已為韓府《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所收(氏著據(jù)乾隆《大同府志》卷31題為《云岡寺燕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57頁),茲不再錄。《云岡寺四首》諸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484、《清史列傳》卷78。著有《靜惕堂詩集》44卷、《靜惕堂詞》1卷等傳世。
再入云中時鎮(zhèn)署移陽和鎮(zhèn)
滿地菁蔥翠可即,策馬追風(fēng)越山側(cè)。臨風(fēng)自嘯頓忘言,重游踏破云中域。憶昔華屋經(jīng)百年,兵燹幾何燼且熄。舊跡未掃賴長橋,淺水迅流我能測。入門寥落少人煙,昂首尋求卻怨天。凄愴帶淚多憑吊,紛紛爭奪醉后眠。醉夢迄今尚未醒,銅駝荊棘實(shí)堪憐。月下漏聲滴夜半,斷鴻空逐亦茫然。盛際美人弄弦索,尊前有恨清光落。丘墟花柳怪冤魂,頹垣一片添寂寞。亂山橫峙出門驚,云岡古剎僧依閣。漸看水石心猶閑,徐歸煮茗情思惡。情思慘澹欲何之?煙草填門到處悲。春去余花不長好,市人奔逐意遲遲。十室九空遺民老,飛鳥仍如鱗集時。危樓影照斜陽里,剩有殘陽影向誰?
論曰:結(jié)繩以后,文字之在天壤,如日星然。故夫三不朽之業(yè),“立言”其一矣。云雖雄鎮(zhèn),隸堯封而逼畿輔,虨虨文獻(xiàn)之邦。凡芹宮柏署,以暨琳梵之峙列,或紀(jì)記締造,或揄揚(yáng)功德,莫不擅繡虎雕龍之致,奚啻雞汁傳芳、魯靈選勝也?他如韻士詠懷,騷人賦景,麗句鴻篇,又皆點(diǎn)綴芳草,移蘭亭于紫塞。都人士披閱之傾,當(dāng)必有悠然遠(yuǎn)會矣。[6](卷14,P623)
按:劉國欽,字天京,清初江蘇鎮(zhèn)江府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jìn)士,授戶部浙江司主事。八年(1651年),欽差管理大同糧儲稽核兵馬兼管屯,十年(1653年)主理江南庫,十四年(1657年)出任太原府忻州知州。順治五年(1648年)大同總兵姜瓖據(jù)城反叛,次年多爾袞率師親征大同,姜瓖被殺,大同軍民亦慘遭屠戮,清廷遂下令移府治于陽和衛(wèi)(今大同陽高縣),至九年(1652年)復(fù)歸?!对偃朐浦小芬辉娂礊轫樦伟四陝鴼J居官大同伊始,由陽和鎮(zhèn)署入大同舊城之所見所聞。全詩通過今昔對比,真實(shí)再現(xiàn)了大同城甫經(jīng)戰(zhàn)亂后的凄慘情景,而其筆下的云岡古剎、石窟寒泉亦被附著上了凄冷悲惻的情緒。
繞佛閣·云岡石佛寺
飛泉疏柳,丹梯翠壁,掩映孤岫。石劈巖竇。恒沙佛數(shù)虛空盡雕鏤。奇奇偶偶。偏袒露頂,跏趺叉手。奮袂舒肘,并肩曳踵,聽然顧而走。
中最巍峨者,背負(fù)神鰲勢壓斗,丈六金軀,聳層樓左右??椿F(xiàn)三身,萬千非謬。連峰疊阜。遍光網(wǎng)莊嚴(yán),諸天希有。似祗園、云崗圖就。[7](卷9,P215)
按:董元愷(?1639-1687年),字舜民,號子康,江蘇常州府武進(jìn)(今江蘇常州)人。順治十七年(1660年)舉人,翌年因江南奏銷案被削名。生平于詩詞音律、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行跡遍及三山五岳、塞北江南。然因懷才不遇,仕途失意,詩中多寓坎壈身世與凄愴情懷。有《蒼梧詞》12卷傳世。
云岡寺石佛閣
今識如來面,西來第一山。水湍濤作怒,佛現(xiàn)石開頑。孤磬殘霞外,歸鴻斷壑間。上方真極樂,日靜白云閑。[8](卷5,P595)
按:陳僖(生卒年不詳),字藹公,號余庵,直隸保定府清苑(今河北保定)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xué)鴻詞,授中書舍人。少時即有文名,稍長,南游江淮,北走河朔,同顧炎武、傅山、龔鼎孳、徐乾學(xué)等均有交游。生平以古文名河北,詩風(fēng)亦豪邁如其為人,著有《燕山草堂集》5卷傳世。
云岡寺
層樓突兀仰神工,翠嶺岧峣出半空。繞座人瞻巖際佛,背山鈴語殿前風(fēng)。秋灘雨歇寒聲急,遠(yuǎn)岸僧歸落照紅。獨(dú)自跏趺幽意愜,好將詩句付奚童。[9](卷54,p2183)
按:蔡珽(?-1743年),字若璞,號禹功,又號無動居士、松山季子,漢軍正白旗人,世居錦州(今屬遼寧錦州)??滴跞辏?697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雍正六年(1728年)因事下獄,十三年(1735年)赦免。性耿介,立朝以清剛著稱,詩亦清剛雋上如其為人。著有《守素堂詩集》,《晚晴簃詩匯》錄其詩12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293。
云岡寺
寺鑿石佛,高四丈七尺,環(huán)山泐小像及正書。魏拓跋氏建,歷百年而后成云。
黃金易銷木易朽,即山作佛佛乃壽。五丁風(fēng)斤齊琢剖,一峰破碎萬象有。四十七尺身獨(dú)尊,三萬六千日何久。崔浩已死可若何?后之君子揚(yáng)其波。[11](卷2,P71)
按:李鍇(1686-1755年),字鐵君,號廌青,漢軍正黃旗籍,遼東鐵嶺(今屬遼寧)人。系湖廣總督李輝祖之子、大學(xué)士索額圖之婿。雖家世貴盛,又曾因功而授七品冠帶,然淡泊榮利,潛心經(jīng)史。乾隆十五年(1750年)詔舉經(jīng)學(xué),以老病辭。為人品行高尚,性友愛,好濟(jì)貧,暇則喜行游四方,聲望著于朝野。詩文創(chuàng)作于東北文壇影響甚大,與陳景元、戴亨一起被時人譽(yù)為“遼東三老”。生平著有《尚史》《睫巢集》等,事跡見方苞《二山人傳》、《清史稿》卷485。
石佛寺歌
武州山頭石窟寺,元魏供佛真奇異。始自神瑞終正光,結(jié)構(gòu)精工經(jīng)七帝。高宗一聽曇曜言,那惜黃金開天地。镵空五所何玲瓏,一所一佛從位置。高者穹然七十尺,六十尺以下為次。后來十寺二十龕,陸離參差萬佛備。神斤山鳴白日昏,鬼斧石裂陰風(fēng)吹。當(dāng)時法駕入龍宮,巖中常見天花墜。洛陽新都準(zhǔn)代京,大長秋卿白公議。今春我從伊闕來,兩壁剜刓絕相類。誰知原本武州山,卻由雍豫轉(zhuǎn)燕冀。忽見大佛起嵯峨,山神鼓力雄赑屃。樓升三層始平頭,洞闊十尋方舒臂。西旁三龕亦頗同,老僧指點(diǎn)得其四。伏者彌陀張口笑,揚(yáng)者大士愁顏媚。動如海波傾浮島,寂若山鬼藏幽隧。丹獅白象欲攫人,金童玉女自游戲。千態(tài)萬狀五色迷,蒼茫不似人間世。乃知帝王神力俱,泥塑木雕空矜施。拓拔宮殿已成塵,千年茲山傳遺事。自古何物不消磨,今之艷稱昔所廢。惜哉諸龕久荒涼,丹梯摧折不得至。卻恨香山本風(fēng)流,安得元公作墓志。文章興衰亦有時,停車云岡徒遙企。[12](卷10,P505-506)
按:張開東(1702-1781年),字賓旸,號白莼、海岳游人,湖北武昌府蒲圻(今湖北咸寧)人。曾官訓(xùn)導(dǎo),為人工詩文,好游歷,嘗遍覽海內(nèi)名山大川,為乾隆年間著名文士。撰有《白莼詩集》16卷傳世,內(nèi)中多有題詠大同地理名勝之作。
癸亥三月登云岡石佛閣詩大同府西三十里
六百年前何處身,云山云水認(rèn)紅塵。千花洞里重重影,萬佛樓中面面春。剩識遼城終古舊,空勞阮屐一生新。南天北地同如寄,獨(dú)有靈源自問津。余遷祖本大同山陰人,宋紹興間官四川,遷江右。[13](卷10,P469)
按:紀(jì)大奎(1746-1825年),字向辰,號慎齋,江西撫州府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授四庫館謄錄。五十年(1785年)議敘知縣,發(fā)山東,署商河,后歷署昌樂、棲霞、福山、博平等縣。嘉慶間授四川什邡縣知縣,因政績擢合州知州,道光三年(1823年)引疾歸。卒年80,堪稱循吏,身后受祀合州名宦祠。著有《雙桂堂稿》10卷、《雙桂堂稿續(xù)編》12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477、《清史列傳》卷75。
另由詩題“癸亥三月”可知該詩作于嘉慶八年(1803年)春,時紀(jì)大奎在大同。
云中懷古二首·其二
老游邊塞喜無為,訪古郊原載酒隨。滱水冰堅征騎過,恒峰雪杳暮笳吹。傷心玉匣成荒草,梁劉孝綽妹《昭君怨》詩:“玉匣成秋草。”本之石季倫:“昔為匣中玉,甘與秋草并。”濯足金盆剩斷碑。城外有段文昌墓,為唐人名書,今已殘矣。往事真同煙變滅,云岡石佛總低眉。[10](卷20,P669)
按:王志湉(1761-?),字千波,陜西同州府華州(今陜西華縣)人,嘉慶元年(1796年)舉孝廉方正。為人工詩能畫,性愛山水,行跡遍及河汾湖湘,所交多系當(dāng)世名士。道光二年(1822年)赴云中,道光五年(1825年)歸鄉(xiāng)。寓居大同期間,大同知縣黎中輔、靈丘路都司湯貽汾等地方官員與王志湉、王志瀜(字幼海,道光初曾任大同知府)兄弟均有詩酒往來。該詩尾聯(lián)“往事真同煙變滅,云岡石佛總低眉”通過狀云岡石佛俯瞰人間之態(tài)以蘊(yùn)含世事變遷之理,寓情于景,不失為懷古佳句。王志湉身前著有《琈山房詩稿》,其生平事跡和詩文成就參見清人謝堃《春草堂詩話》卷3、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115“王志湉”詩人小傳,以及湯貽汾《羅浮萬年藤杖歌壽王千波征君六十生日》等詩作。
石窟寺并記
寺在大同城西三十里左云界之武周山,今名云岡。鑿巖為窟,窟中石佛無算。二閣相并,依巖結(jié)構(gòu)各五重,高數(shù)十丈。東窟中一大石佛高與閣等,西窟中一石塔面而皆刻如來。其東復(fù)得數(shù)小窟,亦俱有像。《志》稱元魏高宗時僧曇曜請鑿石壁,開窟五所,兼立佛像。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顯祖、高祖屢幸焉。又云寺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竣。寺凡十,曰同升、靈光、鎮(zhèn)國、護(hù)國、崇福、童子、能仁、華巖、九天、兜率,是建寺之始。二說互異,按史稱崔浩勸世祖盡誅天下沙門,毀諸經(jīng)像塔廟,在魏境者無復(fù)孑遺。又興安元年,高宗復(fù)建浮圖,聽民出家,于是向之所毀率皆修復(fù)。蓋自高宗而后,歷世增建,不惟曇曜之所為也。
我聞維摩石室十笏方,妙臺慧殿中安藏。又聞西極化人長丈六,宅宇隨心名極樂。葉佛書衣食宅宇隨意化成。須彌芥子本無二,千萬億身同一肉。武周石窟奇堪嗟,鑿山穿壁成無遮,金仙多過恒河沙。微者渺一粟,紺馬火龍蓬與麻。大者吁可駭,玉毫拔落猶專車。但見跏趺雙足在山麓,不知未挽螺髻穿煙霞。中間阿育塔,四面優(yōu)曇花,高低石窟不知數(shù),欲與震旦成毗耶。從來只說本無物,誰乎為此何其奢,嗚呼佛貍毀佛真英哲。崇尚虛無則無別,曇標(biāo)法秀遂紛紛。曇標(biāo),高宗時僧。法秀,顯宗時僧。先后以謀反誅。后世難嫌孫子孽,旋臺杰閣天相通。翠華想像留芳蹤,武周十寺九灰劫。竿木可嘆荼毗空,鵲巢佛頂柏生肘。金輸玉鏡馀榛叢,村娃牧豎每拾得。珊瑚珠火琉璃筒,《大智論》佛口色如珊瑚,《瓔珞經(jīng)》佛眉象珠火,《三昧經(jīng)》佛咽喉如琉璃筒??蓱z采椽土級崇光宮,顯祖居。不辭祇園十萬黃金銅。鑄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闍黎飽死得封戶,曇曜請置僧祇戶納粟于僧,又請罪人官奴為佛圖戶,供諸寺灑掃。百僚三釜誰人其,百官無祿。延平熙昌更無已。朝廷日夜摐清鐘,一州一塔人一。萬四千寺排如蜂,其時石窟豈惟此。伊闕又比龍門雄,緇廬百丈勝列闕。不用明堂同辟雍,世宗嘗名宦者白整為高祖、高后,鑿二佛于龍山,皆高百尺。劉騰復(fù)為世宗鑿一龕,凡用十八萬二千馀工而未成。胡太后作永寧寺于宮側(cè),又作石窟寺于伊闕??跒榫艑?,浮圖高九十丈,剎高十丈。又營明堂、辟雍,役者每借以修寺,十余年竟不能成。嗚呼!魏家數(shù)世主有道,朝士無人繼崔浩。洛陽佛淚奈何流,自是銜恩愧莫酬。孝昌三年二月,洛陽平等寺佛兩目垂淚,遍體俱濕。如此者三日。明年爾朱榮入洛,誅戮百官殆盡。君不見南朝同泰千佛子,坐看臺城人餓死。[14](卷12,P201-202)
按:湯貽汾(1778-1853年),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粥翁等,江蘇常州府武進(jìn)(今江蘇武進(jìn))人。祖湯大奎、父湯荀業(yè)因守鳳山縣城(今臺灣高雄)殉職,貽汾以難蔭世襲,授揚(yáng)州三江營守備。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升山西靈丘路都司,累擢浙江樂清協(xié)副將。為人尚氣節(jié),工詩文,政績文章皆為時所重。其書畫亦負(fù)盛名,為道咸間大家,與戴熙并稱“湯戴”。晚年辭官居江寧,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破城,遂賦絕命詩投水而死,謚貞愍。有《琴隱園詩集》36卷、《畫筌析覽》1卷等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399。
另,由《琴隱園詩集》卷12《北塞集》之卷前自注“庚辰,年四十三。起靈丘至大同、太原、應(yīng)州,再至大同、廣靈、西寧、陽高,出得勝口至豐鎮(zhèn),入拒墻口,三至大同,還靈丘止”,[14](P195)可知《石窟寺》一詩當(dāng)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湯貽汾居官大同時,于靈丘路都司任上所作,時年43歲。自戊寅至乙酉,湯貽汾居官云中近8載,于塞上見聞多有題詠,詳見《琴隱園詩集》卷11至卷15之《北塞集》諸作。
云岡寺瞻禮石佛和曹秋岳侍郞溶舊韻
煙術(shù)延心賞,琳宮亂眼花。嵌空羅石佛,鞅掌駐軺車。劖碧泉垂乳,流丹閣染砂。堂深聆夕磬,戍遠(yuǎn)殷悲笳。緬昔興光始,于茲擁戟牙。金容防毀灼,蓮座辟?岈。清凈身無垢,迦陵鳥絕嘩。天紳彰黼黻,仙樂鼔箏琶。姽婳眉妍黛,瞿曇面削瓜。塔蟠松砥柱,皴縐畫披麻。具足擎龍缽,慈悲憫兔罝。青紅圖魍魎,蜿蜒鑿蛟蛇。攀陟興呀喘,游觀屢嘆嗟。般倕輸匠作,泉布費(fèi)繁奢。復(fù)道盤云矗,飛甍帶嶺斜。莊嚴(yán)化城境,希有梵王家。云朔探奇構(gòu),暄寒感物華。舊題紛綺藻,幽思托蒼葭。壁間懸薩湘林王幼海詩牌甚佳。緩策連錢騎,昏歸接翅鴉。鷲峰瞻禮久,遑恤驛程賒。[15](卷21,P284)
游云岡石洞
嵌空乳竇漱輕漚,云廠深藏法相幽。六月招涼敷座具,應(yīng)教熱痱午全收。[15](卷21,P290)
按:斌良(1784-1847年),字備卿,又字吉甫,號笠耕、梅舫、隨庵等。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嘉慶七年(1802年)以蔭生授主事,十年(1805年)補(bǔ)太仆寺主事,捐員外郎。后調(diào)升陜西按察使,調(diào)補(bǔ)河南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累官至刑部侍郎,二十六年(1846年)授駐藏大臣。斌良博學(xué)能文、詩才宏偉,嘗為阮元所稱賞。又工書善畫,書學(xué)董其昌,畫精山水、花卉。著有《抱沖齋詩集》36卷等傳世,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62、《清史稿》卷486。
斌良生平歷官中外,數(shù)次奉使邊地,故山川行役多見諸筆端。道光年間行至大同之時,與知縣黎中輔、大同鎮(zhèn)總兵劉國慶等地方官員均有詩酒往來,同時亦不乏次韻前人如曹溶、張開東、張坊等文士之作,其中《云岡寺瞻禮石佛和曹秋岳侍郞溶舊韻》一詩即系次韻前人曹溶《云岡?集二十韻》之詩而賦。
云岡石窟寺在大同府西三十里
山寺辟諸天,云岡半嶺邊。法身呈丈六,慧目俯中千。小窟層層現(xiàn),石窟中佛像極多。危樓處處連。梵宮宸翰在,康熙御書莊嚴(yán)法相額。瞻拜墨華鮮。[16](卷2,P352-353)
重游云岡寺
我愛云岡寺,重來日已西。山深花待放,風(fēng)暖鳥爭啼。古碣沿階在,新詩滿壁題。曝書亭尚憶,勝跡待參稽。[16](卷2,P354)
按:柏葰(1806-1859年),原名松葰,字靜濤,號泉莊,巴魯特氏,蒙古正藍(lán)旗人。道光六年(1826年)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十年(1830年)改今名,歷官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兼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等。咸豐八年(1858年),拜文淵閣大學(xué)士。有《薜箖吟館鈔存》8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389、《清史列傳》卷40。
另,由柏葰《薜箖吟館鈔存》卷3《堤塔嶺》詩末自注“丁酉春道出大同府,云岡石窟寺一帶山路似之”,[16](P366)可推知《云岡石窟寺》《重游云岡寺》二詩當(dāng)作于丁酉年春,即道光十七年(1837年)春季。